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诗词欣赏第10首

申随章

<p class="ql-block">第10首:</p><p class="ql-block">西江月.秋收起义</p><p class="ql-block">(1927年9月)</p><p class="ql-block">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p><p class="ql-block">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p><p class="ql-block">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p><p class="ql-block">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1.西江月:词牌名。</p><p class="ql-block">2.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的农民暴动。起义在修水、铜鼓、安源三地爆发。后起义失败。经过整编,毛主席率余部进发井冈山。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p><p class="ql-block">3.工农革命:秋收起义时,毛主席把这只队伍,称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p><p class="ql-block">4.镰刀斧头:当时起义军(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旗帜图案。</p><p class="ql-block">5.匡庐:即庐山,传说商、周间有匡俗(传说中人物,一说名匡裕。出自殷、周之际,兄弟七人学仙得道,结庐隐居于南障山。故称南障山为庐山、匡山、匡庐。)在今江西庐山结庐,因称匡庐或庐山。此处代指江西。诗词中“匡庐”二字原作为“修铜”,指江西西北部的修水、铜鼓二县。后1986年本次收入《毛泽东诗词选》时,根据作者修改稿改作“匡庐”。*本注:可能是觉得更文学些。</p><p class="ql-block">6.潇湘:借潇水和湘水,指湖南。原作“平浏”,即平江、浏阳,据修改稿改作“潇湘”。</p><p class="ql-block">7.同仇:同心协力,对付敌人。《诗经.秦风.无夜》:“修我戈矛,与子同仇。”</p><p class="ql-block">8.暮云愁:象征黑云压顶,反动势力气势汹汹,底层人民,尤其是农民生活陷于窘迫的情状。</p><p class="ql-block">浅析:</p><p class="ql-block">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破裂,并走向正面武装对抗。是时,共产党没有自己的武装。在这次反革命政变中,共产党及革命群众被杀害达31万多人,其中国共产党员2.6万人,革命严重受挫。中共中央8月7日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发动武装起义(会议原本计划7月28日召开。此时8.1南昌起义已经打响)。这次会议是在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时刻,给中国革命的前进指明了方向和道路。会议基本同意了毛主席的“武装夺取政权”“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建立属于共产党独立领导的军队”的主张。</p><p class="ql-block">会后,毛主席赴湖南、江西交界处(即:修水、铜鼓、安源),领导工人、农民和部分北伐军,组成一只工农革命军,第一次打出了共产党自己的不同于过去一切反动势力的军队旗号,即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p><p class="ql-block">这首词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写就的,汇集毛主席诗词,这首词不被广大读者所熟悉。全词文辞简洁、晓畅、通透,是毛主席革命生涯的转折点,也是共产党革命历史的转折点。从词中不难解读到,毛主席对革命必将胜利的坚定信心。</p><p class="ql-block">9月19日,毛主席率起义军余部1500余人会师浏阳文家市。9月20日,毛主席在一个操场上对起义失败后的一师官兵动员的一段话诠释了该词:“我们有千千万万的工人和农民群众的支持,只要我们团结一致,继续勇敢战斗,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我们现在的力量很小,好比是一块小石头,蒋介石好比是一块大石头。总有一天,我们这块小石头,要打破蒋介石那口大水缸!”</p><p class="ql-block">好一个“霹雳一声暴动”,这是贯穿毛主席一生的革命品格,对革命始终充满信心,即便是在最困难、最低潮的时候,也能给革命者描绘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愿景。</p><p class="ql-block">你看毛主席是这样给革命者描述革命的现状及将来的:“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p><p class="ql-block">这就是伟人,这就是这首词!</p><p class="ql-block">2024.3.1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