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迈罗驿古村落参观记

若水由之

<p class="ql-block"><b> 澄迈罗驿古村落参观记</b></p><p class="ql-block">2024年3月10日,星期日,澄迈县小雨,参观中国传统古村落——罗驿村。9时许,老战友王辉驾车从冠永凤凰城出发,大约二、三十分钟,即到达罗驿古村。没有想到的是,罗驿村人口众多,竟然是清一色姓李,堪称澄迈望族!</p><p class="ql-block">古道悠悠越千年,</p><p class="ql-block">罗驿徘徊久流连。</p><p class="ql-block">遙想松山多才俊,</p><p class="ql-block">助得琼崖换新天。</p> <p class="ql-block">罗驿古村,位于澄迈县白莲墟西南一公里处,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村,于南宋末期形成。罗驿村古属恭贵乡倘驿村,今属老城镇。南宋末期(1256——1279 年)琼州万安(今万宁)流川人氏李文英从教澄邑,就地落籍倘驿村,因村旁有琼州西路官道驿站,又以“此地诸峰环绕罗列,驿道于此,可以罗络四海商客,广交天下朋友”,故名罗驿村。</p><p class="ql-block">村中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李氏宗祠,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古朴恢宏。有1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古迹主要有二祠、三坊、三塔、三桥、九井,还有一驿站、二学堂、三古墓、四故居、五雕楼,立村始祖李文英为饱学之士,曾以教书为业,家学源远。元、明、清600多年间,人才迭出,澄迈县历史上第一位举人李震器于元治元年(1321年)乡试中一家三代3举人。李恒谦官至云南知府,是全县古代级别最高的地方官。明武官李福庇,特授千户,后人建“忠烈祠”以记。革命时期,琼崖纵队早期领导人李定南、李独清均是本村人,曾担任多部门重要领导职务,叔侄二人同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重大贡献。该村籍学者李道庆,于1986年评为“微波法测定胶乳干放含量研究”科学技术进步奖,是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计有大学生343名,硕士、博士研究生20名,科级干部32名,处级干部20名。</p> <p class="ql-block">罗驿村是一个古老而不平凡的村庄,据史载,罗驿村立村自南宋末,迄今已有800年的历史,全村现有总人口6000多人,其中本村户籍人口3328人。人口之众,清一色姓李,堪称澄迈望族。故史上海南唯一探花、清代张岳崧曾为之题字“万叶枝柯”以褒。</p> <p class="ql-block">罗驿村位于澄迈县老城镇北部,南距县城金江29公里,北距琼州海峡6公里,属火山岩台地,土地富含硒等稀有微量元素。罗驿村三面环山,田畴千亩,空气清新,风景优美。该村健在百岁老人2名,80岁以上老人为102名,60岁以上老人为376名。2010年12月17日,被澄迈县委、县政府授予澄迈县“十大长寿之村”称号。</p> <p class="ql-block"><b>古驿道</b></p><p class="ql-block">古驿道为古官府道,古驿道的石道是由火山石天然石铺成,已有一千多年之久。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被贬琼州,从澄迈老城上岸后,前往儋州,与幼子苏过一行曾夜宿驿站。深受倘驿村民欢迎,热情设宴,以当地名特产倘驿鹅等菜,为苏公洗尘。元符三年(1100年)五月,苏东坡被诏徏廉州安置,六月初自儋州起行,中旬再度途经倘驿站此石道,故当地人称此道为“东坡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李氏宗祠</b></p><p class="ql-block">罗驿村李氏宗祠,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为罗驿村入村始祖李文英公而立。宗祠坐北朝南,木石结构,占地面积6933.8平方米,建筑面积1920 平方米。宗祠建筑规模宏大,气宇庄严,古色古香,独具风格。李氏宗祠结构为三进四合院布局风格,以山墙最为特色。</p><p class="ql-block">1919年,海盗猖獗扰澄,原设在澄迈县治的“澄江书院”常遭侵扰,时任校长李克兰将学院迁往罗驿村李氏宗祠,继续办学。1934年,李独清继任校长,对学生大力宣传革命思想,培养大量革命人才,前后有县团级以上干部37人。在抗日战争期间,有400多名师生参加革命,71人为国捐躯,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特殊贡献。</p><p class="ql-block">2006年3月20日,澄迈县委、政府办联合发文,将罗驿村李氏宗祠定为“澄迈县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2009年6月,海南省人民政府将罗驿村李氏宗祠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b>元朝忠烈——李福庇</b></p><p class="ql-block">李福庇,文英公之孙,弥高三子,袭兄职提升为千户(千户:武官名,正五品官,下辖十个百户所)。传说,李福庇带领义兵剿匪平乱,作战骁勇,有一天追剿匪徒中,不幸跌入敌阵陷阱,被利签刺至重伤。这时,跳出陷阱,极力救主的战马用嘴咬住主人的右手往上拉,终因主人伤势过重,无法脱离陷阱。战马便咬下主人的食指含在口中,四蹄飞驰赶回家中,前蹄腾空鸣叫报信,继而烈声咆哮,倒地而死。家人将李福庇的手指和战马一起埋葬,乡族称之“手指墓”,并年年祭扫。李福庇血洒沙场,朝廷闻之,诣为“忠烈”。清《嘉庆澄迈县志》记载,李福庇的神牌安放在县的“忠孝祠”内奉祀。清乾隆年间,倘驿村后人在始祖祠之西建“忠烈祠”,奉祀千户将李福庇神位。“忠烈祠”东侧,还建有“千户井”。在“文革”运动中,“忠烈祠”和“千户井”被毁。1980年,福庇系后裔子孙在旧址上重建“忠烈祠”,以祭忠烈。</p> <p class="ql-block"><b>清朝贵州知县——李树元</b></p><p class="ql-block">李树元,字仲敏,天资聪颖,家贫好学,夜读困倦,常以辣椒揉目自清。清乾隆丁酉(1777年)由拔贡生供职四军馆卷录,选仁化教谕,调钦州学正。廉洁自守,但修文庙,熟诚培植贫穷诸生。提升贵州清镇县知县,运铅入都,引进候升,末几,卒于任。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以子恒谦贵赠潽耳府同知,诰赠奉政大夫。</p> <p class="ql-block"><b>清朝知府——李恒谦</b></p><p class="ql-block">清朝知府李恒谦(1788——1859年),树元之子。清朝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任云南大理府弥渡通判。道光四年(1821年)任丽江知县,升镇雄州、剑州知州。因政绩卓著,道光七年(1827年)提升云南龙陵同知,历任思茅、安平、腾越同知,升任云南开化府知府。后调任永昌、丽江、澄江、曲靖府知府。任永昌知府时,朝廷钦加按察使(官名,主管一省司法)司衔,赏戴花翎。李恒谦为官一生,重视办学兴学,任思茅同知时,首创思茅文庙,并教化,佐文明。他心系家乡,支持家乡教育事业。先后共捐纹银六千余两。李恒谦清操自守,为官40年,未增置产业,故里老屋依旧。但热心村中公益事业,出资修路桥。享年72岁,准入乡贤。</p> <p class="ql-block"><b>步蟾坊</b></p><p class="ql-block">据《澄迈县志》(建置坊表)载:“步蟾坊在倘驿(今罗驿),明景泰间为举人李金立”。牌坊为冲天式三开间石结构,高3.7米,中间石柱宽3.5米,坊额阴刻“步蟾坊”。</p> <p class="ql-block"><b>国民县长——李克煜故居</b></p> <p class="ql-block"><b>罗驿村传说</b></p><p class="ql-block">传说李文英游学澄邑,在倘驿村(今罗驿村)教学时,某日下午几个学生迟到,被先生严训,学生诉说其原委。说是看见一只大乌龟背着一只死乌龟,且有9只小乌龟跟随一行去埋,葬死龟在松山上的奇景怪事。李文英认为其地定是“风水宝地”,便嘱咐其子,待去世之后将他葬于该地。李氏子孙按他遗嘱葬其于松山坡地。往后,李家果然丁旺家兴,人才辈出。现今,罗驿村四千多人全是李文英的后裔子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