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童年的過往,有其歷史原因,不以當下的心智和閱歷評判當年的自己,因爲一站有一站的風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接 </span><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北極閣二條發小之誼(5)</span></p><p class="ql-block"> 觀音寺街逮蜻蜓,</p><p class="ql-block"> 爭學雷鋒爲吃冰。</p><p class="ql-block"> 初晴鬼樓學浮水,</p><p class="ql-block"> 路逢果蔬難管嘴。</p> <p class="ql-block"> <b>逮蜻蜓、吃冰</b>:一九六五年暑期,七月末的一天下午,一場大雨驅散了酷暑的炎熱,我們這幫孩子消停了半天,第二天豔陽高照,空氣溼度很大,我們幾個發小沒事又到西觀寺大街(現建國門內大街北京站口到24路總站之間)玩去,手裏拿着抄子(豆條捼成一個圓形上面用舊網兜按圓圈大小裁剪縫上)逮蜻蜓,路上碰上劉培亮(綽號牛逼亮子),樊連方,和南衣袍胡同口住的小寶子、銀禿子,那時長安街還沒有現在這麼寬,便道和綠化帶倒是很寬,於是大家一起追逐着蜻蜓、老仔,跑的呼哧帶喘,汗流浹背,二十多分鐘抄到十來只,每人手指縫上夾着幾隻,非常高興。</p> <p class="ql-block"> 這時,從便道騎過一輛壓的吱吱作響的三輪排子車,車上裝着四塊用繩子捆綁着的大冰塊,這是從什剎海附近冰窖蹬過來的,騎車的板兒爺光着膀子,肩上搭着一條發黃的溼毛巾,短袖小褂系在付把上,正要往扁擔胡同的小坡上騎,述偉看到後,撿起地上半砬轉頭,跟亮子說,砸塊冰去,於是將手中的蜻蜓遞給小斌和利民,朝排子車快步走去,快到跟前時,可能是板兒爺蹬車費勁,站起來蹬,車也沒怎麼動,於是下車一手扶把,一手拽着座下的橫把往坡上扽,回頭間看見述偉挨近車子,述偉也隔着冰塊看到了板兒爺看他,隨即彎腰將磚頭撇到一邊,和亮子一起幫着推排子車上了坡,上坡後,蹬排子車的師傅搬好閘,在地上撿塊磚,砸下一塊冰,再將冰砸成幾小塊,每人分了一小塊,大家把拍子扣在地下,將蜻蜓放在裏邊,用磚頭壓在拍子把上,看着晶瑩剔透的冰塊,我們把玩起來,抹在臉上胳膊上非常涼爽,一會兒功夫手心覺得發燙,這時有人把冰放在嘴裡,搓起手來,別人跟着學,也放到了嘴裡,好涼爽,不會兒有人嘎巴嘎巴嚼起冰來,看見別人吃自己也跟着吃,屁大功夫,冰沒了,也怪,那時候就沒有人因吃天然冰而拉肚子,這以後我們又有幾次遇到三輪排子車送冰塊,大暑天照此炮製,後不管遇不遇上坡,總會出現我們這幫小學生學雷鋒,幫着推送冰的排子車上坡和走平路,也總能拿到冰塊。</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以前的三輪排子車,現在已很少看到了。</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5 號院國際書店的部分發小一起合影</b></p> <p class="ql-block"> <b>游泳、偷吃瓜果</b>:方巾巷把口東面有一片工地,面積非常大,當初是蘇聯援建的中國科技館項目工程,中蘇關係交惡後,蘇聯專家撤離,主體建築剛剛出地面半米左右,半地下室上層水泥柱上支愣着粗粗的佈滿鐵鏽的鋼筋,成了一大片爛尾樓,正好趕上夏天,適逢雨季,樓羣建築半地下室裡罐進不少路面雨水,雨水深達一米,這裡就成了我們二、三年級小孩最初學習游泳的場所,一個一個格子間,面積大小不一,大的有30—40平,建築一片淒涼景象,露出地面半米高的水泥矮牆,裸露的鋼筋上掛着各式尼龍網兜、書包,裏面裝着背心褲衩涼鞋,一大羣住在附近的孩子分別在各個隔間內游泳,大多是狗刨,其中還有光腚遊的,隔間相通非常好玩,大家串間遊的非常開心,見到熟人還打幾下水仗,挑釁一下,快二個小時了,遊不動了,上來口渴難耐。</p> <p class="ql-block"> 中國科技館工地空地面積也非常大,繞爛尾樓工地從長安街學部西邊貢院胡同附近,到西邊方巾巷街口,往北五十米與長安街並行的是爛尾樓北邊一條比較寬的水泥路,爛尾樓工地正北是北京蔬菜公司馬車的過磅點,西北邊的空場是48路汽車總站,站場後身離頂銀胡同不遠,煤氣包加氣就在這裡,每天從西門進站的汽車晃晃悠悠就像快斷氣的動物,有氣無力地從西門與出入過磅點運菜馬車擦肩而過,進站場休息加氣。</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工地西門處 48 路公交車始發站</b></p> <p class="ql-block"> 爛尾樓正北邊是菜蔬公司的過磅點,每天車來車往,往返於大磅臺上,後身是鐵加工廠,東北邊則是一片平房,是居民住宅戶,城外生產隊馬車拉的蔬菜進城後,從東邊貢院胡同邊上住宅與殘樓間寬通道進入過磅點、東片郊區運蔬菜的馬車進出城均在此地過磅秤,然後從西邊水泥路方巾巷胡同大門出去往南經西觀音寺大街或往北經朝陽門南小街到各個菜站、菜市場,空車回來後還要從此處過一次磅計算數量,我們一羣十歲左右的孩子也出西門,進對面象鼻子中坑胡同回家,西觀音寺大街住的小亮子(劉培亮)追上一架馬車從摞有三層裝着西紅柿的荊條筐裏掏出兩個西紅柿,回頭看了眼哥幾個,臉上笑容可掬,然後往背心上蹭吧蹭吧就啃起來,火神廟的小海(王玉海)也跑上去拿了兩個,於是玉子、述偉、小起、素孝、小來、小斌、我、利民,述義也都跑過去往自己的跨欄背心裡裝,估計得少了小半筐,不敢明着拿在手上,趕車的老把式,坐在前面也不知道他看見沒看見,筐摞的高,可能看不見,反正他沒有制止我們,以前馬車從東邊進去還沒過磅時,我們看到有孩子從筐裏抽黃瓜吃,趕車把式頭都不回,擡手一鞭子,鞭梢隔着一車菜筐,甩在孩子胳膊上,立馬一條大縷抻,也是,反正也過過秤了,少點可能影響不大,馬車走遠,我們才拿出西紅柿用背心擦乾淨吃起來,解渴解饞。從1964年我們上二年級,老工地的爛尾樓地下室是我們學會游泳的最早場所,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這裡現在是北京國際飯店和國家旅遊局等機構的所在地。</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我們這些發小中的小亮哥</b></p> <p class="ql-block"> 菜農把採取、摘取下來的西紅柿放進一種方方正正的荊條框裏,碼放在馬車上,一般堆三層高,然後用粗繩子捆紮好,運進城裡各個供銷社或菜市場。</p><p class="ql-block"> 菜农把采摘下来的西红柿放进一种方方正正的荆条框里,码放在马车上,一般堆三层高,然后用粗绳子捆扎好,运进城里各个供销社或菜市场。</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那時的蔬菜都是用荊條筐裝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送完蔬菜的馬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2017年7月部分發小聚會</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後續請看 </span><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請看北極閣二條發小之誼(7)</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