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河的年味 熊盛文摄

xiosw

这是闽西的一个小山村,叫举河村。虽然偏僻,但并非默默无闻。春节时分,村里的樱花开了,到处都挂上了红灯笼,一片喜气的年味。 <p class="ql-block">这里有名是因为有一个传承了上百年的习俗,现在已经成为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的正月十二,村民会把关公的神像抬到泥田里,奔跑打转,祈求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同时借此增进村民间的联系和感情。</p> 今年春节受朋友邀请,我们全家来到这个偏僻的小山村过年。朋友家在村里有一栋不错的楼房,平时只有父母住在这里。过年过节虽然晚辈都回来了,还是有富余的客房接待客人。 举河村属于长汀县童坊镇。从唐至清一千多年间,长汀一直是历朝历代州、郡、路、府的治所。至宋代,汀州府与省内其它七府构成了福建八闽,八闽大地现在是福建的别称。 作为著名的唐宋古城,长汀保存许多完好的文物古迹。始建于唐大历四年的汀州古城墙,明清时期总长就有5000多米,设有12个城门,"枕山临溪为城",形成"山中有城,城中有水"及"佛挂珠"的独特格局。 长汀也是福建客家人聚集最多的地方,号称世界客家首府。汀州客家人把“添丁、成人、金榜、婚庆、立灶、乔迁、寿诞、丰收”称为人生八喜,这也是他们对幸福生活的起码要求。因此“客家八喜楼”也成为长汀著名的古建筑。 <p class="ql-block">长汀也是一块红色的故土,是当年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1932年10月,受“左”倾错误领导的打击,被撤销红一方面军总政委职务的毛泽东来到了长汀,在这栋房子里一直住到1933年2月,这是毛泽东七次来长汀待得最久的一次。</p> 作为古城,汀州当然年味十足,春节期间到处都挂着红红的灯笼。 古色古香的建筑,与古色古香的旗幡让人仿佛穿越历史,回到明清时代。 更不用说繁华的店头街上,许多百年以上的古建,熙熙攘攘的游客,琳琅满目的商品,大快朵颐的食客,让人目不暇接。 夜晚的店头街更让人流连忘返。 八喜馆里开心的食客坐得满满当当,应当都在庆祝他们各自的喜事。 姜糖店的伙计,出神入化般地展示着汀州特产。这里的林林总总,确实充满着年味。 但我更钟意举河村的年味,它没有汀州的繁荣和奢华,却更加质朴,更接地气,更有仪式感,更有乡土味。 举河村的年味在家家户户的春联上。村民遵循古训,临近春节,“总把新桃换旧符”。 不仅正门要贴,厨房门也贴,而且内容与厨房功能紧密相连。“五味烹调香盈座,三餐菜饭乐全家”,把日常生活的仪式感表现的淋漓尽致。 举河村的年味在家家门口的爆竹屑上。过个春节,哪家不要打上几挂爆竹,哪家门口不留下红红的喜庆颜色。 腊月三十和正月初一,此起披伏的爆竹声,四处弥漫的硝烟味,充满着辞旧迎新的仪式感。 举河村的年味在每家每户都杀鸡宰鸭上。“民以食为天”,过年有吃、吃好从来是普通民众的愿望,过年吃鸡吃鸭,是一种传统的“送穷”形式,充满了村民向往美好生活的仪式感。 同时鸡谐音吉,祭祀神仙和祖宗也要用“吉”,正月初一为鸡日,即吉日,有鸡一切吉祥。 举河村的年味在家家户户合家准备年夜饭上。不像城里人过年去酒店欢聚,举河的村民仍旧在家里吃团圆饭,菜肴起码十盘八碗,不全家动手,时间哪里来得及,也缺乏一家人同舟共济的仪式感。 我在朋友家里拍了他家从腊月二十九到正月初一过年的仪式,或许能代表举河村民的年俗。腊月二十九他家杀了一头猪,因为晚上要宴请亲友。杀好的猪要先放在祖宗牌位前,用一张红纸盖上。或许是想告诉祖宗,过年我们食有肉,后代的生活过得还可以。 晚上家里宴请亲戚朋友,这是每年过年必备的项目。因为晚辈都在外地工作,亲朋好友难得见面。回来过年由晚辈做东,请大家吃次年饭,增进亲情友情,也算感谢他们对家里老人的照顾。 年三十的一早,家里的晚辈拿出一张古老的图画挂在祖宗牌位的上方。画上是他们祖父母的像,因为生于清代,所以画上的祖辈身着清代的服饰。 <p class="ql-block">朋友的大哥还折叠了一些土纸,准备下一步仪式中使用。</p> 朋友的父亲在备好供品的条桌上放上三个酒杯,在里面斟满白酒。 朋友的大嫂端上一桶用大木甑蒸的米饭,他们称为“岁饭”或者“隔年饭”。然后,在饭上插上十二双筷子,寓意着来年日子快快乐乐。筷子插好后,还要在上面放了十二根大蒜,寓意过日子要会“划算”,让来年的生活称心如意。“隔年饭”要供奉数日,到了初三早晨,再重新蒸过,全家人一起食用,寓意“岁岁有余粮”。 接着大哥抓来一只活鸡,在祖父母神像前宰杀,地上铺着他之前折好的土纸,让鸡血滴在纸上。 然后,把染上鸡血的土纸挂在供桌的木架上。在客家人看来,鸡血可以冲去一切邪气和晦气。 一切摆好之后,父亲与大儿子一起手持香火,虔诚地向祖宗祭拜。 祭拜完祖宗,朋友的父亲还将一张从道观请来的太岁符,恭恭敬敬地贴在祖宗牌位旁边。太岁是民间奉祀的神祇,每年都有冲犯太岁的生肖,符咒用特定音符和特定语句所组成的符号,代表特定神明的灵力,达到驱邪、避凶、趋吉的目的。 大年三十也是贴对联的日子,因为要爬高,一般都由年轻的晚辈完成。 不少人家还会带着供品去祠堂,祭拜祠堂里供奉的祖宗。祠堂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家祠供奉的是与自己关系最近的祖宗。 他们在祠堂里祭拜完祖宗,除香火之外,其它的供品都会带回家中,与家人一起食用。 夕阳西下,村里开始响起一阵阵的鞭炮。鞭炮声中,家家户户的年夜饭开始。 一家三代乐呵呵地围坐一起,这是一年中家庭最重要、最欢乐的聚会。从年夜饭开始,家家户户灯烛辉煌, 一直亮到子夜过后。子夜过后,每个房间起码要有一盏灯亮到通宵, 客家人称之“点年光” 。 无酒不过年,无酒不成席。即使从不喝酒的成年人,在年夜饭上都会呡上几口。当然,第一杯酒肯定是敬长辈。 宋代大诗人陆游曾写诗说,“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虽然这也是农家,年夜饭喝的却是儿孙们从大城市带回来的好酒。在推杯换盏之间,全家人都感受到农家酣畅的浓浓年味。 年夜饭之后,村民有在祠堂共同守岁的习俗。夜幕中,每家的男丁都会带着几箱烟花爆竹到祠堂集合。 祭祀先祖,是除夕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王氏后裔来到祠堂,首先焚香明烛,向祖宗牌位顶礼膜拜。 香炉里插满的蜡烛和红香,表达的是后代给祖宗拜年的心意。 有人还会给祖宗烧点纸钱,因为他们相信,阴间用的钱,全是阳间的纸,送点钱给故去的祖先过年,也算是后代的一点心意。 人员到齐之后,有人会在祠堂门口放一封爆竹,似乎在宣布宗亲守岁正式开始。 守岁又叫照虚耗、点岁火、熬年、熬夜等,是年俗活动之一,最早在西晋就有记载,直到今天,生活在农村的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不过大多数在家里守岁,像举河这样在祠堂全族宗亲一起集体守岁的不多。 一般守岁都是大家围炉向火而坐,边吃瓜果点心,边聊闲情旧事;大人们回顾总结过去的一年,展望憧憬新的一年;小孩子则边玩游戏边听大人们聊天,偶尔插嘴几句。今年举河王氏守岁还有一个特殊项目:划拳。 划拳又叫豁拳、猜枚、猜拳、拇战,即饮酒时两人同时伸出手指各说一个数,谁说的数目跟双方所伸手指的总数相符,谁就算赢,输的人喝酒。这是我国从古至今仍流行的饮酒游戏,既增添酒兴,又烘托喜庆,是一种有趣的民间酒令。 划拳时双方都要伸手喊出一个数字,但说的不是单一的数字,而要用一句吉利语代替。比如,说一要用“一心敬你”,说二要用“哥俩好”,说三要用“三星高照”,等等。因此,划拳虽然只喊短短的几个字,但每一句话中都包含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蕴含了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 子夜来临,有人招呼族人来到祠堂门口,把大家带来的烟花爆竹点燃。一时间鞭炮齐鸣,火光冲天,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驱走,期待着新一年吉祥如意。正如唐代诗人描写的“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对于村民来说,爆竹打完,就关好了家族的财门,明年家族成员都会财源滚滚。 村民各自回家以后,还要打爆竹放烟花,关上自家的财门。响亮的鞭炮声中,寄托着村民招财进宝、坐拥丰厚物质生活的美好愿望。 大年初一在鞭炮声中打开财门之后,一家之主就开始张罗着给祖宗拜年。 除夕祭祖用的是白酒,初一祭祖用的却是红茶。客家人认为茶叶是圣洁之物,茶香可通鬼神,可祛秽除恶,可带来福宁康乐。祭祖时敬奉一杯红茶,是后代向祖宗表达敬意的一种方式。同时红茶冲泡后茶汤和叶底都是红的,预示着全家一年的生活都会红红火火。 兄弟俩手持焚香,虔诚地向爷爷奶奶的神像鞠躬,这不仅代表他们对逝去长辈的怀念,也是给安眠地下的长辈们拜年。 举河的大多数村民在家祭拜完祖宗之后,还会赶到村里的廻龙庵去祭拜各路神仙。 廻龙庵供奉着举河村民认定的各路神仙,从佛教到道教,从观音到财神,只要对我有用有益的都塑上神像,带有典型的民间信仰色彩。 <p class="ql-block">当然,庵里最重要的神仙是关帝老爷。坊间传闻,关公实际上是“客家皇帝”张琏的替身。当年张琏的义军败于连城与长汀交界的童坊举林。为了纪念张琏,又不被当朝统治者所镇压,他们就把张琏附在“关公”身上,关帝爷成了廻龙庵排在最前面的神仙。每年正月十二,村民们要抬着这尊上百斤重的关公像,在泥田里奔跑、角力,祈求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成为全国有名的民俗“闹春田”。</p> 村民祭拜完了关帝和其他神仙,还会在庵里认捐。我看她们拿的都是百元大钞,可见起认的数额应当不低。那位收钱人告诉我,村民的捐款除了维持廻龙庵的开支外,还包括“闹春田”的一部分经费。 拜菩萨当然少不了放爆竹,晨雾还没有散去,庵门口的鞭炮屑就就铺了厚厚的一层。 有的村民还会去祠堂祭祖,给远去的祖宗拜年。 在举河村,我遇到了一位九十多岁的长者,他一直呆在村里,本来想向他打听更多的民情民俗,可惜他耳朵不太好使,没法有效沟通。 散居着五姓人家的举河,仍然保留着很多客家传统。当然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传统民俗也会渐渐消失。记录这些民情、民俗,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相信有人会把这件事善始善终地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