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林业机械厂 由福州迁至南平西芹

华克华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撰文/潘求缺、吴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编辑/黄克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福建省林业机械厂成立于1959年10月1日,是福建省林业厅征得福州市委同意后在福州市台江机械器厂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属县团级建制。当时由林业厅出资扩建有铸造车间1400㎡,金加工车间12000㎡、锻工车间800㎡、冷作车间1200㎡、机修车间800㎡、热处理车间600㎡,修建了锉刀车间600㎡以及盖了一座四层的办公楼和两幢四层职工宿舍占地面积达1200㎡。工厂地处福州工业路,离福州城市中心仅有3公里,交通方便,是许多人向往的地方。于1965年12月工厂搬迁至南平西芹茅坪。1984年1月下放给南平市。1987年被国家机械委列为福建省24个重点企业之一。</p> 服从战备迁厂南平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4年3月省林业厅根据省委关于分散、隐蔽、加强小三线建设和发展林区经济的原则,决定将省林业机械厂由福州工业路搬迁到南平西芹,在原有南平森工局林业修造厂的基础上进行扩建。厂党委积极响应省委的号召,坚决服从省林业厅的决定,制定了搬迁工作的具体方案。为了使搬迁工作做到有条不紊,厂党委决定:由厂长卞玉荫同志带领7位同志奔赴西芹搞筹建工作,党委书记孙文超和一位副厂长在厂里负责做好迁厂的动员宣传工作,完成当年的生产计划任务和需搬迁的物资设备的拆卸和包装、托运工作。由于分工明确,筹建组在短短的16个月里在一片荒草山坡地上建成了金加工车间、冷作车间、锻工车间、机修车间、热处理车间和一幢单身职工宿舍和一幢双职工宿舍等,基本上具备了搬迁的条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5年1月5日,召开全厂职工迁厂动员大会,党委书记孙文超作迁厂动员报告。他阐明了迁厂的目的和重大意义,号召全体职工以实际行动响应省委的号召,坚决拥护省林业厅的决定,做到当年生产和搬迁工作两不误。职工在讨论会上对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恨之入骨,对美帝国主义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义愤填磨,因此个个表示坚决的响应党委号召,服从战备需要到闽北山区去。按照党委的统一部署提前一个季度完成1965年的生产计划任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职工群众的高昂情绪下,第二天,厂党委召开了山区建设小三线的誓师大会。党员代表、团员代表、干部代表和各车间、科室代表纷纷表示决心。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1965年的任务确实提前一季度完成。10月份开始由各车间、科室自行拆装设备和物资,确保了12月中旬所有设备和物资运达西芹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00余名职工于12 月15日、20日、25日分成“三批乘坐火车抵达西芹火车站。每批迁厂员工离开福州火车站时,工厂都组织了热烈的欢送,职工的亲属到火车站。在送别时,含着热泪依依不舍,叮嘱亲人在山区要保重身体,望亲人在山区做好工作。迁厂职工肩负着时代的重任,告别了亲人的崭新的厂房,繁华美丽的福州城。当火车到达南平西芹,新厂的人员敲锣打鼓,放鞭炮,热烈欢迎,其气氛颇难忘。</p> 妥善解决职工的困难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于筹建时原则是先生产后生活。职工宿舍十分拥挤,单身房一间安排8个人,双职工宿舍一户只给一个房间,厨房一间需由几户共用。所以,当时也无法将在福州外单位的配偶统统调来,形成夫妻分居,给职工家属带来一定的困难。如有的职工家属随迁,上有老,下有少,爱人还要三班倒;有的职工虽然没有老人,但是有幼小的儿女,爱人在集体企业又要三班倒,这里存在的困难是可想而知,遇到小孩生病,那是难上加难;有的由于同家里人分居两地经济开支比在一起时增大,平时又不能照顾父母和儿女,造成家庭不和睦,个别还出现由于夫妻分居感情逐渐淡薄,造成离异。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广大职工仍然从大局出发,克服和承受着这些困难与问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工厂生产的稳步发展,厂党委把职工中存在的实际困难问题列入了议事日程,决定逐步予以解决。为此,决定把职工存在的困难摆透,而后制订解决这些困难问题的措施和办法。首先要把两地分居的夫妻调到一起,必须解决住房问题。1968年,经向省林业厅申请,拨给了建造三幢住房楼的经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次,有的职工配偶在集体所有制企业,按国家政策规定不能调入本厂或南平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因此,又请省厅给予帮助,下达招工指标,解决了侯秀芝、许燕琴等18人由集体转全民的职工配偶问题。还有的职工配偶在福州郊区属农业户口,在南平市公安局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同意给予办理农转非。这样又解决了卢连(弟等21户夫妻分居问题。对于配偶无工作单位者,予以照顾安排为大集体工人,有黄德英等人。对于确实家庭有困难,又无法将其配偶或年迈父母调来和安置的,通过省林业厅给予帮助,将其调回省厅在福州的下属单位,福州木材加工厂、福州贮木场,福州人造板厂,这样又解了89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次,为了解决农转非家属和子女的就业问题,创办了一个附属工厂(集体所有制)。厂里派一些技术工人和调出一些设备,让其为厂里加工一些零件,这样也发挥他们的作用,增加一些经济收人。对于家庭因迁厂造成生活困难者,予以发给一次性困难补助款50- 100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努力丰富职工的文化体育生活。筹建了一座职工俱乐部,购置了两台电影机,建了一个灯光球场,和一台电视差转机,同时积极鼓励职工个人购买电视机,对购买电视机的每人给予贷款200元,12个月内由工资中扣回。这样大大促进了职工购买电视机的热情,至1978 年就有102位职工通过贷款买回电视机。还创办了一座小学楼和托儿所,由市里派老师来厂执教,解决了职工子女就学难问题。由于采取了以上措施,解除了职工的后顾之忧,使职工思想情绪趋向稳定,安心于山区建设,努力为发展我省林业作出更大贡献。</p> 企业的发展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6年以后,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企业又新建了铸造车间,半成品仓库、理化试验室、木工车间和第二个金加工车间。职工住宅面积也逐年增加,至1968年全厂占地面积243820㎡,厂房建设面积达到24995㎡,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2216㎡。企业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调节,由生产型转向生产经营过程中产品也不断增加,服务面不断扩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0年前企业实行指令性计划,由省林业厅下达生产指标,其产品均围绕着服务林区,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因此生产的产品都是围绕着林区需要。如山林采伐工具:斧头、柴刀、搭勾、剥皮机、弯把锯;森林轻轨火车用的轻轨附件:道岔、鱼尾板、搬道口、道钉、防爬器、弯轨器、森铁车箱、原木台车、木轨车、森铁客车、守车车箱、平板车、山地台车;修筑山林边道用的蛙式打夯机、压路卷筒。</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解决深山密林用电难和采伐工人集材时用肩扛或利用山地落差滚动下山,既笨重,体力劳动又不安全的问题,因此就生产了锅驼蒸汽发电机和集材堆椤用的2-1A绞盘机、东风牌液压绞盘机和721型闽林绞盘机及其配套附件跑车及鞍座,以及移动5吨塔式吊车,5 吨、10吨单梁、双梁吊车供林区、伐木场、贮木场使用。其中721型闽林绞盘机被国家定为国产绞盘机一类机,在全国林区推广使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另外,为解决绞盘机架空索道牵引所需的钢丝,省林业厅决定在顺昌建立一个钢丝绳厂,其制造纲丝绳设备由林机厂负责制造。这时林机厂技术力量比较雄厚,加工手段也比较先进,光工程技术人员就有45人,工人平均技术等级已达五级,所以在短短的10个月时间就制造出6/450拉丝机、200型、400型、800型成绳机等一整套设备,为解决本省及兄弟省林区钢丝绳的需求作出了贡献。同时,为了提高和加强伐木场、贮木场的维修力量,提高他们的维修手段,制造了C620一1车床、B665牛头刨床、E32摇臂钻床、电焊机等维修必备的设备。还为各伐木场、贮木场代培训维修技术工人2批120人。给三明林机厂、福州木材加工厂、福州贮木场、福州人造板厂配备维修技术工人80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化大革命期间,企业发展受到极大影响,工厂内部分成两大派,处于严重对立状态,发展到1968年8月14 日两派发生武斗,死亡3人,重伤2人。生产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年产值降到历史最低水平,1967年只完成70.5万元。1968年完成73.44万元,同年在支左部队和南平专署军管会的帮助下,两派实现了联合,成立了厂革命委员会,1969年产值略有回升,实现产值155.01万元。但1970年、1971年生产仍徘徊不前,年产值仅完成137.75万元、149.37万元。在这五年里工厂的生产秩序,工作秩序、生活秩序混乱,工作靠贷款发工资、贷款额达40余万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4年、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进行整顿,拨乱反正,企业的生产形势明显好转,实现年产值255.12万元和277.13万元。1976年又出现“反击右倾翻案风”,再度造成职工思想混乱,年产值又急剧下降,仅实现年产值163.58万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粉碎“四人帮”以后,通过拨反正,生产开始恢复和发展,1977年就完成产值301.19万元,1978年331.58万元,1979年333.5万元,1980年351.04万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0年开始,国家对企业不再实行指令性计划,主要依靠市场调节企业的生产。从而企业由生产型转为生产经营型。由于新型思想准备不足,一时适应不了,1981-1982年企业分别亏损21万元、2.07万元。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企业也相应地采取了措施,重视市场的调查,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开发新产品。在开发新产品中充分发挥工程技术人员的作用走企业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相结合路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在木材综合利用方面与林业设计院通力合作,试制了一整套生产刨花板设备。从枝桠材、切片机、破碎机、筛选机、送输机、干燥机、料仓、旋风分离器、切线施胶机、气流铺装机、预压机等刨花板生产线。当年,全国就建起了38家的刨花板厂,年产二于至三千立方米。气流铺装机填补了我国生产刨花板气流铺装的技术空白,荣获林业部科技二等奖。同时为福州人造板厂、龙岩刨花板厂、三明刨花板厂制造了引进设备中的成套非标设备为国家节约了外汇资金。为了扩大市场,提高市场的覆盖面,对721型闽林绞盘机进行进一步的改进,把动力汽油机改为495柴油机,这样节省燃油消耗、降低集材成本,同时增加卷筒容量,以适应长距离集材需要,通过改进后的JS3-3型绞盘于1985年荣获福建省政府颁发的新产品开发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2年以后,企业开始走向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实行跨行业,跨部门的产品开发。1984年在省冶金设计院的支持与协助下,给南平钢厂生产了一套GW-250短应力轧钢机共10台套。该产品于1986年荣获省政府颁发的科技进步二等奖。根据市场调查,电工电缆设备非常走俏,就组织科技人员研究开发,经过一年的努力就开发有大、中、小拉机、管式绞线机、成缆机、速线机、纸包头机、引机、收线架、放线架等27种产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于开拓市场,扩大服务面,企业经济效益也逐年提高。1983年实现上缴税利18.35万元,1984年实现利润30万元;1985年实现利润30.5万元;1986年实现利润39.55万元;1987年实现利润13.2万元;1988年实现利润40.3万元。企业还培养了一大批工程技术人员,截至1988年共拥有大专以上文凭的技术人员32名,中专毕业生44名。还向兄弟单位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例如:陆茂盛同志调往福州人造板厂任总工程师(同工),黄贤佑同志调往福州第六无线电厂任技术科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1年后,工厂不断更新和增加设备,具有金属切削机床(包括车、铣、刨、磨、滚、插、镗床)104台;冲压设备(冲、剪、压和空气锤等)19台;焊接设备13台;运输、起重设备15台(其中汽车7辆,行车8台);铸冶设备7台(其中:冲天炉2台,电弧炼钢炉1台);理化设备一套,热处理设备8台;其计拥有各种设备167台数。此时固定资产(原值)达701万元,净值345万元。成为南平企业界具有相当名望的一个企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文采写中承王克原、许燕琴等同志提供有关线索和史实,谨予致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编后语:</span>潘求缺、吴更撰写的“省林业机械厂由福州迁至南平西芹”原文,刊载在南平市文史资料第5辑《难忘岁月——闽北小三线建设实录》中,1999年12月出版。政协文史资料系内部出版物,不对外公开发行,受众面小鲜为人知,一般人员是很难寻觅看到的。我身为上海内迁厂的子弟,在南平生活工作数十载,历来对南平地方文史颇有兴趣,比较关注福建小三线建设的史实与史论。现将此文章录入我的美篇,编辑发表,以飨美友读者,众人分享与留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