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后聊年(杂说)

王正华

<p class="ql-block">年后聊年(杂说)</p><p class="ql-block"> 一一一个退休老头的视角</p><p class="ql-block"> · 王 正 华</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甲辰龙年正月十八,按照传统,过了十五,年就完。可到今天,关于年的那些事,却还一直在心绪里起起落落,无法退去……概括起来,"三冷一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静冷。</p><p class="ql-block"> 年的基本概念是张灯结彩,欢天喜地。家家贴春联,户户燃爆竹。院子里有心纪的男人,吃罢初一早上的汤圆或饺子,纷纷走出家门,在院子里恭手相拜问好。展示时尚的新衣新帽,彰显家庭幸福和年过地好。为浓浓的年味增添别样的美!</p><p class="ql-block"> 如今差也!连除夕夜,也只是听到三五里外,传来稀疏、无力的鞭炮声…三百多号的人家,门上的对联少之又少。往昔初一热火朝天的院子冷冷静静,掉根针也能听到响声,空落落,寂静的甚至让人恐怖!那象过年的样子,没有一絲一毫的年节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情冷。</p><p class="ql-block"> 年假天数多,便于走親访友。也是工友、学友、战友、乡党、邻居及上下级间互访、抒发親情、友情、乡情的最佳时间。</p><p class="ql-block"> 记忆中,过去初一的早饭往往总要提前吃,因为还要去完成党委给每个委员按排走访职工的任务。近的直接登门,远的骑上自行车。这已成为一种规矩,一种无文的制度。逢年过节,都要登门家访,看望生产、工作骨干、劳模、标兵及有病、生活困难者。了解下情,掌握职工的年情年景。工会、共青团、女工委员会也组织类似活动。工友之间更为普遍。师傅看徒弟,徒弟给师傅拜年,在企业成为习俗、美传,一代一代……过年期间,福利区、家属院,人流一波一波,出出进进,热闹非凡。阶级情,工友爱是无私和带温度的。</p><p class="ql-block"> 唉,今非昔比!经济发展,生活改善,人和人的关系莫想却越发拘谨、生疏。一栋搂层,甚至门对门,也少往来。整个院子,看不到一个人,听不见一声祝福与问候。时兴的微信、抖音拜年,同样寥寥无己!现在的人都怎么了?情淡如水,情冷似冰!</p><p class="ql-block"> 心冷。</p><p class="ql-block"> 往年,太阳给力,霞光万丈,能欢尽欢。比如看社火、扭秧歌、踩高跷,逛街、聊天、晒太阳,欢欢喜喜过大年。</p><p class="ql-block"> 今年,雨雪、寒潮半月余,身冷,心冷!宅在家里守电视。期待的春晚,却出奇的遗憾。演员多,演技差,情节枯燥,笑点少。表现现代文明的节目越来越看不懂,语言缺润色,叽叽歪歪似吵架。一种扯淡的论调,吹鼓这叫与国际接轨,春晚面向全世界!春晚是14亿国人除夕夜的文化大餐,岂能拱手送给老外?!</p><p class="ql-block"> 热社火。</p><p class="ql-block"> 历史久远,国家级非遗传统文化产品社火,春节、元宵节那些天,祖国大江南北,从东到西,由南至北,先后少说也有(据微信"推荐"版块相关信息)百多村、镇、乡、县,自误自乐耍社火。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通过脸谱和着装、导具,扬善弃恶,展演古今,有反映神话、老戏,有反映革命边区时代的军民大生产,有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有讴歌改革开放的新生活。榆林市还独出心裁的诚邀来自黑龙江、广东等地十三支,省内二十二支社火队比赛展演,涵盖高跷、旱船、走马、芯子、花轿、秧歌、锣鼓等,应有尽有,气氛格外热烈……村民演给村民看,身边的你、我、他,真切朴实、形象、逗乐,观之心花怒放,欢声笑语乐翻天,锣鼓声声扭地欢,人潮似海拥,莺歌燕舞满写满脸,翻天喜地庆龙年……社火现象,值得点赞与反思。</p><p class="ql-block">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回头看,竟已度过了八十个春节。但能提及、挂齿的关于年节的人文趣事,却多为计划经济时代的那些林林总总……</p><p class="ql-block"> 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发展,欢度春节恐也只是一种岁月的符号罢了。关于年的相关系列传统文化元素,会不会淡出国人的视野?坊间说法种种。但愿不会。</p><p class="ql-block"> 2024年2月27日早</p><p class="ql-block"> (于古城二环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