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刻中的苏轼足迹(河南篇)

郑州张世科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说到苏轼与河南的渊源,那可是杠杠的。这里不仅是其轰轰烈烈人生巡回演出的起点,更是其人生的安息地。在苏轼四十年的仕途生涯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这里度过的。当然,苏轼在河南的表演,其主要舞台又非开封汴京莫属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对于开封,苏轼的感情恐怕是极为复杂的。因为这里不仅见证了他人生的高光时刻,也见证了他人生的起起落落。开封是苏轼的成名地。公元1057年,二十一岁的苏轼和弟弟跟着父亲到宋都开封参加科考。初出茅庐,苏轼便拔得头筹,以第二名的成绩被欧阳修相中。不过就在他准备大展身手之时,传来了母亲病故的噩耗,父子三人在悲痛中只好返乡守丧。三年之后,当苏轼再次来到开封时,参加了制科考试,其结果是“第一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令人不解的是,时至今日,遍寻开封也没有见到过一通由苏式书丹的碑刻。但就整个河南而言,由苏轼书丹的碑刻是绝对值得一书的。现存苏轼最著名的碑刻,莫过于其草书碑《醉翁亭记》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宋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应杭州守将刘季孙之邀,于十一月乙未,以真、行、草间用字体写成长卷,世称草书《醉翁亭记》。苏轼草书《醉翁亭记》写成之后,未经刻石即被人秘藏,得之者不轻易示人,因而长期不知去向。明时长卷为文渊阁大学士高拱所有,并命其家人刘巡为之刻石。之后,刘巡携石返乡,立于鄢陵刘氏家祠。于是便有了“鄢陵版”的《苏书醉翁亭记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山西省博物馆收藏的《苏书醉翁亭记碑》,据传是明万历14年(1586)晋城人裴寀根据“鄢陵版”摹勒上石的,可称为“晋城版苏书醉翁亭记刻石”。该刻石共计12方,多为正反两面摹刻。山西翼城县博物馆亦收藏有《苏书醉翁亭记碑》。原石七方,现存四方。据推测,应该是“晋城版”的摹刻。除此之外,四川眉山三苏祠博物馆立有两通《苏书醉翁亭记碑》,是1982年依据该馆所藏拓本摹刻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无论山西的“晋城版”“翼城版”刻石,还是“眉山版”刻石。所以据的都是“鄢陵版”。换言之,他们都是“鄢陵版”刻石的复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清康熙壬申年(1692),河南新郑高有闻(高拱族孙),依据家中藏本,用长60-90厘米、宽40厘米的青石24块再刻,是为“新郑版”的《苏书醉翁亭记碑》。该刻石现由郑州博物馆珍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现存少林寺碑廊的《观世音菩萨造像碑》,据说是金代明昌三年(1192)镌刻的。后为避乱世,藏于影壁夹层。至清代方为世人发现。当时,观世音菩萨像背面还镌刻名家书法作品。因书法作品在碑阴,而菩萨像长期封存在石壁内侧,不为世人所知。清代初期,石壁坍塌,此石碑方显于世,遂以供奉。原石之上,虚明法师于1192年书写了苏轼的诗句。从而使该刻石更加珍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苏轼与辉县百泉的渊源,是颇值得一书的。北宋元祐三年(1088)9月29日,秋高气爽,苏轼在共城柳县令的导游下,登上苏门山,细品孙登啸台,即兴作《啸台》诗一首,并游览了百泉湖。在卫源庙前的百泉亭(今灵源亭)下,柳县令请苏轼给百泉亭东的新亭题名,苏轼见亭下泉水涌出,日映如金,大书“苏门山涌金亭”六个大字,字径七八寸,端楷有法,后题“眉山苏轼”。这便是百泉苏轼书《苏门山涌金亭碑》的来历。在辉县百泉碑廊里,还有一通北宋崔白绘《布袋和尚真仪图碑》,其上的文字也是苏轼书写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信阳光山大苏山现存两通与苏轼有关的碑刻,应该感谢一个叫沈绍庆的人。此人生卒年不详,仅知字子善,江苏昆山人,明嘉靖进士。嘉靖丙辰年(1556),沈绍庆亲临净居寺,重钩苏轼《游净居寺诗并叙》刻石。该碑现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另一通清碑苏轼《游净居寺诗并叙碑》,镌立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碑质白石,长方形,碑字行书,阴刻,共53行,满行11个字。内容为清光山令杨殿梓重刻苏轼诗的叙,并自跋于后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另外,封丘博物馆现存一通《海棠赋碑》,该碑因苏轼撰书海棠赋,镌于石上而得名。碑身原刻艾维新撰文及明天启五年(1625)黄陵集所产灵芝图。清雍正六年(1728),黄陵镇大山呼村重修关帝庙,艾维新之孙将此碑卖与庙上,庙上将艾维新之撰文磨去,改作工程记事碑,仅存下款与灵芝图。</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