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在很长的人类历史中,人们生活在黑暗里,太阳只照耀半天,或更短——在冬天更是如此。因此,所有需要良好可见性的事情,包括缝纫、刺绣、阅读和写作,都是在白天结束前完成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会早早就寝。18世纪的伦敦,市民的照明手段,依靠蜡烛和油灯。商店通常一直开到晚上十点。而只靠烛光吊灯照明的舞会,一直持续到凌晨两三点。</b></p><p class="ql-block"><b>图片来自网络。</b></p> <p class="ql-block"><b>人们夜间出门则要困难得多。那时的街道照明几乎不存在。夜晚的街道幽深昏暗,人们必须在仿佛沉睡的黑暗中摸索,而这样的黑暗里又充满了危险:小偷和暴徒在街上徘徊寻找下手机会,行走中的人稍有不留意就会撞到一些坚硬的物体或掉进排水沟中。于是喜欢聚会和夜生活的富裕之人会像我们今天在城里召唤出租车一样,找拿着明火火炬为行人引路的提灯少年(link boy),但家境极为贫困的提灯少年并非都值得信赖。有时,他们会把顾客引到背街巷弄,那里有他们早已串通好的同伙,正擦拳磨掌时刻准备联手抢劫贵重物品。许多人因此避免在夜间外出。幽暗的伦敦街头,因此也成为各种神秘市井传说的诞生地。</b></p><p class="ql-block"><b>《17世纪的伦敦,人们可以雇佣行走的路灯》( Walking Streetlamps for Hire in Seventeenth-Century London),这幅画里的提灯少年被喻为行走的路灯,为人们照亮从夜晚的市区回家的路。作者未知。</b></p> <p class="ql-block"><b>如果你现在看到一个倒挂在老伦敦房屋墙上的金属喇叭,那可能曾经是一个提灯少年的工具。—— 这一曾经普遍存在的职业的痕迹仍然在城市中可见。这些巨大的熄灭器会挂在许多家庭的墙上,与提灯支架和用于擦去火把烧焦部分的特殊石头放在一起。图片来自网络。</b></p> <p class="ql-block"><b>有关当年的提灯少年,可从莎士比亚和狄更斯的作品中找到相关的描述。然而提灯少年和许多劳动阶层的人物一样,文学界普遍对他们没有给予特别的关注和详细的描述,但它们通常仍然存在于故事的背景之中。诗人将提灯少年比作萤火虫;画家们则将他们描绘成丘比特。</b></p><p class="ql-block"><b>《丘比特作为提灯少年》(Cupid as Link Boy)—— 约书亚·雷诺兹(Joshua Reynolds)于1773年创作的这幅画里,小丘比特化身为伦敦的提灯少年。</b></p><p class="ql-block"><b>此画现由纽约州水牛城的奥尔布赖特-诺克斯艺术画廊(Albright-Knox Art Gallery,Buffalo, New York)收藏。</b></p> <p class="ql-block"><b>这幅作品巧妙地捕捉了维多利亚时代伦敦的特征,那时煤气灯稀缺,穿越昏暗的小巷并不容易。在这个时代,提灯男孩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使用手持的火炬引导行人穿越这个迷宫般的城市街区。在这张图画中,我们见证了一个男孩在认真履行职责,将温暖的光投射在鹅卵石街道上,而影子在他周围舞动。这张印刷品中的细节处理非常出色;从男孩衣服上的精致褶皱到从他的火炬散发出的摇曳光辉,每个元素都和谐地融为一体。它唤起了人们对更简单时光的怀旧情感。图片和解说来自玛丽·埃文斯在线印刷(Mary Evans Prints Online)。</b></p> <p class="ql-block"><b>煤气灯的故事始于1792年的康沃尔(Cornwall)。苏格兰工程师威廉·默多克(William Murdock, 1754-1839)注意到,当他的火炉上的煤燃烧时,会出现一些小的烟团并突然燃烧。经过很多实验之后,默多克将煤气从煤炭中提取,通过管道输送到灯柱上的煤气灯和灯具,照亮了他的家。</b></p><p class="ql-block"><b>默多克的肖像。</b></p> <p class="ql-block"><b>默多克之家(Murdoch House)和圣鲁蒙花园 (St. Rumon's Gardens)现在是英国康沃尔地尔文区(Redruth in Cornwall)的地标。默多克曾在这里工作,将煤气用于实际照明。这座房屋和花园成为了他在当地的工作和创新的象征。</b></p> <p class="ql-block"><b>到了1802年,煤气灯作为一种理想的照明源被引入伦敦。</b></p><p class="ql-block"><b>伦敦的帕尔摩尔街(Pall Mall)是第一条通上煤气灯照明的街道。</b></p><p class="ql-block"><b>在1807年8月17日晚上十点,伦敦的市民惊奇地凝视着帕尔摩尔街上摇曳的煤气灯光。这是第一次有街道使用煤气照明。图片来自网络。</b></p> <p class="ql-block"><b>18世纪英国著名插画家和风俗画家托马斯·罗兰森(Thomas Rowlandson)在1809年创作了这幅《帕尔摩尔街上的煤气灯一瞥》 (A Peep at the Gas Lights in Pall-Mall)。</b></p><p class="ql-block"><b>这是一幅幽默漫画,它描绘了在帕尔摩尔大街上漫步的男男女女,对新发明的煤气路灯装置的各种反应。</b></p><p class="ql-block"><b>这幅黑白漫画是托马斯的原作品。</b></p> <p class="ql-block"><b>现代人将这幅画扫描后涂上了色彩并加上想像丰富的各路看官的有趣对话。</b></p><p class="ql-block"><b>见多识广的绅士 (Well-informed gentleman):“ 煤经蒸馏会产生焦油,或者是用于房屋外部的涂料 — 烟气通过水蒸气处理后剥离了物质,就像你看到的这样的燃烧。”</b></p><p class="ql-block"><b>爱尔兰人(Irishman):“啊,亲爱的,如果这个人通过水带来火,我们很快就会看到泰晤士河(Thames)和利菲河(Liffey)燃烧殆尽 — 所有漂亮的小鲱鱼和鲸鱼都会被烧成灰烬。”</b></p><p class="ql-block"><b>乡巴佬 (Rustic bumpkin):“天哪,这是多么漂亮的灯光啊!在我们乡下可没有这样的东西。”</b></p><p class="ql-block"><b>贵格会教徒 (Quaker,基督教新教的一个派别):“是的,朋友,但这都是虚荣:这与内在之光有何关系呢?”</b></p><p class="ql-block"><b>不正派的女子 (Shady Female):“如果不制止这种灯光 — 我们的生意就没法做了,只能关门倒闭。”</b></p><p class="ql-block"><b>不正派的男子(Shady Male):“亲爱的,你说的倒是真的。如果那样,不管是爱情还是金钱,都找不到属于它的黑暗角落了。”</b></p> <p class="ql-block"><b>从此煤作为家居燃料被广泛使用,街道照明得以提高。</b></p><p class="ql-block"><b>到了1823年,英国各地许多城镇都使用煤气照明。与油灯或蜡烛相比,煤气灯的照明成本降低多达75%,这有助于加速其发展和推广。到了1859年,英国各地都可以找到煤气照明,约有一千座煤气厂应运而生,以满足对这种新燃料的需求。煤气所提供的更明亮的照明使人们更容易阅读,阅读时间也随着延长。这一切刺激了人们文化学习的提高,加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b></p><p class="ql-block"><b>这幅画描绘1821年伦敦市布里克莱恩(Brick Lane)大煤气厂煤气生产中的蒸馏装置。作者不详。</b></p> <p class="ql-block"><b>煤所产生的大量烟雾和潮湿的空气混合,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伦敦雾”—— 伦敦也因此被称为“雾都”。</b></p><p class="ql-block"><b>伦敦著名的雾霾成为刻画维多利亚时代场景的陈词烂调:又浓又黄,如豌豆浓汤(pea-souper)一般厚重的雾气,以至于夏洛克·福尔摩斯(Sherlock Holmes )本人都可能会迷失其中。1853年,狄更斯的《荒凉之屋》(Bleak House)以对伦敦”无情的十一月天气”作为开篇:“从烟囱口升起的烟雾,形成了一场柔软的黑蒙细雨,其中的片片雾滴有如大朵的雪花,人们也许可以想象这是为了悼念死去的太阳。”</b></p><p class="ql-block"><b>严重的雾霾使伦敦市夜间的能见度很低,提灯少年的角色仍必不可少。</b></p><p class="ql-block"><b>《林肯郡的提灯少年》 (The Lincolnshire Link Boy)</b></p><p class="ql-block"><b>作者:帕特里克•勃兰维尔·勃朗特(Patrick Branwell Brontë 1817–1848),收藏于勃朗特牧师博物馆 (Brontë Parsonage Museum)。</b></p><p class="ql-block"><b>这幅画可能复制于一张印刷品。画中男孩灯笼的光线以不同的角度落在他的脸上。提灯男孩在为策马扬鞭的马车人照明前方的路。这是勃兰维尔(Branwell)送给希顿家庭(Heatons)的一份友情之物。</b></p> <p class="ql-block"><b>这是一幅描绘早期煤气灯危险的讽刺漫画(伦敦,1813年)。 作者不详。</b></p> <p class="ql-block"><b>在随后十几年内,多达14000盏煤气灯遍布全伦敦街头,由此有了上千名点灯人。</b></p><p class="ql-block"><b>点灯工人负责照顾这些灯。每天天黑之前,他们要到达自己负责的街区,打开煤气街灯的煤气阀门,手动点燃煤气街灯。在天亮以后,他们又需要再次回来,同一根杆子手动熄灭街灯,并关闭煤气阀门。此外,漫漫长夜里,他们还需要时刻巡逻,确保街灯运行正常,对设备进行维护和修理,并确保没有煤气泄露的安全问题。</b></p><p class="ql-block"><b>(在有计时器之前,煤气灯是用一个8英尺长的黄铜杆和一个点火器点亮的,最后一次在1976年左右在泰晤士河附近使用。)</b></p><p class="ql-block"><b>传统的点灯人,通常子承父业。他们一代传一代地通宵维持煤气街灯的正常运转,守护伦敦市民的夜晚。</b></p><p class="ql-block"><b>图片来自网络。</b></p> <p class="ql-block"><b>煤气灯就这么始于伦敦,接着是巴黎,最后是美国 —— 都被这种柔和温暖的光辉所环绕。</b></p><p class="ql-block"><b>巴尔的摩是美国第一个在1816年获得煤气照明的城市,随后迅速沿着海岸线普及。</b></p><p class="ql-block"><b>尽管煤气照明已经不再显著,但在希望保持历史真实性的地方,仍然可以看到煤气灯。美国第一盏街头煤气灯纪念碑,位于巴尔的摩的北霍利迪街(North Holliday Street)和东巴尔的摩街(East Baltimore Street)的交叉口。图片来自网络。</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这种款式的煤气灯被称为温莎灯(Windsor lantern),是一种备受全球认可和喜爱的传统灯具设计,尤其在英国。英国威廉·萨格(William Sugg & Co Ltd)制造温莎灯超过125年!</b></p><p class="ql-block"><b>在这里顺便提一下,我们所住社区的很多居民在门前也喜用这款温莎灯,包括我们在内!😄</b></p><p class="ql-block"><b>温莎煤气灯在欢快地燃烧着。~~ 漫长的冬夜,下着绵绵的细雨,湿冷的小巷,这盏灯,闪耀温暖的光,引领你回家的路。</b></p><p class="ql-block"><b>图片来自网络。</b></p> <p class="ql-block"><b>1879年,美国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1847年 - 1931年)研发了白炽灯泡。这种灯泡使用了一种特殊的碳丝,在通电后,进入高温状态,能发出耀眼的光芒。</b></p><p class="ql-block"><b>照片为实验室里的爱迪生和他的白炽灯泡。根据爱迪生本人的记录,他失败了2774次,然后设计出了这一可行的电灯泡。</b></p> <p class="ql-block"><b>题外话:作为有史以来最著名和多产的发明家之一的爱迪生对现代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但与流行观念相反,爱迪生并没有发明电灯泡,而是发展了其中一种最早实用的电灯泡形式。—— 实际上,爱迪生并非唯一试图制造电灯泡的发明家。他的一位主要竞争对手是英国的约瑟夫•W•斯旺(Joseph W Swan ,1828年-1914年)。作为一名物理学家、化学家和电气工程师,斯旺在19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就进行了碳丝实验。但是由于当时的真空泵无法充分排除灯泡内的空气,他早期的努力失败了。到了1870年代中期,更好的真空泵问世,斯旺又重新开始了他的实验。</b></p><p class="ql-block"><b>斯旺在1880年9月24日写给爱迪生的一封信中说到:“有一天早晨,我惭愧地发现你在我的踪迹上,而且在几个方面超过了我——但现在我觉得我已经领先于你,然而我仍然感觉在等待开发的大规模应用中,几乎有无穷无尽的细节需要展开,你的创造天才以及我的创造天才将在完成这项等待执行的巨大工程中找到充分的发挥空间。” </b></p><p class="ql-block"><b>—— 引自布赖恩·鲍尔斯(Brian Bowers)的《拉长白昼》(Lengthening the Day),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b></p><p class="ql-block"><b>—— 从这封信,我们看到伟大的科学家宽广的胸怀。</b></p><p class="ql-block"><b>约瑟夫·斯旺五十多岁时的照片(Joseph Swan in his 50's),图片来自英国泰恩和威尔郡议会博物馆(Tyne & Wear County Council Museums)。</b></p> <p class="ql-block"><b>作为回报,爱迪生获得了此项专利。爱迪生一生的发明和发现,共有1093项获得专利。他除了研发白炽灯泡,还发明了留声机、电影摄影机,同时改进了电报和电话技术……</b></p><p class="ql-block"><b>爱迪生关于创新、企业家精神和毅力的许多名言广为人知,并且今天仍然被广泛引用。</b></p><p class="ql-block"><b>爱迪生12岁时开始出现听力问题。他的聋病原因被归因于他在童年时患上的一次猩红热以及多次未经治疗的中耳感染,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完全失聪的爱迪生将他的残疾视为一种优势,“听不见声音能让我专心工作。”(My deafness has not been a handicap but a help to me.)。正因为他不屈不挠的乐天派性格,使他坦言面对成千上万次的实验失败而锲而不舍。</b></p><p class="ql-block"><b>”我并没有失败。我只是找到了一万种行不通的方法” (I have not failed. I've just found 10,000 ways that won't work. “) 是他诸多留世的名言之一。</b></p><p class="ql-block"><b>回到煤气灯的话题 —— 相比煤气灯来说,电灯更明亮,更安全,因为没有煤气泄露引发爆炸的风险;也更方便,因为不需要执行打开阀门、释放煤气、并点燃煤气这一系列繁琐操作。</b></p><p class="ql-block"><b>1880年,美国人在纽约市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电气街灯。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电气街灯,也开始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各个大城市普及。伦敦也不例外。</b></p><p class="ql-block"><b>随着电灯的普及,煤气路灯慢慢退出路面照明的主要角色。</b></p><p class="ql-block"><b>《泰晤士河堤上的电灯》(The Electric Light on the Thames Embankment),图片来自1879年1月4日的《插图》(Graphic)杂志,第17页。英国图书馆报纸(British Library Newspapers)。盖尔初级来源(Gale Primary Sources)。</b></p> <p class="ql-block"><b>今天的伦敦市中心,剩下1,500盏由英格兰文化遗产机构保护的煤气灯,其中大约有200盏是私人拥有。</b></p><p class="ql-block"><b>它们是200年前首次引入伦敦的数以万计的灯中的最后一批,这是现代技术的奇迹。它们使曾经黑暗而危险的街道充满了生机。</b></p><p class="ql-block"><b>巷子里的这家酒吧,创建于18世纪。灯顶上的文字:古老之光(Ancient Lights)。</b></p><p class="ql-block"><b>这里,蕴藏着多少个百年的故事?图片来自网络。</b></p> <p class="ql-block"><b>其余的燃气灯现在由四名名为“灯具管理员”的英国煤气工人负责照看。</b></p><p class="ql-block"><b>这四名点灯人骑着摩托车,去取他们的梯子,这些梯子通常被锁在方便的地方。图片来自网络。</b></p> <p class="ql-block"><b>我们下榻的酒店正巧就在世界上使用煤气照明历史最悠久的威斯敏斯特市区。</b></p><p class="ql-block"><b>20世纪30年代,威斯敏斯特地区以其灿烂的煤气灯而辉煌一时。这个时代的黑白照片展示了街头巷尾煤气灯的壮观场景,为这个伦敦的历史地区增添了一份独特的光辉。</b></p><p class="ql-block"><b>30年代的煤气之光中的威斯敏斯特(Westminster in Gaslit Glory in the 1930’s),作者不详。</b></p> <p class="ql-block"><b>从未见过街道煤气灯的我,在伦敦逗留短短几天,每天和LD不知疲倦地穿行在繁华闹市,在街头巷尾,在车水马龙中, 用新奇和热切的目光注视一盏又一盏以最原始、最古老和最特殊方式存在的最后的煤气灯。每天,我都陶醉在这样的遇见中。</b></p> <p class="ql-block"><b>在大街小巷里。</b></p> <p class="ql-block"><b>特拉法加广场(Trafalgar Square)上的煤气灯。</b></p> <p class="ql-block"><b>英首相官邸所在的唐宁街口的煤气灯。</b></p> <p class="ql-block"><b>就这么一路前行,一路看灯。</b></p> <p class="ql-block"><b>伦敦最高法院(The Supreme Court)前的煤气灯。</b></p> <p class="ql-block"><b>威斯敏斯特教堂前的煤气灯。</b></p> <p class="ql-block"><b>和大本钟一起伫立的煤气灯。—— 伦敦的燃气灯最初安装在较短的灯杆上,但现代车辆比马车更高,所有幸存的灯都被提高到超过交通高度。</b></p> <p class="ql-block"><b>这是我们离开伦敦的前一天,经过议会大厦前的煤气灯,当时天空乌云密布。—— 这一天我们在这一带目睹并经历了伦敦𣊬息万变的天气。</b></p> <p class="ql-block"><b>雨过天晴后,蓝天下议会大厦前的煤气灯。</b></p> <p class="ql-block"><b>伦敦警车和煤气灯。</b></p> <p class="ql-block"><b>黄昏时刻,威斯敏斯特市区的煤气灯开始照亮路人,也照亮我前行的方向。</b></p> <p class="ql-block"><b>现在伦敦的煤气灯配有发条装置,大约每两周需要上一次发条,另一半由电动定时器运行,需要每六个月更换电池,而各个部件也需要定期检查。煤气灯在晚上定时自动点亮。</b></p><p class="ql-block"><b>如此半自动化的装置,在伦敦短短的6天,我与点灯人的相遇,机会微乎其微。</b></p><p class="ql-block"><b>于是我通过网络,见到这些为保持自己国家独特历史正在专注工作着的点灯人。</b></p> <p class="ql-block"><b>拍于2015年1月14日的这张图片,是英国燃气运营经理伊恩·贝尔(Iain Bell)在伦敦市中心检查一盏煤路灯。</b></p> <p class="ql-block"><b>夜幕降临,威斯敏斯特市区泰唔士河伦敦塔桥上的电灯都亮起来了。</b></p> <p class="ql-block"><b>我坐在泰唔士河堤边的行人椅子上小憩。这盏离我并不远的煤气灯,承载着历史的痕迹,在我的眼里充满了梦幻的温馨和浪漫。</b></p> <p class="ql-block"><b>我将我所遇见的每盏煤气灯,留在了我的手机里。因为只有在伦敦,我才有机会看到这种“不可复制”的传统的东西。</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