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亨村里品书香——孙中山故居瞻仰记

尼大大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孙中山故居瞻仰记</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使我未曾想到的是,在翠亨村,真正引起我激动的,不是恬静的园林,秀丽的景致,也不是迷人的南国风情和爽口的地方小吃,而是那间古朴的、毫不引人注意的阁楼式的小小书房,以及书房里陈列着的老式的文房四宝、孙中山先生读过的各种书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南粤的秋天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艳阳高照,大野芳菲,徐徐拂面的清新海风令人心旷神怡。从珠海到中山的海湾公路两侧,一幢幢风格各异、造型别致的别墅小楼掩映在姹紫嫣红之间,恍惚中,游人仿佛走进了格林的童话世界。就在这目不暇接之际,我们的车子开进了中山市,停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的大门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位于珠江三角洲入海处的香山县,历史上曾是一个贫穷、愚昧、落后的海隅,历代典籍上都默默无闻。1866年11月12日,在这个不为世人注意的小县里,却诞生了一位后来改写了中国近代历史的伟大人物,那就是被大陆人民称作“革命先行者”、被台湾民众尊为“国父”的孙中山先生。为了纪念他所建立的不朽功勋,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香山县改为中山市,并把他的诞生地翠亨村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花团锦簇的翠亨村,到处折射出孙中山先生杰出思想的光辉。一排排芭蕉树伸展着阔大的绿色臂膀,向远方来的客人亲切致意;高大的热带植物伞美槐投下长长的绿荫,使人们仿佛依然在领略孙中山先生的余泽。故居的大门由两座民族特色浓郁的仿明式建筑构成,汉白玉基座上,是一如天空般湛蓝的重檐飞角琉璃瓦顶,象征着孙中山先生为之奋斗的“九州归一”的宏大理想。洁白的正面墙壁上,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四个大字“天下为公”熠熠生辉,给后人以无尽的鞭策与遐思。一个政治家,总是以他为公的程度,以他对社会付出的多少来换取人民的支持度,换取社会的承认度。“天下为公”可说是孙中山先生毕生景仰的最高精神境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故居的中心是一座融合中西建筑特点的两层砖木结构楼房,它的四周,分别辟有“孙中山先生讲演厅”、“少年孙中山听故事”雕塑、孙中山为反清举义而试验炸药的场所遗址“瑞接长庚”门匾、“孙中山先生遗嘱亭”等参观景点。孙中山先生小时打柴、割草的金槟榔山上,他与童年朋友游泳、捉鱼的兰溪里,似乎仍留有清晰的伟人足迹。花木扶疏间,游人们的记忆之舟逆流回溯,眼前是一幅幅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历史画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孙中山先生的原名叫孙文,字德明,号逸仙。“孙中山”这个名字源自他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的化名“中山樵”。他十岁入村塾读书,两年后赴美国檀香山学习,十七岁回国,在广州、香港等地行医。当时的清政府在内忧外患夹击之下,已是日薄西山、摇摇欲坠。面对西方列强的凌辱,孙中山先生曾愤而上书北洋大臣李鸿章,呼吁变法革新,重振中华雄风,但却遭拒绝。至此,孙中山先生意识到“救国急于救命”,遂抛弃改良思想,创立革命目标,公开打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旗帜,正式宣告与腐朽的满清政府决裂。1905年,孙中山先生组建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系统提出了“三民主义”思想,先后策划了十余次反清武装起义,给了清王朝以沉重打击。这些起义虽然均告失败,但孙中山先生毫不气馁,终于取得了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的胜利,彻底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专制制度。这一天,后来被孙中山先生定为“中华民国”的诞生日,至今,台湾当局仍把它称作“国庆日”来纪念。1912年元旦,孙中山先生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孙中山先生的童年是在故居度过的。故居中的一切,都留有那个时代的深刻印记。令我沉醉神迷的那间溢满书香的小小斗室,更是在无声地告诉后人,这位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先驱是怎样孕育了自己前无古人、后少来者的博大襟怀的。孙中山先生童年时就嗜好读书,从书中,他了解了外面的世界,也确定了自己的人生归宿。读书,使他过早地完善了自我,塑造了近乎完美的人格。当时的两江总督是颇具声望的张之洞。这位大力倡导“洋务运动”、对发展中国民族工业助力甚巨的清廷大员一度是孙中山先生仰慕的人物。一次,初出茅庐的孙中山先生前去谒见他。正在会客的张之洞接过门房呈上的拜帖,见上面写着“弟孙文谨拜”,便问来者何人,答曰“一年轻书生”。张之洞即戏谑地提笔在上面写道:“持三寸简,见三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随手掷出。孙中山先生见了门房退回的拜帖,微微一笑,附上一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布衣亦可傲王侯。”重又递入。张之洞一见,深为来人的才思敏捷所惊,纡尊出见,降阶而迎,果真以兄弟相称。这件事后来成为广为流传的一段佳话。孙中山先生博览群书,罕有人及。无论是在檀香山,在香港,在东京,他一有闲暇,必手不释卷。他曾自言:“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够生活。”除了华盛顿、林肯等人的传记外,他所读的大量是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学说,其余如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历史、文学等等,无不涉猎。由于他的勤奋好学,识多见广,早在檀香山时,同学们就送他一个雅号:“通天晓。”投身革命后,孙中山先生多次遭清政府通缉,长年流亡外洋。即使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他仍然好读不辍。伦敦蒙难前后,英国许多大图书馆都留下过他的足迹。他后来的秘书黄昌谷先生曾回忆道:“先生在旅途中,带的东西很少,但总得带上关于革命方面的最新出版物,一有空就仔细阅读研究。”他曾潜心钻研过的卢梭的《民约论》,富兰克林的《自传》以及《法兰西革命史》等著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篡夺了胜利果实。孙中山先生又义无返顾地领导了“讨袁护法”斗争。在那样紧张的时刻,他仍然也不忘读书。当时他和手下人一样,每天的生活费只有两元大洋,但只要路过书店,他必要进去,有时甚至连返程的车费都花掉了,只好步行回家。同情中国革命的日本友人犬养毅曾不解地问孙中山先生:“我们每次来看望先生,谈不到三句,先生就要讲革命;难道先生于革命之外,就没有别的嗜好吗?”孙中山先生正色回答说:“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唯有读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这是一个真正可以称得上“伟大”二字的人。人的伟大,在于他的思想的伟大,人格的伟大,魅力的伟大,他的精神境界和他所建立的业绩的伟大。而这些如日之升、如木参天、如水溢岸的伟大言行,都来自于他的孜孜进取的精神,他的好学不倦的毅力!透过孙中山先生故居那间只有几平方米的小小书房,谁能不得出这样一种结论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哦,愿翠亨村的书香永远在中华大地上飘荡……</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96年10月)</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