摘自卢麒元先生的《论培养》

清茶♪

<p class="ql-block">栋梁出于深山。天生天养。何须培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被培养而能存活者,必苟且于主人的荫蔽之下,无自性可言。</span></p><p class="ql-block">无自性,既无独立自主之个性,必然依附、逢迎、顺从,虽富贵而卑贱。小人富贵,君子必然困窘。君子困窘,国家必然孱弱。</p><p class="ql-block">设若刘备可以培养孔明,刘备只需在家生育既可,何须三顾茅庐。设若刘备不培养阿斗,蜀国以贤能者主之,三国之后未必是两晋。</p><p class="ql-block">不培养,才有机会选拔栋梁。</p><p class="ql-block">或有人说,不培养,无感情,何来忠贞?殊不知,忠不可培,贞更难养。君</p><p class="ql-block">子取义,必忠贞;小人贪财,必无信。阿斗既培且养久矣,一日降魏,竟乐不思蜀!</p><p class="ql-block">君子之所以为君子,贵在遗世独立。遗世独立之君子,安能屈居被培养的樊笼之中?</p><p class="ql-block">培养一词,血统之论也。所培者,近土也;所养者,近亲也。近土者,乡也;近亲者,族也。培养的逻辑,小农意识尔。培养之论,可以持家,不足以谋国。</p><p class="ql-block">为政者,摒弃培养,求贤于野,可得君子。君子携手共治,可得共和。</p><p class="ql-block">培养之事,可以休矣!</p><p class="ql-block">自安于内,不诱于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认为真正的栋梁之才是天生的,不需要刻意培养。相反,过度培养可能会使人才失去独立性和自主性,变成依附于主人的没有自性的人。 关于选拔人才。 作者提出不培养人才,才有机会选拔出真正的栋梁。这意味着应该更注重人才的本身素质和能力,而不是通过培养来塑造人才。 关于君子与忠贞。 作者认为真正的忠贞和君子之义是不能通过培养获得的。君子追求道义,自然会忠贞;小人贪图利益,必然缺乏信用。 关于培养的局限性。 作者将培养视为一种血统论和小农意识,认为它只能用于持家,而不足以谋国。培养所选拔的往往是亲近的人,而不是真正有才能的人。 关于求贤共治。 作者主张为政者应该摒弃培养的观念,到民间寻求贤才,与君子共同治理国家,以实现共和。 这篇文章对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提出了挑战,强调了选拔真正有才能和自主性的人才的重要性,以及寻求贤才共治的理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