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

孔繁乐

<p class="ql-block">叶绿山青远外朦,春霞水暖喜迎风。凡尘不入清心处,人面桃花别样红。</p> <p class="ql-block">油画60X90cmX2</p> <p class="ql-block">桃花在文人之中有着与其他花不一样的寓意,桃花色彩艳丽,唐崔护《题都城南庄》写有:“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就是把美丽的女子和桃花联系起来,面若桃花,桃花相、桃花眼等,桃花成了美丽的象征。因为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绘了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后来人们也用桃源来代指人间仙境,桃花成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由桃花与李花构成的春光,充满了无限的生命力,自古以来被喻为学生、弟子。“桃李满天下”常被人引用,因此桃花亦是学生、弟子的象征。自古歌咏桃花的诗句很多,《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宋苏轼的《桃花》:“争开不待叶,密缀欲无条。傍沼人窥监,惊鱼水溅桥。”有关桃花的诗句历代多不胜数。桃花很早就已有人作为绘画题材,具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还未见有人去专门考证,但宋代流传至今画有桃花的传世作品却有不少,宋佚名的有《桃花山鸟图》《桃花鸳鸯图》《桃枝栖雀图》《碧桃图页》,宋赵佶《桃鸠图》,宋马世荣《碧桃倚石图页》,后来画桃花的更是数不胜数。恽寿平曾画有《墨桃》,他觉得从前仙道安期生醉后将墨洒在石上都成了桃花的样子,因此写生的画家可多去效仿。又传说神话中磅磄山的桃树身达千围,其中的花青色深至墨黑,他所画的墨桃就是采取了这留下的意境。墨桃除了保留了桃花的艳丽和妩媚外,不少人觉得相对于红桃更为清雅高洁。</p> <p class="ql-block">北宋 赵佶 桃鸠图绢本28.5X27cm</p> <p class="ql-block">宋 马世荣 碧桃倚石 绢本 50X92cm</p> <p class="ql-block">宋 佚名 碧桃图 24.8x27cm</p> <p class="ql-block">宋 佚名 桃花山鸟图 绢本 3.8x2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宋 佚名 桃枝栖雀图页34x35克利夫兰美术馆藏</p> <p class="ql-block">清 恽寿平 花卉图冊之一 桃花</p> <p class="ql-block">清 恽寿平 瓯香馆写生册 桃花 22.8x28.5cm 天津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清 邹一桂 花卉八开 桃花 纸本 设色 28x23.5cm 天津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清 邹一桂 竹子桃花图 纸本 28x31.6cm</p> <p class="ql-block">清 华岩 桃潭浴鸭 纸本 设色 271.5x13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清 郎世宁 桃花图</p> <p class="ql-block">清 李禅 桃花柳燕图 纸本 51.9x125.4cm</p> <p class="ql-block">清 任伯年 桃花双鸡图</p> <p class="ql-block">清 任伯年 桃实白头 26x28cm 中国美术馆藏</p> <p class="ql-block">明 仇英 桃源图卷纸本 33X472cm</p> <p class="ql-block">明 仇英 桃源仙境图 轴绢本设色175x66.7cm 天津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明 沈周 桃花书屋 纸本 74.5x30.6cm 首都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明 文徵明 桃源问津图 纸本 32x713cm</p> <p class="ql-block">清 查士标 桃园图纸本 33x88cm</p> <p class="ql-block">清 黄夔 桃花源图纸本 43.9x41.5cm</p> <p class="ql-block">清 郎世宁 雍正十二月圆明园行乐图绢本188.2x102.2cm</p> <p class="ql-block">清 王翚 桃花春水</p> <p class="ql-block">清 王原祁 桃源春昼图 138.5x67cm 美国纳尔逊博物馆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