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槟城的姓氏桥,我以为是一座桥来着,实际上它是个有人居住的社区,也仅是统称,由姓周桥、姓林桥、姓陈桥、姓李桥、姓杨桥及杂姓的平安桥组成的六个聚居地。</p> <p class="ql-block"> 姓周桥距槟城渡轮码头不远。桥是从海边由浅向深处延伸出去的,不宽,两米多点,辅着木板,也许时间久了,走上去,足下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木板铺接之间也不严实,可清楚地看到桥下层层细浪。姓周桥遥对着马六甲海峡东海岸,仔细观察姓周桥桥面,是用钢筋水泥柱顶起来的,底部距离黑色的泥滩和绿莹莹的海水有两米左右。桥两边各家各户在划定范围建小木屋居住,下面也依桥之法安水泥柱承载,地方大小、屋子样式按各人能力与爱好而定,千姿百态。屋子大多分里外两间,约有三四十平方米,房子的建筑材料,有的是木板、有的是水泥、更多的是镀锌波纹铁皮。屋子一栋挨着一栋,排成列,中间的木桥似通行的街巷,一端接着岸边。</p><p class="ql-block"> 槟城旅游小册子有介绍着姓氏桥的情况,姓氏桥建造到现在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了。</p> <p class="ql-block"> 一百多年前,中国南方沿海福建、广东几省的华人为谋生路,千里迢迢,跨洋蹈海,历尽艰辛,几经转折到马来亚槟城谋生,绝大部分人从苦力脚夫做起。槟城是一个海岛城市,靠近马六甲海峡东海岸,水陆交通两便,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商埠,轮船停靠上落货繁忙,须用大量的劳力,这是下南洋讨生活却手无寸铁的华人最好谋生机会。在那生产力落后时代,搭这些木栈桥具有非正式码头功能,是靠人力搬运货物当时最佳的选择,为方便工作、生活,那些华人就在栈桥两边海滩地各自搭起简单的小木屋居住,世代相传至今。由于人员来自五湖四海,鱼龙混杂,良莠不分,为争工时多赚工钱,苦力间恶性争斗时有发生,严重时还发生流血致死人命事件,这时有人提出来,按各姓氏划海滩而分别经营管理,互不侵犯,各姓氏内公推出有威望的人带领,有组织地进行劳务经营,设立乡规民约,皆大欢喜。每一条桥就如一个集体社会,日渐形成固定的居所,其中计有姓周、姓王、姓林、姓陈、姓李、姓杨、姓郭及杂姓的平安桥,以姓周桥规模最大。</p> <p class="ql-block">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姓氏桥方便货运的历史作用已经丧失了,有的被城市改造的洪流所淹没,如姓郭桥及姓王桥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本来马来西亚政府曾打算把这些落伍于时代的简陋建筑物统统拆掉,将这里的居民全部移居到规划的新城去住,但民众不同意。有俊彦之士,把这姓氏桥的历史及文化内涵书写成材料,与马六甲的炮台和宝山亭几个记载着600年历史的古迹,一起呈报给马来西亚政府,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严格审查,上述两地合在一起被该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两城市受到永久性保护,对槟城的旅游业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p> <p class="ql-block"> 木栈道联接四方通往一座座木屋,户户不一样,相同的是都收拾得很干净。微风轻许,沿着木道走向深处,随性而至,脚下岔道婉婉述说着过去的故事,看得见远处有条现代化的跨海大桥凌空飞架于浩瀚大海之上,繁忙行驶的车辆沟通了槟榔屿小岛与大陆的联系,此处幽静,彼处喧嚣,似近又远,很是奇妙。我们走到一些人家门口,抬头一望,几乎各家各户门外上方,都挂着小铜香炉,燃香点点,祈求着神明保佑平安,还能看见许多人家里摆放着祖宗的牌位,门口贴着福字,红灯笼高高挂起。桥头有一座祈福平安的慈济宫,几个老人在里面虔诚地顶礼膜拜,这是他们祖先从中国大陆“唐山”带到这里的风俗习惯,闽粤两省的民间信仰在这里得到延续。</p><p class="ql-block"> 姓周桥的先人下南洋迁徙槟城,每天在举目无亲的异国他乡超负荷劳动,对于感恩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在功成名就时,往往会将其归因故土庇护、归因祖先功德、归因神佑显灵。凭借自己对中国故乡的建筑记忆打造出来祠堂、庙宇,不仅形式独特,且其木雕、石雕、彩绘、灰塑和瓦作等均由清末闽南工匠创作,潮州的木雕加上广府的泥塑,形态配置正是闽南风格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中式建筑都关于记忆,所有的乡愁都让人觉得柔软,槟城姓氏桥的先民和后人早就把这里当成了“家”,是流动的故乡,才得以慰藉生活之艰与思乡之苦。</p> <p class="ql-block"> 透过开着的门窗,客厅里的彩电播放着节目,居民也用上冰箱、微波炉不少现代化家电,但总体上姓氏桥局隅海边,居住环境不太好,落后于时代的了,槟城政府自然也投入了不少财力,辅设电网,自来水及排污管道,物质条件终究没法跟陆地房舍相比。我发现坚持要生活在这个前人创业过地方的居民,是一些经济贫困之人,或者老人。我不清楚他们的选择对生活是否困扰,其实跟国内旧城改造一样,有的人愿意移址拆迁、有人喜欢旧地安置,价值观和理念不同,不能说是谁对是谁错。不过细看姓周桥的居民,目神还挺优闲自在的,几个老人坐门前闲话家常,毕竟这里是他们筑起的梦,生活在这碧波万顷,空气清新,阳光明媚的环境里,过着与闹市迥然不同的小桥流水般人家的舒畅生活,民风民俗是淳朴的。</p> <p class="ql-block"> 姓周桥最远端是条长长的栈桥,悬空伸入海的中央,是最早时上客落货的码头式样,不少游客在那以美丽的蔚蓝海湾、栉比的形色棚屋为背景拍照。游客多了,桥上居民与时俱进,来到了商业社会,门挨着门开出各种店铺,吃喝玩乐应有尽有。看着脚下的细波微浪,我不禁疑惑,桥上的居民难道就不怕台风来袭吗?太平洋西边的中国大陆是台风高发地区,有很多惨痛的教训,那可是桥塌、房毁、人亡之大事。回国内后百度,才知晓槟城这里的地理条件独特,马六甲海峡近在赤道边,在北半球台风季节,热带气旋在这里生成后,向东北方向推移,跨越南中国海,到达菲律宾近海才逐步加大形成台风,这时台风已经离槟城很远很远了,所以虽是风之源但风不大,这里只有马六甲海峡里潮水缓缓起、落,根本不会造成威胁,姓氏桥也就历经一百多年毫发无损地矗立不跨,吸引世界各地游客到此游览,形成了马来西亚独特的一个景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