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的历史——国营八四五一厂的往事

华克华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撰文/林惠信、黄于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编辑/黄克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素有军事要地的南平,历来是兵家关注的地方。在当年“小三线”建设中,省国防工业办公室曾在这里投资建设了数个军工企业,国营八四五一厂就是其中的一个,她曾为国家的防务建设做出过贡献,也曾在军转民中研制出不少民用产品。虽然,今天她的辉煌不再,但她的昨天,仍然是一段难以忘怀的历史。</p> 一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7年1月,市通用机器厂划出部分人员、车间和设备,成立南平市仪表机床厂,厂址在八一路中段(现裕达广场的位置),时有职工103人(技术人员3人)、设备13 台,生产C6127车床和多用车床。负责人是林英尧、郑锦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9年10月13日,为加强国防工业建设,省革委会决定,由国家投资,将9个地方电子工业工厂(包括南平市仪表机床厂)改为国防工业工厂,归省国防工业办公室领导。同年12月26日,省国防工办派军宣队闵广元进厂,之后又相继派了吴广智等8个军队干部到厂工作。从此,我厂走上了国防工业之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0年1月14日,市仪表机床厂正式改为福建电讯仪表机床厂,并冠以代号:福建七七八六厂。3月,成立厂革委会领导小组,闵广元任组长、吴广智任副组长,代替了原革委会成员的工作。在管理体制上,厂部设办事组、政工组、生产组,各组组长均由军代表担任。生产车间按部队建制编为连、排、班,共设3个连、4个排、10个班。9 月,取消厂革委会领导小组,成立厂革全委员会,由福州军区、省革委会任命闵广元(军队干部)任厂革委会主任,段怀旺、傅广玉(军队干部)任副主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加强国防工业的安全保密工作,1971年8月26 日,根据省国防工办决定,我厂实行两个厂名制,第一厂名“南平专用设备厂”,第二厂名“福建东风机电厂”,代号改为“国营八四五一厂”。对外一律使用第二厂名。但实际对外一直沿用国营八四五一厂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于原厂址位于市区中心,面积较小,限制了企业的发展,改为军工企业后,厂领导曾到市郊黄墩寻觅新厂址,没有找到合适的地点。1970年5月,根据省生产指挥部、省国防工办关于在顺昌洋口建设新的七七八六厂的通知,我厂派出军代表徐培信、会计朱圣科前往筹建新厂区。同年,省里根据南平专区机关搬迁建阳的情况,决定放弃顺昌的新厂址,就在南平东山头原军分区教导队的营地建设新广房,这块地曾是1915年建立的福州会馆的旧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过一年多的积极努力,建成了具有车、钳、刨、热处理、冷作、电镀、电工、锻打等功能的3个车间7856平方米,还有职工宿舍、办公楼、附属设施等,总占地30600平方米,1971年11月,厂领导带领全体职工,在没有吊车的精烟下,硬是用手抬,同、把各种设备从一路老房搬到东山头、老厂房改做第四车间。其间,1970年、1971 年先后从福清、福安、厦门、浦城等地接收退伍军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200多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至1984年,全厂拥有各种设备仪器仪表143台套,固定资产262万元。职工406.人,其中技术人员53人,主要产品有C6127型车床、东风牌多用机床、剪床、冲床、锯床、光学镜片研磨机、真空镀膜机、双视场显微镜、收音机、音箱、海燕牌收音机木壳、“8080”收录机塑料件、电子装备流水线体、窗式冷暖空调器等34 个品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7年7月,省电子工业局从省国防工办分出后,我厂直属省电子工业局管辖。1981年11月24日,根据省电子工业局通知,我厂从1982年1月1日起使用第一厂名"福建无线电配件厂”,取消“福建东风机电厂”厂名,保留工厂代号.1982年5月,为满足八四OO厂“8080”收录机外壳配套的需求,省电子工业局决定,将我厂的注塑车间划给人四OO厂代管,1983年1月又划回我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4年1 月1日,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加速我省通讯、广播工业的发展,电子企业必须实行专业改组,走联合道路的精神,我厂与八四OO厂、八四二O厂联合组成福建省通讯广播工业公司,各抽出部分人员在福州办公,以三厂为基础“实行专业分工,逐步建立收录机、广播发射机、有线设备、民用通讯机、无线电专用设备及家用电器等为主要产品。”进入九十年代后,终因产品销路不畅,企业逐步走下坡路,1996年5月,我厂被厦门九州商社(九州集团)兼并,仍保留原厂名。</p> 二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建厂之初,各方面条件都比较欠缺,许多产品的生产缺乏必要的设备,工人们就发扬艰苦奋斗和自力更生的精神,勇于克服设备不足和技术难题,创造了许多小厂办大事,小设备做大零部件的业绩,受到了上级的表彰。自1969年以来,曾先后有福州军区司令员皮定钧、副司令员毛会义、电子工业部副部长王曙、黄宗金、省国防工办主任王共北等领导到我厂视察、指导工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1年厂里接受生产80吨冲床的任务,其中一个齿轮直径就有1.08米,厚达17公分,600多斤重,需要C650车床才能加工平面,厂内没有这种设备,找遍南平也没有,工人林根华、陈再勇主动革新工夹具,利用一台破旧皮带车床安在下面,只用了3天时间,就加工一个齿轮平面。没有刨齿机,工人吴绍章大胆革新,在旧牛头刨上以刨代铣、代滚,解决了设备不足的问题。1972年,在开展“工业学大庆”中,工人们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土法上马生产铸件,在共产党员江钟明带领下,青年工人陈兴勤、中专毕业生陈椿荣,利用废旧木料自盖简易车间和冲天炉,用了一个月时间终于生产出第一炉铁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00吨压力机的油缸、体积大、精度高,外协有困难,工人曾淑贤主动承担设计任务,终于在C625车床上加工出大油缸。1978年,工人王梅明,革新成功半自动双面铣,实现了端面铣半自动化,做到圆盘自动夹紧,连续切削,可加工7种零件,提高工效5倍。1981年,我厂生产大批量收音机木壳,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必须实现机械化、半机械化流水作业,厂里组织技术人员自行设计制造了近30台木工机械,实现了班产300多台机壳的任务,质量超过上海同行的水平,形成了批量生产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设计任务,终于在C625车床上加工出大油缸。1978年,工人王梅明,革新成功半自动双面铣,实现了端面铣半自动化,做到圆盘自动夹紧,连续切削,可加工7种零件,提高工效5倍。1981年,我厂生产大批量收音机木壳,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必须实现机械化、半机械化流水作业,厂里组织技术人员自行设计制造了近30台木工机械,实现了班产300多台机壳的任务,质量超过上海同行的水平,形成了批量生产的能力。</p> 三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八十年代初,随着电子工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大量的民用产品如电视机、收录机等电子工业生产,需要自动化、系列化、标准化的自动控制生产线,大部分厂家都靠从国外引进生产线,而我厂原是机械行业,设备较为齐全,技术力量也雄厚,1981年,厂领导决定派出技术干部到上海、北京、福州、泉州等地考察,回来后接受了省电子工业局下达的为福建电视机厂设计生产FD型电视机生产线的任务,在技师、副总设计师黄如林、工程师林祖亮等同志的积极努力配合下,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试制成功了第一条自动化生产线。1982年11月,省电子工业局主持召开了有16名领导、技术人员参加的产品鉴定会,一致认为整机线体安装比较合理,结构紧凑,美观大方、操作简单,维修方便,与国产整机装联线相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工效提高了一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4年9月,我厂又为山东电视机厂生产了SDX型彩电生产线,结构更复杂、技术更先进。投产后效果良好,工效由日产200台彩电增至360 台,山东大众日报为此报道了这一消息。同年11月为湖南电视机厂设计生产的285一-3型彩电生产线,湖南日报、长沙晚报、湖南电视台都作了报道。1985年3月20日在用户意见书中写道“造型美观、结构紧凑、操作简单、维修方便”,认为“这条线的建成,将为电视工业获得更大发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央广播电视总局沈局长参观后说“我走了很多地方,看了你们这条生产线,确实紧凑、美观、实用”。从1982 年以来,产品遍布上海、江苏、山东、湖南、江西、浙江、广东、福建、陕西、贵州、安徽、黑龙江等20多个省市。1992 年11月,我厂还组织了技术人员到乌克兰市组装联动生产线,从而打入了国际市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2年2月,香港荣丰贸易公司总经理陈博远来我厂考察,他向厂里建议开发冷气机,这是一个方向,值得引进。同年8月,我厂同日本三洋、松下、日立签订工贸合同,引进部份空调器组装出售。此后曾有“三洋”在东南亚的总代理--新加坡聚昌私营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日昌等人来厂商谈业务。在省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我厂多次与松下、三菱厂商洽谈,决定与日本松下合作引进空调器生产设备。省电子局同意厂里派出厂长王书田、技术人员龚剑津、王鲁沂与省电子工业总公司生产部翁果惠、省电子进出口公司林汉象一起赴日本、香港考察,考察组一行5人自10月30日至11月22日在日本大坂、名古屋、东京等地参观了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名古屋冷热工厂空调机生产线,并在香港参观了有关工厂。12月与福州马尾经济技术开发区签订了内联合同,决定成立马尾空调实业设备公司。并于1985年3月4日成立了筹备组,原作为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由于种种原因,现已属福日公司的一个下属单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5年3月27日,我厂与松下空调实业部草签了技术合作协定,打算与新雅贸易公司合资,当时内引外联的势头真可谓雄心勃勃。经过全厂职工上下一致努力,1984 年已总装出售三泽、乐声、日立空调器1280台。由于该机结构合理,外型美观,性能可靠,价格适宜,同时又具有噪音小,耗能低,效率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工厂、医院、科研、住宅等场所。产品销往北京、呼和浩特、兰州、上海、长沙、杭州、无锡、武汉等17个城市。这一年,全厂完成工业总产值222万元,利润56万元,实现“两位数三同步”,人均劳动生产率5576元,创建厂以来最好水平。</p> 四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厂改为军工企业后,为了加强企业的军事化管理,省国防工办先后派了10个军代表到我厂工作,分别对厂部各部门的工作实行领导,按照部队连、排、班建制组成的生产车间、班组长,基本上都要求由复退军人担任。同时,上级还从军械厂拨来一批自动步枪、冲锋枪等武器武装厂民兵,在厂门卫实行站岗放哨。正值豆蔻年华的女青年身穿厂服,肩背自动步枪,腰缠子弹带,雄赳赳地站在厂门口两旁,实现了她们“飒爽英姿五尺枪,不爱红装爱武装”的愿望,成了闹市的一道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贯彻“亦工亦农”中,1971年11月,厂部接收了沙县官庄部队的“五·七”农场,耕地114亩,由厂里轮流组织职工每批35人到农场耕耘,农忙季节多达120人。在开往农场的路上,大家乘坐着汽车、高唱《学习雷锋好榜样》、《军工战士志气高》等歌曲,个个斗志昂扬。在广阀的田野上,不论风吹雨打,烈日酷暑,寒冬腊月,都脚踩烂泥田勤劳耕作,收获粮食8万余斤。但只办了一年,因负担过重向省国防工办打报告要求退耕。接着又在南平市常坑后山要了一片农田耕作了两年,这确实锻炼了职工队伍,深感为农的辛劳,对“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有了切身的体验。1972年5月组织53名民兵,由军代表带队徒步由南平出发到沙县官庄野营拉练、行军80多公里,锻炼了新工人。那时军工厂很吃香,在“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口号下,唯有当工人最光荣,所以有不少部队干部的子女都安排到厂里当工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搞好生产的同时,1972年厂里组织了文艺宣传队24人,到王台溪后八四二O厂参加省国防工办组织的文艺会演,演出节目11个,自行创作的5个,有小歌剧《第一炉铁水》,表演唱《军工战士志气高》,小歌舞《洗油布》等,并获得好评。会演结束后,还到外洋部队所在地慰问演出,深受欢迎。为了加强队伍建设,激发大家的爱国主义热忱,1974年8月4日由厂领导段怀旺、张耀庭带领共青团员青年40人到建瓯省荣军休养院听取英雄事迹报告,这些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对提高职工思想觉悟,增强艰苦奋斗的作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p> 五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靠上级计划搞生产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国内电子行业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再加上国外电子产品的不断涌进国门,更加剧了行业竞争的残酷,在这种形势下,我厂未能适应经济体制的变化和市场的需求,逐渐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各种产品都大量积压,企业终因债务沉重,走上了被兼并之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国营八四五一厂,从建厂到现在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她有过令人耀眼的辉煌,更有那艰难与辛酸。在困境中,主管部门、企业领导和职工努力奋斗,积极寻找新项目,开发新产品,但收效甚微。振兴八四五一厂任重道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厂领导班子名录表</b></p><p class="ql-block">仪表机床厂革委会</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68.12—1970.3, 主任段怀旺,副主任刘润忠</span></p><p class="ql-block">七七八六厂革领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70.3—1970.9 ,组长闵广元(军代表) ,副组长吴广智(军代表) </span></p><p class="ql-block">八四五一厂革委会</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70.9—1973.9 ,主任闵广元(军代表) ,副主任段怀旺、付广玉(军代表) 、许欣林(军代表) 、张耀庭、占德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73.9—1979.6 ,主任段怀旺,副主任林能旺</span></p><p class="ql-block">国营八四五一厂</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79.6—1982.12, 第一副厂长张玉瑜,副厂长杜培仁、陈其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82.12—1984.12 ,厂长王书田,副厂长张玉瑜、杜培仁、陈其柯、陈德真、黄庆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84.12—1986.1 ,厂长张玉瑜,副厂长黄德贞、黄庆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86.1—1987.1 ,厂长林能旺,第一副厂长林国珍,副厂长龚剑津、张金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87.1—1992.7 ,厂长林国珍,副厂长张玉瑜、龚剑津、张金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92.7—1994.8 ,厂长龚剑津,副厂长张玉瑜、张金容、林惠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94.8—1997.7, 厂长林国珍,副厂长林惠信、应佑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97:7—1998.8 ,常务副厂长郑康森,副厂长林惠信、刘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98.8—至今,常务副厂长戴志坚,副厂长林惠信、郑康森、刘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编后语:</span>林惠信、黄于飞撰写的“辉煌的历史——国营八四五一厂的往事”原文,刊载在南平市文史资料第5辑《难忘岁月——闽北小三线建设实录》中,1999年12月出版。政协文史资料系内部出版物,不对外公开发行,受众面小鲜为人知,一般人员是很难寻觅看到的。我身为上海内迁厂的子弟,在南平生活工作数十载,历来对南平地方文史颇有兴趣,比较关注福建小三线建设的史实与史论。现将此文章录入我的美篇,编辑发表,以飨美友读者,众人分享与留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