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农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节,又称青龙节、春龙节,都与龙有关。龙抬头节的民俗很简单,就是一个字:“吃”,而且要去高级饭庄大吃。今年是龙年的龙抬头,而且还是甲辰龙年的龙抬头,更要大吃一顿。</p><p class="ql-block"> 其实在元朝以前,二月二与龙抬头没有一点儿关系。在唐朝以前,二月二也不是节日。古人比现代人辛苦,天天都得上班。要想休息,唯一的理由就是祭神,可以借机放假一天。全世界的法定节假日都与祭神有关,包括周末、周五和各种节日。中国在唐代以前,春天只有三个法定节日,正月的第一天和最后一天和三月的上巳节。唐德宗认为二月正是农事开始之际,应该有一个节日,于是就让宰相李泌找个理由。李泌建议正月最后一天的节日移到二月初一,理由是祭句芒神。唐德宗是在安史之乱之际当上的皇帝,即位之后又平息了好几场叛乱。古人在发生矛盾、争议或冲突时,通常设立一个特定的时间或场合,通过庆祝活动来调和、平衡双方的关系,称“中和”。唐德宗立即颁布诏令,以贞元五年(789年)二月初一为“中和节”,规定每年此日放假一天、赐宴群臣、全国百姓也要相互赠送礼品。可见中和节就是以吃开端,而且档次是御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全唐诗》共收录15首唐德宗的诗,其中四首与中和节有关,写的都是吃。其它唐代文人,诸如李泌、权德舆、王建、柳宗元、白居易等也都写过有关中和节的诗,也都是描写吃。宋朝有关中和节的诗词也是一样,描写的也大多是盛宴。</p><p class="ql-block"> 后来,土地爷于二月初二诞生,专管土地。土地爷的大名叫“社”,所以二月二就叫社日节或春耕节、农事节。为了让土地爷提高土地的质量、适合庄稼生长,人们便在二月二为土地爷庆生,也是大吃大喝。唐末诗人王驾的《社日》诗描述了为土地爷庆生的情景:“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再后来,连续过两个节日太繁琐,连续两天大吃大喝也受不了,就把中和节改到了二月二,一天过两个节。于是二月二的习俗就变成了吃盛宴。2011年05月23日,中和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玉华台饭庄是中国的老字号,新中国的开国第一宴就是玉华台饭庄的九位淮扬菜大师在北京饭店的杰作。在玉华台饭庄吃饭,绝对够得上盛宴的档次,所以中午就带着孩子和老太太跑到其望京店去大快朵颐。</p><p class="ql-block"> 走进饭庄大门是一个客厅,大厅里摆着沙发,沙发的对面是酒吧,摆满各种酒类和饮料。古代的高档宴会场所,必有客厅,宾主须先在客厅寒暄之后方可进入餐厅用餐。玉华台饭庄的客厅,凸现古时高档饭庄的风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客厅到餐厅的大门上挂着一块“淮扬珍馐”匾,看落款便知出自名家手笔,因为大书画家的典型特点就是签名让人认不出来。</p><p class="ql-block"> 门两边的对联我认识,出自齐白石手笔,上联被电视机挡住了,我在电视后面看了,写的是““玉堂春色好”,下联为“华宴满台香”,联首二字为“玉”“华”,下联含“台”字,凑成了“玉华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进餐厅大门有一个外卖柜台,各种玉华台饭庄制做的美食琳琅满目。后面挂着社会名流们在此用餐后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个柜台里是各种特色菜,还有腊八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个柜台里都是特色干粮,有各种馅饼、韭菜盒子、懒龙、花卷、点心,还有玉米面做的菜团子、贴饼子等乡村美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餐厅的墙上挂着沈左尧所写的藏头诗《咏玉华台》:“玉液晶巵琥珀光,华堂锦簇盛宴张。台高杨子望南北,妙手烹调十里香。”每句首字组成了“玉华台妙”。落款为:“此诗为著名书画家沈左尧先生为玉华台题写的诗句,XX居士又录”。这位居士应该也是著名书法家,因为签名也认不出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餐厅的一面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山水画,画家肯定也很著名,签名同样认不出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餐厅内足以容纳一二百人就餐,东南两侧的二层楼房还有几十个包间,其档次与规模不亚于唐德宗赐宴群臣的麟德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过龙抬头节时,各地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span style="font-size:18px;">吃面条叫吃“龙须”,刚一入座,服务员见老太太慈眉善目,当即送了一碗“龙须”,双手奉上以表敬意,祝老太太健康长寿。“龙须”里还有一个“龙蛋”。</span></p><p class="ql-block"> 中国在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天文学,把天上很亮的恒星分为二十八宿,并把这二十八颗星星分成东南西北四组,并根据它们之间的连线形状想象成四种动物。其中东方的七颗星星的连线形状像龙,被命名为“苍龙七宿”,并按龙身上的部位,依次将这七颗星星命名为“角、亢、氐、房、心、尾、箕”。每年春天农耕开始之际,苍龙七宿在东方地平线上开始慢慢上升,最先露出的是角宿,就是龙角,人称“见龙在田”。到夏天,所有苍龙七宿都升至正南方的夜空,人称“飞龙在天”。到了秋天,苍龙七宿开始在西方下落,角宿最先降下,人称“群龙无首”。在冬季,苍龙七宿都隐没在北方地平线下,人称“亢龙有悔”。</p><p class="ql-block"> 元代的天文观测仪器比较先进,出现了郭守敬这样的天文学家,能测出角宿在二月二这天开始出现。从此二月二才被赋予了“龙抬头节”的头衔,一天过三个节,但仍沿袭中和节的习俗:吃盛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玉华台的镇店名菜就是炝虎尾,炝虎尾所用之鳝鱼必须是小拇指粗细,取从尾尖往前数三寸的那段脊肉烹制,制成之后,鳝肉形如虎尾。鳝鱼长得就像龙,二月二吃鳝鱼称为吃龙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凤是龙的家属。龙抬头节把食物都冠以龙的头衔,怕家属不高兴,所以二月二要吃鸡,相当于吃凤肉。自古流传着一首民谣:“二月二,龙抬头,晴天笑,阴天愁。大仓满,小仓流,家家都盼大丰收。二月二,龙抬头,打囤放鞭炒糖豆。四个菜 ,一壶酒,吃鸡吃鱼还吃肉。”可见民间也早有二月二大吃大喝民俗,而且第一美食便是鸡。</p><p class="ql-block"> 玉华蒜香鸡也是玉华台的镇店名菜,又蒸又炸方可制成。吃起来口感香、嫩、酥。那碟镇江香醋似乎与蒜香鸡没有关系,可能是服务员暂时放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虾是龙的亲戚,龙抬头这一天要是不吃虾它也不高兴。翡翠虾仁是玉华台的独门佳肴,其口味令人欲罢不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龙抬头节这天吃的青菜称“抬头菜”或“龙头菜”。古人云:“吃了龙头菜,一年都发财”。为此点了一盘清炒鸡毛菜,相当于吃了凤的羽毛。</p><p class="ql-block"> 等到菜被端上桌,发现并非清炒鸡毛菜。问了一下服务员,是她搞错了,下单时误选了清炒板蓝根苗。</p><p class="ql-block"> 所谓“板蓝根苗”实际上就是“板蓝”的童年,因为大家见惯了“板蓝根冲剂”,就把板蓝称为“板蓝根”。实际上板蓝的叶子和根都是中药,其叶叫大青叶,其根叫板蓝根。板蓝根又叫蓝龙根、土龙根,都与龙有关系,所以用板蓝根苗作抬头菜寓意更好。而且板蓝的根和叶都有抗病原微生物、抗内毒素、解热、抗炎的功效,春天食用也很好。所以服务员将鸡毛菜误为板蓝根苗也算是歪打正着,我们还感谢了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服务员对点错了菜深感内疚,大概是跑到外卖柜台给我们买了一个最网红的团子。所谓团子就是用玉米面包上青菜蒸制的一种食品,在龙抬头节吃团子称“食龙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龙胆”的“胆汁”是荠菜。荠菜堪称报春使者,惊蛰即开始疯狂生长,二月二是其最鲜嫩可口的时候。荠菜的“荠”字中有一个“齐”字,于是便有了“齐全”的寓意,象征各种财物滚滚而来。所以龙抬头节吃荠菜也很应景、吉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龙抬头节要吃饼,谓之吃“吃龙鳞”。尤其喜欢烙很薄的饼,裹上各种美味菜肴吃。玉华台的肉饼很著名,外面的面皮薄如纸,里面都是肉,既有龙鳞也有龙肉。盘子右侧的那块空着的位置,原本应该放一碟镇江香醋,起提味解腻之作用,被服务员放在了蒜香鸡的盘子上。自知饭量有限,事先让服务员准备了餐盒,以备待会儿带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盛宴结束,服务员说每天店里有一项优惠活动,今天可以5元钱买4个豆窝头。龙抬头节的重要食品之一就是吃豆,称“吃龙豆”,当即买了四个。</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龙抬头节必须吃的大菜是猪头肉,在二月二这天称“抬头肉”。猪为六畜之首,猪头是首中之首,故古人祭祖一定要有猪头,以示尊重。神仙中也有不吃素的,龙王便是一种,故二月二祭祀龙王也要用猪头。龙王吃罢猪头人再吃,故龙抬头节吃猪头不叫“吃龙头”而叫“吃龙食”。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吃了猪头好兆头”。年前表侄女送了一块酱猪头肉,就等着今天食用。今天晚餐的大菜就是猪头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俗语说“二十九,蒸馒头”,指的是腊月二十九那天要蒸很多馒头。这些馒头要吃整个一个正月,只有到了二月二才可以蒸新的馒头。所以自古有“二月二,打粮囤,围粮仓,蒸新馍”的传统。今天特意蒸了几块荷叶饼做龙鳞。把猪头肉夹在荷叶饼中吃,美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古人二月二祭龙王是为了祈求丰收,丰收了就有了财富。白菜寓意百财亨通,所以就有了龙抬头节吃白菜的风俗,有聚财、招财的好兆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月初二又俗称“萝卜生日”,还要吃萝卜。俗话说萝卜是“头辣、尾臊、腰正好”,所以二月二吃的萝卜叫“撑腰萝卜”。</p><p class="ql-block"> 二月二吃萝卜也有典故。战国时期,吴国太宰伍子胥反对吴王夫差放回越王勾践,又规劝吴王不要攻打齐国。伍子胥吴国要亡国,派人用大米粉做成城砖大小的年糕埋在城墙下,留下遗嘱:如遇灾荒,可用来充饥。公元前484年,夫差赐剑令其自尽,死后被投入钱塘江。后来吴国果然被越国所灭,又发生了水旱灾害,百姓食不果腹。次年二月初二,老百姓已饿得无力耕田。伍子胥手下遵照遗嘱挖出年糕分给大家,不料许多人因饿极贪食而病倒。幸亏一位走坊郎中,用萝卜消食法将病治好。后人为了纪念伍子胥和那位走坊郎中,就传下了二月二吃萝卜和年糕的风俗。</p><p class="ql-block"> 1987年,第三十九届世界卫生大会提名建立“世界胡萝卜日”以强调胡萝卜给人健康带来的影响。为此我们也切了一盘萝卜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民谚曰:“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户户炒豆豆”,“龙抬头,吃豆豆,人不得病地丰收”,意思是说二月二这天,家家户户都要炒豆子吃,称“挑龙头”。</p><p class="ql-block"> 传说武则天在公元690年称帝,玉帝令所有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雨,被玉帝撤职查办,要等到金豆开花时才能官复原职。百姓们在第二年的二月二,家家户户爆玉米花、炒豆子,并设案焚香,告诉玉皇大帝金豆开花了。玉皇大帝眼神不好,便恢复了玉龙的职务。公元705年武则天改元神龙,二十二后就遭遇了神龙革命,被迫退位。但民间吃开花豆的习俗却延续至今,吃的时候还要朗诵:“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p><p class="ql-block"> 反正玉帝眼神也不好,也有人用面粉做的棋子豆假冒金豆。如今这岁数牙口不好,嚼不动炒豆,便用绿豆发了豆芽,看起来也很像开了花的金豆。《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发陈”就是将去年秋冬,收敛的阳气借助青色的嫩芽发散出去。中医专家认为绿豆是绿色的,绿豆芽是最佳“发陈”食品,建议二月二一定要吃绿豆芽。</p><p class="ql-block"> 民谚曰:“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为防止蝎子蜇人,人们将二月二的炒豆、爆米花称为“炒蝎爪”以诅咒蝎子不能爬行、无法蜇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除了炒金豆、吃豆芽、蒸新馍,二月二还有蒸大包子、蒸窝头的传统。中午在玉华台买了豆窝头,正好晚餐时食用。这豆窝头是将红小豆用糖煮至酥软,然后将其和入玉米面、黄豆面之类的混合杂粮中蒸熟。吃起来红小豆甘甜酥烂,杂粮面松软芳香,真乃人间美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月二要吃五谷杂粮饭或粥,寓意今年五谷丰登。喝五谷粥叫“喝龙血”,我家的“龙血”是用大米、绿豆、莲子、银耳熬成。很多地方有二月二用绿豆做食品的传统,最普遍的是吃绿豆焖子,用绿豆熬粥也行。</p><p class="ql-block"> 最后以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二月二日》作为本文的结束:“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