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17 07:58:55) <p class="ql-block"> 1976年6月5日,我们离开香山,前往北京城东面的平谷县炮六师演出。</p> <p class="ql-block"> 第一站是他们师的41团,位于三河县境内,虽然已经是河北的地盘,但是离平谷的师部似乎更近些。他们团的代号52957和我们师只有一个数字不一样,挺巧的。</p> <p class="ql-block"> 我们抵达的当晚,正好是战友文工团在他们那里演出,与上年去秦皇岛演出的人马差不多。演出是在一座小山的山半腰的露天舞台上,不巧的是演出时天上下起了毛毛细雨。我们队全体都冒雨观看学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舞蹈《格斗》</p> <p class="ql-block"> 那天的演出以舞蹈为主。有《海岛泉边》,《格斗》,《水乡送粮》。其中《水乡送粮》在当年是风靡一时的,美!最后的一个舞蹈《红军路上》还没有演完,淅淅沥沥的小雨就变成了瓢泼大雨,演出被迫提前结束,我们男兵奉命帮助拆台。等完成任务的时候,大家都成了落汤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水乡送粮</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雨依然下个不停,我们只好改在礼堂演出(因为地方小,要演出两场才能让全体官兵都看上)。对于我们而言,倒是好事,可以轻松点。</p> <p class="ql-block"> 6月8日,到达塔山炮六师师部所在地。巡回到那里的战友文工团特地把去农场的演出改在白天,晚上赶回来看我们的演出。当晚观看演出的还有总参作战部的首长、炮兵和炮六师的首长。</p> <p class="ql-block"> 演出前,队里专门动员要大家重视。结果,演出气氛虽然不错,毛病也不少:王庆军跑调跑到了爪哇国;《三代兵》里老太太掉绑腿,贾队副掉大刀;俺的飞机再次空中造型......</p> <p class="ql-block"> 后来,我们得出规律:越动员越容易出问题——因为过于紧张。还是正常演出,不管谁看演出都一样表现最好!</p> <p class="ql-block"> 在平谷,我们还去了六师宣传队拜访。刚刚在京一起合作,彼此都不陌生。</p> <p class="ql-block"> 记得当时他们宣传队有个战士和于静江是一个院的,他的父亲是北影演员,在电影《洪湖赤卫队》里演匪团长的。不过,他们队的人现在最有名的大概是当时的一个没有名气的舞蹈演员王平,现在是天津京剧院的一级演员,《华子良》中华子良的扮演者,听说最近当了副院长,也是我们炮兵出来的文艺人才。</p> <p class="ql-block"> 完成了在40团的演出后,我们于12日回到北京,然后换乘火车返回秦皇岛,结束了巡回演出和赴京演出,同时,上半年的演出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p> <p class="ql-block"> <b>丰富多采的留守生活</b></p> <p class="ql-block"> 回到驻地,我们转入留守工作。</p> <p class="ql-block"> 上半年一气演出了五六十场,虽然算不上辛苦,但是也要歇口气了。趁此机会,队里安排一年一度的探家。由于我们的工作性质,休探亲假也要集中进行,否则影响演出。当然,我们新兵没有那个福气,只能留守干活了。</p> <p class="ql-block"> 那段时间,也有不少“喜事”:</p> <p class="ql-block"> 1.大贝司(低音提琴,上图右面最大的琴)买回来了。队里安排由琵琶演奏员吴海学习演奏。77年新兵王晓荷来队后,吴就专门拉大贝司了。我们乐队的低音部自此得到充实,也是反映我们乐队实力的一个方面,毕竟乐队演奏效果因此好了许多。</p> <p class="ql-block"> 2.我又换了一把琴。赵队长从军区炮兵拿回一些乐器,有长笛、二胡和小提琴各一把。小提琴给了我,这是我参军后接手的第四把琴,也是最后一把小提琴了。虽然也是旧琴,毕竟比原来的好些。琴就是我们的武器,当然要好使才行。</p> <p class="ql-block"> 3.队里换了投影电视。我们原来的电视机是12寸黑白的,政治部买了新的,把原来的投影电视给了我们,我们的则调给了卫生科。虽然这个投影电视也看不怎么清楚,可是影象到底大了很多,那时也很牛了。</p> <p class="ql-block"> 老兵们陆陆续续的探家走了,我们除了练功,最主要的工作成为出公差和当“农民”,菜地劳动成为经常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