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战例之陈官庄战斗

快乐天使

<p class="ql-block">陈官庄距离当年项羽与刘邦垓下决战的古战场仅百余公里。杜聿明在这儿真真切切体会到了楚霸王被困垓下、四面楚歌的悲伤与凄凉。</p> <p class="ql-block">陈官庄战斗,是淮海战役的第三阶段作战。黄维兵团被歼后,杜集团已如瓮中之鳖。为配合平津战役,淮海前线人民解放军根据中央军委部署,暂停对杜集团的军事攻击,进行战场休整和政治攻势。当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在华北战场上完成了对傅作义集团的分割包围后,1949年1月6日,华东野战军对拒绝投降的杜聿明部发起总攻,至10日将其全歼。</p> <p class="ql-block">1948年11月26日,黄维接到顾祝同"全力向东攻击"的命令时,徐州的杜聿明同时正在指挥孙元良兵团和邱清泉兵团倾巢出动,大举南下进攻我军后方,与第六、十二兵团北上相策应,形成南北夹击的态势。这是蒋介石刚刚批准的"南北对进、三军会师,打通津浦铁路徐蚌段"的新作战方案。</p><p class="ql-block">杜聿明执行蒋介石打通徐蚌段路线的计划,在我军的层层堵截之下无法进展,想救黄维靠不拢,想拉李延年又连不上,只能眼看黄维在那个小村庄中苦苦支撑。蒋介石急召刘峙、杜聿明飞赴南京再论战法。杜聿明当着众人的面把蒋介石拉入密室,出了一个以动打动的狠招:主力撤出徐州,绕道双堆集,重拳打击我军的侧背,以奇制胜。这一方案马上就被蒋介石批准。</p><p class="ql-block">回到徐州的杜聿明再次使用了他从东北撤回关内时金蝉脱壳的计谋:暗中布置撤退计划,明里却下令部队在十几公里宽的正面集中五个军,全面展开强攻。</p><p class="ql-block">一时间战斗又趋激烈,飞机、坦克、大炮编织出浓烈的战火,一浪赶一浪地烧上了天。就在我军因一线吃紧而调整部署之际,11月30日杜聿明一声令下,全军撤退,国民党三个兵团加上徐州党政人员和各色人等约三十万人涌出了徐州城。</p> <p class="ql-block">然而直到徐州人去城空之后,粟裕才得到了各方面证实的消息。他下令全军迅速动员,火速围追堵截,在运动中歼敌。淮海大地上卷起一股狂飙,30万华野将士踏上了追击的征途。12月3日夜里,我军追击部队已在永城附近兜围敌人,一场激烈的遭遇战爆发了,把杜聿明拦住了。</p><p class="ql-block">至此,淮海大战的局面又为之一变。华野、中野在淮海平原相距60公里的区域内包围了两个国民党重兵兵团。而与杜聿明同日被蒋介石严令北上增援的李延年兵团距黄维只有40公里……当时中野的司令员用最形象的比喻告诉了手下的众参谋:"这叫吃一个,夹一个,看一个。"因此,能否尽快吃掉黄维兵团,就成为淮海战役第二阶段中一个关键。</p> <p class="ql-block">12月4日,杜聿明率领的三个兵团被包围于陈官庄青龙集一带后,他急召手下三个兵团司令官邱清泉、李弥、孙元良商讨对策。这次阵前会议的结果是决定分头突围。尽管蒋介石严令他们向南攻击前进,但此时的杜聿明已决心"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然而邱清泉、李弥回到指挥所后,认为时间过于紧迫,再加上信心不足,又都改变了主意,放弃了突围计划。这让原来就犹豫不决的杜聿明又收回了成命。而去意已定的孙元良自作聪明,悄悄切断了与杜聿明的通信联系,于12月6日乘夜独自突围想一跑了之。结果因为事先没有任何准备,几万人乱冲乱跑,在通过邱清泉兵团的阵地时,黑夜中双方都不知道对方是谁而打了起来。枪声惊动了我华野八纵。当孙元良终于摸到我阵地前时,早已准备好的我军猛然开火。全兵团4个师32000人在两面火力的夹击之下全部崩溃,仅两个小时十六兵团就被抹得一干二净。孙元良装成伤兵,趴在老乡床下才侥幸逃脱。</p><p class="ql-block">十六兵团的下场让众将领们不敢再违抗军令,只好按照蒋介石的计划一心一意合力向南猛突,准备与黄维会合。这次他们采取的是"滚筒战术"——以邱清泉兵团集中炮火和坦克攻击,每前进一步,李弥就接替一步,巩固后方。这种战术确实让一直寻机突破和分剿的我军无从下口。</p> <p class="ql-block">此时,杜聿明南下必经之路上的鲁楼村成了他们猛攻的目标。激烈的战斗从12月8日展开。一贯出手凶狠的邱清泉在他的刀尖上集中了两个主力师,守卫鲁楼的我华野十纵二十九师迎面死死顶住了对手一次又一次的猛烈攻击。眼见鲁楼不能得手,邱清泉刀锋一转,迂回攻击鲁楼侧翼的窦凹。12月10日,邱清泉亲自到炮兵阵地指挥,小小的窦凹村在铺天盖地的炮火中被炸得房倒屋塌。一天之中窦凹村就先后八次易守,最终因我守卫官兵伤亡殆尽,阵地被对手攻占。窦凹一失,鲁楼也被迫放弃。邱清泉如法炮制,又攻占我李楼、徐小凹阵地。然而在我守卫官兵的浴血抗击下,已拼尽全力的邱清泉始终没有突破包围圈。</p><p class="ql-block">战斗从12月6日打到14日,华野虽然在南线堵住了邱清泉,在北线打痛了李弥,却没有达到分割围歼的目的。此时的对手一改过去集中兵力固守村落的战术,将兵力分散在野外形成蜘蛛网式的防御,我军进攻的官兵触网即伤,战斗陷入僵持。</p> <p class="ql-block">此时我军已分成了三个战场:一边与黄维杀得天昏地暗,一边与杜聿明打得热火朝天,还有一部分在蚌埠一带抗击李延年、刘汝明兵团的攻击。</p><p class="ql-block">12月16日,黄维兵团被挑落马下,战场局面彻底一边倒。李延年、刘汝明自知将成为下一个打击目标,立即偃旗息鼓,全线后撤,一夜之间就不见了踪影。至此在中原大地上,我60万大军面对的只剩下不到20万人的杜聿明集团。</p><p class="ql-block">就在粟裕计划张开口袋,诱敌突围而全歼的时候,收到了毛泽东为平津战役筹划而发来的停战令。</p> <p class="ql-block">陈官庄距离当年项羽与刘邦垓下决战的古战场仅百余公里。杜聿明在这儿真真切切体会到了楚霸王被困垓下、四面楚歌的悲伤与凄凉。在那段日子里,近二十万大军中的每一个人都切身感受到了一个无形的敌人——饥饿。包围圈内国民党军的粮食弹药只能依靠空投补给。即使每天喝粥,也得至少十万斤粮食。为了救出这支王牌军,蒋介石组织了中国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空投。蒋纬国和空军司令王叔铭亲飞陈官庄上空指挥监督。尽管把抗战时期储备在重庆、昆明等地的物资都调用了,被围的部队还是每日只能吃上一顿饭。每次空投时,饿极了的官兵不顾严令,冲击抢粮,甚至架起机枪互相扫射。有的跟着降落伞一直跑到解放军的阵地上。</p><p class="ql-block">天气似乎也在与蒋介石作对,从12月19日起,华中平原地区下起了少见的大雪,下了整整十天。断了空投的国民党军彻底陷入了饥寒交迫之中。</p><p class="ql-block">12月29日,天晴的第一天,国民党空投下来的竟是《黄百韬烈士纪念册》和解放军公布杜聿明等43人为头等战争罪犯的报纸。杜聿明清楚,这是蒋介石要他坚守到底。在此之前,他已将收到的由毛泽东亲自撰写的《敦促杜聿明投降书》投入了火炉。</p><p class="ql-block">兵无粮自散。在此时的战场上,馒头比炮弹有更大的威力。一碗热乎乎的大米饭往往让国民党官兵无法抗拒。阵前喊话,传单发送,"攻心为上"的政治攻势收到了意料之中的效果。国民党士兵成班成排地跑了过来,尽管他们已饿得走起路来跌跌撞撞。不知是谁发明了夜间拍着巴掌去投降的办法,于是每到夜晚,前沿阵地上一片巴掌声。</p> <p class="ql-block">兵无粮自散,国民党军饥饿难耐,纷纷跑过来投诚</p> <p class="ql-block">此时,解放军的阵地上却是一片欢声笑语。西柏坡的周恩来亲自起草电报,慰劳淮海参战人员每人猪肉一斤、香烟五包。</p><p class="ql-block">淮海战役期间,几百万的支前民众将大量的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到前线。从火车、汽车到独轮车和扁担,人民群众发挥出了难以想象的力量。俯瞰淮海战场,会看到在我军每一个阵地后面都连着数不清的运输支前队伍,就像一条条沸腾不息的血脉,日夜不停地向前方输送着让生命奔放的巨大能量。</p><p class="ql-block">"穿暖、吃热、吃饱、吃好"的我军官兵把精力释放到了改造守卫的阵地上。荒郊野外的战壕,经过战士们做的一番手脚之后变成了能休息、吃饭、活动的"阵地之家"。在冰天雪地里,指战员们送走了1948年的最后一天。</p> <p class="ql-block">从1月3日起,蒋介石和杜聿明密定了一个突围计划,空投补充粮弹后,由空军投掷毒气弹,掩护佩戴防毒面具的部队冲开缺口,全军紧随行动。行动时间定在1月9日。</p><p class="ql-block">杜聿明还未动手,我军却抢先一步。1月6日15时30分,华野下达了全歼杜聿明集团的命令,总攻全线打响。</p><p class="ql-block">我强大的炮兵火力对国民党炮兵进行了长时间的压制射击。其火力的猛烈与精确连邱清泉、李弥都感觉前所未有。</p><p class="ql-block">宋时轮、刘培善指挥东集团11个师向敌东部突击。谭震林、王建安指挥北集团8个师由北向西南攻击。韦国清、姬鹏飞指挥南集团8个师由西南向东北攻击。全军以穿插分割战术,猛扑敌阵中心地带。</p><p class="ql-block">蹲在战壕里的国民党士兵没有看到以往我军采取的集团冲锋,而是无数个战斗小组,利用早已挖好的交通壕接近对手,一边爆破,一边前进,眨眼间便渗入敌阵内部。</p><p class="ql-block">为了顶住解放军的强大攻势,还能在天上说一不二的蒋介石出动百余架次飞机轰炸助战。但在地面上就由不得他了。尽管邱清泉、李弥下令凡是阵前投敌者一律杀无赦,并先后将作战不力的孙志坚、杨京等三个团长拉出去枪毙,甚至当众活埋了十几个想逃跑的士兵,但依然眼睁睁地看着阵地一个个失守。</p> <p class="ql-block">苦心经营的防御体系顷刻瓦解,大出杜聿明的意料。他急电蒋介石9日按计划投掷毒气弹掩护部队突围。为了这最后一击,杜聿明一直藏而不露的秘密武器——王牌第五军出场了。</p><p class="ql-block">9日清晨,大批轰炸机果然飞临陈官庄上空,担任突击任务的第五军二 OO 师已严阵以待,就等空军投下毒气弹后冲锋陷阵。谁知投下的毒气弹只有少数几个爆炸,而且这种催泪瓦斯弹除了让人暂时咳嗽流泪外,在已有准备的我军官兵面前毫无用处。五军的进攻迎头撞上了坚固的防守线,被打了回来。至此,杜聿明最后的希望破灭了。</p><p class="ql-block">9日晚,淮海大地上的国民党军队为"兵败如山倒"这句老话做了恰如其分的注解。战场局势的变化让经历百战的华野司令部都意想不到,因而被他们在战役总结中兴奋地称为"迅速、惊人、巨大的发展","是全战役最重要、最紧张、最精彩的一个阶段"。</p><p class="ql-block">面对因节节胜利而情绪沸腾、斗志高涨的我军官兵,饿了快一个月的国民党军无招架之力。我各路攻击部队就像巨大的推土机横扫一切,如入无人之境。杜聿明集团的总崩溃开始了。午夜零时,王牌第五军放弃了抵抗。</p><p class="ql-block">至此,蒋介石内战中的五大主力部队已全部丧失。</p> <p class="ql-block">我军缴获的国民党军武器装备</p> <p class="ql-block">杜聿明给蒋介石发了最后一电:"各部队已混乱,无法维系到天明,只有当晚分头突围。"他向参谋长文强作了最后的交代。</p><p class="ql-block">邱清泉手下的邓军林亲率残部冒死冲锋,掩护老总们的突围。一贯傲视群雄的邱清泉终于露出了惊慌的神色,带着卫士猛跑。腿有残疾的杜聿明跟不上,又觉得要跑出去就不能跟着大部队,两人转瞬间失去了联络。天亮之时,副官看到到处都是解放军,强把杜聿明按在沟边剃掉了小胡子,并劝解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谁知他们很快就被解放军战士发现。杜聿明欲掏出手枪自杀,被副官一把夺下。被俘后,他自报是军需官高文明,但名牌金表和派克金笔却暴露了身份。自知难免一死的杜聿明捡起砖头把自己砸得头破血流,以致我军士兵不得不把他的手脚铐了起来。</p><p class="ql-block">邱清泉死于乱军之中,身中六弹。他的参谋长李汉萍说,邱清泉突围时精神已错乱,乱跑乱喊,被解放军打死。</p><p class="ql-block">李弥在最后的关头没有表现出军人应有的勇气。10日中午,已突破阵地的我军要求守军立即投降,并要主官出去报到。李弥问部下谁愿意出去,同时放声大哭。找到替罪羊后,李弥化装成伤兵逃走。</p> <p class="ql-block">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经过66天的激烈作战,以伤亡13.6万人(内亡2.5万余人)的代价,歼灭了国民党军徐州“剿总”刘峙集团55万余人。至此,南线国民党军的精锐主力已被消灭,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均获解放。人民解放军兵临长江北岸,国民党的政治经济中心南京、上海等地已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毛泽东指出:淮海战役的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p> <p class="ql-block">对于淮海战役,《粟裕战争回忆录》中没有只言片语。直到粟裕将军去世后,夫人楚青在整理他的遗物时意外地发现了粟裕的一个小本子,上面有他亲笔所作的一首词《沁园春·淮海战役》:</p><p class="ql-block">作战方针,攻城打援,首占开封。又俘区寿年,再创敌援;战局过坳,敌转防御。</p><p class="ql-block">兖济解放,徐海动摇,横扫江淮在今朝。十月节,我大军南挥,分割包抄。</p><p class="ql-block">首歼碾庄伯韬,看徐双瓮鳖哪里逃。</p><p class="ql-block">笑纬国东援,损兵徒劳;双堆黄维,称蒋嫡系,覆灭于后。</p><p class="ql-block">杜氏将军,倾巢突围也难逃。时迫矣,灭蒋家王朝,就在今宵。”</p><p class="ql-block">这首词不仅将淮海战役写了进去,还写了豫东和济南战役,包含了粟裕将军对胜利的美好展望和雄心壮志,至此,粟裕将军对淮海战役的心情才得以展露。</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对粟裕大加赞赏,他和陈毅谈到淮海战役:"粟裕应立第一功。"</p> <p class="ql-block">三大战略性战役的胜利</p><p class="ql-block">1948年9月~1949年1月,是全国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阶段。人民解放军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略性战役,歼灭国民党军154万余人。国民党军5大战略集团中的东北、徐州、华北3个主要集团已不复存在。蒋介石赖以支撑内战的全部精锐部队,其中包括号称“五大主力”中的新编第1、第6军和第5、第18军都被歼灭了(整编第74师于1947年5月在孟良崮战役中被歼)。1949年1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分析全国军事形势时指出:三大战役之后,就军事上说,国民党政权已经在基本上被打倒了。“现在,人民解放军无论在数量上士气上和装备上均优于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残余军事力量。”“我们已经完全有把握地在全国范围内战胜国民党”,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已经指日可待了。</p><p class="ql-block">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无论是战争的规模或取得的战果,在中国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p><p class="ql-block">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在战役进行中,解放军广大指战员发扬高度的革命积极性和主动精神,英勇机智地同国民党军队战斗;各解放区人民以无比巨大的热情,以源源不绝的人力物力给予前线以空前规模的支援;国民党统治区的中共地下组织和革命群众也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当时,解放军的装备虽己改善,但运输条件还极差。供应前方庞大部队的需要,全靠肩挑背负,小车推送。三大战役中,共动员支前民工886万人,出动担架36万余副,大小车100余万辆,牲畜200余万头,输送粮食64万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有力地保证了三大战役的物资需要。</p><p class="ql-block">三大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胜利。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以伟大的革命气魄和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及时抓住战略决战的时机,正确选定决战方向,并针对东北、华东、华北战场的不同情况制定出各具特点的作战方针,有力地保证了这场伟大的战略决战的胜利。</p> <p class="ql-block">编著:陈标,王建平</p><p class="ql-block">图片:选自网络</p><p class="ql-block">版权所有,违者必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