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张氏家庙“德远堂”高大雄浑,气势恢宏

南山祥哥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文章载自《张氏家族总会》,文章标题及部分篇节有改动。</span></p> <p class="ql-block">  听说福建省南靖县塔下村,有一座张氏家庙叫“德远堂”,家庙外竖立着21根高过10米的石龙旗杆,这是为了表彰纪念科举登科的张氏族人所建立的,如杆尖上呈毛笔形状的,是表示文科登科;杆尖上是刀剑形状的,表示是武科登科。</p> <p class="ql-block">  塔下村它是一个中国典型客家村落。这里有两座自南而北的蜿蜒大山,如巨臂揽住一道生机勃勃的峡谷,山中古木参天,碧绿如黛;竹林茂密,翠接云天;林阴深处,青气浮浮;淡淡霭雾,划出几道弧线,托出村落恍若蜃楼的起伏檐角。一道弯弯曲曲的山溪从峡谷中穿过,溪水快快活活地流淌,水色清明澄碧。清纯如酿的空气,让人嗅出许多逝去的年代,追寻历史行走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  相传,元末明初,张姓入闽始祖张化孙派下九代孙小一郎偕妣华一娘由永定金沙蕉坑迁广东大埔,又迁至紧邻永定的马头背张屋坪。后移居平和小溪打铁,生二子,小一郎和长子留居小溪,华一娘携次子光绍迁回张屋坪,明代宣德元年(1426年)肇基塔下,当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谷,满山荆棘,他们辛勤劳作,经历代子孙的耕耘,逐步奠下基业。</p> <p class="ql-block">  随着家族的兴旺,人口的增长,原来居住的土茅屋已不适应聚居需要,特别是闽西南一带山高林密,盗匪猛兽时有出没,民系之间和村落之间的争斗也时有发生,于是,张姓族人沿着沟谷两旁,建造了一座座集居住、防御等功能于一体的围合型土楼建筑。最早的土楼福兴楼建于明代崇祯四年(1631年),为七世东崖公所建,以后又陆续建造42座土楼,有方形、圆形、围裙形、曲尺形等,这些土楼沿山溪呈长形摆布,高大雄浑,气势恢宏。</p> <p class="ql-block">  传播张氏文化,行走在路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