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兹春秋,水韵芜湖”——芜湖市博物馆观展记

小满梧桐🌿

<h1>  出差芜湖,工作一周接近尾声时,一查芜湖博物馆就在离宾馆不远的三公里外,便赶紧趁午休时间赶紧打了车前——来回两小时,参观不可谓不匆忙,但每到一个城市,若能一观当地的博物馆,则在某种意义上可算是把一个城市稍微深度地了一下,而不仅仅限于去网红旅游打卡地拍了几张照片。总之,这次芜湖之行,长江没看成,据说城里还有个芜湖古城也没看成,倒是这趟博物馆之行,让人总算不虚此番芜湖行——总不能全在会议室里度过一周多的时光吧,这也算在这个第一次来访也许以后也不一定有机会再来的城市,留下了一个过客坚实而认真游览的脚印。</h1> (芜湖博物馆外景) (博物馆入口处) <h1>  芜湖博物馆布展共三楼,与别的常见布展思路不一样,这里的一楼展厅虽然是从芜湖明末清初著名画家萧云从的《太平山水图》中截取而成的《芜湖胜景图》壁画开启的,以“春秋鸠兹,西汉无湖,三水会聚,泽国沉浮”的前言和芜湖历史沿革表简单介绍了芜湖历史,但很快笔锋一转,就带着参观者走进了近现代的芜湖。第一展厅以照片、模型和文字介绍居多。真正逛博物馆常见的文物展区,分布在二楼和三楼展厅,这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最后,第三展厅以最有名的芜湖铁画和芜湖名医李济仁、张舜华夫妇铜像结尾。可以说,芜湖博物馆的布展理念与传统博物馆以时间为线不同,仿佛是写同题作文中开拓了新的思路,引领参观者在短短的两小时里,以新颖的角度了解这这座长江之滨中等城市的前世今生。</h1> (《芜湖胜景图》壁画) <h1>  <font color="#ed2308"><b>第一展厅/古今寻源,青史绵长</b></font><br> 芜湖依山傍水,山明水秀,浩浩长江东去,淼淼青弋南来。芜湖有欧亚大陆最早的人类活动遗迹,有中国最大规模的青铜采冶遗址。春秋初设鸠兹邑,西汉始置芜湖县。六朝时为江东重镇,南唐时有繁昌御窑。宋元以降,日渐繁华,素有“长江巨埠,皖之中坚”之美誉。</h1> (清末芜湖城区图) <h1>  芜湖古为鸠兹邑,古建筑反映了历史的沧桑,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而现存中西建筑的倩影在芜湖已成为历史的留痕,成为历史的记忆。这一展览单元以老照片为主。</h1> <h1>  展厅中有一对老年夫妇,用不太能听懂的方言指指点点着老照片,大约能猜出来是在说“这个地方就是哪哪哪……”看来这些老照片虽然在外地人眼中只是了解历史的窗口,但在本地人眼中,更是揉和了私人记忆和情感的载体啊。</h1> <h1>  【米公祠建筑模型】<br>  米公祠原名“宝晋斋”,位于无为市西北隅,占地面积约17000平方米,原为北宋书法家米蒂以藏晋人书法所建,因名。米公祠内有宝晋斋、拜石轩、书画舫、香月亭等,藏有160余方历代名家碑刻。</h1> <h1>  【芜湖学宫建筑模型】<br>  芜湖学宫位于芜湖市儒林街,始建于北宋元符三年(1100),崇宁二年(1103)奉诏广拓,现存大成殿为民国三年(1914)大修,重檐歇山顶,四角上翘形成飞檐。学宫现存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蒂书《太平州芜湖县新学记》碑。</h1> <h1>  【小天朝建筑模型】<br>  小天朝位于芜湖市儒林街,建于清光绪年间(1885年)前后。原为李鸿章侄女的陪嫁,后改称“小天朝”。小天朝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三开间四进两层,原为规模宏大,布局合理,气势非凡的徽派建筑群。</h1> <h1>  【城隍庙建筑模型】<br>  城隍庙建于南宋绍兴四年(1134),重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占地2000余平方米。前后四进层层叠进,东西两庑贯穿相连,既有道教殿宇的内涵,又具官衙布局的特点。</h1> (财政部皖岸盐务稽核处碑,民国,芜湖滨江公园出土) (太古地界碑,民国,芜湖滨江公园出土) (总税务司公所地界碑,民国,芜湖吉和街出土) <h1>  【芜湖近代外国建筑群模型】<br>  清光绪二年(1876)《中英烟台条约》的签订,让芜湖成为通商口岸。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传播,芜湖逐渐出现了一批与通商口岸、外来宗教、现代教育、医疗卫生相关的极具西方特色的近代建筑,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h1> <h1>  【红木家具】<br>  博物馆里这套红木家具是抗日将领谷宗仁子女谷先知、谷先觉兄妹俩捐赠的。谷宗仁(1898—1945),字博之,安徽含山县人。1927年毕业于黄埔军校。自1937年卢沟桥事变起,一直奋战在抗日前线。曾任陆军步兵师副师长等职。1945年积劳成疾病逝贵阳。</h1> <h1>  【长街复原】<br>  长街形成于北宋而兴盛于明清。明万历三年(1517)在宋城的基础上重建芜湖县城,筑弼赋门,原西门大街截断,城内为西门内街,城外为长街。明初长街已店肆林立,嗣后街巷不断向西扩展,至清康熙年间,弼赋门外已有以长街为主干的三十三条街巷,并延伸至江河汇合处的宝塔根;光绪二年(1876)芜湖辟为通商口岸、形成米市后,进入鼎盛时期,“长街百货咸集,殷实商铺尽萃于此”,成为驰誉大江南北的“十里长街闹市”。</h1> <h1>  <b><font color="#ed2308">第二展厅/鸠兹沧桑,江东重镇</font></b><br> 【南陵大工山采矿遗址】<br> 芜湖地区的矿冶有着悠久的历史,南陵大工山古矿冶遗址的开采、冶炼和铸造,<font color="#ed2308"><b><u>其规模之大、延续之久,全国罕见。</u></b></font>该采矿遗址始于西周早期,采矿遗址群的面积约400平方公里。采矿方式有露天开采和采用竖井平巷相结合的井下开采,井下开采出现分层开采,采矿方法采用“火爆法”或“火闷法”, 并使用了辘轳提升和水车排水技术。南陵大工山采矿遗址的规模之大、延续之久,全国罕见,高度发达的采矿业铸就了青铜文明,为我国青铜时代的辉煌做出了巨大贡献。</h1> <h1>  【南陵江木冲古矿冶遗址】<br>  西周早期的南陵江木冲遗址已出现焙烧窑和焙烧脱硫工艺,并出现鼓风竖炉冶炼技术,形成我国最早的硫化铜矿——冰铜——铜的生产工艺。南陵大工山为我国青铜时代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铜业生产基地之一。</h1> (孔雀石) (方铅矿三角十二面体) (芙蓉水晶) (蓝铜矿) (黄铜矿,金铜矿,斑铜矿) <h1>  【南陵县土墩墓出土器物】<br>  <font color="#ed2308"><b><u>土墩墓是商周时期流行于吴越地区的墓葬形制,</u></b></font>以皖南、苏南和浙北分布最为密集。墓葬多营造在山顶或山脊,封土呈圆丘状土墩,一墩一墓或一墩多墓,无墓穴或有浅穴。常见随葬器物为几何印纹陶器、原始青瓷器等,大型的土墩墓往往随葬青铜器。</h1> (原始瓷豆,西周—春秋,南陵县三里镇出土) (红陶甗,西周—春秋,南陵县三里镇出土) (陶罐,西周—春秋,南陵县牯牛山遗址出土) (原始瓷豆、陶罐,西周—春秋,南陵县牯牛山遗址出土) (陶鼎,战国,芜湖市泗水园出土) <h1></h1><h1> 【中江水道】<br></h1><h1> 中江水道即长江经芜湖至太湖的一条重要的水道,<font color="#ed2308"><b><u>其中胥河至南溪河段据传为伍子胥开凿的人工运河,故又称“胥溪运河”</u></b></font>。中江水道是春秋时期吴国重要的军事、经济交通要道,也是春秋时期吴国最重要的经济命脉。<br> 中江水运的发展,促进了芜湖水路交通的发展,中江水道孕育了芜湖。春秋时期在芜湖设鸠兹邑;西汉时期在古鸠兹邑设芜湖县;东汉之后,随着长江航运的发展,形成集港口、军事、商贸为一体的新兴城市;东吴迁都建邺后,芜湖已成为两江交汇处的军事重镇。</h1> <h1></h1> <h1>  这个展厅里青铜器大部分都是复制品,简介较少,但造型大多奇特有趣。其中,繁昌在西周时属吴国的腹地,汤家山西周墓有鼎有簋,墓主应为西周时期吴国高等级的贵族。</h1> (龙耳尊[复制品],西周,南陵县何湾镇出土/南陵县博物馆藏。原件为国家一级文物。) (龙首钮盖青铜盉[复制品],西周,繁昌县汤家山出土) (凤首曲柄盉[复制品],西周,繁昌县赤沙新塘出土) (兽首铜盂[复制品],西周,繁昌县汤家山出土) (鸟形敦形匜[复制品],春秋) <h1> 【勾连纹簋[复制品]】<br>  簋是古代盛放食物的器皿,西周时成为最重要的礼器之一。 西周的礼制规定,在祭祀时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根据爵位的高低用七鼎六簋或五鼎四簋,士根据等级的高低用三鼎二簋或一鼎一簋。这件勾连纹青铜簋出土于繁昌汤家山西周墓,簋的腹很浅,-般称为扁腹簋。扁腹簋在中原少见,而在南方的吴国墓葬中常见。</h1> (铜盘,西周) (弦纹铜簋,战国) <h1> 【郢爰金币】<br>  战国,国家一级文物。上世纪七十年代,一位农民在三山与横山交界处的长江岸边发现窖藏的这八块郢爰金币。郢爰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种黄金称量的货币,也是我国最早的原始黄金铸币。“郢”为楚都城名,“爰”为货币重量单位,其含金量在90%以上。</h1> <h1> 【夔纹青铜匜】<br>  西周,国家一级文物。匜,最早出现于西周中期,流行于西周晚期至战国时期,是盥洗用的水器,一般与盘组合使用。这件西周青铜匜没有繁重的纹饰,更显得厚重大气。</h1> <h1>  【青铜牺尊】<br></h1><h1> 我国古代将毛色纯正的牲畜称为“牺”,整只的牲畜称为“牲”,<font color="#ed2308" style=""><u>“牺牲”往往作为祭祀时宰杀的祭品。</u></font></h1><h1> 春秋时期芜湖属吴,<b><u><font color="#ed2308">长江以北的舒庸、舒鸠、舒蓼、舒龙、舒鲍等小诸侯国称“群舒”,</font></u></b>牺鼎为特殊用途的鼎,主要流行于江淮地区的群舒。这件青铜牺尊为西周时期,芜湖市柳春园人大工地出土。</h1> (青铜盉,春秋,芜湖市柳春园出土) (铜舟,战国) (素面铜鬲,春秋,韦伟先生捐赠) (夔纹青铜鼎,春秋) (蟠虺纹铜鼎,战国) (波曲纹鼎,西周) <h1> 【吴楚争霸】<br>  芜湖东控句吴,南连荆楚,扼中江之险,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font color="#ed2308"><b><u>春秋时期,吴国和楚国为争夺中原霸主,</u></b></font>战事频繁,其中,<b><u><font color="#ed2308">在芜湖境内的江岸曾发生过三次著名水战,即鸠兹之战、鹊岸之战和长岸之战,</font></u></b>其中长岸之战是中国水战史上最早有战斗过程记载的战例。<br> 吴楚长岸之战发生在公元前525年(吴王僚二年)。吴王僚命公子光伐楚,吴楚交战于长岸,楚军反攻,大败吴军,缴获吴王大舟“余皇”。公子光为夺回“余皇”,派人潜伏在“余皇”大舟附近,夜间派兵突袭楚军,并大呼“余皇”,潜伏的吴军者轮流高声应答,楚军认为吴军已攻入楚营,大乱。吴军乘势进攻,大败楚军,夺回大舟。公子光后在伍子胥的策划下,利用专诸刺杀吴王僚,成为吴王阖闾。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在伍子胥、孙武、伯嚭的辅佐下,在柏举大败楚军,攻克郢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h1> <h1>  芜湖的青铜器铸造历史悠久,<font color="#ed2308"><b><u>春秋时期干将在芜湖铸剑,</u></b></font>因此留下许多与铸剑有关的名胜古迹。《安徽史志综述》:“干将取铁于铁山,铸剑于赤铸山毗连的神山,破山有干将试剑处,赤铸山有干将墓。”</h1> (错金青铜剑,春秋,芜湖卜家店出土/铜剑,战国。) <h1> 【吴王光剑[复制品]】<br>  春秋时期,为吴王阖闾制作的青铜剑,原件为南陵县博物馆收藏。1972年出土于南陵县三里乡茶林村。剑上有铭文“攻敌王光自作用剑以赏勇人”。</h1> <h1>  <b><u><font color="#ed2308">西汉置芜湖县,属丹阳郡,自此,芜湖有了正式建制,并沿用至今</font></u></b>。楚王城遗址即西汉时期的芜湖县。遗址位于水阳江南岸,依山而建,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370米,南北宽约300米,现存城墙最高达8.5米,墙基宽18—28米,东、南、西各有一城门,北有两座城门,外有城壕。芜湖地区经考古发掘的汉墓中出土了众多珍贵的历史文物。</h1> (提梁壶,西汉,芜湖市贺家园出土) (铜壶,西汉,芜湖市贺家园出土) (铜熏,西汉,芜湖市贺家园出土) (铜甗,西汉,芜湖市贺家园出土) (铜钟,西汉,芜湖市贺家园出土) (铜鼎,西汉,芜湖市贺家园出土) (蟠虺纹铜钫,西汉,芜湖市贺家园出土) <h1> 【西汉铜熊】<br>  西汉,1981年出土,芜湖市贺家园出土。形象俏皮,原有鎏金,金已剥落。背后有插钉,用于承托器身。并有油泥、漆皮残存。根据各地汉代墓葬考古发现的材料推测,这三件铜熊应该是漆器的足部分,由于漆器易朽,所以仅存铜熊足。古人认为熊能避邪,代表吉祥。</h1> <h1>  1981年在芜湖贺家园发掘汉墓3座,皆为竖穴土坑木椁墓。其中一号汉墓出土的随葬器物有铜器、陶器、滑石器等80余件以及五铢钱100余枚,铜器有鼎、纺、锺、缶、盆、画、熏、灯、镜和熊、凤、铺首等,为芜湖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随葬器物最多、等级最高的西汉墓葬。</h1> (辅首,西汉,芜湖市贺家园出土) (铜盆,西汉,芜湖市贺家园出土) (滑石釜,西汉,芜湖市贺家园出土) (滑石甑,西汉,芜湖市贺家园出土) (滑石鼎,西汉,芜湖市贺家园出土) (釉陶瓿,西汉,芜湖市贺家园出土) (釉陶瓿,西汉,芜湖市贺家园出土) (釉陶壶,西汉,芜湖市贺家园出土) (陶仓,西汉,芜湖市贺家园出土) (陶圈,西汉,芜湖市贺家园出土) (陶盏、陶灯,西汉,芜湖市贺家园出土) <h1>  除贺家园汉墓外,在芜湖其他汉墓中出土的文物也数量可观。有些器物造型比较少见,比如釉陶复唇罐、有人像装饰的釉陶瓿等。</h1> (釉陶复唇罐,汉,东方龙城出土) (釉陶瓿,汉代) (釉陶瓿,汉代) (釉陶鼎,汉代) (釉陶壶,汉代,东方龙城出土) (釉陶壶,汉代,东方龙城出土) (釉陶壶,汉代) (铜樽,汉代) (陶圈,陶灶,汉代) <h1> 【汉代铜镜】<br>  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汉代铜镜制作精巧,纹饰精美,常见的铜镜有星云纹镜、四乳四螭纹镜、连弧纹镜、龙虎纹镜、博局神兽镜、画像镜、四叶纹镜等;常见的铭文镜有日光镜、昭明镜、尚方镜、丹阳镜等。</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丹阳铜】</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秦并天下,设卅六郡,芜湖属鄣郡。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改鄣郡为丹阳郡,置铜官,领县十七。芜湖所辖江南三县均属丹阳郡,南陵地处长江中下游铜铁成矿带,有着丰富的铜资源,早在商周时期已成为重要的铜产地之一。汉代铜矿的开采、冶炼日益兴盛,</span><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u>产于丹阳郡的铜也随之名扬四海,并将其称之为“丹阳铜”。</u></b></h1><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用“丹阳铜”铸造的铜镜称“丹阳镜”。博物馆展厅中这面丹阳镜,铭文为:“杜氏作镜善丹阳,和以银锡清且明。名工所造成文章,辟邪天禄居中央。十男五女乐富昌,居无忧兮如侯王。”</span></h1> <h1> 【六朝青瓷】<br> 六朝指先后在建业定都的东吴、东普和宋、齐、梁、陈。六朝虽然是中国的分裂时期,但制瓷业却由于东南地区的偏安而得到迅速的发展,六朝青瓷成为中国瓷器史上的第二个高峰。<br>  六朝青瓷的常见器形有盘口壶、鸡首壶、唾壶、虎子、罐、盘口罐、水贲、盆、洗、碗、钵等,此外还有俑、堆塑人物飞鸟的魂瓶、狮形插座、羊尊、熊尊、莲花尊和胡人骑兽灯等人物动物造型的青瓷器,以及灶、仓、井、马厩、猪圈、羊圈、狗圈、鸡圳等仓厨模型青瓷器。</h1> (青瓷罐,六朝) (青瓷罐,青瓷碗,六朝) (青瓷盏,青瓷水盂,六朝) (黑釉堆塑人物纹魂瓶,南朝) <h1> 【青瓷羊尊】<br>  六朝时期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其中越窑青瓷胎质细腻致密,胎色青灰,釉色青绿,釉质莹润,色泽纯正,胎釉结合紧密,动物造型的青瓷器栩栩如生,表现出六朝时期越窑工匠高超的技艺。展厅中的这个青瓷羊尊是六朝青瓷的代表作。</h1> (青瓷唾盂,六朝,芜湖神南后家山出土) (青瓷罐,六朝) (熨斗,铜洗,六朝) (点褐彩鸡首壶,东晋) (青瓷鸡首壶,西晋,芜湖市沈巷镇出土) <h1>  南陵麻桥东吴墓是芜湖境内规模最大的六朝墓葬,墓葬中出土陶器、瓷器、铜器、铁器、漆木器等30余件,其中最重要的有“遣册”、“买地券”等有文字的文物。</h1> (陶五联罐,东吴,南陵麻桥出土) (陶罐,东吴,南陵麻桥出土) (陶罐,东吴,南陵麻桥出土) (陶罐,东吴,南陵麻桥出土) (陶灶,东吴,南陵麻桥出土) (釉陶壶,东吴,南陵麻桥出土) <h1></h1><h1> 在第二展厅的结尾处,介绍了与芜湖相关的江东名士。第一位是孙权(182——252),字仲谋,浙江富阳人。公元229年在武昌称帝,国号吴,北拒曹操,西抗刘备,形成魏、蜀、吴鼎立的局势,史称“三国”。同年,迁都袜陵(南京)。为防曹操来侵,在无为县北的濡须口(裕溪口)构筑军事防御设施“濡须坞”。建安十八年(213)曹操与孙权在此对垒。第二位,周瑜(175—210),字公瑾,安徽庐江人,东吴名将,著名军事家。建安二年(197)周瑜任春谷(含繁昌、南陵)长;建安十三年(208)在赤壁大败曹军;建安十五年(210)准备伐蜀时病卒于巴丘,年三十六。孙权得知周瑜病故,素服举哀,并前往芜湖迎柩,因此芜湖和南陵都有周瑜墓,南陵还有“吴大都督周公德配乔夫人之墓”石碑。今庐江、宿松皆有周瑜墓。<br> 第三位,黄盖,字公覆,湖南永州人,三国时期东吴的名将。东汉末年孙坚举兵讨伐董卓时,黄盖参加了孙坚的部队,因智勇兼备,屡建战功,先后任丹阳令,守石城、春谷、浔阳九县,随孙权、周瑜在赤壁抗击曹操,大败曹军。黄盖任春谷长时,曾在南陵的漳河操练水军,黄盖死后,葬于漳河渡口附近的王家墩村。王家墩村因此改称黄墓镇,渡口改称黄墓渡。</h1><h1> 第四位和第五位,都和东吴的圩田有关。丁奉(?—271),字承渊,安徽庐江人,东吴名将。孙权称帝后命丁奉为五路总兵,驻守宣城一带。丁奉亲自察勘金钱湖区,选中了有二十万亩的金钱湖滩,制定筑圩计划,围湖造田,四年后竣工。初名金钱圩,后改称惠民圩,又称金宝圩。严密,时任丹阳都尉,东吴永安三年(260年)在丹阳湖围田,作浦里塘。在筑浦里塘以后,又对丹阳湖区继续进行围垦,构筑了大量圩田,万春圩即其中的一个圩区。</h1> <h1>  <font color="#ed2308"><b>第三展厅/物华天宝,岁月峥嵘</b></font><br> 第三展厅以隋唐代文物开启。</h1> (洪州窑青瓷鐎斗,隋代) (青釉盘口瓶/壶,唐代) (青釉点彩注子,唐代) (青釉点彩注子,唐代) (青釉点彩注子,唐代) (双系罐,唐代) (青釉花浇/水盂,唐代) (青釉点彩灯,唐代) (堆塑瓶,唐代,蒋天明先生捐赠) (青釉执壶,五代) (永通泉货铁钱,南唐) <h1></h1><h1> 繁昌窑是五代至南宋时期重要的瓷窑之一,其创烧了青白瓷,创造了“二元配方”的制瓷工艺,繁昌窑瓷器不仅成为南唐宫廷用瓷,而且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br> 【青白釉执壶】<br> 宋代。执壶又叫注子,一般认为是在唐代中期以后出现的。其形制是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鸡首壶演变而来的。展厅中这件青白釉执壶出自繁昌窑。</h1> (瓜棱盘口壶,五代) <h1>  南唐自937年李昇称帝,至975宋灭南唐,历先主李昇、中主李璟、后主李煜三代,共39年。繁昌窑的兴起在南唐时期。南唐二陵即南唐先主李昇的钦陵和中主李璟的顺陵,位于南京祖堂山南麓,两陵东西并列,早年遭多次盗掘。南唐二陵于1950年发掘,陵墓中出土了劫余的繁昌窑青白瓷器5件。</h1> (瓷瓣碗,宋代,田益柏先生捐赠) (瓷枕,宋代) (绿釉瓷枕,宋代) (青釉点彩罐,宋代) (买地券,宋代) (瓷执壶,宋代) (瓷执壶/黄釉执壶,宋代) <h1>  时间来到宋代,芜湖地区悠久的矿冶资源依然在为铜镜制作提供资源。</h1> (双凤纹镜,唐代/都省铜镜,五代) (八卦纹铜镜,鸟纹铜镜,宋代) (莲瓣素面铜镜,宋代/凤鸟纹镜,清代) <h1>  展厅从宋代之后,几乎没有文字简介,就以文物来带动历史时间轴。</h1> (金蝙蝠花插,清代) (金耳丝,清代/金弧形发饰,宋代) (铜权,元代) (铜砝码,明崇祯) (青花高足杯[复制品],元代) (粉彩开光花卉盖碗,清代) (斗彩三多纹罐,清代) (绿地五彩人物纹大盘,清代) (粉彩绿釉瓜果盘,清代) <h1> 【晨钟暮鼓】<br>  芜湖宗教建筑含佛教寺庙、道教道观、伊斯兰教清真寺、天主教和基督教教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佛教建筑为广济寺和黄金塔,最具代表性的伊斯兰教建筑为清真寺。“五教并存”的宗教格局体现了芜湖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包容性。</h1> (如来佛像,明代) (释迦摩尼佛像,明代) (观音菩萨造像,清代) <h1> 【圩田千年,赐名万春】<br>  <font color="#ed2308"><b><u>芜湖有着悠久的围湖造田史,“圩”在芜湖亦称“垾”和“坝”。</u></b></font>芜湖与宣城之间有众多湖泊浅滩,东吴时期便开始围湖造田,芜湖境内圩田数量众多,先后筑有金钱圩、养贤圩、咸保圩、周皋圩、政和圩、永定圩、保胜圩、保丰圩、保和圩、永城圩等,其中始筑西晋的万春圩是历史上开发最早的江南圩田之一,也是最大的江南圩田之一。<br> 万春圩是宋代江东著名的大圩,原名秦家圩,在长江与丹阳、石臼诸湖之间,北宋嘉祜六年(1061 )重修圩堤,始名万春堤。沈括时为宣州宁国令,参与万春圩的修建。圩成,沈括作《万春圩图记》,对万春圩修复的缘由、始末和万春圩的景观作了详细记载。</h1> <h1> 【芜湖的浆洗业】<br>  芜湖紡织业历史悠久,明永乐年间大批微商在芜湖开设棉织工场,带动了芜湖棉织作坊的兴起。明中叶芜湖浆染业已名闻遐迩,生产的色纸“赫蹄”远销海外,浆染的布帛因色泽鲜艳,质量上乘,芜湖的浆染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延续了三百年之久。<font color="#ed2308"><b><u>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称“织造尚淞江,浆染尚芜湖”。</u></b></font></h1> <h1> 【芜湖开埠】<br>  清光绪二年(1876),中英《烟台条约》签订,芜湖被辟为通商口岸。芜湖开埠后,洋人洋货洋行大量涌入,极大冲击了芜湖及周边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列强在芜湖的扩张,西方文化的传播也大举深入。</h1> (西式花卉高足盘,19—20世纪) (欧洲月季花卉纹盘,19—20世纪) (意大利瓷质火柴盒,19—20世纪) (西洋玻璃罐,19—20世纪) (花卉煤油瓷灯,民国) <h1>  【芜湖铁画】<br></h1><h1> 芜湖铁画诞生于明末清初,寓居芜湖的画家萧云从和在芜湖谋生的铁匠汤鹏相互砥砺,芜湖铁画应运而生。“芜湖铁画锻制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这个展览单元,想起刚进一楼展厅时看到的萧云从所作《芜湖胜景图》壁画,看来博物馆布展者还是颇有用心,做到了遥相呼应。</h1><h1> 汤鹏,字天池,生卒年月不详。祖籍徽州,江苏溧水人,侨居芜湖。少年时当铁工学徒,清康熙年间,相赁临街门面自营铁业作坊。因与画家萧云从为邻,观其作画受到启发,根据画稿,以锤代笔、以铁代墨进行创作。汤腾照稿锻打的铁画,神形俱备,巧夺天工,名噪一时。清乾隆皇帝管作《汤鹏铁画歌) :“清冷水入中江流,以水淬铁铁可柔。干门扬锺声不休,百炼精镂过梁州,精美工聚物有尤,汤厨之技古莫俦。”</h1> (晴窗流竹露,夜雨长兰芽) <h1> 【李济仁、张舜华夫妇铜像】<br> 李济仁(1930年—2021年),生于安徽歙县桥亭山,皖南医学院唯一终身教授、弋矶山医院主任医师,全国首批”国医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一帖”第十四代传承人,新安医学研究奠基人和开拓者。荣获首届“全国文明家庭”、“全国十大最美医生”、“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等。先生培育的五位子女中,长子张其成为全国政协委员、次女李艳为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二子李梃为医博馆长、三子李标为洪堡学者、幼子李梢为国家杰青,培养的弟子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等。“一名学者,仅仅是自己学富五车还不够,只有连后人及弟子都才高八斗,才是真正当之无愧的一代宗师。”《中国中医药报》如此评价说。<br>  张舜华,1932年出生于安徽歙县定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一帖”世医第14代传人。李济仁之妻,夫妻双双入选《百年中医传承录》、《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幼随其父张根桂习医,悉得祖传绝技, 1950年悬壶济世,1979年调至皖南医学院附院工作。行医70余年,擅长内、妇科,对外感病、急性热病独有神效。1958年将祖传“十八罗汉”末药秘方献给国家。医学第一家”。培育五个子女,各个成就斐然,“两代七教授,五子四博导”,成为杏林美谈。</h1> <h1>  芜湖博物馆常设展到此参观结束。一楼临展厅还有一个小型的龙年生肖主题展,文物不多,但也颇有看点。如1981年芜湖市贺家园出土的西汉琴轸钥,这是一件用来调节琴弦的工具,铜质,首端为弓背造型的蟠龙,从蟠龙口中延伸出长柄,末端有方銎,即用来插琴轮的孔。结尾部分的龙年生肖海报作品,也充满了喜庆、热闹。当然,这些零零碎碎的知识点,也是正在整理这篇参观笔记的我一边整理一边收集并感悟到的。所以说,到博物馆多少都是能学习到知识的,芜湖,不虚此行,总算没白来。</h1><div><br></div> (琴轸钥,西汉) (龙虎纹莲辦形铜镜,明代) (龙形玉带钩,明代) (霁蓝釉描金龙纹盘,清代) (青花团龙纹盘,清宣统) (斗彩描金龙纹碗,清代) (粉彩龙凤纹九格瓷拼碟,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