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装和嫁衣 #广东省博物馆

王feel

衣冠无语 演绎大千 <p class="ql-block">绚丽多姿的民族服饰中,女性穿着的各式盛装和婚礼上的美丽嫁衣尤为引人注目。种类繁多的款式、特质感的面料、赏心悦目的配色、神秘独特的纹饰、巧致绝伦的工艺,朴素或华丽,盛装与嫁衣陪伴女性走过人生的重要时刻。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的物质载体,盛装与嫁衣寄托了女性及其亲人最美好的梦想与期盼,也承载了从古至今延续的礼俗中积淀的民族历史文化。</p> <p class="ql-block">本展览精选珠江流域的23个世居民族的盛装和嫁衣,解读西南、华南地区女性民族服饰浓缩的民族历史与生活图景,探寻服饰承载的文化密码,品味女性服饰的文化内涵。女性民族服饰既坚持本民族特点,又在不同历史维度中体现出民族间的“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何以盛装</b></p><p class="ql-block">取材天然,道法自然。</p><p class="ql-block">巧制各色工具,妙用天然物料,精工装饰技艺,珠江流域各族女性以针为笔,以线为墨,用巧手和匠心描摹世间万物、世情百态。五彩斑斓的衣料、意趣盎然的纹样、熠熠生辉的配饰,成就女人华丽出行的盛装。</p> <p class="ql-block">传统的民族服饰,其原材料往往来自大自然的馈赠。宜人的气候、丰茂的物产、优渥的资源,为珠江流域的人们就地取材制作民族盛装提供了多样性的选择。树皮、麻、葛、棉等植物以及蚕丝、禽兽皮毛等,无一不可加工成为制作衣服的材料。</p> <p class="ql-block">火草布</p><p class="ql-block">火草,学名钩苞大丁草,菊科大丁草属,主要分布在云南等地海拔1,800米至3,200米的荒坡、旷地和林边草丛中。火草叶背为薄膜状的白色纤维,可以撕下捻线,与麻或棉混织成布料,透气性和保暖性都很好。据文献记录,中国西南的彝族、傈僳族等民族制作和使用火草布已有500多年。</p> <p class="ql-block">纺车缓缓摇出线条,机杼声中纵横经纬;玉指柔柔捻动绣针,缕缕线迹里缝缀锦绣乾坤。从纺纱织布到浆染裁量,最后订缝成衣,盛装和嫁衣制作的每一道工序,总有适配的工具来完成。</p> <p class="ql-block">瑶族织带工具</p> <p class="ql-block">织机</p> <p class="ql-block">黎族踞腰织机</p> <p class="ql-block">一丝一缕,一针一线,一刀一锤,纺织、印染、刺绣、银饰等装饰技艺,得慧心巧匠加持,将日月星辰、花木鱼虫、山川河流...天上千种,人间万象,一一化作装点民族服装的纹样图案,讲述珠江流域各族自然历史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珠江流域物产丰饶多样,植物的枝叶、根茎、花果,让萃取红、黄、青、蓝、黑等色素,进而合生百色变得简便易行。独特的民族印染工艺,构建出班斓多彩的服饰色彩大观。</p> <p class="ql-block">蜡染古称“蜡缬”,一种古老的防染工艺。以蜡刃推动蜂蜡作为防染剂松画于织物、经染、漂去蜡留白而成为花布的工艺。蜡作为防染剂在浸染过程中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风格特殊的“冰纹”。苗族、瑶族、仡佬族、水族、布依族、壮族等,都有自己民族风格的蜡染。</p> <p class="ql-block">繁简不一的织机,织出浓郁的民族特色。民族织锦纹饰风格古朴,色彩鲜艳明快,纹样或以几何形为骨架,或多为变形的动物、人物、花鸟、鱼虫等,许多传统格式流传并广泛应用于服饰及配件制作。</p> <p class="ql-block">刺绣,一种利用针和线在织物上构成装饰图案的手工技艺,也是一种源于彩绘或文身的历史悠久的装饰技艺,被广泛应用于民族女装面料的装饰。丰富的针法、线材、色彩,让万千世界的一花一草、一物一事,在指尖呈现民族的特色与风格,让精湛手工和艺术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令服装溢彩流光。</p> <p class="ql-block">“有衣无银不成盛装”。珠江流域各族多崇尚银饰,银饰种类繁多,从头到足,无处不饰。华美厚重的银饰,作为盛装不可或缺的装点,记录着古老民族的历史,反映出民族的独特审美,也承载着父母对女儿的深爱。</p> <p class="ql-block">苗族刺绣镶银女盛装</p> <p class="ql-block">古朴简单的贯首衣,各式襟型的长短衣,宽窄摆度不一的裙,裤裆紧阔尺度不同的裤,演绎着民族服饰独具特色的结构和款式特征。富丽堂皇的银饰,蕴涵深意的纹饰,浑然天成的染色,针法繁复的刺绣,巧致精妙的织物,经纬之间彰显着民族服饰装饰技艺的魅力。珠江流域的女性民族盛装既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反映民族历史、民族性格、民族审美,又保留了众多中国古代服饰的遗风,体现了“多元一体”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特质。</p> <p class="ql-block"><b>苗族</b>为东亚古老民族,世系绵长,支系众多,约两百多个。不同地区不同支系的服饰各异、各具其美、蔚为大观。苗族女盛装几乎涉及了织、绣、染和银饰制作的全部手工技艺,以做工精致、工序繁复、华贵绚丽著称,“堪为世珍宝”。</p> <p class="ql-block">苗族刺绣镶银女盛装</p> <p class="ql-block"><b>壮族</b>是中国南方的世居民族,人口众多,遍布岭南,聚居在广西、云南、贵州、广东等省。壮族服饰特点鲜明,黑色为多,具有高度实用性。头帕、胸围、鞋帽背带等,多以五彩丝线织绣鸟兽花卉等图案。配饰有银质项圈、耳环、手镯等。育儿背带则展示了壮族妇女高度的审美水平和精湛的刺绣技艺。壮族的织锦工艺结构严谨,图案生动,色彩斑斓,堪称瑰宝。</p> <p class="ql-block"><b>彝族</b>是一个源远流长、支系繁多的民族,有自己的历法与文字。彝族分布地域广,即使同一支系,因居住地的不同,服饰也大相径庭。彝族女性服饰的功能性差异明显,不同场合的盛装的形制及穿搭方式常会有所区别,但具有共性。服饰上的手工刺绣、编织的纹饰不仅具有美观的视觉效果,也代表着彝族文化中的重要传统和价值观。</p> <p class="ql-block">“南岭无山不有瑶”。<b>瑶族</b>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支系众多,但大部分服装的形制、刺绣针法、装饰图案有显著的共性。瑶族女服图案色彩分明,线条简练古朴,风格端庄内敛,极具文化底蕴,展现了女性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b>黎族</b>主要聚居于海南省。黎族服饰为典型热带着装,尤以织锦薯称,图案复杂,工艺精湛。服饰上双面刺绣、絣染织锦、木棉线和柞蚕丝的使用都极具典型性。</p> <p class="ql-block"><b>水族</b>传统服饰朴实无华、清新淡雅,但背带却工艺繁琐、装饰华丽,尤以贵州三都的马尾绣工艺最负盛名。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技艺逐渐移植到服饰上,进而使水族服饰的审美发生变化,渐显奢华气质。</p> <p class="ql-block"><b>侗族</b>是中国南方的世居民族,服饰带有适应环境、与周边民族相互交融的特征。女装既采用实用性强的材质和颜色,又恰到好处地用各种刺绣、织锦施以装饰,配饰也较为丰富。女装款式多样,色彩以蓝 、黑色、自色和红色为主。在不同的地区和季节,盛装以精美的刺绣与织锦配搭银饰,展现出侗族女子优雅、温柔的气质。</p> <p class="ql-block"><b>布依族</b>与壮族渊源甚古,其服饰既有南方世居民族的特征,主体风格素雅质朴,又采用各种装饰手法,织、绣、染技巧应用自如,别有风韵,独树一帜。</p> <p class="ql-block"><b>傣族</b>历史悠久,女性传统服装款式多样,盛装多为筒裙,用色明亮、鲜艳、大胆,刺绣精细,饰品丰富,既融合了中原文化和中南半岛诸国文化,又具有地域特色。独特的风格在视觉上更加引人注目,凸显女性的美丽和优雅。</p> <p class="ql-block"><b>毛南族</b>服饰与壮族、仫佬族相似。女装上衣多青色或蓝色且右襟镶有两道花边,裤子较宽并滚花边,在袖口、裤脚上镶有边条饰。除丧事外,忌着白色。毛南族妇女留辫梳髻,戴手镯、银牌等各种饰物,特别喜欢戴花竹帽,过去新婚妇女往往要戴着它走亲戚。</p> <p class="ql-block"><b>仡佬族</b>是我国云贵高原中部的一个古老民族,服装以葛、麻、羊毛、丝、棉布为原料,颜色主要有青蓝二色。女子穿右襟上衣,外系绣花围腰,下着长裤,脚穿翘头绣花鞋。女子未婚蓄发梳辫,婚后盘髻插银簪,包黑色或彩色头帕。节日庆典时妇女着盛装,穿绣花无褶长筒裙,裙头系挂大小不一的彩色绣花条。</p> <p class="ql-block"><b>仫佬族</b>崇尚青色,服饰风格素朴简约。仫佬人自种棉花和蓝靛,自织土布,自染并用石磙滚化或棒槌敲打而成的亮布,被视刃珍贵的布料,用于制作老年人的“防老衣”、姑娘们的“送嫁衣”以及“新人鞋”等。仫佬族女装除上衣边沿及裤脚、裙摆外,少有纹饰装饰。最有特色的是背带芯,刺绣纹饰精美,寓意深刻,与其他兄弟民族的服饰纹饰有诸多不同。</p> <p class="ql-block"><b>佤族</b>服饰多用红黑两色,保留着山地民族传统。妇女装饰别具特色,喜用耳筒、手镯臂钏、藤圈、珠链、腰带等古老饰物,标志着佤族人粗犷、豪放的坚强性格。</p> <p class="ql-block"><b>哈尼族</b>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喜用藏青色土布做衣服,服饰各有特色,多男上衫下裙,穿胸衣和长袖坎滑,装饰繁多,头饰尤为特色。</p> <p class="ql-block"><b>畲族</b>力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视广东潮州凤凰山为发源地。宋代之后,不断向闽浙迁徙。目前,主要分布在我国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等地,多与汉族杂居。罗源畲族女装襟袖处镶花边,色彩斑斓绚丽,以凤凰图案贯穿整体,处处体现风凰吉祥之意。</p> <p class="ql-block"><b>拉祜族</b>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拉祜族尚黑,服装大都以黑布衬底,用彩线和色布缀上各种花边,宽松大方,极富民族特色。</p> <p class="ql-block"><b>德昂族</b>作为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德昂族是典型的大分散小聚居的民族,服饰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女装腰箍尤为引人注目。</p> <p class="ql-block"><b>景颇族</b>服饰具有高山民族特征,大量使用羊毛织锦与银饰。</p> <p class="ql-block"><b>基诺族</b>是云南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基诺族的衣料是妇女们亲手织的“砍刀布”,因每穿一次梭都要打一“砍刀”而得名,以白、红、黑为主,配以黄、青、蓝等颜色的线条。基诺族女装因其美丽的彩色条纹而得名“彩虹衣”。</p> <p class="ql-block">不同地区的<b>傈僳族</b>妇女因服饰颜色的差异而称谓有所不同。我国云南怒江地区傈僳族的服饰很有特点,妇女喜欢戴红白料珠、珊瑚或贝壳等饰物。</p> <p class="ql-block"><b>独龙族</b>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传统衣着十分简单,男女均以独龙毯裹身,目为衣,夜作被。独龙毯,用腰踞机手工织成,原料和染料均取自天然,色彩谐调,特色鲜明。如今,独龙族人民无论穿什么衣服,仍喜欢在衣外披饰独龙毯,成为一种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p> <p class="ql-block"><b>阿昌族</b>是云南地区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不同地区女性着装有所差异。梁河已婚妇女戴上扁平下圆的黑色筒状高包头,穿着对襟长袖上衣,圆摆幅,外穿坎肩,下着织锦筒裙,腰间系有织锦和绣花小围裙。</p> <p class="ql-block">汉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历史悠久,长期与国内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各民族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珠江流域的汉族女装风格多样。承袭明代遗风的贵州安顺屯堡服饰、珠江水上人家女儿的嫁衣、岭南传统婚俗中寓意和合呈祥的龙凤裙褂,都是近现代珠江流域汉族女子婚庆或重要场合的盛装,既寄托着祝福、担当着使命,也讲述着社会文明变迁。</p> <p class="ql-block">1928年,一部《婚礼草案》令西式婚纱进入中国人的婚礼,掀起时尚新风。1929年,一则《民国服制条例》将融合满汉服饰风格的旗袍奉为中国女性的国服,惊艳世界,成为全球时尚。</p><p class="ql-block">近百年后的今天,旗袍依旧完美诠释着东方女性的风雅韵致,婚纱也日益成为婚礼中新娘的标配礼服。然而,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变迁的当下,传统民族服饰变得日益小众甚至面临消失的困境。如何从困境中突围,融入当下时尚,获得更强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女性民族服饰文化是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族女性盛装蕴藏着本民族独有的精神面貌和个性,反映着其思维及生活方式。虽然在版型、色彩、纹饰、制作工艺上各有干秋,但都是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自然气候、地理环境、经济文化、历史渊源等因素影响下,珠江流域各族女性服饰呈现出各美其美、和而不同的鲜明特征,彰显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和谐多样的特点。随着民族交流融合的深入,民族服饰将在薪火相传中发扬光大,在锐意创新中激发凝聚人心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