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洲岛

玻萝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长洲岛,是狮子洋到白鹅潭这道广州母亲河诸多江心岛中的一个,它东承大吉沙、龙船沙、洪圣沙,西引深井岛、小谷围,因其形长而称长洲。这一百多年来,随着海贸与海关的加速发展、海防形势的陡变、辛亥革命接着风起云涌的国民革命,这里变得活跃而引人注目。</b></p> <p class="ql-block">  长洲岛,以大部分淹没于水下只小部分出露水面山体,向南聚沙沉积扩展而成的江心岛,全岛东西长4.2公里、南北宽2.1公里。南部沉积部分与北部丘陵大致以金洲路分界,金洲路南北是两种地理两种气息,北部是厚重历史和造船重工业,南部是现代生态休闲。</p> <p class="ql-block">  北部山地沿思亭路—金蝶路一线山谷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山地以升旗山(87.1米又称扯旗山)为主峰,有螺壳岗、白露岗、瓦瓮岗、八卦山与白兔岗、白鹤岗、大坡地、四缝岗、新西岗、旧西岗、蝴蝶岗7岗及岗上炮台,洪圣庙、金花庙散布其中,高处崇立孙总理纪念碑、北伐纪念碑和教思亭;西部山地以牛牯岭(海拔93.7米)为主峰,有倒吊葫芦岗(后称坪岗)、鲤鱼岗、黄花岗、白头岗(又称蕉岗、猪腰岗、金鸡饮水)、燕窝岗、边岗(后称打钟岗)、西边岗、堑尾岗 。山北麓与水面之间狭窄的陆廊上有黄埔军校旧址、孙中山故居、录顺船坞、海军广州烈士陵园、巴斯楼及墓地、东征烈士墓园、柯拜船坞、黄埔公园旧址等遗迹。这些遗址是长洲岛历史的沉淀与见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曾氏后人家园</b></p> <p class="ql-block">  曾参是孔子学生,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后世尊称为“宗圣”,是儒学五大圣人之一,享孔庙四配位之一。元代中期(约1330年),曾参第55世孙明亮、奇峰兄弟俩从羊城雅荷塘甜水巷迁来长洲,哥明亮肇基上庄,弟奇峰肇基下庄。随着曾氏后裔繁衍生息和原住民流出,曾氏人口变成多数,与他氏人口比例为上庄9成下庄7成。上庄、下庄依南坡随山势而筑,大致在长洲路与金洲路之间,金蝶路以西为上庄、以东为下庄。上庄由北往南有大园坊和大园新坊、永耀坊和永耀新坊、西社坊和西社新坊、南社坊,置曾氏大宗祠、分罝南州曾公祠,修武帝古庙;下庄由北往南有福东坊、福聚坊、福南坊,靠西邻近上庄一侧有善安坊、平安里,庄内置梅庄曾公祠和洪圣庙、金花古庙。上下庄前南面的滩地则为农田,庄上的村民或这田里务农,或外出寻生计。到了清代,商船来泊激增而一下繁华起来,在下庄的东北部滩地形成洪福市场,洪福市场的东部接着出现水上居民,久而久之,又生成一条自然村。海军4801工厂征用后,这条新村的房屋、商店都向东移,改变了原来的面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山东武城是曾参居住地,长洲岛上曾氏后人在上庄连通下庄之间石板路上建门楼额书“</span><b style="font-size:15px;">武城古道</b><span style="font-size:15px;">”昭示先祖。1958年大跃进时门楼被拆。上庄旅港同胞曾永裕于1991年捐资在蝴蝶岗进入上庄处重建门楼并亲书“武城古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上庄</span><b style="font-size:15px;">曾氏宗祠</b><span style="font-size:15px;">又称明德堂,三进三路两巷,广场东西两侧门额“拱日”“扶轮”,两巷坊额“珠联”“壁合”。</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洪圣庙</b><span style="font-size:15px;">又称长洲南海神祠,创建于长洲曾氏肇基之际的元代至顺元年(1330年),附近渔民、海员和水路客商都来参拜,祈求平安大吉,清道光二十年(1840)重修,现祠于1997年重建。长洲南海神祠不仅传承“洪圣文化”,更以碑刻珍藏历史文化信息。从道光二十年的《福善堂赠田碑记》读出:1.清代庙东原为沉积滩涂,先前筑垦成潮田150亩;其东面江心洪圣沙出现,道光十九年垦筑成潮田300亩。2.新垦田地向朝庭课税即可拥有土地产权的制度,在这制度下长洲福善堂在洪圣沙尚未开垦时提前向朝庭课税而取得土地权,颇类当今抢注商标和知识产权做法。3.庙产源于捐献,上述长洲东岸潮田及洪圣沙潮田捐献作庙产。4.庙宇设值理专事收支,香油等维持费用在庙产开支,若有舞弊亏空则拍卖家产抵偿。</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金花庙</b><span style="font-size:15px;">迨至明代,广州城及珠三角盛行金花娘娘膜拜,祈求送子惠福,农历十七为金花诞,于是在下庄洪圣庙以西建金花娘娘庙。如今古城内的金花庙已无踪影,仅余金花巷名。城东长洲岛上的金花庙依存,或可于此管见当年城内金花庙的一丝端倪。长洲金花庙清代光绪二年(1876年)重建,2008年修葺。</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黄埔口旧址见证海关嬗变。</b></p> <p class="ql-block">  广州早在唐代就是外贸活跃蕃船云集之地,自唐高宗显庆六年(661)创设市舶使于广州以来,开启海贸关务管理先河,唐宋元间外邦船只停泊黄木湾扶胥港(现南海神庙一带)接受查验缴税,再由国内船只内河转运货物。明代之后因河道淤积加快而逐渐从黄木湾转到琵琶洲一带,于清代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设立粤、闽、浙、江四个海关之时,在琵笆洲黄埔村设黄埔挂号口隶属省城粤海大关,挂号口负责商船的报关登记、填写税单。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葡萄牙封闭粤海关的澳门总口,澳门总口不得已后撤与黄埔挂口号合并,黄埔关口遂成为总口。1860年随着粤海关新关即洋关设立,黄埔关口转隶为粤海关洋关分关,落入洋人把持的海关体系,随即东迁到长洲。</p><p class="ql-block"> 长洲时期的黄埔海关管控洋船在龙船沙至蚧山一带起落货。初期黄埔分关设在长洲北岸的一艘趸船上。1862年黄埔分关降级为分卡,分卡趸船当年又被台风打沉,5名外籍关员罹难,1866年再置一艘趸船供办公和住宿。直到1872年租赁黄埔船坞公司两幢洋楼,黄埔分卡才改变趸船办公的局面。随着1876年长洲黄埔船坞物业被广东政府收购,黄埔分卡租赁的办公楼易主。后广东地方政府收回这两幢洋楼作广东水陆师学堂用房。另一幢名叫学海楼的洋楼及其东侧新搭建筑租给黄埔分卡办公。创办黄埔军校后,长洲岛辟为军事禁区,1926年黄埔分卡又移到3条花艇上再次下海。1930年黄埔分卡在军校以东300米建关房,翌年竣工再次上岸。而日本占领期间,关房又被拆除。抗战胜利后,分卡再降为支所,转到黄埔新埠(今黄埔港码头),在那又经历三次岸上两次水上局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859年前洋船只能入至黄埔口而碇泊黄埔洲、长洲、深井河面一带,不能再往内河前行。1960年后作为洋关黄埔口分关,迁到长洲北岸时,明确黄埔口管辖锚地范围:东起龙船沙,西至新洲。随着长江口的江海关设立并后来居上取代广州地位,另外香港九龙租界设立和海港开发,又白鹅潭码头和仓库设施日渐完善,洋船径入内河达沙面一带,黄埔口业务凋零,遂改为分卡,仅作锚地管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座建筑原为英国商人的黄埔船坞公司物业,1876年公司在长洲后继无力业务迁很香港和九龙,物业和设备卖给广东地方政府,广东地方政府把其中的这座建筑租给黄埔海关办公。1926年举办黄埔军校时作为军事禁区收回,黄埔海关再迁到趸船上办公。建筑因孙中山曾经下楬现称为孙中山故居,历史上还曾称学海楼,现建筑是1952年重建。</span></p> <p class="ql-block">从唐代在黄木湾扶胥港设关口到清代康熙在黄浦洲设关口,一千多年来这里是拒止洋船深入的红线。然鸦片战争后这条红线被打破,洋船可径达白鹅潭,在那座称大钟楼的洋关及其前面的验货场办理入关事宜,黄埔关口也从黄埔洲移到长洲并降格为分关及至分卡,地位和作用大不如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现代造船业及海军装备业滥觞</b></p> <p class="ql-block">  随着明代琶洲黄埔港洋船日增,特别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实施广州一口通商,黄埔港作为洋船唯一停泊地繁盛起来,带旺附近的长洲岛修造船业。1845年,承第一次鸦片战争淫威,大英轮船公司强硬派职员约翰·柯拜入长洲岛监管“玛丽·伍德夫人”号商船的修理工作,开洋人涉足长洲造船业先河。期间柯拜心起动念,决意脱离公司在长洲自营船坞,偷偷租了几个船坞打出“柯拜船坞”招牌。之后陆续有洋人步柯拜后尘登陆长洲开船坞公司。他们改造泥船坞为花岗岩石船坞,升级设备和技术,具备承修军舰和国际有名轮船公司船只能力,还可设计制造轮船和小蒸气船。在先进技术涌入下,国内原有船栏倒闭,原从业人员受雇外企成为我国最早的产业工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1856年,当地义民不满英军霸凌,掳走柯拜至无踪并捣毁其船坞,其子后于1860年重修扩建。1870年高峰过后,长洲外资修造船业开始式微全面撤出,这为国内修造船业的崛起提供契机,督抚衙门遂与黄埔船坞公司谈妥以30万元购买其长洲全部物业,后因外方反悔升价45万元而泡汤,没想到几年后船坞公司陷入业务停顿入不敷出又无其它民企接手窘境。光绪二年(1876年)广东地方政府得以仅8万元收购香港黄埔船坞公司在长洲的物业,拥有柯拜船坞等,利用这些设备和技术修理本省轮船,设计制造内河小轮和内河炮艇;宣统元年为振兴海军,黄埔船坞与福州船坞、上海江南船坞、天津大沽船坞作为海军四大船坞打造,民族造船业融入当时世界新技术后迈出新步伐。如今,在长洲造船基地建立新中国黄埔造船厂已是闻名的大型国企,当年的柯拜船坞隐身在黄埔船厂区里。长洲岛也不再是单一村庄,在长洲路两侧和山的北侧、西侧,是船厂和军事单位用地,一些清代炮台散布在下庄村居之中,长洲岛已成为工业和军事要地。</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柯拜船坞和录顺船坞</b><span style="font-size:15px;">见证长洲现代造船业的滥觞。自柯拜的黄埔船坞公司进入长洲后,旗记船厂、于仁船厂、高阿船厂、福杦森船厂相继创设,共有各类船坞12座和大量蒸气抽水机、车床、刨床、钻床、剪板床、冲陈机等先进设备以及锅炉厂、铁厂等,俨然一座工业城。随着产业进一步升级换代,如今只剩下柯拜船坞与录顺船坞遗迹依稀可见当年景况。</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黄埔军校旧址展现风起云涌的军事变革。</b><span style="font-size:15px;">广东地方政府购入长洲外商船厂后,创设广东黄埔船局专门制造水兵轮。宣统元年(1909年)将黄埔船坞与福州船政厂、上海江南船坞、天津船坞并列为海军四大厂坞,长洲岛一度成为华南重要的军事工业基地。光绪九年(1882年)又在岛上聘请洋师教习管带和水勇;1884年开设水雷局和鱼雷局,统一管理水师和装备,两局学员皆在水雷局学习。1881年筹办西学馆,聘请福建船政学堂和各地名师及专业洋人教习,培养驾驶、管轮和造船人才;1884年进一步充实并更名为博学馆,请来著名的詹天佑任教;博学馆又于1887年更名为广东水陆师学堂;1893年拆分为陆军速成学堂与广东黄埔水师学堂;民国元年广东水师学堂改为广东海军学校,1921年停办。1924年,孙中山在长洲原海军学校旧址创办陆军军官学校,因为此处曾作海关黄埔分关,人们又称其为黄埔军校。</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炮阵构成军事要塞。</b><span style="font-size:15px;">长洲炮台建于清光绪十年(1884),时因中法在中越边境镇南关(现友谊关)开战,为防法军乘虚入侵广州,由两广总督张之洞倡议建造。炮台自北往南有白兔岗炮台、白鹤岗炮台、大坡地炮台、四缝岗炮台、新西岗炮台、旧西岗炮台、蝴蝶岗炮台,向东南呈扇形分布,共计洋炮15尊,白鹤岗炮台是长洲炮台司令台,白鹤岗和大坡地炮台后来被黄埔军校用作营房、课室和训练场地。1922年孙中山利用长洲炮台火力控制福建系军官把控的护法舰队,成功改组,遣散闽籍舰队官兵。而陈烔明叛乱时控制了长洲炮台,孙中山被迫率舰队离开长洲往白鹅潭驻扎。可见长洲炮台重要性,故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黄埔军校校长同时兼任长洲要塞司令。现仅存白兔岗炮台和白鹤岗炮台遗迹,有意思的是这两炮台分别与洪圣庙和金花庙相邻相伴,神灵的祈佑与军旅的护卫相映成趣。</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大革命史迹彪炳彰显。</b></p><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后,逐渐演变出军阀割据局面,在国共合作下,以广东为大本营,先后开展统一广东的东征和打倒北洋军阀的北伐战争。长洲岛上黄埔军校走出来的军人英勇战斗不惜捐躯,在岛上留下东征烈士陵园和北伐纪念碑以及孙中山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东征烈士墓园</b><span style="font-size:15px;">于民国十五年(1925)6月16日落成,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纪念坊落成,墓园依山建筑,南高北低,前临珠江,后枕万松岭,江边纪念坊后为石砌墓道,凉亭、墓冢、纪功坊成一轴线。</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北伐烈士纪念碑、教思亭</b><span style="font-size:15px;">座落济深公园内,公园于1928年在螺岗、白露山(又叫仓头山)、瓦瓮岗一带创设,随着时代变化,公园消失,然碑、亭依在,螺岗南麓残留的门柱恍若示意当年公园地界。</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孙总理纪念碑</b><span style="font-size:15px;">座落八卦山,1928年动工1930年落成,造型独具匠心。远看碑顶铜像和碑身与山体上交叉而上的阶梯构成“文”字,暗合孙中山名“文”号“逸仙”之意。</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历史积淀厚重丰富又多有变化迁移,难于详尽追踪,更难于精准定位,聊汇各类各期地图相互对比,希望能比对出史迹所在。</p> <p class="ql-block">  踏足长洲岛,凭吊史迹,翻寻历史信息。看到长洲的开基;看到居民对神仙和先祖膜拜的习俗;看到现代造船工业的肇启;看到现代军工业和军事人才养成的滥觞;看到近代海关演变;看到现代国防荫佑下沙洲水网的安然闲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