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自打去年新冠放开后,逐步就丧失了防疫意识,有时候连口罩都懒得戴,新冠这个词也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更多是“感冒了”,吃药或者不吃药,糊弄几天也就过去,年老体弱的过不去就送走了,人们也渐渐的适应了和“感冒”共同生活的状态,也不想着打一针、两针、三针疫苗来防疫了。</p><p class="ql-block"> 我这人生性胆小怕死,一针不拉的打了四次疫苗,总想着自己从此有了“金钟罩”,病不附体了,谁知,最后还是成了“美羊羊”,美美的发了几天烧,靠自身的免疫系统赶走了病毒。事后回想究竟是哪里出了防疫漏洞,给病毒有了可乘之机,说实话我们家的防疫水准和隔离病房差不多,制氧机、隔离区、防护服、各种药品应有尽有,当时想着万一死了,医保卡里的钱还没有用真是太亏了,就用两个人几年的医保费用买了一大堆东西。最后,实事证明病毒这玩意是防不住、杀不死、除不尽的,这些准备只不过是自我安慰吧了,最终还得靠天生的免疫力。</p><p class="ql-block"> 随后就开始思考怎么能提高自己的免疫力?中医大家徐文兵在中央广播电台讲过《黄帝内经》,我听了以后恍然大悟,免疫力是现代用语,中国古人称其为“正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现在医学的治疗思路就是“对抗”,有病毒,就杀病毒,有细菌就杀细菌,有肿瘤就开刀。而中医的思路却是“和谐”,瘟疫也罢,病毒也吧,广泛的存在于天地之间,人类与之已经共同生活了数百万年,我们能做的就是提高自己的“正气”,让邪气(病毒)无机可乘,即使邪气进入人体,我们也是开门逐寇,把它赶走,至于这个“寇”是什么冠、什么毒不管他,因为人类已知的病毒和细菌就多达4000多种,而且还不断的变异,如果一个变异打一针疫苗,恐怕病毒没防住,人就被打成筛子了。</p><p class="ql-block"> 年过五十,到了保命的阶段,加之“感冒流行”,我开始对中医感兴趣,看《内经》,学《伤寒》,线上线下四处求医问药,当我读到张仲景写得《伤寒卒病论集》序言时,被深深震撼:</p><p class="ql-block">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憃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p><p class="ql-block">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p><p class="ql-block">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p><p class="ql-block">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p><p class="ql-block"> 我简单翻译一下:第一段写的是人得病的主要原因就是“欲望”,欲望害死古今往来多少仁人志士和凡夫俗子,可悲的是“举世昏迷,莫能觉悟,”。</p><p class="ql-block"> 第二段写得是张仲景家族二百多人,十余年的时间里死了三分之二,大部分是“伤寒”而死,症状百出,这个伤寒就是瘟疫,持续了十年之久,伤寒不是一个病毒,是病毒的不断变异发展的一个过程,这和当下的“新冠”何其的相似,真的是太像了。生在“医圣”的大家庭里,都逃不过伤寒的迫害而命丧黄泉,当今,我们目之所及皆是“凡医”,能保命活着,坚持十年,全靠造化。</p><p class="ql-block"> 第三段写的是“五运六气、阴阳五行”和历代名医,阐述了从医之难。</p><p class="ql-block">最后三句话说学医要有天赋,有悟性。</p><p class="ql-block">张仲景当年“小学毕业”面对职业选择,他拜访当地名士寻求指点,“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大医精诚,心至一处。情商不高,才思敏捷的人不能为官,更适合做良医,医者父母心,心地善良,救死扶伤,行天地之大德。</p><p class="ql-block"> 我本愚笨,三十年来在事业单位碌碌无为,什么本事也没有学到,就学会说教别人,可惜呀,退休后哪里不设说教别人的岗位,一脸茫然,万分惆怅。</p><p class="ql-block"> 如今看到“中医的智慧”,开始了老骥伏枥的征程,经过一年多的学习,终于摸到了一点门道,尤其是学习了《伤寒》后,总想找几个伤寒病人“望闻问切”一番,开个“麻桂各半汤”看看效果。那天在街上和几个美女聊天,我就不时的“望”,看她们谁有“病”了,结果,其中一个说“老步、你平时不是这号人么,老了老了,今天,眼窝得留得留得看什么了?”,我说看你们谁有病没,结果几个美女异口同声的说“你才有病了”。</p><p class="ql-block"> 美女口里有毒,说完没两天我就感觉有病了,头疼、嗓子痒、咳嗽、鼻他汗水的,全身紧呜呜的像鬼捏住了似的。</p><p class="ql-block">自己对照伤寒里面的症状和药方,看我得了什么病,找过来找过去也没找到合适的方子,哎,还是医院去看看延安名中医张康勇大夫吧,毕竟人家是专业的,看了以后,他说我这是“湿温”,今年春季湿气大,太阳寒水司天,土运太过,就容易湿温,喝三副“藿香厚朴夏苓汤”就好了,我说这个方子怎么在《伤寒》里没有,他说这是“清代石寿棠的《医原》里的一个经方”。</p><p class="ql-block"> 《伤寒》里面有397条122个方子,就够我这半老汉背一年的了,还要再记《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温病条辩》等几十本书,瞬间就奔溃晕过去了。</p><p class="ql-block"> 清醒后,后悔自己当初应该上中医院校了,如今也该是个地方名医了,也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了,最起码能给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人看看病,防防疫,提高大家的正气,让每个人活的健康快乐。</p><p class="ql-block"> 可惜,这世上只缺一味“后悔药”,当下,后悔也没有用,唯有抓住每一天的时间学习学习再学习,感悟感悟再感悟,直至临终。</p><p class="ql-block"> 妻子说:“不要疙囔了,你测一测抗原,看是不是阳了,不要给我传染上了”。</p><p class="ql-block"> 哦,确实是这样,没本事给自己人看病,最起码不要苦害婆姨。测完后,试纸片片上出现了两条红杠杠,上面一条叫“T”,下面一条叫“C”,这是两个洋气的名字,我有些讨厌,讨厌这些日求古怪,胡里麻扎名字,还是汉字威严大义,还是中医博大精深。</p><p class="ql-block"> 收拾了东西,出了门,这几天我要独居,闭关修心,和古人对对话,看能不能给我点灵气,让我成为我们村的“名医”,悬壶济世,治病救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