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朝徐燕《长冈续修譜序》

江城散宜人

<h5><b>引言:</b>康熙甲辰年(公元1664年),《长冈家谱》传数代卷帙散逸、所存者仅世系一帙。族祖阳生(徐必达,字阳生)毅然以家谱为己任,联絡宗人,追輯前微,剜心呕血,着修数年。康熙岁次丁巳(公元1677年),族祖坤显、尚进、必达、必是、國褒等共同参与,并延请华谷分日驤公,修葺《长冈徐氏家谱》二部。坤显公徐燕作《长冈续修譜序》。</h5> 上古时代,圣人用<b>“吹律听声”</b>的方法来确定人们的<b>“姓”</b>氏,凡夫俗子不得而知。五帝以<b>“生”</b>而定<b>“姓”</b>氏,禹母修己,吞薏苡而生禹,因姓<b>“姒”</b>氏。“姓”氏的本质是合于阴阳变化与自然的融合!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黄帝奠定天下</b></h3> <p class="ql-block">黄帝奠定天下后,建立分封的古国体制,<b>“以德治国,修德振兵”,“惟仁是行,修德立义”</b>。教人五种伦理道德,即:父母与子女之间要亲密,君主与臣下之间讲道义,丈夫和妻子之间有区别,长幼之间有秩序,朋友之间讲信义,这是古今人伦的开始。随着人口的繁衍、社会的变革,因<b>“姓”</b>氏而成<b>“族”</b>,继而有贫穷、富贵、尊卑社会现象;后又因<b>“族”</b>而生衍<b>“家庭”</b>。</p> 先秦两汉时期,儒家经典中<b>“王尊”</b>家族有大宗、小宗之辨。宗其始祖为大宗,此百世之所宗。宗其为曾祖,为曾祖宗;宗其为祖,为祖宗;宗其为父,为父宗。父宗以上至高祖皆为小宗,以其转迁有别于大宗。<b>“小宗有四,大宗有一,凡有五宗”</b>,人之亲亲所以具备。 宗法混淆,宗庙的辈次就会错乱,这是未曾列序的结果。家谱纪叙详覆,子孙虽繁衍百派如江河溪流,梳理源头终究一脉。这就是我们不能忽略代序,也不可不注重宗谱的缘由! <h3>徐氏之族发源于东海之滨。伯益佐禹治土平水,功封<b>“嬴邑侯”</b>。娶姚氏生二子,长大廉,封陆氏后为嬴;次若木,夏仲康封徐国君,食邑东海。若木长子征国,夏袭徐国君,徐氏得姓始祖,传三十二世。即:01若木 02征国 03房 04仁 05豹 06谦 07佥 08晔 09祖禹 10清11宝 12宽 13兴 14强 15车 16能 17弘 18瑞 19侍长 20济21恭 22文举 23台 24龙 25忠 26超 27康 28渰 29彦 30训31绥 32偃王诞。(出自南宋淳熙乙巳年(公元1185年)由西山蔡元定作序修订的《徐氏宗谱》)。徐氏族祖皆葬东海之滨,山东郯城北七里为中华徐氏始祖陵,称豹公墩、豹墩、大墩、六里墩。</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偃王诞雕像</b></h3> 西周朝时,徐国宫人有娠而生卵,暖之遂成儿,即三十二世偃王诞,偃王行仁义而丧国。据九江<b>《徐珑·徐氏宗谱》</b>载:<b>“偃王诞失国,后再传十二世孙章禹”。</b> <p class="ql-block">章禹之孙徐辟(前345—267年),师学孟子,孟庙有其供奉牌位。秦时,禹十三世孙徐诜由山东迁往关中,做了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的宰相,生二子仲、延。</p> <p class="ql-block">汉朝时大贤<b>徐穉(字孺子)</b>(97年-168年),东汉豫章南昌人,德才兼备,高贤之仕。汉朝末年徐庶居颍川郡,名将徐晃镇江陵,他们都官拜魏国名臣宦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徐孺子公园</b></p> 晋朝永康年间,有号称<b>“建安七子”</b>的徐干(170年~217年),才藻風騷,倜傥絕倫。晋孝武帝时,中书侍郎徐邈(343年~397年),为人谨慎,勤政爱民。 <p class="ql-block">南北朝宋时的<b>徐羡之</b>(364年—426年),初为太子少傅主簿,官至司空。齐朝的<b>徐勉</b>(466年—535年),幼年丧父,家境贫寒;自我勉励,恪守高洁。同族人徐孝嗣赞叹说:<b>“勉为人中骏马,能达千里之外!</b>” 天监六年(507年),被授官给事中、五兵尚书,迁任吏部尚书,著绩于<b>《南史》</b>。梁朝时的<b>徐摛</b>(474年—551年),起家太学博士,迁左卫司马。其<b>“文体轻丽,独步中原“</b>,宫体诗自他开创。中大通三年(531年),出任新安太守,为治清静,教人礼仪,劝课农桑。北齐朝<b>徐之才</b>(505年-572年),为医学名家。其先祖徐熙是南朝丹阳(今安徽当涂)人,世称<b>“东海徐氏”</b>。 之才公曾经侍奉过梁国魏帝、东魏孝静帝、北齐文宣帝、北齐武成帝等多个皇帝,足见他医术高明。</p> 唐朝高祖时<b>徐世勣</b>(594年-669年),字懋功,是唐朝国立的大功臣。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徐世勣攻城拔寨</b></p> 唐朝后五代期间,江夏县令紹先公子裕叔公,居江夏古城西南角的<b>“竹簰門”</b>,代传至懿公时,其孙林山公得二子淳,温,随懿公迁居海州。当时楊行密自立淮南王,国号<b>“吴”</b>,袭用唐昭宗的年号<b>“天祐”</b>。朱温纂夺唐朝国权,吴王图谋恢复。温公事吴为牙將,領昇州刺史,以知训留广陵从指揮使,知诰为昇州防遏兼樓船副使,知證事吳有大功。知諤、知誨、知询俱戮力于吳国。伯仲佐吴,始終不忘恢复国朝。父不忘唐于国为忠,子继父志于家为孝,忠孝的淵源自然而來。 知证公为温公养子,实为温公兄淳公所出。知诰出自徐州李氏,楊行密领养后,因家不睦而转赐温公,命名<b>“知诰”</b>。知诰升迁吳国节度使,侍奉温公笃谨甚愛。 天祐末年温公卒,知证公封<b>“江王”</b>,奉王命率师平叛福建,知证公应用<b>“仙术”</b>救治百姓的瘟疫。后升迁德胜宁国军节度使,历官至永泰楚州觀察處置等使,檢校太傅相國公。当其抚治宣州,对国家有贡献的士兵追赠表扬,岁荒时赈济百姓。遭疾病薨于任上,葬于宣城城西的丁山,谥号<b>“魏惠王”</b>,建彰教禪院祭祀。子思忠、思孝,居于姑山之南代代相传,为今天的“<b>大徐村”</b>。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悠悠城西丁山</p> 宣城徐氏自江王知证公开始,然后从老村(大徐村)徙居各方,计有四分:老村、华谷、城东玉山及我长冈。据考证十世祖千八公为长冈始祖。南宋年间避乱迁居<b>“横冈”</b>,后转迁<b>“长冈”</b>,子孙繁衍、昌盛千年。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长冈美景</b></h3> 宋嘉泰宁宗年间(1201年-1204年),长冈十五世祖騰毅公贤绅乡里,其子康之公官拜<b>“迪功郎”</b>。至斗烈公,成祖御赐<b>“修职郎”</b>。二十五世祚公文行显达,进士及第。族人后先猬集,连紉于朝,接軫于市,炙人耳目。 明初成祖时,晟公徐奇巡按江西、湖广钦差大臣。告老还归故里而修葺家谱。万历年间祚公仲子有孚复葺家谱,传数代卷帙散逸、无法考证。康熙甲辰年(公元1664年),长冈阳生兄(徐必达,字阳生)毅然以家谱为己任,联絡宗人,追輯前微,剜心呕血,着修数年。而华谷分兆良叔祖为之缮写,分卷两部,以甲、乙、丙、丁为弁首,较前朝家谱更加详覈。兆良叔祖有功于长冈分谱,仿佛龙门急流中屹立的砥柱山!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箫韶乐成九章</b></h3> 不肖徐燕参与修葺家乘,并从傍玉成,如<b>“沧海之一粟,泰山之砾石”</b>难以补全万一,期待后辈贤能纠集长冈五分支谱而合一,犹 <b>“朱子家训大全、箫韶乐成九章”</b>而振耀于世!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康熙歲次丁巳春月(公元1677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十世嗣孫 燕敬述</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