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水》漫谈

芮永华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想聊聊不朽名曲《江河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从管子曲到二胡曲】</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江河水》是一首广泛流传、脍炙人口,具有浓厚民族风味的曲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江河水》的内容来自民间的传说:一对恩爱的新婚夫妇,丈夫被官府抓去当苦役,不幸身亡在外地,妻子闻讯,万分悲伤,来到江边遥祭,痛极念绝而投水殉夫。霎时间江水悲鸣,天地动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本人第一次听到,还是在上世纪60年代看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的时候,乐曲如泣如诉、哀婉动人,深深吸引观众并迅速广泛流传开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5年拍摄的电影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第一场之“苦难岁月”, 以一盲公出卖孙女的悲惨场面,配以管子独奏曲《江河水》的悲愤旋律,深刻地表现了旧社会中国人民的苦难生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江河水》源自“<b>辽宁鼓乐</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代初期,由原旅大市文工团(今大连歌舞团)<b>王石路</b>、朱广庆和艺人出身的朱长安、<b>谷新善</b>一起,根据“辽宁鼓乐”同名笙管曲曲牌整理、加工、改编而成双管独奏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管子,古称筚篥,是古代龟兹(今新疆)的一种吹管乐器,后传入内地,由芦苇制作的哨子和红木杆身两部分组成,又可分为单管和双管,流行于山东,辽宁,河北一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谷新善 管子独奏《江河水》最早版本音频,大连歌曲团伴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2年武汉音乐学院年轻教师<b>黄海怀</b>参加在广州举办的首届《羊城花会》,东北的谷新善先生演奏的双管曲《江河水》使他十分着迷。回校后,他根据录音记谱,在琴上反复试奏,多次修改弓指法,最后改编成现今流行的同名二胡独奏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海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3年第四届《上海之春》音乐会迎来了全国二胡演奏交流的盛会,黄海怀以一曲《江河水》夺得首届二胡比赛三等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4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发行了《江河水》和《赛马》(1959年黄创作)的曲谱,从此,这两首乐曲像插上了翅膀,很快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大众学习二胡的必修曲目,从此奠定了黄海怀在我国音乐界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海之春1963年第一届全国二胡比赛作品选封面图、曲目图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海怀演奏的《江河水》音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6年,黄海怀的身体每况愈下。最后住院治疗时被诊断为肝癌。1967年,黄海怀在医院病逝,年仅32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闵惠芬在黄海怀墓前演奏二胡追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江河水》原名叫《江儿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研究资料表明,名叫《江儿水》的曲牌,早在宋代起就已出现。到了明朝,永乐帝十五年(公元1417)颁行天下的《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卷十四“佛名称歌曲”中,即有“妙吉祥之曲即江儿水十首”。从那时,《江儿水》已成为官方认定的佛教音乐。</p><p class="ql-block"> 依靠国家行政力量,该佛教歌曲集对明代民间佛教音乐、乃至戏曲音乐、曲艺音乐的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广作用。仅以《江儿水》一曲为例,即在我国民间法事和戏曲领域有多种变体遗存,如昆曲中就有《<b>二犯江儿水</b>》曲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辽宁省传统音乐研究奠基人之一一一<b>杨久盛</b>在1981年第二期《人民音乐》上发表过一篇<b>《&lt;江河水&gt;一曲的由来和发展》</b>,其中将辽宁流传的《江儿水》与昆曲《二犯江儿水》的曲调进行了比较,得出这样的结论:“辽宁鼓乐笙管曲曲牌《江河水》与昆曲曲牌《二犯江儿水》在旋律走向特性音程乃至调式、音域等各方面,都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我们可以认定,这两个民间曲牌是‘异曲同宗’。根据历史记载可以判定,《江儿水》是曲牌的原名,而《江河水》则是《江儿水》在辽宁民间艺人中的误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江儿水》原本是一个声乐曲牌,在昆曲、京剧、莆仙戏中,戏剧人物常常是在庆功宴饮或发兵争战歌唱时,使用这个曲调;“辽宁鼓乐”的《江河水》,在丧事和喜庆活动中都使用,艺人们用中板速度演奏这个曲牌,曲调悠扬、典雅。这就是说,原来都不是低沉、哀怨的悲曲。在这一点上,改编前后的差距是很大的。那么,人们是怎样把一首抒情、典雅的古老民间曲牌,发展成一曲催人落泪的悲歌呢?这中间经历过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不是哪一个人一次完成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辽宁笙管曲牌老本谱《江河水》,仅简单11小节,与当今的二胡成名作相差甚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昆曲曲牌《二犯江儿水》与辽宁笙管曲牌《江河水》比较对照。后者放慢了速度,把原曲牌的节拍拉长一倍。原谱一拍的,变成了两拍,原谱两拍的,变成了四拍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辽宁笙管曲牌《江河水》与双管独奏曲《江河水》比较对照。后者“填字加花”,又把拉长了的节拍的速度再放慢。这是改变原曲牌音乐形象的重要手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个“填字加花”是非常关键的一步,也是刻苦用心的再创作过程,正如此,才使得一支原来再普通不过的民间乐曲,华丽转身,面貌一新,以动人心魄的旋律穿越时空,成为经典名曲而遗存于世,有人甚至认为《江河水》可与阿炳的《二泉映月》相媲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此,衷心向王石路、朱广庆、朱长安、谷新善四位乐界老前辈致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网上有艺术制作人李雨岷的一段采访笔记:<b>谷新善</b>,就是第一个吹奏《江河水》的金州区老艺人,后来进了大连歌曲团乐队,退休后回到金州区亮甲店,三年前不幸去世。在他去世前,我有幸随大连电视台的摄制组在他家乡采访了他。 “当车轮迎着夏日的薰风,在辽南熟透了的大地上奔驰的时候,位于弯弯曲曲泥道边的石磊子屯里,年逾花甲的<b>谷新善</b>早已在门口迎接我们了。啊,六十二了,牙已经脱落,尽管假牙咬不住管哨,可他捧着这两把伴随他半个世纪的管子,依然奉若至宝而恋恋不舍……“坐在炕头上,他侃侃而谈:“我是13岁跟老爹学吹管子的,到眼下已经快50年了,这里方圆百里都叫我谷锁子。51年我进了市歌舞团,《江河水》确实是我用2个大烟泡从庄河老艺人那儿学来的,它改编成双管曲后,我吹着它进了北京,到羊城,还出访过苏联,蒙古……”谷新善还告诉我,双管是用铁梨树的木心雕成的,有八个音孔,管长5寸8,哨长1寸7,它最早是由一个姓宋的从山东传到辽南,并在庄河一代流传。吹这个乐器,需要的是气息和力度,它是用牙咬住嘴唇顶在管哨上发音,特别是双吐,还真得具备一定功力不可呐!那是57年吧,为了练好一支曲子,牙竟把嘴唇咬破出血,到医院缝了4针…… “提起管子和《江河水》,这位三代喇叭匠出身的老艺人似乎有着唠不完的磕,说不完的话,那无限的深情溢于言表,以至于按捺不住又吹奏起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穆传永</b>和他的歌曲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任职旅大歌舞团副团长和大连歌舞团团长的<b>王石路</b>,十分重视乐队的建设和人才的挖掘与培养,亲自把原为民间艺人,人称“喇叭匠”的<b>朱长安</b>、<b>谷新善</b>调进了歌舞团,为大连民乐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年2月9日<b>杨久盛</b>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从器乐曲到声乐曲】</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到了八十年代,声乐版《江河水》开始面世,初版是大连歌舞团队在同名器乐曲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的成果,填词<b>李直心</b>,编曲<b>穆传永</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声乐版《江河水》曲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全曲由引子加主体三段构成。引子采用散板,以大起大落的哀调,表现人物似滚滚不尽江河水一样悲伤的心情。“江河水”的“水”字,为一个长拖腔。主体第一段,起伏曲折的旋律,哭泣顿挫的节奏,显示人物凄凉哀怨的心情。第二段,调式的变化,吟诵性的音调,表达了人物对幸福往事的回忆以及对残酷现实的控诉。第三段,再现第一部分的旋律,通过力度、速度的变化,将人物悲愤的情绪推向高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首歌有较大篇幅和起伏,颇具有“咏叹调”风格,人物的叙事感极其强烈,抒情性和戏剧性都很浓,且有明亮和奔放的东北民乐风格,对演唱者的声乐技巧和作品表达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1年7月歌舞团女高音<b>徐桂珠</b>在长春音乐会上作为“首唱”,引起业内关注,推动了这首作品的传播,但徐的录音似乎没有出版过,我们无缘听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徐桂珠,大连歌舞团民歌歌词演员,她的“俺是公社饲养员”(穆传永曲)你总听到过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比较主流的是辽宁歌剧院的<b>王秀英</b>、中国歌剧舞剧院的<b>单秀荣</b>和曾任职于中国广播艺术团的<b>周建霞</b>三位女歌唱家的演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秀英 1983年明星卡片、磁带说明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3年10月,周总理接见辽宁歌剧院演员,与王秀英握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秀英演唱《江河水》录音,刘廷禹编曲,卞祖善指挥,中央芭蕾舞团乐团伴奏。全西洋乐队编制,气势宏大,偏美声的女高音,民族味道稍许淡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声乐版《江河水》歌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单秀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单秀荣的录音是与民族小乐队合作的,相对清淡的伴奏更突出歌者的能力。她唱的比王秀英略微快一点,且更具民歌特色(就是录音效果有所欠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建霞与独唱歌曲集磁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建霞演唱的《江河水》,是在胡增荣先生创作的合唱曲谱基础上编配的,别具一格。地方味儿浓淡得体,独唱与合唱部分配合得完美无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上三者哪个更优?应该是各有千秋,各所喜爱,因人而异。我比较喜欢单秀荣的,原汁原味的民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对于声乐版《江河水》的必要性,当初存在一些争议,有人认为是“多余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持否定意见的认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原作是器乐演奏,它是一种纯粹的旋律,因为它的抽象,可以让欣赏者获得一种自由的联想和朦胧的境界。而声乐《江河水》,它的文字刻划尽管形象,故事讲得尽管生动,但这恰恰给欣赏者划定了某些情节范围,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对乐曲意境的扩展和想象力的延伸,感受不到大美的意蕴和内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于二胡所具有得天独厚的特色及演奏技巧,如揉、压、滑、打在旋律中的完美表现,使得器乐和旋律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乐曲的悲伤凄厉,深深打动了听众,已在听众心里牢牢扎下了根,业已形成了先入为主的印象。因此它是不适合轻易改编成声乐的,除非有大的突破。何况,由于声乐需在原曲上填上歌词,想做到和旋律水乳交融,这本来就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事实上,声乐《江河水》,并没有因人声的淋漓尽致的发挥,而产生和器乐《江河水》旗鼓相当的感染力,更谈不上盖过原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持肯定意见的认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音乐史上,由歌而曲,再由曲填词(改编)而歌,不乏先例,比如民间山歌的挖掘整理过程大体如此。特别是祖国众多传统戏曲里更是如此,比如京剧就“二黄”、“西皮”等少数几个曲牌,但可以填写唱词设计出无数个优美动听的唱腔,成为传世经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声乐《江河水》初版的歌词创作人、大连歌舞团<b>李直心</b>撰文《<b>究竟谁是「多余的」</b>》,认为“对于《江河水》或其它器乐曲需不需要填词这类创作、学术问题......是允许词曲作者按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去探索,实践。至于填词能不能为群众所接受,也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甚至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已经有更多尝试,并举例:“辽宁省歌舞团张护利同志根据《江河水》创编了同名独舞,参加1980年国舞蹈比赛,荣获文化部授予的二等奖。大连一位美术工作者在有关部门支持下,正在创作油画《江河水》”。甚至“我们看过广州歌舞团的演出,他们把广东音乐《步步高》填词演唱了,就受到观众的欢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看来争论双方都有一定道理,窃以为是见仁见智、各有所长吧,这有利于民族音乐乃至文化艺术的创作繁荣和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字和视频图片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