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徽婺源徽剧是一个富有特色、流传广泛的古老剧种。因婺源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处,古属徽州。清代中叶,婺源就有艺人组班演出,“新阳春”、“新鸿春”、“新长春”等徽班一直延续到建国前夕。徽戏剧目通俗易懂,结构简练,动作性强,“戏”的成分浓,雅俗共赏。徽剧声腔以弋阳腔、“老石牌”即老吹腔、高拨子为底子,又吸收了目连戏的高腔、下江调,并吸纳了赣剧的南词和婺源民间小调,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婺源徽调。</p> <p class="ql-block">婺源徽剧以吹腔、高拨子和二黄为主,也有别具特色的西皮、高腔和昆腔。徽剧在表演上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塑造,并通过动作和神情予以外化,表现出来,而且动作难度很大。徽剧艺人继承了目连戏武技高超的传统本领,并使这些高超的武功技巧在武戏中延续下来,形成徽戏剽悍粗犷的风格。徽戏还特别讲究身段、亮相的造型,让人产生一种雕塑美的感觉。微剧传播的地域广泛,不仅为京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为其它地方剧种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徽剧特色和徽剧形成和发展中所作出的贡献,对中国戏曲发展史研究很有价值。</p> <p class="ql-block">婺源傩舞俗称"鬼舞"或"舞鬼",历史悠久,节目众多,风格独特,是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史研究的"活化石",深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所注目。傩舞是中国古代长江流域流行的一种宗教舞蹈,舞者戴着各种质朴而夸张的面具,带有鲜明的巫术色彩,最早是一种祈福和祷告的仪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民间舞蹈。在《论语》、《古今事类全书》和《后汉书礼仪志》等书籍中均有记载。傩舞在婺源段莘乡庆源村、秋口乡长径村和李坑村一带颇为盛行。傩舞的面具有四五十种,一般为木雕,脸谱生动,忠奸贤愚、喜怒哀乐都是表现的主题。傩舞的传统节目有《开天辟地》、《刘海戏金蟾》、《双猴捉虱》、《后羿射日》、《张飞祭枪》、《判官醉酒》、《猴王降耗子精》等数十个,舞蹈动作粗犷而朴实。</p> <p class="ql-block">婺源板龙灯,起源于唐,据传是由唐王下令赶造龙身,节节相连,恢复龙形,正月十三全龙合拢,在民间试游三天三夜,送上天堂的史记演变而来。所以婺源习俗称正月十三为起灯节,十五闹元宵,十八圆灯延续至今。婺源板龙灯由几十节或百余节活楔相连的板桥组成,每节板桥上装有两盏彩灯或灯笼形成龙身,龙头龙尾皆用竹篾彩纸编饰。龙灯一般用竹骨彩纸扎成龙头龙尾,龙身由各节花灯组成,内点蜡烛,每节板上两盏花灯,长达2米,由一人手持。一条龙灯由上百节板灯连接组成。龙头造型各异,有木鱼鼻、江机头(蜻蜓)、鸭嘴龙等。龙身有花兰灯与灯笼灯之分,龙尾分龙、虎、鱼等几种。舞灯时,前有制作精巧的“子母灯”引路,后有“龙尾鼓乐”伴奏,有“巨龙漫游”、“龙头钻阵”、“绳蟒脱壳”、“穿花打旋”和“飞龙跳跃”等动作阵势。如几条龙相聚时,其盘旋翻腾、圆直曲伸,配以大小爆竹,锣鼓唢呐,大有呼风唤雨翻江倒海之威势,所到之处一片欢腾,场面热乐非凡。婺源民间将迎灯舞龙看成是国泰民安,添进人丁,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的良好征兆,均由各地灯会主持的祠堂、里弄为单位,按男丁以户籍出灯,故有“人头灯”与“锅不灯”之称。据调查,紫阳镇一地就有东门城皇庙灯会、十字街灯会、儒学前灯会等十八个灯会,赋春长溪村还有“看灯会”;专门负责解决外乡看灯人临时性问题,现已恢复灯会的有许村盘山、江湾汪口、中云龙山、浙源沱口等单位。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迎灯舞龙是祖辈相传的一种大型群众性娱乐活动,有“人丁兴旺”、“国泰民安”的内在含意和增强人民体魄的现实意义,很有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p> <p class="ql-block">抬阁是汉族民间对观赏性妆扮人物造型的称谓,始见于南宋。以木板为台,一根铁棍固定人物,由少男少女妆扮故事立于台上,多人前后抬杠,巡游于街市,谓之抬阁。徽州地区的抬阁,一般都在元宵节前后举行。</p> <p class="ql-block">甲路抬阁也称抬阁戏,是以古典戏剧为原本,束之高阁的固定人物表演,神奇之处是在高处,四人抬着一阁架,中间一杆,杆上是表演的人分二层,上层一人,下层一人或二人,离地4 到5米。在夜间看时,整个表演人是悬在空中,飘飘欲仙,从天而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