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美篇号:76564024</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山东和辽东半岛间渤海海峡,有一串岛屿叫长山列岛,素有津京门户和渤海锁钥之称。近代以来,外敌包括八国联军,曾先后 7 次穿越列岛进犯京津。所以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决定在此布防重兵,防敌入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4年4月,主持军委工作的彭德怀视察山东半岛防务,回京后商定,调26军78师与原在列岛驻防的海军长山水警区等部队,组建海军长山要塞区。构筑永久工事、加强炮兵火力,长期扼守这一战略要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60多年来,列岛守备部队不惧苦累,把列岛建成了坚固要塞。但武器装备更新迭代及引发作战思维的变化,海防由近海推向远海。导致要塞防务模式经历由弱到强,鼎盛后逐渐弱化的过程,并于2017年军改撤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寻其发展轨迹,1954年10月,海军长山要塞区成立,辖8个海防团。1960年2月,部队改编为陆军内长山要塞区,辖3个师级守备区。1985年10月,要塞区缩为内长山守备师,辖 3个海防团;1993年2月,恢复师级要塞区番号,至2017年撤编,仅保留少量部队归某海防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曾随父母在此生活、后来在守备26团当兵,前后有15年时间。虽1978年调离,但如烟往事总是难以挥去。其实,所有在要塞区当过兵的,还有随当兵父母在这里生活过的人,对这老部队,几乎都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这曾是一支特别能打、防守更强的部队。</b><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78师源于 1938年1月党领导的徂徕山暴动。抗战时期,该部队先后在八路军山东纵队四支队、鲁中军区警备旅等序列中,积极对日伪军作战。解放战争初期,该部队先后参加了反击作战和鲁南战役。1946年7月天台山阻击战,打出“李干排”荣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7年1月,鲁中军区奉命组建华野8纵,辖22、23和24师。部队随即参加了粉碎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的一系列战役和战斗。莱芜战役歼敌1.3万余人,俘虏敌北线总指挥李仙洲。蒙山阻击战打出了“狼牙山五壮士”式英雄集体。孟良崮战役,8纵是5个主攻纵队之一,歼敌7000余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7年6月底,8纵被编入外线作战兵团,先后参加了洛阳战役黑石关打援;宛西战役奔袭许昌守敌;开封战役率先突破小南门;睢杞战役圆满完成打援任务。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淮海战役,8纵又是主攻纵队之一,并首夺运河铁桥,为战役胜利立下头功。淮海战役,8纵共歼敌2.6万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8年2月9日, 8 纵改编为 26军,辖76、77、78师。78师辖232、233、234团。1949年4月,我军发起渡江战役, 26军从扬州段渡过长江,向常熟、昆山方向攻击前进。 对上海总攻,78师于5月26日凌晨,首先攻占大场镇和大场机场,并从苏州河北侧攻入上海。此战役26军共歼敌4.3万余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抗美援朝,26 军在 9 兵团序列,于1950 年11 月19日入朝,随即参加了二次战役的长津湖战役。四次战役,26军在抱川和涟川一线40公里正面阻敌38昼夜,共毙伤俘敌1.5万余人,击毁敌坦克76辆。随后五圣山、平康、金化一线防御作战,26军又坚守阵地近11个月,毙伤俘敌2万余人。1952年6月5日始,26军奉命分批回国,驻防山东半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抗美援朝 26军在第四、五次战役的良好战绩,给彭德怀留下深刻印象。所以当军委决定加强长山列岛防御,彭总力主调已在烟台布防的78师进岛,并对已升任26军副军长的原78师师长齐安聚说,你们78师在朝鲜38昼夜阻击战,不是打的很好嘛,你们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这是一支勇于奉献、特能吃苦的部队。</b><span style="font-size:20px;">78师与原驻防部队合编的海军长山要塞区,辖海防1--8 团,分别驻防列岛 15 个岛屿和蓬莱。部队大都坐渔船进岛,住在搭建的草屋和老百姓家里。驻防的大小竹山、车由、高山等岛屿,更是无淡水、无航班、无耕地、无居民 的“四无”小岛,条件尤为艰苦。驻岛部队经常因风浪所阻,副食和淡水断供,官兵们只能啃咸菜喝雨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如此恶劣环境下,全区部队不惧苦累,大都以连为单位组成施工分队,起早贪黑修建国防工程。打坑道最脏最苦最累,官兵们硬是用锤头、钢钎和炸药,日积月累,在满是岩石的山体上,完成了坑道施工,不少官兵为此患上矽肺病,有些甚至牺牲了性命。在建好海上钢铁长城的同时,部队驻防所需营房、道路和码头等,也都陆续完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与此同时,部队武器装备不断更新换代,战备训练热火朝天。当时,我海空军力量薄弱,海域和航道封锁主要靠海岸和岛屿各口径火炮。要塞区各连队、阵地和训练场,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操练声、呐喊声和实弹打靶的枪炮声不绝于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世纪60年代前后,要塞区各级领导下连当兵蔚然成风,下部队与基层官兵同甘共苦也形成风气。要塞区首长,每年有半年左右时间,都是在基层度过。要塞区和守备区主管军事训练的领导,更是常年在基层蹲点,岛上每个坑道和阵地都熟记在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保证副食供应,各驻岛部队还劈山填沟,甚至从石缝中抠土,在荒坡野地上建起一块块大小不等的菜地。特别几个“四无”小岛的官兵,凡出岛办事或探家,回来时都会带回大陆的树苗或菜种,甚至泥土,培植着岛上的山坡和菜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5年要塞区缩编成守备师,第一任政委赵承凤曾感慨道,几十年来,尽管干部战士换了一批又一批,但爱岛、建岛、守岛的思想传了一代又一代。他们热爱着祖国大海,苦恋着岛上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把自己一颗火热的心,献给了守岛建岛事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这是一支军魂永驻、精神永存的部队。</b><span style="font-size:20px;">要塞区部队,源于老 8纵等前身部队的血脉。 经历次战争血与火淬炼,形成了一种敢打能拼的战斗精神。她是这支部队的魂,经一代代官兵传承,自然成为这支部队所有优良表现的源泉所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每年新兵入伍,部队都要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岛守岛建岛教育,并把它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去。这种环境力量,润物细无声的将老部队的魂,注入到全体官兵血脉。由此使每一位官兵,都能自觉发挥守岛建岛的正向力量。部队涌现出海上钢钉连、赵春华连、渤海前哨好二连等众多先进集体和个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一代守岛建岛官兵,是这种精神力量的创建和自觉践行者。很多人为了祖国海防事业献了青春献终身。战斗英雄们,更是在守岛建岛中彰显着英雄本色。其中就有78师四位全国一级战斗英雄:张希春、安荣泉、秦建彬和已回乡的雷宝森。这种物质和精神互相转化的力量有着巨大召唤力。它焕发出要塞区一代代官兵的激情和力量,激发着官兵们为祖国海防事业默默付出和奉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要塞区老一代官兵,不少人甚至是献了终身献子孙。其中,原大钦守备区政治部副主任邢桂增,自己,儿子和女儿、外孙女,还有外孙女的儿子一家四代守海岛。同是原大钦守备区,爷爷兰文华、儿子兰东生、孙子兰天三代人同守大钦岛。原老要塞区最后一任司令员王化金,自己和儿子同扎根海岛,他儿子被人们誉为“飞不走的海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要塞区官兵随队家属,同她们丈夫一样经历着海岛生活酸甜苦乐。因岛上缺工作岗位,她们中大多人,脱下军装成了家庭妇女;很多人进岛随军就失去了原在大陆的工作。她们一直默默无闻支持着部队的国防建设,同样有着牢固的责任和担当意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3 年10月18日,时任国防部长迟浩田给该部队题词:“海岛为家,艰苦为荣,祖国为重,奉献为本”。题词概括了这支部队在守岛建岛过程中,所锤炼出的老海岛精神本质特征。要塞区发展至今,无论军改中如何变化,这种精神不但代代传承和弘扬光大,而且越叫越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要塞区组建至撤编,63年流金岁月,军魂永驻,荣光闪耀。现内长山要塞区番号虽已不复存在,但 老海岛精神却永不退色,并继续在新一代守岛官兵中,传承并被发扬光大。有人说,这种精神作为一红色印记,已与那片海、那群岛,以及那里的海防官兵,永远连接在了一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社会发展会使我们所做的一切成为过去。但是,在我们这些曾随父辈在长山列岛生活或工作过的后辈,以及一代代曾在这里服过役的现役和退役军人的心中,内长山要塞区却是永存的番号,长岛也依然是永远的要塞。</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