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br><font color="#167efb"> <b>崔子玉《座名铭》,余窃慕之。虽未能尽行,常书屋壁。然其间似有未尽者,因续为座右铭云:<br> 勿慕贵与富,勿忧贱与贫。自问道何如,贵贱安足云。闻毁勿戚戚,闻誉勿欣欣。自顾行何如,毁誉安足论。无以意傲物,以远辱于人。无以色求事,以自重其身。游与邪分岐,居与正为邻。于中有取舍,此外无疏亲。修外以及内,静养和与真。养内不遗外,动率义与仁。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吾道亦如此,行之贵日新。不敢规他人,聊自书诸绅。终身且自勖,身殁贻后昆。后昆苟反是,非我之子孙。</b><br><br></font><div><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333333"> 解读:崔瑗的《座右铭》,我很景仰。虽然没有全部实行,但也常写在屋里的墙上。但里面好像有没说完的东西,因而续写座右铭。</font><div> <b>“勿慕贵与富,勿忧贱与贫。自问道何如,贵贱安足云。闻毁勿戚戚,闻誉勿欣欣。自顾行何如,毁誉安足论。”</b>不要羡慕富贵,也不要忧虑贫贱,应该时常自问一下自己的修养和境界(道德)如何。至于那些富贵或贫贱的事情,都不值一提。听到他人的诋毁也不必过分的忧心,听到他人的赞美也不必过度的高兴,应该时常反省一下自己的行为到底如何,至于别人的毁誉,那都不值得去理会。<br> 前几句白居易想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在乎什么,应该不在乎什么”这个问题。通过这个问题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格局。我们现在都太在乎外在的物质生活,而忽视了个人修养,在乎外在外表。商品社会大家追求的就是物质享受,有没有豪车,有没有大房子,能不能财富自由等,无底线追求富贵,无节制享乐,对于贫穷嗤之以鼻,高高在上,贪慕虚荣而忽视了亲情友情。</div><div> 有个成语叫“宴安鸩毒”就是告诉我们安闲、享乐就像毒药一样能害人。以子女教育为例,很多家长过分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培根铸魂。如果孩子是一棵树的话,我们应该在乎这棵树的根系是不是发达,也就是孩子做事情有没有恒心毅力,是不是认真,能不能吃苦之类的,而不是外在的考试成绩,追求与发展成长不相匹配的成绩,各种补习班追求枝繁叶茂,而忽视了孩子的根是否发达。长期下去会导致孩子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动力,没有激情,也导致了悲剧。白居易告诉子孙外在的荣华富贵是不必去在乎的,但是内在的修养和境界就一定要在乎。别人的毁誉是可以不理会的,但是个人的言行是否合乎道德规范,这个才是一定要走心,一定要做到的。<br> <b>“无以意傲物,以远辱于人。无以色求事,以自重其身。游与邪分岐,居与正为邻。于中有取舍,此外无疏亲。”</b>不要一意孤行,盛气凌人,这样可以远离别人的羞辱;更不要巧言令色去侍奉别人,这样可以自尊自重,提升自己的人格。日常交往要远离奸邪之人,在家闲居要和正人君子为邻。在跟别人打交道的时候,一定要有取有舍,除此之外,没有亲疏的分别。<br> 这段话强调了跟人交往的一些基本原则,首先就是要注意去除傲气,同时也不必故意去讨好别人。其次就是在交友过程中一定要慎重选择,有取有舍,要和正人君子做朋友,远离奸邪的小人。在交友的时候,一定要把价值观端正放在第一位,把感情的亲近放在第二位。一个人如果三观不正,那么无论他跟你相处有多么舒心,多么开心,你有多么喜欢他,也应该把这个人从你的朋友圈里边儿剔除掉。<br> <b>“修外以及内,静养和与真。养内不遗外,动率义与仁。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吾道亦如此,行之贵日新。”</b>在修养问题上,“修外以及内,静养和与真。”就是通过修养外在的言行,以提升内在的境界,以定力和静气来保养内在的和谐和本真。在这句话里边谈到了日常修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注意言行举止。这些外在的小事儿跟内在的修养境界密切相关。<br> 大家会看到我们身边有些人一天到晚把修养境界格局挂在嘴边儿,但是日常行为当中,你会发现他不太注意小节,举止言行都比较随意,不太注意文明礼貌,而且有的时候会有过火的言行,甚至会飙赃话,这样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一个人如果外在言行的修养都上不去的话,他内在的境界和格局是不可能提升的。<br> 所以白居易接下来说了“养内不遗外,动率义与仁。”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内在的修养跟外在的日常言行是密切相关的,只有按照仁和义的原则去规范自己日常的一言一行。这样内在的修养境界才能够真正的提升。<br> 接下来,白居易做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这两个比喻我们在老子、荀子和孟子的作品中都能看到。这段话的意思很简单,要走千里的路途,必须要从眼前这一步开始。巍峨的高山都是尘土一点儿一点儿堆积起来的。同样道理,一个人的进步与提升,就要从日常点点滴滴小事儿做起。而且在进步过程中,一定要不断对照过去去回顾、去反思,确保自己每天都有新的提升。真正的进步就是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又前进了一点点。<br> <b>“不敢规他人,聊自书诸绅。终身且自勖,身殁贻后昆。后昆苟反是,非我之子孙。”</b>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这些道理,我不敢用来要求别人,所以就写下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教育自己,我这一辈子都要用这些道理进行自我勉励和自我激励。同时,我想把这些话留给后代的子孙,我们白氏后代的子孙如果按照这些话去做,他就算是我的子孙。如果不按着这些话去做,他就不是我白氏的子孙。白居易这个话说得很重。在这里,他在教育后世子孙,你们这些人一定要做家族精神文化的传承者,传承家族的文化基因,否则你就不够资格成为白居易的后人。<br> 在这个结尾处,白居易还说了一句比较耐人寻味的话,就是说,这些道理我不敢用它来要求别人,所以我把它写下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这样的说法其实是在提醒人们,不要一天到晚总想着给别人讲道理,给别人提要求,应该认认真真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自家的事情搞好。这个就涉及到我们平时所说的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的问题。大家会看到,我们身边确实有些人就是喜欢给别人提要求,给别人讲道理,可实际上他说的那些大道理,他一条也无法落实,他自己一个也做不到。这样的人可以概括四个字,就是“言高行低”。可以说这样的人是心术不正,行为不端之人。我们千万不要成为这种人。在给别人讲道理的时候,我们时时刻刻要反问自己,反省自己,那么多道理,我自己能做到几条,自己能做到的就给别人讲,就给别人提要求。如果连自己也做不到,那就不必给别人讲,也不必给别人提要求。而且进一步来说,能做到这样的言行一致,才能提高自己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你再给别人提要求,人家才能落实。平时我们经常说一句话,“身教胜于言传”,空洞的说教一百遍,不如实实在在的做一遍给别人看。<br> 在这方面,孔老夫子总结了六个字,“先之,劳之,无倦。”这六个字简单讲,基本意思就是你让别人做到的事情,你自己应该首先做,积极做,带头儿做。而且在做的过程中要投入辛苦,投入汗水,投入热情,表现出孜孜不倦的样子。这样的话自然就可以号召大家带领大家,这个就是我们所说的行胜于言,要看一个人的影响力,不看他说什么,而是要看他做什么。所以实际上,白居易在这篇文章的结尾处,他谈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言行一致的问题,一个是言传身教的问题。可以说,大诗人白居易在这一百五十个字的小文章里所写的这些内容,讲的这些道理,直到今天,对我们这些现代人依然有警示作用,有教育意义。(根据赵玉平老师的讲解整理)</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