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道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曹魏的统治</p><p class="ql-block">[曹魏占据黄河流域,这里地广人多,经济、文化较为发达。曹操在统一中原的同时,实行了一系列有益的经济、政治政策,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此,在三国中曹魏最为强大,为后来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曹操受挫于赤壁之后,于211年平定关中、陇右及河西四郡,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晋封魏公,建魏国,以邺城为都。三年后曹操晋爵魏王,此时曹操名义上还为汉臣,实际上已是皇帝。曹操深受先秦法家思想影响,“不官不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在此思想指导下,他残酷镇压农民反抗,同时也严厉打击豪强大族的不法行为。曹操求贤若渴,为广泛搜罗人才,于建安十五年(210年)颁布《求贤令》,提出“唯才是举”。同时他注重发展经济,广泛推行屯田制,短期内稳定了北方的农业生产,促进了战乱后北方经济的恢复。曹操一生成就很大,他不仅是建安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也是开一代风气的诗人,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了当时天下最富庶的地区,他的统治至此开始。人们的劳动生产生活需求一个真正的文明统一管理,这是世间不可更易的法理!只有统一的思想、统一的秩序才可促成整体社会统一和谐地运作。东汉的皇室主持不了,那必然有更优异的人士来取而代之,这也是曹操政治生涯的契合机遇。曹操不仅在政治管理上很有作为,并且还在文学方面更有突出地表现才华。这些都是曹操得以统治北方的重要客观因素。文学素养体现着他的高超引导,政治上体现的是他的客观理性布局。</p><p class="ql-block">曹操在政治上的举措,首先,先从人才的选拔上大下功夫,来帮助他打开统一北方的第一面通道。他求贤若渴、唯才是举,打破了一直由世家大地主对人才与政治的垄断,不论出身贵贱吸纳了各方有才之士的唯己所用来实现自我的统治政权的实施。但是无论怎么笼络人才也要有自己的交换筹码,要给予以高官厚禄来吸引他们的效忠与诚肯。而这个筹码就是他从东汉皇室手里夺下来的政权。这也体现着曹操奸雄的一面,不可被人真正的信服!在曹操的这个思想发展运作下,他所统治的臣僚也无一不隐匿着欲推翻其曹魏的股股暗流。</p><p class="ql-block">但从目前的人文价值发展来看,经济的建设还是要放在所有统治关系存在的第一要义上来。那么发展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经济基础就是农业,所以将屯田积谷与兵役的征发制度结合在一起共促统治基础的唯坚不可摧。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带动下,手工业、商业都具有了长足地发展与繁华,改变了东汉末年长期以来军阀割据初期时的萧条景观,这有利于中原人民的安定生息繁衍。</p> <p class="ql-block">[曹丕是曹操次子。217年,被立为王世子。曹操死后,曹丕继位为丞相、魏王,不久迫汉帝禅位,自立为帝,国号魏,曹丕就是魏文帝。都城由许迁至洛阳。曹丕实行中央集权制,设立中书省,渐掌机要之权。他又推行九品中正制,使得用人权集中于朝廷。这一系列措施的施行,进一步巩固了魏国的统治。曹丕在军事方面建树不多,曾三次亲率大军伐吴,都无功而还。但他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其代表作有《燕歌行》等,该诗是中国较早的优秀七言诗。同时曹丕所著《典论 · 论文》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曹丕在代汉称帝前,为取得世家大族的支持,建立了九品官人之法,即九品中正制。具体办法是:司徒选择在中央任职的“贤有识鉴”的官员,使其兼任本州郡的中正,负责考察与他们同籍的各地人士,综合他们的门第、德才,评定为九品,作为吏部除授官职的依据。九品中正制推行的初期,“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这与曹操“唯才是举”的精神是一致的,因此也选出了一些有才干的人,充实了官僚机构。但到了后来,选官用人就全凭门第高低了。九品中正制完全成了士族地主垄断仕途的工具,为门阀政治的形成铺平了道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而当曹丕代汉称帝后,为了继续巩固曹魏的统治,他所推行的九品中正制却成为了腐化堕落的汤池,导致门阀政治的垄断,为曹魏最后走向衰败、司马氏的代取创造了充分地前提条件。在这个客观唯物的世界中,如果过分地去着眼巩固自我的利益不会遭受损失,那么随着这些所有历史与当下以至于未来的客观因素存在都要发生不利于主观意识实现的重新排序。所以我们要在自我利益不会遭到严重折损的前提下,要多兼顾周围客观存在发展所需求的价值点位都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之上?来推断出未来的发展方向共求又会呈现出一个什么样的结果。适当地给予与适当地遏制才能调顺好自我未来存在的基本保有价值。</p><p class="ql-block">这个客观相互给予的量要适宜。统治者始终要把他的文化教育贯彻落实渗透在这个文明下的每一个人的灵魂之中。自我首先以身作则不做奸佞失信之人,秉公执法、严守法纪,以树正德正气。把人文价值观念取向调至到最高神圣的追求之中,那么在这个客体文明的环境下,人天生自私自利的劣性首先就会相对地减弱。文化是需求不同时代的不断发展创新的,不要一味地抱有着之前的发展成果而沾沾自喜。因为那是在那个时代需求水平上多方面客观条件所共促的一个现象,并不适应现今的发展需求水平。我们的文化是建立在历史所有客观存在大背景下的最高升华,是协调目前所有客观相融、共同促进未来更大价值存在的思想引领!</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