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马克思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观 · 中国三国(三)

海璘~汪玲

<p class="ql-block">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道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蜀汉的统治</p><p class="ql-block">[蜀汉是刘备在四川一带建立的政权。刘备在彝陵之战后不久病死,太子刘禅即位,丞相诸葛亮辅政。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他辅政的十年中,蜀汉政治稳定,经济也有很大发展。但蜀汉与曹魏、孙吴相比,在经济、军事等方面都是最弱的国家。]</p><p class="ql-block">[刘备是蜀汉开国君主,汉朝皇帝后裔,早年以卖鞋织席为生,喜欢交结豪侠。灵帝末年,因镇压黄巾起义有功,任安喜尉。后相继投奔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雄主,却始终没有自己的地盘。曹操伐荆州时,刘备逃至夏口,采纳诸葛亮建议,与孙权联合,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据有荆州四郡。后攻下成都,夺得益州,又占领汉中,为汉中王。220年,曹丕篡汉自立后,刘备也于221年称帝,国号汉,都成都,刘备就是汉昭烈帝。刘备知人善任,手下有名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号称“五虎将”。自得诸葛亮以后,更是措施得宜,故能在地狭民少的蜀地开创与魏、吴鼎立的局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蜀汉的政权能得以建立很大程度上与刘备的识人鉴术有着最直接的重要关系。一个事业的成功离不开领导者的慧识与众贤人的忠孝与才智。一切都是所有客观因为正向能量作用共促的呈现,其中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因素都在起着对全局结果影响或胜或败的至要效应。当时以刘备对贤者的义气为人,使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纷纷投至于其门下结成生死与共的异姓同盟的兄弟关系情谊,奠定了蜀汉政权事业的蒸蒸日上。尤其是在赤壁之战后,使蜀汉已成为三足鼎立之中的佼佼者之一。</p><p class="ql-block">其中以诸葛亮的才智对蜀汉政权事业的腾起贡献得最为突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诸葛亮(181——234年),三国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原籍琅玡都阳(今山东沂南南),汉末避乱躬耕于南阳隆中(今湖北襄阳西)。诸葛亮胸怀大志,富有韬略,时人称为“卧龙”。刘备在荆州时,相传曾三顾茅庐求见诸葛亮。诸葛亮洞悉天下大势,为其剖析说:“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援而不可图也”。因此,他提出了据荆州、取益州的策略,认为如此一来,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策”。在刘备的一再恳请下,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以助其完成匡复汉室的大业。]</p><p class="ql-block">诸葛亮的才智与韬略在江夏众人皆知。刘备闻之求贤若渴三顾茅庐请求出师,对诸葛亮过人的洞悉力敬仰有佳。最终诸葛亮终于在刘备的诚肯相待上同意了刘备的请求,与其共同施展人生理想的抱负追求。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出,我们每一个人生价值的得以升华都需求彼此共同来承载其光斓的绽放。就是说诸葛亮他再聪明没有刘备给他提供的这个人生平台,他的才智也绝不可能得到红翼地飞展;刘备没有诸葛亮的英明引导,他也绝不可能奠定下蜀汉最有成就的霸业。在这个唯物的客观世界中任何一单方面存在的暂时呈现想要以此得到更大的价值存在延续,它都是需求与之价值和谐共生的因为来助其更大地成长与飞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执政,事无巨细,都由自己斟酌处理。他治蜀有方,执法严谨,赏罚分明,故蜀汉政治清明,社会安定。诸葛亮极为重视农业,力图安定民生,缓和阶级矛盾。他还设置司盐校尉、司金中郎将,掌管盐铁和铸钱。在蜀中则大力发展经济,出兵则屯田以供军饷,因此虽连年用兵,但蜀汉经济仍有发展。诸葛亮精通兵法,作著名的“八阵图”。在军事斗争中,诸葛亮还改进了“连弩”,使之更具杀伤力,同时发明“木牛”“流马”等运输工具。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北伐曹魏,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县境内)。诸葛亮治蜀,真正实践了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承诺。]</p><p class="ql-block">[南中是两汉时期的南夷地区,民族关系复杂,交通又极不方便,蜀汉对南中的控制力很弱。彝陵之战后,建宁豪族雍闿和彝族首领孟获起兵反蜀,导致蜀地动荡不安。在这样的形势下,诸葛亮一面与孙吴通使修好,以巩固吴、蜀的联盟关系,免除东顾之忧;一面又增兵汉中,以防御曹魏的侵袭。蜀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出兵南中,先平定雍闿之乱,又率军渡过泸水(今金沙江),采取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策略,对孟获七擒七纵,最终使其臣服,表示不再叛乱。诸葛亮对南中实行了羁縻政策,不置官,不留兵,而任用当地首领为地方官吏,任孟获为蜀的御史中丞,改善了民族关系,南中之乱终于平定下来。此后,南中成为蜀汉比较富庶的后方,在蜀汉对曹魏的战争中提供了人力和物力的支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诸葛亮在治蜀中将其聪明才智发挥出了更具超人的优势。使其人民的民生、经济的发展、阶级的矛盾、民族的相融、军事的建树都得到了全面整体的提升,为开创蜀汉的更大霸业奠定下了坚不可摧的牢固基础。其实世间所有的矛盾都基于物质分配得不均所造成的。注重发展本文明的物质经济实力并给予其相应地客观人为的满足,那么矛盾自然就会有所减弱。尤其是在“七擒孟获”这个事件上,由于蜀汉所辖的这个少数民族地区纷争复杂,导致了最后他们联合起兵共同反蜀。诸葛亮首先站在了最高客观的唯物角度上来辩证地处理着这些复杂之间的矛盾相互作用,使其促成了一个所有客观因素共进的一个发展态式,以至真的情义来给予少数民族头领最大的权益获取,巩固了蜀汉的后方实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建兴六年(228年)开始,诸葛亮集中兵力进行北伐。同年,诸葛亮率十万蜀军出祁山,欲夺取长安、天水等地。因蜀将马谡轻敌,导致街亭失守,诸葛亮被迫退兵。同年冬,魏吴相战,蜀乘机出兵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攻陈仓,久攻不克,粮尽而退。229年春,蜀遣陈式攻魏武都、阴平,诸葛亮亲率大军打败魏雍州刺使郭淮的援兵。230年,魏将曹真、司马懿分道伐蜀,蜀分兵防守,魏军受困于连月的大雨,只好撤兵。231年,蜀军出祁山,与司马懿对峙于上邽(今甘肃天水)、卤城(今甘肃甘谷、天水之间),蜀军再次因粮尽而被迫退兵。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又率十万蜀军至郿县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县境内)。司马懿率军堵击,采取坚守不出的战术,以消耗蜀军实力。同年,诸葛亮病死于军中,蜀军退兵。蜀军北伐的失利,很大程度上是由蜀魏力量悬殊造成的。]</p><p class="ql-block">这个六出祁山的连战不利,从总的作用关系上来看还是蜀汉当时的经济发展并未超越曹魏的实力所造成的最终结局。经济是否更大地强盛完全取决于历史、地理的客观因为积累下的所有基础,其中人为的才智力量在此基础因为面前都是渺小的,而这个大载体的价值能量是难以抗拒的。就是说你再有高超的才智本领可以驾驭飞船,如果让你坐上牛车,你也干不过其中火箭飞船上的人。所以我认为诸葛亮的人生追求已成就了他非凡理想的实现价值,为蜀汉当地历史人文理念的精神传承、经济社会的发展、军事建树的成就立下了不朽的人类文明的丰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刘禅小名阿斗,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昏君。他即位后,拜诸葛亮为武乡侯兼益州牧,执掌朝政。他本人则疏于朝政,只知道享乐。诸葛亮死后,蒋琬、费袆等人执政,刘禅还有所忌惮,不敢恣意胡为。蒋琬、费袆死后,刘禅昏庸懦弱的性格就完全暴露出来,他不听大臣劝谏,宠信宦官黄皓,使蜀汉的政治日益腐败,力量更趋衰弱,为最后的灭亡种下了祸根。]</p><p class="ql-block">由于蜀汉后主刘禅的昏庸导致了蜀汉霸业的空前衰弱。这不仅是诸葛亮的悲哀、更是刘备最大的人生损失。继承者没有鸿志,祖上积多大的恩德,他也秉承不起。这些优越的物质占有就要逐渐地消失殆尽,以至最后的消亡。其实这个志就是保有自我与整体继续生存的价值希望,没有这个志永远不可能升华出真正的智,那更不会有慧的存在。所以我对没有志的那些孩子一直都不看好。</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