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六世班禅生平简介 </p><p class="ql-block">六世班禅额尔德尼·罗桑巴丹益希,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佛教领袖之一。他的一生,为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维护国家主权,抵制外来侵略,做出过重要贡献。他悉心教导八世达赖,支持清廷拟定的《西藏善后章程十三条》,弘扬藏传佛教,维护中央政府权威,拒绝东印度公司代表无理要求。1780年,他不辞劳苦,跋山涉水,千里迢迢亲临承德、北京朝觐,成为他一生爱国行迹的光辉顶峰,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团结,写下了闪亮的一章。在京期间不幸染上天花,圆寂于西黄寺。</p> <p class="ql-block">一代高僧 倾心向内</p><p class="ql-block">灵童转世</p><p class="ql-block">六世班禅额尔德尼·罗桑巴丹益希1738年生于今西藏南木林县。五世班禅圆寂后,1740年经七世达赖会同西藏地方政府官员共同认其为转世灵童,经驻藏大臣纪山向乾隆皇帝报告,获得批准。1741年在扎什伦布寺坐床。</p> <p class="ql-block">六世班禅唐卡——1780年,六世班禅额尔德尼经万里跋涉,从后藏日喀则到达承德朝觐乾隆皇帝,并参加了乾隆皇帝的七旬万寿庆典,是年因病圆寂于北京西黄寺。此像是乾隆帝为纪念六世班禅钦命宫廷画师绘制的。</p> <p class="ql-block">1757年,七世达赖圆寂后,六世班禅成为藏传传佛教领袖,主持了八世达赖灵童转世事宜,稳定了局势。</p><p class="ql-block">1765年,六世班禅到拉萨为八世达赖授沙弥戒,并在布达拉宫为八世达赖讲经两个多月。1766年,乾隆皇帝遣使到扎什伦布寺册封六世班禅,颁给金册金印。金册大意是赞誉班禅是扎什伦布寺的一名德高望重的高僧,且是达赖的上师。</p> <p class="ql-block">八世达赖像</p> <p class="ql-block">班禅额尔德尼世系表</p> <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赐给六世班禅的银印</p> <p class="ql-block">册封六世班禅额尔德尼金册满文底稿及汉译文</p> <p class="ql-block">调停争端 </p><p class="ql-block">177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与不丹发生战争,不丹国王请六世班禅写信调解。英国驻印总督哈斯汀士利用这一机会,派遣东印公司职员英国人波格尔擅自闯到扎什伦布寺见六世班禅。</p><p class="ql-block">六世班禅对波格尔强调不丹是中国藩属,而西藏属中国领土,一切要听从中国大皇帝的圣旨办事。对波格尔提出的英国与西藏建立联系、英方与西藏自由通商、请求介绍到拉萨见驻藏大臣并在拉萨设立代表等要求,一律加以拒绝,使波格尔的计划未能得逞。</p><p class="ql-block">六世班禅面对英国的压力,在1780年乾隆皇帝七十寿辰之际,他请求晋京朝觐祝寿,得到了乾隆皇帝批准。</p><p class="ql-block">六世班禅的东行之旅,不但凝聚了笃信藏传佛教的蒙古族人之心,更向外宣告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的密切联系,同时也以实际行动特别向英国东印度公司昭示了西藏是中国一部分的事实。</p> <p class="ql-block">进京朝觐 </p><p class="ql-block">六世班禅自后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启程,经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至西宁塔尔寺,又过阿拉善、岱海到多伦诺尔;路线从现今的日喀则地区开始经青海、甘肃、内蒙、河北四省区,这一行程将满、蒙、藏、汉、回等各族人民的心凝聚在一起,国家统一,人心所向,是中华各民族团结的最好例证。</p> <p class="ql-block">六世班禅朝觐路线图</p> <p class="ql-block">陕甘总督勒尔谨奏报:雇备六世班禅自塔尔寺东行所需驼只车辆摺。</p> <p class="ql-block">山西巡抚巴延三奏报:查看六世班禅入觐经由路线摺。</p> <p class="ql-block">承德祝寿 </p><p class="ql-block">六世班禅一行到达承德,在避暑山庄澹泊敬诚殿中,向乾隆皇帝敬献哈达、无量寿佛等贡品,皇帝上前握住班禅的手用藏语问候道:"长途跋涉,必感辛苦",六世班禅答:"远叨圣恩,一路平安",皇帝又说:"现正值朕七十岁喜庆之时,喇嘛你乘兴而来,我心里很高兴,这对佛法和众生都非常有益,这里的人不分贵贱对你的到来都非常高兴。"六世班禅敬献给皇帝的礼物有佛像、曼扎、吉祥八宝、嘎巴拉法器等物;乾隆皇帝回赠给六世班禅的礼物有珍珠、含珠、珊瑚、玉如意等物。</p> <p class="ql-block">承德须弥福寿之庙</p> <p class="ql-block">妙高庄严殿</p> <p class="ql-block">乾隆御赐礼品清单</p> <p class="ql-block">六世班禅金印</p> <p class="ql-block">六世班禅觐见礼物</p> <p class="ql-block">六世班禅奏书 </p><p class="ql-block">藏文奏书用金墨两色书写。内容前半部是颂词,最后以恭进礼单作为结束。奏书表达了六世班禅大师代表西藏僧众对乾隆皇帝的颂扬与祝愿,衷心感谢皇帝对藏传佛教的扶植,表达他们一心拥戴清朝中央政府的心情。图为汉文奏书及藏文礼单。</p> <p class="ql-block">六世班禅官装像唐卡</p> <p class="ql-block">白文殊菩萨画像唐卡</p><p class="ql-block">六世班禅进献(长78.5厘米、宽58厘米)</p> <p class="ql-block">威罗瓦金刚画像唐卡</p><p class="ql-block">六世班禅进献(长79厘米、宽56厘米)</p> <p class="ql-block">六臂积光佛母画像唐卡</p><p class="ql-block">六世班禅进献(长66.5厘米 、宽45.5厘米)</p> <p class="ql-block">上乐金刚坛城图唐卡</p><p class="ql-block">六世班禅献(长97.7厘米、宽68.2厘米)</p> <p class="ql-block">六世班禅进献乾隆皇帝的白伞盖仪轨经</p> <p class="ql-block">六世班禅进献乾隆皇帝的嘎巴拉法鼓</p> <p class="ql-block">六世班禅进献乾隆皇帝右旋白海螺</p><p class="ql-block">右旋螺是佛门至宝,为佛教"八吉祥"之一,密宗必备之法器、供器。法螺其声远闻,喻佛之说法广被大众;其声勇猛,以表佛法之雄猛;又吹螺而号令三军,以譬说法降魔。</p><p class="ql-block">六世班禅所进右旋螺,上有汉满蒙藏四种说明文字:"乾隆四十五年班禅额尔德尼所进大利益右旋白螺护佑渡江海平安如愿诸事顺成不可思议功德"。据说渡江海者若供右旋螺于船头,便会风平浪静,因此右旋螺又被视为"定风珠"。</p><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特为班禅所进右旋螺御题诗句:</p><p class="ql-block">白螺右旋为至宝,梵音普具三乘法。如是梵音如是闻,群生悉被福无量。</p><p class="ql-block">另题御赞一首</p><p class="ql-block">螺多左旋,希有右旋。孰谓生海,而能从天。所以梵帙,标奇着编。</p><p class="ql-block">丹书呈瑞,弗恒遇焉。寓声于寂,三乘提全。</p><p class="ql-block">乾隆五十二年,台湾暴发天地会领袖林爽文领导的农民起义。朝廷派一等公福康安前去平叛,相传乾隆赐给他三样东西,倭刀一对,左轮、右轮手枪各一,还有一颗"定风珠",这"定风珠"就是六世班禅进贡的右旋海螺。福康安渡海果然一帆风顺,由鹿港登陆,仅用时三个月就彻底平息了这次起义,战争结束,刀和枪都归于福康安,"定风珠"则被乾隆收回。</p> <p class="ql-block">大利益铜铃杵 </p><p class="ql-block">金刚铃、杵为藏传佛教常用法器。此组铃、杵之金刚铃,其柄鎏金,柄顶是四只摩羯鱼组成的杵形,其下为佛首,铃上刻覆莲,莲瓣中刻六字真言,下为一圈金刚杵,做工精致,典型宫中文物。金刚杵,四面以四只摩羯鱼自莲花瓣向外,成五股集于顶端。盒上藏、满、蒙、汉文款"班臣额尔德尼恭进,大利益铜铃杵。"为1780年,六世班禅进京朝觐留下见证。</p> <p class="ql-block">传道弘法</p><p class="ql-block">1780年9月六世班禅一行由承德赴京,驻锡西黄寺。9月26日,乾隆皇帝驾临西黄寺问候班禅,赠赏厚礼。六世班禅在京时,先后到圆明园、德寿寺、雍和宫、北海、万寿山、香山昭庙、嵩祝寺等多处佛教寺院拈香礼佛,讲经说法,给广大信众摸顶祈福,受到京师广大僧众的朝拜和欢迎。</p> <p class="ql-block">《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之"正大光明"</p><p class="ql-block">(此图为乾隆年间由宫廷画师绘制而成的40幅分景图之一)</p> <p class="ql-block">雍和宫万福阁</p> <p class="ql-block">德寿寺于民国年间被焚毁仅存两碑,碑文是清中央政府与西藏宗教领袖密切联系重要历史资料。</p> <p class="ql-block">北海小西天</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万寿山佛香阁</p> <p class="ql-block">香山宗镜大昭之庙</p> <p class="ql-block">宗镜大昭之庙的琉璃万寿塔</p> <p class="ql-block">嵩祝寺藏经阁</p> <p class="ql-block">嵩祝寺山门殿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大师不幸圆寂 乾隆亲临凭吊</p><p class="ql-block">1780年11月2日下午,六世班禅在北京西黄寺因患天花治疗无效而圆寂,享年42岁。班禅遗体在黄寺停放了6天,供各界人士和佛教徒瞻仰。然后移置到由乾隆帝御赐的用黄金制造的天降金塔里。次年二月,六世班禅的灵塔运往扎什伦布寺,该寺僧众将御赐金塔供奉在内。</p> <p class="ql-block">扎什南捷,位于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内,是五世至九世班禅大师合葬灵塔殿;意为"吉祥的天国"。</p> <p class="ql-block">深厚情谊 </p><p class="ql-block">六世班禅在京期间,正值其四十二岁寿辰,乾隆皇帝为表达对六世班禅的祝福,亲自创作了《祈寿长椿图》和《写寿班禅圣僧并赞》;六世班禅为乾隆皇帝祝七十大寿。乾隆皇帝为六世班禅的寿辰作画作诗,足见两人的深厚情谊。</p> <p class="ql-block">《写寿班禅圣僧并赞》与《祈寿长椿图》</p> <p class="ql-block">身染重病 </p><p class="ql-block">在六世班禅东来朝觐途中,乾隆皇帝十分关心这位宗教领袖及其随从的"种痘"问题,而六世班禅出于自身特殊宗教身份与地位的考虑方式,为其日后因天花圆寂埋下了重大隐患。在朝觐途中,六世班禅对随行人员的"种痘"问题非常重视,曾与二世嘉木样活佛多次商讨,结果是随行人员均在阿拉善的丹吉林寺进行"种痘",而六世班禅以"我不会出什么问题"拒绝了"种痘"的建议,然而,其明知有患上天花的风险,仍然毅然决然的坚定东行朝觐皇帝的决心。就这样,六世班禅在北京朝觐期间,因劳累过度,免疫力下降,染上天花,11月2日于西黄寺圆寂,乾隆皇帝亲临凭吊,处理一切善后。</p> <p class="ql-block">阿拉善丹吉林寺</p> <p class="ql-block">建塔纪念</p><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为了纪念六世班禅,特命在他生前住过的西黄寺西侧,建立了一座宏伟的"清净化城塔"及塔院。院内有乾隆御制的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书写的碑文。</p> <p class="ql-block">乾隆御书《清净化城塔记(满汉)》</p> <p class="ql-block">乾隆御书《清净化城塔记(蒙藏)》</p> <p class="ql-block">清净化城塔</p> <p class="ql-block">清净化城塔身正南面</p> <p class="ql-block">廓尔喀入侵与金瓶掣签制度</p><p class="ql-block">颁行《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 </p><p class="ql-block">1780年,六世班禅在北京西黄寺圆寂,班禅的哥哥仲巴呼图克图护送班禅灵柩及乾隆皇帝和王公贵族供奉的大量金银宝物,返回日喀则扎什伦布寺。仲巴呼图克图有一同母异父的弟弟沙玛尔巴,素与仲巴呼图克图不睦,因垂涎清廷赏赐给六世班禅的金银宝物,勾结本与西藏地方存在着贸易及土地间隙的廓尔喀,称扎什伦布寺内尽是金银财宝,又将藏兵虚实相告,唆使其入侵劫掠。</p><p class="ql-block">1788年到1792年间,廓尔喀兵分别两次入侵西藏,一直打到扎什伦布寺,导致扎什伦布寺惨遭廓尔喀军洗劫,连册封六世班禅的金册也被抢走。</p><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决定大举出兵,派大将福康安攻入廓尔喀腹地,令其彻底臣服,不敢复萌故志。</p><p class="ql-block">1792年9月23日,廓尔喀请求投降清朝。福康安为整饬西藏吏制,奏请颁行《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确立了此后100余年间西藏的政治、军事、赋税等制度,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和职责更加明确和规范。</p> <p class="ql-block">清廷颁布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p> <p class="ql-block">福康安——大学士一等忠锐嘉勇公两广总督</p> <p class="ql-block">1792年9月23日,廓尔喀管事头人噶箕第乌达特塔巴来到清军大营,请求归诚,并代廓王、王叔进京朝觐。</p> <p class="ql-block">金瓶掣签制度 </p><p class="ql-block">1793年颁行了《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对活佛转世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明确规定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等大活佛的转世须由金瓶掣签认定,活佛进行分级管理。《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的颁行,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藏传佛教活佛转世管理的法制化和规范化。</p><p class="ql-block">遵照《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规定,西藏地方政府陆续完成了《西藏活佛名册》,将藏传佛教活佛划分为两个等级:大活佛和其他活佛。大活佛须在理藩院建档,向中央政府奏报,其转世采用金瓶掣签制度;其他活佛由地方政府管理。</p><p class="ql-block">历史上,自1793年金瓶掣签制度颁行以来,第十世、十一世、十二世达赖喇嘛由金瓶掣签认定,第九世、十三世、十四世达赖喇嘛经中央政府批准免于金瓶掣签;第八世、九世、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由金瓶掣签认定,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经中央政府批准免于金瓶掣签。</p> <p class="ql-block">金瓶通体以莲瓣纹、如意头纹、缠枝纹等图案组成,瓶口内插有签筒,筒内放置如意头象牙签五支,供寻找活佛和转世灵童时用。共两只,一只贮北京雍和宫,一只存拉萨大昭寺,同为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制。图中为拉萨大昭寺金瓶与象牙签。</p> <p class="ql-block">1995年11月29日,国务院代表罗干在拉萨大昭寺主持十世班禅转世灵童金瓶掣签仪式。</p> <p class="ql-block">中国佛教协会西藏分会会长、寻访领导小组成员波米·强巴洛珠活佛掣签。掣签人波米·强巴洛珠是位德高望重,在藏传佛教界佛学造诣高深的代理甘丹赤巴(藏传佛教格鲁派头衔,意为"甘丹法座持有者")。</p> <p class="ql-block">1995年12月8日,国务院代表李铁映在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向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颁授金册金印。</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大型历史油画《金瓶掣签》。1995年11月29日,认定十世班禅额尔德尼转世灵童的金瓶掣签仪式,在大昭寺释迦牟尼像前,严格按照藏传佛教仪轨举行。西藏那曲嘉黎县男童坚赞诺布中签,被认定为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的转世真身。</p> <p class="ql-block">历史中的西黄寺 </p><p class="ql-block">西黄寺位于北京德胜门外至安定门外,为清代重要皇家寺院。西黄寺始建于顺治八年(1651年),是在辽萧太后燕京行宫的基础上建造而成。清顺治帝敕令,将毗邻西黄寺东侧的普静禅林同时改建。由于二寺毗连,又同为藏传佛教寺院,故当时人们习惯称普静禅林为东黄寺。顺治九年正月(1652年),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接受顺治皇帝邀请,启程朝觐,年末抵达北京,为褒奖五世达赖喇嘛的爱国行动,清政府特拨白银九万两修缮西黄寺,供五世达赖喇嘛在京驻锡之用。在清王朝,西黄寺遂成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入京朝觐的驻锡地,也接待过一批批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入京朝贡的使臣和藏传佛教界一些领袖人物及著名的高僧大德。</p><p class="ql-block">1979年8月21日,北京市政府宣布西黄寺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清净化城塔院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黄寺的历史,像一幅历史长卷,真实地记录了藏传佛教领袖人物爱国爱教、护国利民的不朽功绩;西黄寺的历史,又像一座历经沧桑的石碑,把中国各民族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的坚强意志和美好心愿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让后人世世代代传承下去。</p> <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西黄寺的具体位置是坐落在安定门外北校场北。金代皇室完颜氏后裔、清代曾任内阁中书、兵部主事、湖北巡抚、两江总督等职的麟庆(1791-1846),在其所著的《鸿雪因缘图记》中对西黄寺附近的地理环境作了大致的描述,并请人做了一幅较为详细的图画,名为"赐茔来象"。</p><p class="ql-block">在西黄寺的大门前,曾有一条东西流向的小河,河水清清,微波粼粼。正对西黄寺的大门,有一座小石桥横跨河面,与其他道路相连。</p><p class="ql-block">西黄寺的主体建筑包括两部分,即汇宗梵宇和清净化城塔院。如今的西黄寺其实只是历史中西黄寺的一部分:清净化城塔院;而汇宗梵宇历经战乱,已淹没在了历史的洪流中荡然无存。</p> <p class="ql-block">1928年日本航拍图及区域划分图</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1928年日军侵华前航拍的黄寺建筑群照片。满清时期黄寺建筑群由普静禅林(东黄寺)、汇宗梵宇和清净化城塔院(西黄寺)及咨福院四个部分组成。</p> <p class="ql-block">雍正元年(1723年)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重修汇宗梵宇时所造三世佛像。摄于20世纪初</p> <p class="ql-block">雍正元年(1723年)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重修汇宗梵宇时所造八大菩萨像。摄于20世纪初。</p> <p class="ql-block">汇宗梵宇都纲殿。摄于19世纪末。</p> <p class="ql-block">汇宗梵宇都纲殿基座排水的螭兽</p> <p class="ql-block">破败的汇宗梵宇都纲殿。摄于1940年前后</p> <p class="ql-block">经战火后的汇宗梵宇都纲殿。摄于20世纪中叶。</p> <p class="ql-block">西黄寺所用瓦件</p> <p class="ql-block">琉璃法轮饰件 </p> <p class="ql-block">琉璃勾头</p> <p class="ql-block">琉璃滴水</p> <p class="ql-block">琉璃板瓦</p> <p class="ql-block">黑瓦件</p> <p class="ql-block">琉璃瓦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