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新思考

蒋志敏

<p class="ql-block">  故地重游天地变,乡村续写振兴篇。作为一代老知青,我常眷恋着那片青春历练的乡土,想象着今朝农村的发展变化。2023年10月,我重回当年插队的皖南宣城市宣州区的洪林镇,又走访了同区著名的水乡水阳镇。一路行程中,对那里发生的历史性巨变感到由衷的高兴,同时对城镇化给乡村带来的新问题,引发了一点新思考。</p> <p class="ql-block">  1968年11月,我和几位老同学插队到洪林公社(今洪林镇)鸽子山大队小冯村生产队,5年后离开这里上了大学。此后的50年间曾两次重返小冯村,这次是第三次。这次重回,感觉身处另一个天地,几乎完全不认识了。昔日的土路不见踪影,乡村柏油路四通八达,车子可以直接开到村民的家门口。举目一望,村子里都是新建的漂亮住宅,许多人家还盖起了楼房。家家都用上了水、电、煤气等。村民们生活的极大改善,源于这些年各地落实党中央乡村振兴战略,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带来的结果。 </p><p class="ql-block"> 在洪林镇政府,我与镇长丁光华交谈中了解到,在本世纪初撤并乡镇中,原相邻的棋盘乡并入洪林镇,使洪林的土地面积扩大至135平方公里。随着小城镇建设的推进,洪林的产业发展也不断加速。全镇确定养殖、深加工、农业旅游和美食三个产业齐头并进。在发展优质稻田小龙虾等食品加工方面,还引进上海海洋大学在洪林设立科研中心,提供科技支撑。2022年,全镇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11.4亿元,在宣州区各镇中排名第四。</p>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洪林镇是大步跨越,那么,水阳镇就是锦上添花。水阳镇是宣城有名的鱼米之乡,有良田10万亩,水面10万亩。据说当年生产的粮食可供宣城市区人口食用一年。据水阳镇党委书记章荣钰介绍,近些年来,该镇充分利用资源禀赋,大力发展鱼、蟹等水产养殖业,幼蟹可供应全国,堪称“中国幼蟹第一镇”,仅水产养殖业一年的产值就达9.8亿元,户均毛收入5万元。此外,工业方面还有造船、建材、水泥预制件等,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区各镇稳坐头把交椅。2020年,该镇就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在水阳,我看到家家门前有水塘,户户都有小汽车,有的人家还有大型的运载车辆,足见村民们生活的富裕。</p> <p class="ql-block">  洪林、水阳两镇的发展变化,可以说是全国农村走向全面振兴的一个缩影。作为知青,比较当年与今日之农村,仿佛经历了新旧两重天。在惊喜、兴奋之中,我发现当下农村也出现了一个值得关注与思考的问题,即许多青壮年迁家带口离开乡村进入城市,导致不少乡镇人口结构失衡,留下一些老人孤守着故居,有些村子甚至出现“空心化”的趋势。我这次回原来下放的小冯村看望老邻居、老会计,他告诉我,两个女儿早就嫁到外镇,两个儿子也在外打工多年,其中大儿子还在浙江宁波买了房子,眼下只有年近八旬的老夫妻俩守着新的空房。陪同我来宣城的一位朋友也告诉我,他的哥哥几年前就在一线城市一家大公司工作,并担任了部门负责人,子女也跟随在城市里读书学习,而他们全家的户籍至今仍留在老家乡镇。</p><p class="ql-block"> 以上事例并非少见,我在宣城的几天里听到许多。洪林镇镇长丁光华告诉我,洪林镇有户籍人口4.5万,实际常住人口只有2.9万,这些年举家去了大中城市的人达1.6万,占户籍人口的35%。水阳镇党委书记章荣钰提供的数据也显示,该镇户籍人口8.3万,常住人口5.7万,进城务工的人占户籍人口31%。这两组数据都表明,离乡进城的人口数量的确有些令人吃惊!</p>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农村青壮年外流现象突出?退休前我曾在农村做过一些调研,这次在宣城与有些干部也进行了简单的交流探讨,各地情况虽不尽相同,我想无非有以下几个共同的主要原因。</p><p class="ql-block"> 一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经济建设蓬勃发展,急需用工。尤其是一线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的企业,吸纳了大量来自各地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p><p class="ql-block"> 二是农村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带来的变化。实行土地使用权流转政策之后,许多土地、田块集中到少数种粮大户手中。加之科技进步,插秧机、收割机、无人机等机械广泛使用,使得大批劳动力摆脱了传统落后耕作方式的束缚,从而有机会“洗脚上田”、进城务工。</p><p class="ql-block"> 三是城乡二元结构的鸿沟并未完全消除。在教育、医疗、文化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等方面,城乡之间尚存在较大差距。希望能过上城市高质量的生活,是许多农村年轻人追求的梦想。因此,在大中城市落脚留下以至扎根发展,成为许多人的选择。</p> <p class="ql-block">  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这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是时代的必然。那些已在城市工作生活多年的农村转移人员,随着各地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会有很多人将成为城市的永久市民。但另一方面,乡村振兴亦需要大批人才,需要新一代有知识、有文化、有技能的年轻人。如何留住这些人、避免这些人过度外流而影响新农村建设?是摆在农村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新课题。</p><p class="ql-block"> 对此最有发言权的,是那些一直在基层工作的乡镇干部。水阳镇党委书记章荣钰说,留住人才,首要任务还是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在本地多种产业发展上下功夫,让年轻人感觉在家乡仍然是大有可为、大有奔头的。眼下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缺口较大,改善环境的任务很重,需要统筹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这些事情都动起来了,也可吸引走出去的人回流家乡,参与投资建设。</p><p class="ql-block"> 我注意到一些来自中西部农村的全国人大代表,在今年“两会”的发言中有跟章荣钰相似的观点。他们认为,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要按照李强总理在今年政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改善农村水电路气信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强充电桩、冷链物流、寄递配送设施建设”等,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此同时,要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可采取措施吸引和鼓励有才能、有情怀的人返乡创业,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p><p class="ql-block"> 前程似锦,重任担肩。乡村振兴是一个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业,只要各地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必将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壮美诗篇!</p> <p class="ql-block">全篇共2300字。图片源于网络媒体,向原作者致谢!</p><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轻音乐《梦里水乡》</p><p class="ql-block">定稿于广州。谢谢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