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沙锥(云南盈江那邦乡)

守护天神

<p class="ql-block">  3月初到云南盈江那邦乡拍线尾燕时得知,那邦鸟导小刘家的鸟塘中有大沙锥,但不是太稳定。因为是第一次到那邦拍鸟,塘中的鸟儿对我来说都是新鸟种,于是前往碰下运气。一上午就加新五种鸟,但目标鸟大沙锥一直未出现,一直等到下午3点大沙锥终于出现在了远处的草丛中,仅露了个头。旁边的一位鸟友不停的问塘主小刘鸟的位置,可能惊动了大沙锥,它又消失了。十分钟后大沙锥突然在出现在近处,并沿水面走到了对面的岸边,终于有了清晰的及格版的大沙锥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大沙锥(英文名:Swinhoe's Snipe,学名:Gallinago megala),是鸻形目丘鹬科沙锥属的鸟类。分布于中国东部各省(旅鸟);河北沿岸、海南岛(冬候鸟)。</p> &nbsp; &nbsp; &nbsp; 大沙锥上体黑褐色,杂以棕黄色纵纹和红棕色横斑与斑纹。头顶中尖具苍白色纵纹,从嘴基直达枕部,枕后转为淡红棕色。白色中央冠纹两侧为绒黑色,具细小的淡红棕色斑点。眉纹苍白色,眼先污白色,具两条黑褐色纵纹,一条从嘴基直到眼,另一条在眼下方。眼后缀有红棕色。后颈杂有淡黄棕色和白色。肩、背、三级飞羽、翅上大覆羽和中覆羽具黄棕白色羽缘和红棕色横斑与斜纹。在背形成四道纵形带斑。初级飞羽、次级飞羽和初级覆羽暗灰褐色。初级覆羽和次级飞羽端部微白色。尾羽18至26枚,多为20枚。中央尾羽基部黑褐色,末端栗红色,端缘淡黄白色。其间有一灰褐色横斑,将宽的栗红色近端斑和窄的淡黄白色羽端分隔开。外侧尾羽暗灰褐色,缀白色斑点,内侧具白色斑缘。外侧6对尾羽窄而硬,也较中央尾羽短,其宽度仅2—4毫米。下体近白色。喉、胸和两胁缀土黄白色,喉和上胸缀灰棕色和黑褐色斑,两胁白色,缀黑褐色横斑;颏和腹白色。腋羽和翅下覆羽也为白色,具黑褐色横斑。幼鸟和成鸟相似,但翅上覆羽和三级飞羽具皮黄白色羽缘。<br>虹膜-褐色;嘴-褐色;脚-橄榄灰。叫声:粗哑喘息的大叫声,似扇尾沙锥但音较高而不清晰。通常只叫一声。 &nbsp; &nbsp; &nbsp; &nbsp;大沙锥与针尾沙锥的区别:大沙锥尾较长,腿较粗而多黄色,飞行时脚伸出较少。大沙锥与扇尾沙锥的区别:大沙锥尾端两侧白色较多,飞行时尾长于脚,翼下缺少白色宽横纹,飞行时翼上无白色后缘。大沙锥与澳南沙锥的区别:较难区别,但大沙锥初级飞羽长过三级飞羽。 &nbsp; &nbsp; &nbsp; 大沙锥繁殖季节主要栖息于针叶林或落叶阔叶林中的河谷、草地和沼泽地带。非繁殖期则主要栖息于开阔的湖泊、河流、水塘、芦苇沼泽和水稻田地带。常单独、成对或成小群活动。活动主要在晚上、黎明和黄昏,白天多匿藏在草丛和芦苇丛中,直到危险临近时才突然冲出和飞起。飞行快而敏捷,通常呈直线飞行,很少在飞行中疾速转弯。 &nbsp; &nbsp; &nbsp; 大沙锥主要以昆虫、昆虫幼虫、环节动物、蚯蚓、甲壳类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常在黄昏和晚上觅食。觅食时常将细长而易弯曲的长嘴插入泥地中搜觅食物。有时也直接在地面啄食。 &nbsp; &nbsp; &nbsp;大沙锥的繁殖期为5—7月。繁殖期间雄鸟要进行空中求偶飞行表演。此时雄鸟飞得很高,在高空来回盘旋飞翔,然后突然将两翅一收,尾呈扇形展开,从高空突然急剧垂直冲下,使尾羽和空气摩擦发出一种特有的声音。通常置巢于草丛、灌木或芦苇丛下干燥地上和土堆上。巢甚简陋,主要为一浅坑,内垫以枯草和落叶。每窝产卵4卵。偶尔少至2枚和多至5枚。卵为钝卵圆形,颜色为乳黄色、污白色或淡绿色。被有褐色或赤褐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密。卵的大小为40—43×28.5—32毫米。 &nbsp; &nbsp; &nbsp; 以上文字主要摘自《懂鸟》和网络,图片为作者原创,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大家转发分享、相互交流,但禁止将图片下载另做他用、截图转载,如欲转载,请一定注明出处,且禁止改变原创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