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立春:八旗子弟的旷世瓷缘——邯郸陶瓷奠基人叶广成家族史话

张家楼艺术公社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八旗子弟的旷世瓷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邯郸陶瓷奠基人叶广成家族史话</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赵立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05年7月,峰峰矿区区委、区政府在贺兰山公墓为原邯郸陶瓷公司总工叶广成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并正式授予叶老“邯郸陶瓷奠基人”的称号。叶氏一家祖籍北京,叶广成及其叔父将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新中国邯郸陶瓷的振兴和发展事业。随着叶广成的安葬,广泛流传在邯郸陶瓷界的叶家传奇般的身世也更加变得扑朔迷离,有人说叶广成是慈禧的后裔,有人说叶家是旗人。笔者遍访曾经工作在叶老身边的同志,了解其身世,但却无一人可以说清。2006年9月,笔者北上进京寻访叶家的后裔,终于揭开了叶氏家族神秘的面纱。</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镶白旗:叶赫纳拉氏的后裔</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清朝光绪十四年,北平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事是西太后慈禧为光绪皇帝物色了一个他并不喜欢的皇后叫静芬,静芬是慈禧亲弟弟佳祥的女儿,她将成为晚清历史上的又一位叶赫那拉氏皇后。尽管这门亲事光绪皇帝不太满意,但对叶赫那拉氏家族来讲却非同一般,慈禧想通过这个巧妙安排,继续掌握朝廷大权。就在光绪为这门亲事郁闷不乐的时候,叶赫那拉氏家族又迎来了另一件大喜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在京城八旗子弟叶赫那拉·德庆府中,一个英俊的男孩儿呱呱坠地了,男孩的父亲叫叶赫那拉·钟群,男孩的爷爷叫叶赫那拉·德庆,他们属于八旗中的镶白旗。爷爷给孙子起了个名字叫麟趾。随着这个男孩的成长,大清王朝结束了,叶赫那拉氏家族的显赫地位也走进了历史的尘埃。这个叫麟趾的慈禧叶赫那拉氏后裔的男孩没有能够挽救叶赫纳拉在大清皇朝的地位,没有能够改变中国历史的发生,但他后来却改变了中国陶瓷文化的进程,成为中国陶瓷文化研究的泰斗,也使叶赫那拉氏家族的名字与中国陶瓷结下了不解之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叶赫那拉氏是满族八大姓之一,“叶赫”是一条河名字,“那拉”的意思就是爱。叶赫那拉氏的始祖从蒙古来到扈伦部,并招赘在那里,改名那拉。他拥有的领地随着发展壮大逐渐成为一个国家,他的国家就建立在一条叫叶赫的河边,所以叫叶赫那拉氏。据《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叶赫在今天的吉林省梨树县的范围内。其族与爱新觉罗既是仇国,又是世代姻亲,名门望族繁多,可说是“欢喜冤家”,晚清后其名字多冠汉字,姓那、叶等。</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老哥俩:一对陶瓷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叶赫那拉"麟趾少年时代就读于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开始使用叶麟趾这个名字。1904年,16岁的叶麟趾考取官费留学来到日本,在这批留学生当中还有后来成为中国著名科学家的李四光。李四光在大阪高等工业学校学造船,叶麟趾在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窑业科(现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前身)学习陶瓷。在日本五年的学习使叶麟趾从满清慈禧叶赫那拉的后裔、八旗世家的贵胄身份转化成了一个真正的富有思想和忧患意识的中国学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09年(也就是宣统元年),叶麟趾从日本毕业回国。而就在叶麟趾回国的前一年,叶赫那拉家族的顶梁柱慈禧太后驾崩了,慈禧的驾崩彻底改变了叶赫那拉家族的政治地位,也改变了中国的命运。面对家族日趋衰落的局面,面对国内纷乱的局势和百废待兴的局面,叶麟趾在经过冷静地思考之后,选择了一条新的人生之路。叶麟趾可能没有想到,他的这次选择不仅直接影响到他的孩子们,而且改写了中国陶瓷文化的进程。叶麟趾选择的是一条民族振兴之路,他应用在国外学到的知识,专心致力于水泥和陶瓷的研究。在几年的考察实践当中,叶麟趾在北京房山发现了瓷土,他利用房山的瓷土,采用当时最先进的还原焰烧成技术烧制出了青白瓷,叶麟趾也因此被北平瓷业公司聘为工程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三十年代,叶麟趾来到了天津工业试验所进入了对陶瓷更专业的研究和开发。在这里,叶麟趾结识了当时任实验所窑业科的科长刘雨辰,他们共同研制出了在坯料中加入微量氧化钴,使磁器表面泛出青白色的工艺方法,改良了中国传统陶瓷,这种方法至今仍被北方瓷区广泛使用。在进行陶瓷创新研究的过程中,叶麟趾开始关注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已经消失的古代窑址。这一年叶麟趾来到河北的曲阳县进行考察,在无意中拣到了一片残缺的白色瓷片,二十多年对陶瓷学知识的积累,使叶麟趾感觉到这不是一片普通的白瓷片,这有可能是一次突破性的重要发现。在进一步的调查中,叶麟趾发现了已经消失近千年的宋代五大官窑的定窑遗址,这一发现使年近半百的叶麟趾先生兴奋不已,马上向国内外考古界发布了定窑在曲阳的最新考古学说。此后,小小的曲阳县城吸引了全世界关注的目光,许多中外古陶瓷学者纷沓而至,曲阳的街头多了许多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和操着不同方言的中国人。这一发现也奠定了叶麟趾在陶瓷考古界的地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34年,46岁的叶麟趾出版了《古今中外陶瓷汇编》一书,填补了当时陶瓷学术研究的空白,至今这本书还被陶瓷学者广泛引用。此后的十年间,叶麟趾一方面搞古陶瓷研究一方面开始注意对陶瓷人才的培养。他先后执教于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陶瓷科、中央美术学院陶瓷系,培育了不少人才。叶麟趾也成为了中国陶瓷界的泰斗人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有历史学家、文学家、诗人之称的郭沫若向中央提议:“中国的瓷器历史悠久,新中国的建立,就应鲜明表现,象征新中国的风貌,应该把历史上好的经验总结,创制新中国的国家用瓷及国家礼品瓷。”这个提议得到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陈毅、薄一波等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周恩来总理亲自组织成立了“生产建国瓷创制领导小组”。由黄培炎担任组长,江风任副组长,委员会由徐悲鸿、齐白石、齐燕铭、张仃、叶麟趾等二十多位全国名流专家组成。作为陶瓷方面专家的叶麟趾在这个小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艰辛的努力,这批被后人们称为“新官窑”的瓷器,以令人迷醉的釉下彩技法,以柔艳、清新、雅丽的极至效果呈现在世人面前,令人叹为观止。新官窑瓷器的研发和制作也成为新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里程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50年代初,已经声震海内外陶瓷界的叶麟趾,被他的老朋友刘雨辰邀请来到了河北邯郸的彭城镇。彭城是宋代北方最大的民窑——磁州窑生产地,已经有上千年的陶瓷烧制历史,遍布小镇上的大大小小的陶瓷窑厂和老式窑炉吸引了叶麟趾。落后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再次激发了他振兴民族工业的决心,他答应了刘雨辰的邀请,来到彭城指导研制细瓷的开发和窑炉的改进。他的成果受到业界的重视,并被轻工部、故宫博物院等部门聘为顾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艰苦的工作环境、恶劣的生活条件,使年事渐高的叶麟趾身染重病。于是,叶麟趾又请来了他的弟弟叶麟祥继续他的未竟的事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叶麟祥出生于1891年,比叶麟趾小3岁。早年毕业于京师高等工业学堂机械科。虽然学的是机械,但受哥哥影响一直对陶瓷有浓厚的兴趣,自号为“尚陶”,叶麟祥的一生都是在追随哥哥的脚步——20年代曾与哥哥一起在北平瓷业公司工作,他陪同哥哥在北京房山发现了瓷土,与哥哥一起分享着快乐。40年代叶麟趾到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授,叶麟祥到这里任讲师。叶麟趾到中央美术学院陶瓷系任主任教授,他又来到这里继续任讲师,哥俩一生都是形影不离。1952年,就在哥哥来到彭城不久,已经知道哥哥身体欠佳的叶麟祥又毫不犹豫地来到了彭城,继续开展细瓷的研究,并发挥他对陶瓷窑炉设备和烧成技术熟悉的优势,对彭城陶瓷进行改良。叶麟祥到彭城后率人到周边的山野寻找陶瓷原料,在距离彭城不远的苏村发现了碱石(优质瓷土),通过数十次试验终于研制出了质地白润的细瓷。从此结束了磁州窑一千多年的粗瓷历史。除此之外,叶麟祥还在当地发现了高级耐火粘土(A石、B石),开辟了彭城耐火材料的新型工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新技术和新工业的发展必然导致传统的丢失。叶麟祥在进行新技术改造的同时,没有忘记对磁州窑传统工艺和技法的继承和发展。在他的精心指导下,数十种濒临灭绝的仿宋瓷产品呈现在人们面前,一时间,轻工部、美术界哗然,在国际展览上更是令外国人惊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自幼出身在豪门贵族的叶麟祥身弱多病,而新中国陶瓷的改良远比他的生命还重要。1956年,终因积劳过度诱发心脏病而去世,那年他仅仅66岁。《邯郸陶瓷志》上这样评说:“身患心脏病,从不介意,把工作现场当战场,以‘马革裹尸’的精神自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叶麟祥的遗骨被安葬在彭城河泉村南的大坡头地。七年后,也就是1963年他的哥哥叶麟趾因患肺心病在北京离世,年75岁。就在这一年,彭城忽然遭遇百年不遇的大雨,洪水过后,人们发现,叶麟祥的墓被冲淹的无影无踪。彭城的老窑工说,叶麟祥又去追随他的哥哥去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小哥俩:两个陶瓷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叶麟趾生有两男两女,长子叶喆民,次子叶广成。历史似乎在有意给这个叶赫纳拉氏后裔家族开玩笑,相同的情节,相同的人生。戏剧性的一幕在父辈叶麟趾、叶麟祥老哥俩身上发生,而几乎雷同的一幕又在叶喆民、叶广成身上重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叶喆民1924年出生于北京,这是一个动荡的年份,风雨欲来风满楼,社会上弥漫着战争的气息。上半年,在南方的广州,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这次大会的召开即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也标记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正式开始。下半年,在北方的北京,冯玉祥将军的部队借着夜色进了安定门包围了总统府,囚禁了曹锟,在没有枪弹声中发动了北京政变。次日清晨,北京的市民惊异地发现满城皆是佩戴“不扰民、真爱国、誓死救国”袖章的国民军士兵,才知道北京一夜之间发生了重大的政治变化。而这些变化对于已经退隐在北京普通四合院里的没落的满清八旗子弟叶赫纳拉氏后裔来讲,似乎并无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一年叶家的麟趾和麟祥兄弟俩在房山发现了瓷土,比发现瓷土还令叶家高兴的是,他们的儿子哲民也在这一年出生了。他们给儿子起了个字叫丹枫,红色的枫叶,寓意中充满了诗意和希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叶哲民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文学院,自幼便开始追随父亲和叔叔学习陶瓷,后在故宫博物院师从陈万里、孙瀛洲二位先生,赴全国各大窑址考察,鉴定博物馆藏瓷。1977年,在故宫博物院工作的叶喆民先生在对古窑址进行调查时,在堆积如山的瓷片堆中偶然拣到了一块天青釉瓷片。正是其父叶麟趾先生发现定窑址的经历及思维方式,使他对此发现颇为敏感,于是将瓷片交到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做成份分析,结果与故宫传世汝瓷的成份基本相同。自此,又一座消失近千年的宋代五大官窑之一,扑朔迷离的汝窑浮出水面。后又经过陶瓷学者近十年的调查,正式向全世界宣布了这一划时代的成果。叶哲民先生作为最早发现汝窑窑址的陶瓷学者他的名字从此也与汝窑联系在了一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00年6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6次对宝丰县清凉寺汝官窑烧造区进行全面发掘,他们将村内的4户居民搬迁走。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终于在4户村民的房屋底下,发现厚达10厘米的汝官瓷地层,有不少处瓷片堆积厚达20厘米以上,出土的瓷片中汝官瓷的数量占到了98%以上。清理出两组集中分布的窑炉15座、作坊2处、灰坑22个,以及大型澄泥池、釉料坑,水井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的瓷片、匣钵、垫饼、支钉、试烧片等窑具和大型建筑构件,并据此判定这里即是汝官瓷烧造区。这次考古收获被评为2000年度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叶哲民先生自幼酷爱书画,早在40年代初,就学于北京大学时便师从当时以章草闻名的罗复堪学习晋、唐书法。毕业后又拜溥心畲、徐悲鸿为师,兼攻汉、魏、六朝碑牌。50年代后遍临历代名家书法,参以师承三家的心得,形成了以章草为主体的书法风格。其作品参加“中国少年儿童福利基金募捐书画展”、“纪念纳兰性德逝世三百周年学术讨论会展”、“文化部老干部书法学会纪念建国35周年展览”、“中国文物界书画展”、“民族团结书画展”等。其中一些作品被有关单位收藏和报刊发表。书法理论方面曾发表《中日书法艺术的交流》、《悲鸿先生论书法》、《如何理解和欣赏书法艺术》、《欣赏书法艺术的要领》等十多篇专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叶喆民先生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故宫博物院客座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硅酸盐学会古陶瓷委员会顾问,中国古陶瓷学会顾问等。著有《中国古陶瓷科学浅说》、《中国陶瓷史纲要》、《中国古陶瓷文献备考》、《寻瓷访古漫记(上篇)》、《汝窑聚珍》、《隋唐宋元陶瓷通论》、《中国书法史通论》、《饮流斋说瓷译注》等,以及有关论文百余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由于家庭的关系叶哲民先生对磁州窑有很特殊的感情。早在2003年,彭城磁州窑在北京召开学术研讨会,八十岁高龄的叶老先生欣然前往并作了精彩的发言。会后,叶老向笔者透漏出想到彭城去看看磁州窑的想法,在学术研讨的几天劳累后,叶老又踏上了那条父辈曾经往返过无数次的磁州窑之路。2004年,磁州窑举办了首届文化节,节前笔者专程赶到北京城南的方庄小区邀请叶老参加,叶老还是爽快地答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今年八十多岁的叶老仍笔耕不辍。2006年1月,叶老的新著《中国陶瓷史》由三联出版社出版。在撰写本文过程中,获知叶老正在编著一套系统反映和研究有关磁州窑的著作。看得出来叶老的磁州窑情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愈加深。被称为古陶瓷学界耆宿、著名书法家、书法史家的叶喆民先生还应邀为美术院校研究生及中、青年学者们举办专题讲座,敬业乐群老而弥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叶广成是叶麟趾的次子,叶喆民的弟弟。1927年8月1日出生于北京东城区,1941年就读于北平外语专科学校,1943年9月就读于北平农学院农事养成所。1952年随父亲和叔叔来到彭城,他的命运便与这座北方瓷都紧密相连了。到彭城后叶广成便随他叔叔叶麟祥和吴兴让一起进行仿宋瓷的研究,很快取得了卓越的成绩。1954年,又随叔叔开始研制成功了高温钛黄釉。此后叶广成一发不可收,一年之内先后研制成功高温钛美釉、高温钴兰釉、高温粽釉、高温鉻锡红釉等。他的成果受到了轻工业厅的表彰。70年代,叶广成担任邯郸陶瓷工业公司科技情报站副站长、站长,又先后担任了邯郸陶瓷研究所副主任、主任。其后,又担任了邯郸陶瓷总公司的总工助理、总工程师。1982年在邯郸市召开的硅酸盐学会成立大会上,叶广成被一致推选为会长。1985年12月,叶广成先生又筹备成立了磁州窑研究会,并邀请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黄华担任名誉会长,同时还召开了盛大的磁州窑学术研讨会。直到现在彭城人还亲切地称他为叶老总。在叶老总的一手培养下,彭城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磁州窑工艺传人和研究学者。阎宝山、刘立中、刘志国、任双合、郭连生等都是有叶总培养起来的现在仍然活跃在磁州窑前沿的中坚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92年叶老总退休后,还一直在为宣传磁州窑奔走着。他的最大心愿是在彭城建设磁州窑博物馆,这个心愿代表着叶家两代人的心愿,可惜至今没有能够实现。2004年病重中的叶总还耐念念不忘曾经为磁州窑做过贡献的刘雨辰、杨秀峰等人。2004年4月11日,叶总带着遗憾而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叶总生性简朴,尽管曾经担任过邯郸陶瓷总工、邯郸市人大副主任和全国人大代表,可是叶总家贫如洗。叶总死后,其家人因为无力安葬,只能将叶总的骨灰盒存放在家中。曾经为复兴邯郸陶瓷奉献了两代人生命的叶家,就这样悄悄地走了,有邯陶公司举办的追悼会简单而悄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事后,当地的一位诗人得知叶总去世的消息,痛哭流涕,悲苍暗然。用手中的笔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你悄悄地走了/留下了瓷器的哀愁/拣一片高温的瓦支/回忆起往事悠悠/你悄悄的走了/流下了春的哀愁/吹一曲幽怨的羌笛/吹不去相思的泪流/……/一叶知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叶喆民和叶广成兄弟一生从事陶瓷,而叶家的女儿们也与陶瓷有了不解之缘,叶广荣是叶麟趾的女儿,早年毕业于中央美院陶瓷系,后就职于玻璃陶瓷研究所。叶广荣的女儿刘伟现在在故宫博物院陶瓷组专事古陶瓷的研究,目前也成长为国内知名的陶瓷专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叶麟祥的后人虽改了行,但也颇有建树,儿子叶广生在西安工作。女儿叶广芩也在西安,现在已成为享誉大江南北的女作家,媒体上曾经一度称她为“格格作家”。而她创作的小说主要写她的家族,被称为家族小说。2004年3月15日《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对她作了《走进深山的格格作家》专题采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繁花似锦,人生若梦。历史的变迁使叶赫那拉氏八旗子弟之镶白旗一族,从傲视华夏的满清皇室贵族没落成北京东城区四合院里一户普通人家。而他们的旷世瓷缘又从这座普通的四合院回荡在神州大地。</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5px;">原作于2006年</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