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咸阳)

乐山居者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9年我在旅途中之三【西安之旅03】</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乾陵景区大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乾陵</p><p class="ql-block"> 位于咸阳市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乾陵修建于公元684年,神龙二年(706年)加盖,陵区仿京师长安城建制,四面有城墙,南有朱雀门,北有玄武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虎门,但如今陵园的地面建筑,已经基本荡然无存了。</p><p class="ql-block"> 除主墓外,乾陵还有十七个小型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员与功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高宗乾陵</p><p class="ql-block"> 是陕西关中地区唐十八陵之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县城北部6千米的梁山上,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陵园规模宏大,陵域占地“周八十里”。陵园有内外两重城墙,其中内城南北墙各长1450米,东城墙长1583米,西城墙长1438米,总面积接近240万平方米。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个,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没有被盗的陵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夫妻皇帝合葬陵</p><p class="ql-block"> 乾陵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座两朝帝王、一对夫妻皇帝合葬陵,里面埋葬着唐高宗李治和他的妻子——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乾陵也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中少数没有被盗掘的陵墓,乾陵至今也没有被挖掘过,所谓乾陵出土文物都来自乾陵的陪葬墓,如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沧桑</p><p class="ql-block"> 当你也漫步在朱雀门内宽阔笔直的神道上,神道两边是巨大的石人、石马和石鸵鸟等石像,看着远方高耸的山峰,山峰的内部就是埋葬着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合葬墓。此时此刻,距离那个辉煌的年代已经千年,一种浓厚的历史沧桑感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乾陵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建在永泰公主墓的遗址上。博物馆中展出的文物以唐三彩、彩绘俑和壁画等为主,其中《宫女图》是壁画中的精品。懿德太子墓旁也有文物陈列室,但规模不大,章怀太子墓的墓道中有精美的壁画,但基本都是复制品,真品保藏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内。博物馆和陈列室都无需另外付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乾陵主陵</p><p class="ql-block"> 乾陵营建时,正值盛唐,国力充盈,陵园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富丽。唐初,太宗李世民开创了“因山为陵”的葬制,陵墓由建筑群与雕刻群相结合,参差布置于有“龙盘凤翥”之势的山峦之上。</p><p class="ql-block"> 乾陵发展、完善了昭陵的形制,陵园仿唐都长安城的格局营建,分为皇城、宫城和外郭城,其南北主轴线长达4.9千米。文献记载,乾陵陵园“周八十里”,原有城垣两重,内城置四门,东曰青龙门,南曰朱雀门,西曰白虎门,北曰玄武门。经考古工作者勘查得知,陵园内城约为正方形,其南北墙各长1450米,东墙长1582米,西墙长1438米,总面积约230万平方米。城内有献殿、偏房、回廊、阙楼、狄仁杰等60朝臣像祠堂、下宫等辉煌建筑群多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乾陵地宫</p><p class="ql-block"> 根据西安文保中心有关专家对乾陵地宫的探测,结合已发掘的乾陵陪葬墓和有关文献,专家推测乾陵墓室是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前、中、后三个墓室组成,或有耳室。中室置棺床,以放置皇帝的“梓宫”即棺椁,“梓宫”的底部有防潮、防腐材料,以珍宝覆盖,其上加"七星板",板上置席、褥,旁置衣物及珪、璋、璧、琥、璜等“六玉”。地宫的后室设石床,其上放置衣冠、剑佩、千味食及死者生前的喜好之物。前室设有“宝帐”,帐内设神座,周围放置玉质的“宝绶”、“谥册”和“哀册”。另外在过洞两侧的耳室和甬道石门的前后,放置有大量珍贵的随葬明器。</p><p class="ql-block"> 究竟如何,不得而知,仍然是个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乾陵选址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唐高宗病逝后,武则天决定在关中渭北高原选择吉地建造帝陵。很快,朝廷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了两位名扬天下的方士,一位是星相家袁天罡,另一位是皇宫里专掌阴阳和天文历法的太史令李淳风。</p><p class="ql-block"> 袁天罡接旨后遍寻黄河两岸,都没找到一块中意之处。后来来到关中,半夜子时出来观看天象,只见一处山峦上紫气冲天,恰好与北斗相交。袁天罡认定是块宝地,于是急忙奔上山峦,找准方位,但一时找不到东西作记号,就摸出枚铜钱放地上再盖上浮土,这才下山回朝复命去了。</p><p class="ql-block"> 另一个风水师李淳风接旨后,沿渭水东行寻找宝地。在一天正午艳阳高照之时,他见秦川大地上突兀出一座奇怪的石山:从南向北看,好像一位少妇裸睡在蓝天白云之下,这少妇五官齐全,一对乳房坚挺对称,连乳头、肚脐都也具备。更让他神奇的是:这少妇双腿稍稍分开,中间还有一淙清泉在终日流淌不息!李淳风大为吃惊,于是抓紧上山,以身影取子午,以碎石摆八卦,拔出发针在二鱼相交处扎入土中后,也下山回朝复命去了。</p><p class="ql-block"> 武则天听二人说在同一方位选中吉地,派人再去复查。大臣来到梁山后,发现原来李淳风的那根发针正扎在袁天罡那枚铜钱的钱眼里!武则天下令立即开工,很快就将乾陵修好,安葬唐高宗,后随夫也葬于乾陵。乾陵的地形地貌完全应合了阴阳二仪、天地配合得最绝妙的完美结合。乾为天为阳,坤为地为阴,阴阳交合,乃生万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巧合</p><p class="ql-block">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乾陵——唐高宗李治乾陵和辽景宗耶律贤乾陵,一个在陕西乾县,一个在辽宁北宁,两陵相隔三百年。有趣的是两陵有许多相似之处——皇帝即位后都曾因长期患病不能上朝,都由皇后代理摄政,皇帝都先去世,皇后都曾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都做了一些有益于人民的事情,都是社会有所发展,都成为女政治家,也都有过艳史,死后都葬于乾陵,这在历代帝陵中都是少见的巧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无字碑</p><p class="ql-block"> 在朱雀门外的司马道东侧,耸立着闻名于世的无字碑,通身取材于一块完整的巨石,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总重量98.8吨,给人以凝重厚实,浑然一体的美感。碑额未题碑名,碑额阳面正中一条螭龙,左右侧各四条,共有九条螭龙,故亦称“九龙碑”。碑的两侧有升龙图,各有一条线刻而成腾空飞舞的巨龙,栩栩如生。碑座阳面还有线刻的狮马图(或称狮马相斗图),长2.14米,宽0.66米。其马屈蹄俯首,雄狮则昂首怒目。碑上还有许多花草纹饰,线条精细流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代群碑之冠</p><p class="ql-block"> 无字碑北靠东阙,南依翁仲,西与述圣纪碑相对,巍峨壮观,雕刻精美,为历代群碑之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无字碑变成有字碑</p><p class="ql-block"> 宋金以后,开始有游人题字于碑,使无字碑成为有字碑。再历元、明、清各代,碑上逐渐镌刻了许多文字,不仅在内容上自然形成了评价武则天的“碑文”,而且在书法上真、草、隶、篆、行五体皆备,或许这正符合了武则天当初立碑的本意。其中1135年《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保存比较完整,以女真文字刻写,旁边有汉字译文。女真文字现已绝迹,因此,碑上的文字成为研究女真文字和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无字碑也是乾陵的另一个看点</p><p class="ql-block"> 在朱雀门外的司马道东侧,耸立着闻名于世的“武则天无字碑”。在整个乾陵陵园的石雕中,无字碑不仅位置醒目,而且雕刻艺术精湛,这块无字碑后,充满了种种富于传奇色彩的传说故事。无字碑上为何无字,民间出现了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第二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第三种说法认为,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梁山南二峰的天然双阙——为乾陵守陵瞭望所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天然双阙起,往北依次对称排列有:</p><p class="ql-block"> 八棱石柱华表——翼马——鸵鸟——直阁将军——石人群像——六十一蕃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八棱柱石华表</p><p class="ql-block"> 端立首位的是1对高达8米有余的八棱柱石华表,这是帝王陵墓的标志,其造型昭示着生命长存的理念和古代先民对人类生殖行为的崇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翼马</p><p class="ql-block"> 接着华表的是一对昂首挺胸、浑圆壮观的石刻翼马,马身两翼雕以卷云纹,似有腾飞之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鸵鸟</p><p class="ql-block"> 翼马之北是1对优美的高浮雕鸵鸟,是唐王朝同西域人民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翁仲</p><p class="ql-block"> 紧接鸵鸟的是5对配有驭手的石仗马和10对高4米左右的石翁仲(或称直阁将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狮</p><p class="ql-block"> 陵园内城的四门之外,还蹲踞着4对8尊高大雄伟的石狮,以朱雀门外的最为雄伟。这对石狮昂首挺胸,巨头披鬃,瞋目阔口,两足前伸,身躯后蹲,凛然挺拔如泰山。置石狮于陵前,增加了陵园的神圣和威严气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神道两侧的石人群</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人群像</p><p class="ql-block"> 最引入注目的是神道东西两侧,分布着的两组石人群像。石人群像整齐恭敬地排列于陵前,西侧32尊,东侧29尊,共61尊。这些石人是当时唐王朝属下的少数民族官员和邻国王子、使节,唐高宗入葬时前往参加葬礼,武则天为炫扬大唐威势,将他们雕像立于陵前。在石人像的背部刻有国别、官职和姓名,今字迹可辨认者有“木俱罕国王斯陀勒”、“盛于阗王尉迟璥”、“吐火罗王子持羯达犍”、“默啜使移力贪汗达干”、“播仙城主何伏帝延”等七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十一蕃臣</p><p class="ql-block"> 这些石人残像的大小和真人差不多,但都是没有头的石像(都被敲掉了),人们习惯上把这些石像称之为“蕃像”,也称“六十一蕃臣像”。这些与真人大小相仿的石人,穿着打扮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双双并立,两手前拱,姿态极为谦恭。至于为什么六十一尊石像都没有“头”,至今没有个准确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无头石像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乾陵朱雀门外的神道东西两侧的石像没有脑袋,原因众说纷纭,民间传闻这些石像的头部是被明朝的百姓砍掉的。在明朝初期,有个外国使节到乾陵去游玩,发现自己的祖先竟然被立在这里给唐朝的皇帝守陵,觉得既有损国格,也有辱于人格,自尊心受到了强大的损害,便想把这些石像给毁了。但是他又怕引起当地民众的不满,于是便想到了一个妙计。他每天晚上都要到乾陵附近的庄稼里践踏粮食,然后在第二天又煽风点火似的,和百姓说这都是那些石像做的,他们在晚上便成精了,开始糟蹋庄稼。要想保护好庄稼和粮食就必须把这些石像消灭掉,砍掉它们的脑袋,让它们不能在出来祸害庄稼。当地的群众认为这个外国使者说得非常有道理,于是一气之下便把这些石像的脑袋给砍碎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仗马与牵马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陪葬墓</p><p class="ql-block"> 乾陵陪葬墓共计17座。计有太子墓二(章怀太子李贤、懿德太子李重润),王墓三(泽王李上金、许王李素节、彬王李守礼),公主墓四(义阳公主、新都公主、安兴公主、永泰公主),大臣墓(王及善、薛元超、杨再思、刘审礼、豆卢钦望、刘仁轨、李谨行、高侃、苏定方、薛仁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发掘陪葬墓</p><p class="ql-block"> 1960-1971年已先后发掘了永泰公主、章怀太子、懿德太子、中书令薛元超、燕国公李谨行等5座陪葬墓,出土珍贵文物4300多件。其中有100多幅绚烂多彩的墓室壁画,堪称中国古代瑰丽奇绝的艺术画廊,《马球图》、《客使图》、《观鸟捕蝉图》、《出猎图》、《仪仗图》等壁画,不仅对研究唐代绘画,而且对研究唐代建筑、服饰、风俗习惯、体育活动、宫廷生活、外事往来等具有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懿德太子墓</p><p class="ql-block"> 李重润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孙,唐中宗李显与韦皇后之长子。于701年九月初三日,被武则天杖杀而死(一说逼迫自杀),李重润死时年仅十九岁。 中宗复位后于706年追封为懿德太子,葬乾陵。其墓位于今陕西省乾县县城西北约3公里的韩家堡村,1971年7月进行发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章怀太子墓</p><p class="ql-block"> 位于乾陵东南约3公里处。章怀太子名贤,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次子,在高宗的子女中是较有才的一个。其墓的结构与永泰公主墓基本相似,只是小些。墓中壁画五十多幅,保存基本完好。其中“打马球图”、“狩猎出行图”、“迎宾图”、“观鸟捕蝉图”等都很精彩。显示了唐代高超的绘画水平。 墓内还出土大量陶器等文物。制作精美,造型生动,实为唐代线刻画之精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乾陵”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述圣纪碑</p><p class="ql-block"> 述圣纪碑为方形,高7.53米,每边宽1.86米,重约89.6吨。碑顶为庑殿式建筑,檐角刻有4个护法力士。檐雕斗拱中间为五节碑身,由五块完整的青石榫卯相接而成。下为碑座,亦用榫卯相接。碑座刻有獬豸和海石榴纹。全碑由顶、身、座七部分构成,碑首象征太阳,碑座象征月亮,中间五节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古人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日、月、金、木、水、火、土”这七个部分所组成,所以,述圣纪碑又有"七节碑"之称。七节取“七曜”之意,故立七节碑也就是寓意高宗皇帝的文治武功如日、月、星、辰一样普照天下,光照千秋 。述圣纪碑全文镌刻在碑的正阳面,碑身五节除第一块和四块无字外,其余三块的正面及东西两侧均刻有字。碑文为骈体,共计46行,5600余字,皆楷书。由于千年风雨侵蚀,加之人为破坏,现仅存文字1600余字。据资料记载碑文刻好后,每个字的凹槽处都填有金屑,远远望去金光闪闪,故又称“金子碑”。初建有碑亭,碑亭建筑基址呈方形,南北18.80米,东西18.85米,现碑亭早已不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述圣纪碑</p><p class="ql-block"> 位于司马道西侧,与无字碑相对,是武则天亲撰、其子唐中宗李显书丹,是为唐高宗歌功颂德的一通功德碑,北距西阙8.65米。述圣纪碑记述高宗文治武功,开帝王陵前立功德碑之先例。在乾陵之前,帝王的陵墓不树碑,墓内也不放墓志铭,乾陵突破了这一惯例,因此述圣纪碑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出土文物——彩陶“唐骑马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永泰公主墓</p><p class="ql-block"> 永泰公主名李仙蕙,是唐中宗李显的第七个小女儿,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孙女。公元701年,永泰公主死于洛阳,年仅17岁。关于永泰公主之死,根据墓志铭记载,李仙蕙因难产而死。而《资治通鉴·则天顺圣皇后》中说"太后春秋高,政事多委张易之兄弟,邵王重润与其妹永泰郡主、主婿魏王武延基窃议其事,易之诉于太后,九月壬申,太后皆迫自杀。”这段话意思是永泰公主之死是武则天下的毒手,是张易之兄弟向武则天告密所致。她因议论武则天与张易之、张昌宗的丑事而被武则天“杖杀”(也有赐白绫死的说法)。中宗即皇位后,追封惨死的女儿为“永泰公主”,并于公元705年将永泰公主与其丈夫合葬于乾陵东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永泰公主墓壁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0年2月,陕西省成立了“乾陵发掘委员会”,经初步发掘确认被炸处是地宫墓道,并于4月3日开始发掘乾陵地宫墓道。5月12日,墓道砌石全部披露。后为了保护乾陵,墓道又重新填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