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春节滇西行(四)

西风携雨

<h3><b><i><font color="#167efb">沿着怒江</font></i></b></h3> <p class="ql-block">迄今为止的滇西之行,基本上都是沿着怒江走的。往福贡方向是自泸水上了G219开始,返身时自西藏松塔村开始至保山,都是沿着怒江走的(可参考文后行程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在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之间,奔流着滔滔<span style="font-size: 18px;">怒江……</span></p> <div><br></div><h3><b><font color="#167efb">滇藏界</font></b></h3> <p class="ql-block">云南省在怒江大峡谷北端的最后一个村子秋那桶的北边,过了边检站,有一个近几年火起来的“景点”:滇藏界。</p> 往前不远就是著名的“老虎嘴”,接着是进藏的第一个村庄“松塔”,再往前就是“丙察察”的第一道关隘“大流沙”了;过了大流沙就是察瓦龙乡政府所在地扎那村。 距察瓦龙52kM、察隅263kM <p class="ql-block">滇藏界上的小飞流</p> “心所向 皆可往” 咖啡馆无处不在 西藏界 我们也来打个卡 <p class="ql-block">从前,这里是进出滇藏地区的藏民,祈福朝拜卡瓦格博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察隅文旅的宣传牌</p> 云南界 <p class="ql-block">滇藏界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和车辆……</p> <p class="ql-block">滇藏界上的小拉姆……</p> 云南这边的傈僳族姑娘 这个小弟弟就是要和姐姐们一起照相…… 那就给您来个单张的……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最短“丙察察”</span></p> <p class="ql-block">有的人认为从318川藏线进藏,身体下了地狱,眼睛上了天堂,那么丙察察就是地狱中的地狱,天堂中的天堂。我们这次不可能实践一次真正的丙察察,但是来一下象征意义上的“最短丙察察”还是可以的:从丙中洛出发,到达察隅县的察瓦龙乡境内的松塔村。</p> 松塔村还有个红色记忆点:1950年9月初,解放军第14军126团在经过艰苦行军抵达贡山县。10月初,向西藏进发,又经过3天多披荆斩棘,终于抵达了松塔村。进入松塔村时,解放军遇到了藏军100余人的堵击。勇敢的松塔村群众,主动帮解放军探路,并无偿拿出自家仅有的粮食送给解放军。最终,在126团1营的猛烈围攻之下,取得了西南这一路进藏的首战胜利。 路况确实很差,那也得往前走,到松塔村去,实现“最短丙察察”…… <p class="ql-block">老虎嘴</p> <p class="ql-block">下车给老虎嘴照张相</p> <p class="ql-block">怒江上的吊桥</p> <p class="ql-block">在吊桥上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江对岸的沙滩细白洁净,很是实诱人……就是过不去</p> G219在建线段 路况真的不是很好 看样子松塔村不远了…… 前方就是“松塔村”(西藏察隅县察瓦龙乡),最短“丙察察”实现了:察隅的察瓦龙,察瓦龙的松塔,丙察察。 迫不及待登高远望 <div><br></div><h3><b><font color="#167efb">松塔村</font></b></h3> 丙察察进藏第一村“松塔村” “藏东南第一村松塔村” 松塔村洁净的街道 <p class="ql-block">松塔村唯一的宾馆“温泉客栈”,食宿兼备,条件不错。据说这里还有家庭旅馆,接待着日益增多的各方宾客。</p> <p class="ql-block">和林芝来的驻村干部聊了聊,松塔村主要是由怒族、<span style="font-size: 18px;">傈僳族、</span>独龙族、白族、藏族聚居成村。国家扶贫工作已由输血转为造血,村民收入有较大提高……这从村中环境和村民安详平和的状态也能看出一二。扶贫卓有成效。</p> <p class="ql-block">村中经济以农牧为主。种植蔬菜、青稞、玉米、核桃、石榴等作物。养殖猪、鸡、犏牛、黑山羊等家畜。森林资源较为丰富,有红景天、雪莲、贝母、虫草等野生中药材,产量可观;还有黑木耳、香菇、灵芝、松茸等珍稀野生食用菌。松塔村还出产红土陶,可做地方民族传统器皿。</p> 饭店墙上挂着咱国几代领导人的肖像…… <p class="ql-block">枯水期的怒江静静地从松塔村旁流过……</p> <p class="ql-block">温柔的怒江在这里形成一个半月形沙渚……</p> 孩子们都打扮起来了,今天有“跳舞会”,欢度春节…… 这是什么姿势,见面礼? 漂亮的服饰,愉快的心情…… 连老人家都穿戴齐整,可见隆重的程度…… 跳舞会开始了……小集体舞 大集体舞……欢乐气氛渐至高峰 <p class="ql-block">聚精会神的小美女(下次跳舞会就该看你的啦)</p> <p class="ql-block">邀请怒族(傈僳族?)小帅哥跟北京老头合个影……</p> <div><br></div><h3><b><font color="#167efb">纹面女</font></b></h3> “丙中洛有一个独龙族纹面女,从独龙江来到打拉村居住……欢迎游客前来拍照。” 碧齐花老人 <p class="ql-block">有这张广告,我们就放心发布照片了。</p> 纹面在历史上是独龙族妇女反抗民族压迫、求得人身安全的一种消极无奈的方式。纹面文化背后承载着历史的意义,在今天已经不能简单地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它。毋庸置疑,独龙族妇女纹面的消失是历史的进步,是社会文明的推进。 老人现在居住的房子…… 室外墙壁上挂着的竹编和干菜 老人家名叫碧齐花(独龙语为迪乃南松),据说今年90了,我们到的时候,老人家还在地里干活,非常有仪式感地脱下干活的棉袄,穿上独龙毯,带上头巾和项链迎接我们…… 我们闺女与老人促膝谈心(听不懂,完全听不懂),但是通过比较手指……可能因为长期劳作,她的手关节肿大变形得厉害,但握着孩子的手时候,却温暖而有力。 老人家对现代模式也很熟悉…… 老人家性格开朗,说话中气十足,时不时哈哈大笑,但可惜只会说独龙语,汉语仅限于你好、耶、拜拜(后面两个似乎也不是汉语),其余由她的外孙女进行翻译。 我们与碧齐花老人合影留念 独龙族作为直过民族,在新中国成立后直接从结绳记事的原始社会,一步千年跃入现代社会,纹面旧习被废止,纹面女逐渐减少,现存世仅剩十几位。纹面的原因现在已经没人能说得清了,许是出于传统、信仰、爱美或反抗,但无论是什么,这都是一种注定消逝的文化,一段即将湮没的历史,愿我们铭记,这些中国面孔。 <div><br></div><h3><b><font color="#167efb">德贡遇阻</font></b></h3> <p class="ql-block">德贡公路,应该是去年(2023)才正式全线通车的。我们中有两人从来没见过藏族第一神山卡瓦格博,想就近翻过碧罗雪山到德钦地方可以看到。而且随着2023.06孔雀山隧道的成功建成,德贡公路从近百公里缩短为80公里,从时间上讲也应该可以顺利实现。于是,走起:孔雀山……</p> 新路就是好走,宽阔平展…… 周围雪山森林…… <p class="ql-block">沿途景色宜人……</p> 又见到树上的松萝,那可是金丝猴的最爱,会不会遇上滇金丝猴?期待中…… 路上有积雪了…… 堵车,而且是大堵,看这样子是对面无车下得来啊…… 下车往前走几步,见有车子在装防滑链…… 这就是堵点了,有俩白车深陷雪坑,没有防滑链,看样子是自己出不来了…… 研究了一下,还是得外力推台啊…… 众人齐力推出…… 周围的积雪确实很厚…… 堵车的功夫,小朋友就跑山上玩儿雪去了…… 还有几个孩子在堆雪人…… 我们的GL8底盘较低,车胎也是公路型的,在冰雪道路上不成。评估了条件和可能,决定返回,可即便如此还是在调头时掉进雪坑,得力于大家的帮助方得脱困。 <div><br></div><h3><b><font color="#167efb">迪麻洛</font></b></h3> <p class="ql-block">德贡公路边上,就是迪麻洛。迪麻洛是怒语,意为积水箐。箐这个字,在当地可以看做竹木丛生的沟壑、地方等;积水箐,大概就是字面意思了。</p> 一派田园景象…… 村里有一间天主教堂 教堂前的篮球场……很多教堂前都有篮球场,我们看到的重丁、秋那桶等都有。 <p class="ql-block">我们想参观一下教堂内部,请路边一个小女孩带我去找负责人,可惜负责人一家外出……回到篮球场,正遇上有一家人开车回来,知道我们是来此旅游的,就推荐了附近一处叫“阿鲁腊卡”的地方,说那里雪山环绕,森林草地,还有帐篷营地……我们立即出发,也忘了想参观教堂内部了。路上我们分析,他们可能就是负责人及一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阿鲁腊卡</b></p> 去往阿鲁腊卡的路边,有一个天主教堂 透过窗子的缝隙,看到教堂内部的情形…… <p class="ql-block">怒江这一趟,让我们感到有些不解的,不是人类活化石纹面女,不是人神共居之处的美景,而是怒江之畔各族的信仰:</p><p class="ql-block">——丙中洛信仰“错配”,藏族信奉天主教,怒族(阿龙)则信奉藏传佛教;</p><p class="ql-block">——老姆登的怒族(怒苏)信奉基督教,由于怒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用傈僳语习读圣经,唱诵赞美诗,傈僳文字却是早年间传教士创设的;</p><p class="ql-block">——迪麻洛一个(行政)村有八个教堂,据说在这个藏族和怒族混居的地方,没有一座白塔,没有一条经幡,家家挂圣母像,我们随机问路的人们颈间都挂着大大的闪闪发光的十字架;</p><p class="ql-block">……无语。这就是长期教化的结果?</p> <div><br></div><h3><b><font color="#167efb">阿鲁腊卡</font></b></h3> 阿鲁腊卡,藏语意为“长竹子的地方”,是怒江贡山县捧当乡迪麻洛村的一个村民小组。海拔约2800米。站在阿鲁腊卡的山顶上,东面是常年积雪的碧罗雪山,西边是高黎贡山和奔腾的怒江,向北可远眺人间仙境丙中洛坝子和著名的石门关,而阿鲁腊卡这个小村庄则被簇拥在壮丽山景的怀抱中。 阿鲁腊卡在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之间的一座高耸的山峰上,因此视野极为开阔。 在阿鲁腊卡看周围…… <p class="ql-block">雪山环抱……</p> <p class="ql-block">在山上遇到几位姑娘小伙儿,聊天得知,五个人三个民族,三个傈僳族一个藏族一个独龙族,还有两个小小孩呢,算哪个族。我们应邀给他们照了几张相……</p> “不照不照,他太老,会把我照丑……” 果然藏族小美女呀! 这里还有个“康藤 · 阿鲁腊卡帐篷营地”,十分高档……和环境相处得很好……盗几张片子给大家看看 离开阿鲁腊卡,离开迪麻洛,抓紧时间赶往福贡的老姆登,今晚要住在那里。 <div><br></div><h3><b><font color="#167efb">再到老姆登</font></b></h3> 到达老姆登“云境原舍”民宿已经接近22:00了,老板在第一时间就迎了出来,帮我们搬行李到留好的房间…… 次日晨,王冠山在原位清晰可见,民宿的早餐米线和粑粑依旧鲜香可口…… 早餐的美味米线 <p class="ql-block">还记得前几天在老姆登咖啡馆,老板小哥介绍说附近沙瓦村有一座基督教教堂,那里还是看怒江和皇冠山最好的地方……现在我们就来到了这里。</p> <p class="ql-block">沙瓦村的基督教教堂</p> 教堂外部,有点破旧不堪欸…… 里面却是干净整洁 <p class="ql-block">年轻人这是在试着体验一把与上帝的沟通?</p> 我们虽然是无神论者,但是对别人的信仰给予极大的尊重…… <p class="ql-block">在这里可以看到清晰的皇冠山……</p> 用长镜头拉过来看看……皇冠山的山顶 <p class="ql-block">哈!平日在学校,沉稳庄重不苟言笑的高级教师,在王冠山下开心地跳起了“科目三”……比她的学生跳得还好。</p> 动作定格在燕式平衡中,心情定格在滇西之行的记忆中…… <div><br></div><h3><b><font color="#167efb">飞来石</font></b></h3> 你信吗?1983年3月19日凌晨2:30左右,一阵天蹦地裂的巨响,一颗巨石从天而降,不偏不斜地砸在福贡县匹河民族中学仅仅40平方米的教师宿舍小庭院内,仅仅损坏了北面房子屋檐一角,岩体紧靠墙面,当时睡在宿舍里的十几位老师毫发无损……。 天亮以后,人们到处寻找巨石滚落的路径以追溯其原位,但找遍了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两岸,均找不到巨石滚落的痕迹。于是,巨石从天而降就一直成为一个谜,至今当地老百姓讲述着种种神奇的传说。 <p class="ql-block">看看人和石头的比例,就知道这块天外飞石有多大了……</p> <p class="ql-block">有人说这是块飞来的是公石,“石头房”下的是母石,这是公石来找母石,加在一起应叫“鸳鸯石”;有人说这是上帝赐予学校的镇校之石,学校以后定会文风鼎盛,人才辈出。</p> <p class="ql-block">还有人为“飞来石”作了一首诗:“神石似是天上星,羡慕人间诵读声。悄然飞来立庭院,愿在长夜伴寒灯”。这应该是对“飞来石”最好的诠释了吧。</p> <p class="ql-block">可能吗?500吨,从天而降,没什么损坏?只能说“太神奇”……</p> <h3><div><br></div><b><font color="#167efb">重返腾冲</font></b></h3> <p class="ql-block">一路狂奔,落日之前到达腾冲,再次进入“和顺古城”(七天之内不用再买票),再次徜徉在古城的石板路上,再次感受那份平和惬意……</p> “三棵棕包树”饭店 <p class="ql-block">孩子们的好朋友,“王爷”一家,从海南出发玩儿到云南已经好几天了。晚上,我们如约与他们会于和顺古城的“三棵棕包树”饭店。在此,享受了此次入滇以来最丰盛最豪华的一餐……感谢老王爷和小王爷,没有你们,俺吃不上呐!</p> <p class="ql-block">饭后,大家在饭店门前合影留念:希望能有机会下一个春节在哪儿再聚一堂。</p> 接下来的两天我们将在腾冲和德宏活动,敬请等待。 附:滇西之行行程示意图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1f3tcqx"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i> </i>龙年春节滇西行(一)</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1k2r0zm"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i> </i>龙年春节滇西行(二)</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1pelz7o"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i> </i>龙年春节滇西行(三)</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1vobaen" target="_blank" data-link="create">龙年春节滇西行(五)</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