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3-11 上海博物馆东馆开馆大展

朗朗

<h1><font color="#ed2308"><b>  (一)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b></font></h1><h1><b><font color="#ed2308"> (二)中国古代青铜馆</font></b></h1><h1><font color="#ed2308" style=""><b> (三)上海博物馆东馆</b></font></h1> <h1><div><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ed2308">上海博物馆东馆开馆大展</font></b></div><div><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h1><h1><b><font color="#ed2308">明月皎皎,星汉迢迢。</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璀璨映华夏,众星耀中国!</font></b></h1><div><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div><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167efb">集结了四川省内12家及国内其他地区16家文博机构,共展出363件文物,</font><font color="#ed2308">观众领略到中华文明的多姿多彩和博大精深,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相互影响等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考古实证。</font></b><br></div><div><br></div><div><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b><br></h1><br><br></div> <h1><p><b><font color="#ed2308">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font></b><br><br><b>“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也是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摇篮。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河川绵亘,钟灵毓秀。长江下游的上海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衣带水的两地共同孕育了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b><br><br></p><p><b><font color="#ff8a00">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的考古发现震惊世界,神秘的古蜀文明令人神往。两处遗址有很多相同文化现象和大量相似文物,证明这里就是古蜀王国的中心。这些重大的考古发现叩开了古蜀历史的大门,逐步揭开古蜀王国的神秘面纱,深刻揭示了古蜀文明是中国古代区系文化中具有显著地域特征和鲜明文化特色的典型代表。古蜀文明与黄河中上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多层面的文化交流与互动,充分彰显出其开放的文化心态和吐故纳新的文化气度。</font></b></p><b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此次展览是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系列的第三个展览,更是上海博物馆东馆的开馆大展。我们集结了四川省内12家及国内其他地区16家文博机构,共展出363件文物,让观众领略到中华文明的多姿多彩和博大精深,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相互影响等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考古实证。</b><br><b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明月皎皎,星汉迢迢。璀璨映华夏,众星耀中国!</b><br><b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展期:2024-02-02 - 2024-05-20</b><b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展览地点:上海博物馆东馆一楼光明乳业第一特展厅、二楼第二特展厅</b><b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指导单位: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上海市文物局、四川省文物局</b><b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主办单位:上海博物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b><br><br><font color="#ed2308"><b>参观本次特展,您可以使用上海博物馆微信导览功能。</b></font></h1> <h1><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二)中国古代青铜馆</font></b><br><br><br></h1><h1><br></h1><h1>青铜器是中国古代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为贵族社会崇尚礼制的特殊产物。由于青铜器多用于祭神享祖、礼尚交往、宴飨宾客等礼仪活动,故被称作“礼器”。不同身份的贵族,拥有与他们地位相称的礼器。青铜器是当时维护统治、强化政权的必要工具,也是权力的象征。<br><br>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夏商周青铜艺术以其繁多的种类、精美的纹饰、高超的铸造技术,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古人完美杰出的创造能力,秦汉以后出现式微,到了宋元明清以复古的面貌得以重现。中国边远地区的青铜艺术具有独特的造型和鲜明的风格,既是了解古代中国各民族文化面貌和相互交融的珍贵遗物,也是反映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历史进程的重要实证。</h1> <h1><br><br><br><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三)上海博物馆东馆</font></b><br><br><br></h1><h1><br></h1><h1>上海博物馆东馆位于浦东花木行政文化中心,西临杨高南路、北至世纪大道、东面是丁香路,与上海科技馆、东方艺术中心隔街相望。<br><br></h1><h1>上海博物馆东馆占地面积4.6公顷,总建筑面积约10.5万平方米,是上海博物馆的2倍多,建筑高度近45米,拥有地上建筑6层,地下2层,整体呈矩形体块,造型简洁挺拔,覆盖立面的大理石表皮蜿蜒包裹宛如大海波涛起伏,既暗合上海这座城市“海陆交汇”的地理位置,也象征着上海“勇立潮头”的排头兵精神。<br> </h1><h1>上海博物馆建成于1996年,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当时,全国其他省市还没有现代化的博物馆,但在接下来的博物馆建设大潮中,全国各地纷纷在展馆面积上后来者居上,达到四、五万平方米的体量。这几年,博物馆建设进入第二轮高峰,新建的广东省博物馆达到6万多平方米,山东省博物馆8万多平方米,当年领全国风气之先的上博,如今面积上反而屈居后位,规模已经不能满足功能需求。<br><br>10月9日起,已经连续运营21年的上海博物馆将启动大修的一期工程,实行每逢周一闭馆。上海博物馆东馆建成后,上海博物馆的展陈、文物和办公中心东移,启动上海博物馆的二期闭馆大修。<br><br>一次兴建10万平方米,在国外也很少听到先例。大英博物馆是历史形成的,大都会博物馆进行无数次加建才成就这样的体量。上海博物馆东馆招标一共进行了四轮,参与投标的9个单位6个来自国外,3个来自国内。竞争非常激烈,对于这样超大规模的建筑,大家都没有经验,中外团队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br><br>上海博物馆东馆建筑地上部分一共六层,下面四层是展览区域,展厅面积占总面积的40%左右。上面两层用于办公、研究、对外交流、图书阅览等,其中五层设有封闭式库房。地下部分有两层,一层是设备用房、报告厅、多媒体厅、观众餐厅等,二层是停车场。在开放空间内,除了基本陈列外还有公共服务功能,比如文创展示、学术报告厅、150座的多媒体影院,还有各种不同的咖啡厅、图书馆、教室等。<br><br>一改传统博物馆单一中心、外部封闭的布局,上海博物馆东馆布局了大量的开放空间,大面积的透明玻璃,可以充分引入自然光,营造舒适的观展环境。<br><br>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建筑外立面的材质,它是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仿石材肌理透光材料,白天远看与整个建筑浑然一体,晚上竟能透出光来,还可以为陶瓷、工艺品等对自然光不敏感的文物展厅引入自然光,改善观展舒适度,这对博物馆来说无疑是一大突破。<br><br>为了缓解观众在特大型博物馆中的观展疲劳,建筑还改进了常见的封闭式流线设计,在不同位置设置敞开式的休闲边厅、室外露台和花园,强调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交流互动。应该说,<b>上海博物馆东馆是一座融合科技和人文关怀的“新概念”博物馆。</b><br><br>不少观众喜欢上海自然博物馆,是因为它有丰富的展教结合展项,能开展青少年教育。上博东馆同样增设了针对青少年的体验空间、以及更多教室、图书阅览、数字影院、文创产品体验空间、艺术书店,甚至包括哺乳室等设施。<br><br>市民既能观展、也能社交休闲,逛博物馆将成为上海市民生活的另一种新方式,而博物馆也将成为全民终身学习的立体课堂,和为全年龄段公众服务的公共场所。未来,上博馆藏的100多万件文物,都将有机会走出库房,进入展厅。而像大英百物展这样高水平的国际化展览,也将更多地出现在东馆,将它<b>打造成国内外文化资源、文物资源的汇聚地。</b><br><br>两年前,上博馆长杨志刚向媒体通报,将在浦东地区建设上海博物馆东馆,并称东馆建设的<b>总体定位是把上海博物馆建设成为“世界顶级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b>两年来,随着思考、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两馆未来的定位和图景,也不断地清晰起来。<br><br></h1><h1><b><font color="#ed2308">东馆:重在文物“讲故事”</font></b></h1><br>上博东馆的功能将包括收藏、展示、教育、研究、文创、服务等,它的定位是上海地区中国古代艺术收藏展示、古代文化教育、古代文化研究与交流及公众文化休闲娱乐的开放性公共平台,同时也将继续拥抱世界文明。<br><br>在上博东馆的价值理念思考中,将突出智慧、互动、拓新、多样、开放、世界六个方面的特性,不断深化、推进和完善。<br><br>将创新上博东馆的展陈体系,要让文物讲中国故事;在教育方面,会借鉴国外自然科技类探索馆的经验,加强观众的互动体验。为此,上博东馆将设立探索馆、体验中心、教育中心、文创设计中心、数字博物馆等。<br><br>在展陈定位方面,东馆将构建以中国古代文化主题为核心的展陈体系,融合和打通多个艺术门类,突出书画、工艺藏品优势,与本馆以青铜、陶瓷为重点的中国古代艺术专题陈列相互呼应。<br><br>东馆的展出内容将形成“一条主线,两条辅线”。一条主线就是中国古代艺术,两条辅线是“一带一路”和“上海及江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因此,未来的东馆重在讲文物背后的故事,在历史、文化视野中看文物,因此它的展陈是主题式的,一个主题之下可以打通、融汇不同材质、类别、年代的文物。<br><b><br>尊重原有展陈传统</b><br><br>东馆建成后,本馆将以青铜器、陶瓷为主,以历史为主线的文物展陈为主,尊重原有的展陈传统。<br><br>本馆的书画常设展按时代展开,如唐、宋、元、明、清这样的展陈体系和风格。对于上博的强项书画方面,未来可能在上博本馆有一个书画简史的展陈,而在东馆,可以看到书画史上更多样、更细节的展陈。<br><br>目前,上博本馆限于展陈条件,一些古代艺术品里的巨制无法展示出全貌,比如古代书画展览经常会碰到一些长卷无法一窥全貌的遗憾,未来将在两馆展陈空间的设置中加以研究考虑。<br><br>上博对东馆与本馆的陈列与布局体系将会进行充分的专家论证,对于古代艺术的常设展示,上博本馆将会尊重上海博物馆的展示传统。大修全部完成后,上博本馆的定位、服务和功能将与东馆看齐,实现两翼齐飞,相辅相成。<br><br>作为上海实施“文化东进”战略、构建“两轴一廊、双核多点”城市文化空间发展新格局的重要一环,上博东馆建成后,将使得上博朝着建成“世界顶级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的目标大步迈进,它将与周边的上海科技馆、东方艺术中心、上海图书馆东馆、世纪公园等文化设施形成集群效应,将花木新政文化中心打造成与人民广场相呼应的,上海又一个文化核心功能区。 <h1><b><font color="#ed2308">(部分资料源于网络)</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