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臣泪流为哪般

yu

<p class="ql-block">  李鸿章最后一滴眼泪,是弥留之际在北京的贤良寺里流下的。心灰意冷的李鸿章,真不会想到,这一刻距他代表清廷与列强签完那个招来国人一片片骂声的《辛丑条约》,仅仅两个月。所以他肉体的生命止息于贤良寺,政治生命则终结于《辛丑条约》。</p><p class="ql-block"> 对李鸿章的评价,有褒有贬,时褒时贬。来合肥前,知道这里就是他的出生地,且故居还在,便有了一种探究的冲动。想必走近了他生活过的土地又沾染了他故居的气息,一定眼界洞开。那点心结,也会松解。</p><p class="ql-block"> 走在宽敞的淮河路步行街上,即刻就与李鸿章故居相见了。门前,游客不多。门檐下红红的有“李府”字样的四盏灯笼,在微风中淡淡飘拂。街面上,路人熙熙攘攘,但只是穿梭和光顾于目不暇接的商铺内外。一切都视乎并不足以显现这座古宅的存在,相反地更加重了它的落寞感。确切地说,“李府半条街”的大气势,也只能算作过往的一种古谈了。它更应像一双饱经沧桑的眼睛,静观着这座大都市的冷暖和巨变。</p> <p class="ql-block">  故居由毗邻相通的东西两个院落组成。大量的图文和实物中,你可以看到李鸿章要亲手填写后,报给吏部的“出生年册”,看到象征官位品级的色彩艳丽的“补子”。那顶让多少人仰慕的拖着一束三眼花翎的官帽,则斜斜地挂在了福寿堂长几的瓷瓶上。离开主人,与一只瓷瓶为伴的帽子,无疑是寂寞的。</p> <p class="ql-block">  还有,民国女作家张爱玲那张熟悉的照片,也忽然映入眼帘。在这座宅院里,她依然是那样孤冷和高傲,就像她的曾外祖父李鸿章那样,才高气清,鄙夷一切,没有几个人能放得进她的眼里。那张旧黄的李鸿章官职表,就是他78年人在旅途的晴雨表,他有春风沐浴、平步青云的得意;也有阴雨沉沉、泥泞中身不由己的蹒跚。其中乐苦,只有他自己最为清楚。</p> <p class="ql-block">  李鸿章1823年出生于合肥东乡磨店的一个耕读之家。24岁时,他就以风华正茂的年岁考取进士,成为科场上一颗耀眼的新星。在他人生起步的那段时光里,有两个人至关重要。一个是他的父亲李文安,一个就是他的老师曾国藩了。前者,作为父亲,当然望子成龙,所以他利用了最好的人际资源,把儿子引荐到与自己当年同中进士的曾国藩门下学习,为其选择了仕途路上的最佳阶梯;后者,是晚清大儒,不仅匡助李鸿章高中进士,还让李鸿章学习他的“经世之道”,让其先人一步地登上了一个制高点。看起来同为进士,曾国藩要比李文安视野更开阔,看得也更远。古往今来,掌握知识的人,一旦处于传授状态,便是无私和毫无保留的。老师恰恰就是处于这种状态的人。老师之所以受人尊敬,就在于此;老师之所以让人终生难忘,也在于此。李鸿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生敬重的就是他的老师曾国藩。日后的淮军崛起、洋务运动以及清廷的那段回光返照的繁荣,都有李鸿章不同一般的巨大贡献,也印证了他的老师的慧眼和识才。</p><p class="ql-block"> 如果有北洋水师,而没有1894年的那场海战,李鸿章的仕途,眼看着就近乎是要完美无瑕了。而历史就像一条翻滚着浪花奔腾不复的河流,历史最固执的一面,正是它的“不可假设” “不会重来”。所以很多时候,你既可以看到它留下许多精彩让人回味,也看到它丢下了一些遗憾,让人叹息不已。北洋水师覆灭,甲午海战的狂风巨浪把李鸿章的功业和梦想一扫而光。至此,他步入了人生至暗的谷底。他曾自贬是清廷这座“破屋”的“裱糊匠”,想厘得分明,换得清白,但作为重臣,个人的命运,怎么能和自己国家的命运分得那样清呢?人生都向往如意,人生却独难如意。难控的外力对人生的影响给出的结果,常常会超出他个人的预想。北洋水师的悲惨结局,把李鸿章洋务运动最为宏大的一幅蓝图撕得粉碎,这是他万万都不会想到的。</p><p class="ql-block"> “破屋”偏遭连阴雨。1900年八国联军再点战火,兵锋直抵北京,劫掠的硝烟弥漫京城。西逃中的慈禧连连电催身在南方的李鸿章北上议和。李鸿章自知,这样的临危受命,该是他又一次的无功而返了。他更知道,这是命运继续把自己推向不能自拔的泥沼。而外交席上的较量,要的是一种实力,一百多年前盛行“丛林法则”的那个时代,更是如此。即便今天,叙利亚外交官贾法里在联合国会议发言后,无奈无助、怅然独坐的那张照片,不也深深戳中了我们过去曾有过的那种痛处吗?所以,辛丑条约注定成了李鸿章无法躲去的又一个不幸。而对清廷这座“破屋”的未来命运,李鸿章应该比谁都更清楚,他不愿、也适得其时地永远闭上眼睛,没有看到它无奈的倒塌。所以冥冥中,他又是幸运的。</p> <p class="ql-block">  走在李鸿章故居展室,就像穿越一段历史的行旅。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已经决定了你所看到的,注定是喜剧开头悲剧收场的。它总让人憋着一口出不透的气。所幸的是,你能清楚地看到那一件件图文和实物映射出的一幕幕历史场景,看到国家的羸弱和百姓的悲苦为我们敲示的警钟,看到觉醒者寻求图强之路的苦涩和艰辛,从而生出一种应有的尊重和惋惜。回望过去看古人,眼前虽路途遥远,但他们毕竟是在一点点前行;脚下虽山重水复,但他们毕竟是向往着远方的那一丝曙色。洋务运动,应算得上中国近代化的一个开端,一个凄美的开端。让人欣喜的是,李鸿章身后不足五十年,还是在他熟悉的那座古城,伴随着隆隆礼炮声,历史拉开了它最崭新的序幕,一个脱胎换骨的东方巨人真正站起来了。天佑中华,苦难和奋斗中开花。这是历史呈现给我们的最精彩的一幕。</p><p class="ql-block"> 我许久地停留在展室里那块“结束语”的展板前。其上,蓝底白字有这样一段话:……作为大清王朝的“文忠公”,李鸿章禅精竭虑地维持和加强清王朝的统治。然而,甲午战争的烽火使他“一生事业扫地无余”。这是大清帝国的悲剧,更是李鸿章个人的悲剧。</p><p class="ql-block"> 诚哉斯言。即使已到了生命的尽头,李鸿章放不下的,仍是他一生效力的国家,从他低吟的那首临终之诗,我们能听到他心中无尽的眷恋——</p><p class="ql-block"> 劳劳车马未离鞍,</p><p class="ql-block"> 临事方知一死难。</p><p class="ql-block"> 三百年来伤国步,</p><p class="ql-block"> 八千里外吊民残。</p><p class="ql-block"> 秋风宝剑孤臣泪,</p><p class="ql-block"> 落日旌旗大将坛。</p><p class="ql-block"> 海外尘氛犹未息,</p><p class="ql-block"> 诸君莫作等闲看。</p><p class="ql-block"> 李鸿章对得起他所生活的那个年代。作为后来者,除了温情和敬意,还应该有足够的勇气,为他抹去那滴太久的清泪。</p> <p class="ql-block">  2019年10月,在合肥淮河路李鸿章故居。</p> <p class="ql-block">文字/听时光飞舞</p><p class="ql-block">图片/取自网络,致谢原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