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去往满洲里

KXLD

<p class="ql-block"><b>淇上田园 文/手机摄影</b></p> <p class="ql-block"><b> 去往满洲里</b></p><p class="ql-block"> 从额尔古纳到满洲里,要穿越呼伦贝尔草原腹地,当乘车在广袤无垠的草原疾驰的时候,你才会真正领略到辽阔草原大美的真谛。</p><p class="ql-block"> 大草原像铺展开来的彩色地毯,凉爽的秋风,使茫茫绿色之上飘浮出淡淡的米黄,一望无际。偶尔间展现出直丝直垄的黄绿褐三色均匀的彩带。导游说,这便是王震将军留下的农垦兵团的耕作区,金黄色的是待收割的麦子,绿色的是播种出来的油菜,褐色是翻犁待播的褐色土地。</p> <p class="ql-block">  行走在通往满洲里的柏油马路上,经过了多个河流、湖泊、湿地,恰似进入了一个自然天成的偌大的公园。绿野,丘陵,密林;河流,湖面,湿地;马群,牛群,羊群,鸟群,飞鹰;白花,黄花,紫花,蓝花,五彩缤纷,动静自然,一切尽在原始状态之中。</p><p class="ql-block"> 一路沿着中俄国界线行走300公里,导游会不时地提醒你,两国边境管理的一些规定和国际惯例。如下车后不要走得离界网太近甚至触网,尤其不能跨越国界,那样会在两国边防哨兵之间招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会被对方按非法越境而遭到枪击。这些提醒,会不断唤起人们对国防的神圣感。</p> <p class="ql-block">  进入满洲里,穿越街区,一种清新的异国情调使人耳目一新。全城均为俄式建筑,风格各异,古朴典雅;城市街道洁净明快,松散大气;大街小巷里,成群结队的黄头发、蓝眼睛的男男女女,肯定都是俄罗斯人。导游说,这些俄罗斯人是过来采购生活用品的生意人。他们过来到批发市场,大包小包采购。然后,拿回去到俄罗斯市场上去零售,从中会赚到一些差价。</p> <p class="ql-block">  在满洲里,最有特色、最有名气的俄罗斯工艺商品是套娃,规模最大、人气最旺的专业市场要数套娃广场了。这里汇聚了中俄蒙三国的建筑风情、文化特征和工艺商品,集游购娱、吃住玩为一体。</p><p class="ql-block"> 远远望去,矗立于套娃广场中央的巨型套娃,富态华丽,眉目幼稚,面带微笑,招引着八方来客。成千上万个独立套娃和大大小小的套娃商店,布满了套娃广场。这里汇集着世界上海量的套娃品种,大小不同,形态各异,千姿百态,绚丽多彩。去满洲里,最吸引人买买买的纪念品,要数套娃了。</p> <p class="ql-block">  满洲里城市不大,常住人口加流动人口二十来万,做贸易的外来人口占了一半。每逢传统节日,外来的生意人便会关门大吉,返回原籍。因此,愈是中国传统节日,这里便愈发冷清。尤其到了春节,这里就唱起了“空城计”</p><p class="ql-block"> 在满洲里,几件事情让我印象深刻。从国家的角度讲,这里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历史地位。</p><p class="ql-block"> 党的六大在莫斯科召开时,这里曾是革命先驱们的集散地和交通驿站,包括周恩来在内的很多六大代表,都是从这里进入苏联的。因此,这里设置了中共六大纪念馆,介绍和展览着党的六大会议情况。</p> <p class="ql-block">  中、俄两国国门,是满洲里的一个热门旅游景点,也是反映当下两个国家综合实力的缩影。中方国门建筑物庞大,气势恢宏,高达十多层的门字形建筑,横跨中俄铁路,“中华人民共和国”七个红色宋体大字镶嵌在国门中央,威严而壮观。整个国门既是登高瞭望、观光的平台,又是旅游购物的繁华商埠。反观俄罗斯国门,则是用钢构搭建,简陋而灰暗。据说还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建设,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中俄两国的界碑,同样也形成了鲜明对比。中方47 号界碑旁有边防武警守卫,且游人如织,成了游人到此一游,驻足留念的神圣之地;俄方一个简单的界桩,孤独地立在那里,却在默默地见证着俄罗斯的衰退和中国的崛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