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头野鸭

王天鹏

<p class="ql-block">文字:王天鹏</p><p class="ql-block">摄影:王天鹏</p><p class="ql-block">编辑:王天鹏</p><p class="ql-block">音乐:网 络</p><p class="ql-block">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p><p class="ql-block">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p><p class="ql-block"> 大文豪苏轼诗里的“鸭”,说的就是绿头鸭。</p><p class="ql-block"> 绿头野鸭是一种迁徙的鸭子,因雄鸭头颈部有亮绿色的羽毛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每年的3月初,河水还没有全部融化,就有大批的绿头野鸭从南方迁徙到辽河三角洲湿地保护区,在这里营巢、产卵孵化、育儿。待到秋天,又陆续南迁越冬。迁飞时,野鸭成群结队,有时密集的鸭群掠空而过,好似一片乌云遮蔽天空。</p> 雄性绿头鸭有明显的绿头,在太阳光下会有金属光泽,而雌性则没有鲜艳的绿色。绿头鸭属游禽,大型鸭类。体长47-62厘米,体重大约1千克。绿头野鸭通常栖息于淡水湖畔,亦成群活动于江河、湖泊,外形大小和家鸭相似。 绿头鸭雄鸟头、颈绿色,有金属光泽,颈基有一白色领环,上背和两肩褐色,密杂以灰白色波状细斑,羽缘棕黄色;下背黑褐色,腰和尾上覆羽绒黑色,有微绿色光泽。中央两对尾羽黑色,向上卷曲成钩状。两翅灰褐色,翼镜呈金属紫蓝色,其前后缘各有一条绒黑色窄纹和白色宽边,尾下覆羽绒黑色。<div> 雌鸟头顶至枕部黑色,呈棕黄色羽缘,头侧、后颈和颈侧浅棕黄色,杂有黑褐色细纹。<br></div> 绿头鸭主要栖息于水生植物丰富的湖泊、河流、池塘、沼泽等水域中。冬季和迁徙期间也出现于开阔的湖泊、水库、江河、沙洲和海岸附近沼泽和草地。游泳时尾露出水面,善于在水中觅食、戏水和求偶交配。<br> 绿头鸭喜欢干净,常在水中和陆地上梳理羽毛精心打扮。 绿头鸭属迁徙型鸟类。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动,特别是迁徙和越冬期间,常集成数十、数百甚至上千只的大群,或是游泳于水面,或是栖息于水边沙洲或岸上。<br> 生物学家研究发现,绿头鸭具有控制大脑部分保持睡眠、部分保持清醒状态的功能。即绿头鸭在睡眠中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是科学家所发现的动物可对睡眠状态进行控制的首例证据。科学家们指出,绿头鸭等鸟类所具备的半睡半醒习性,可帮助它们在危险的环境中逃脱被其他动物捕食。 绿头鸭系杂食性。主要以野生植物的叶、芽、茎、水藻和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软体动物、甲壳类、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秋季迁徙和越冬期间也常到收割后的农田觅食散落在地上的谷物。觅食多在清晨和黄昏,白天常在河湖岸边沙滩或湖心沙洲和小岛上休息或在开阔的水面上游泳。 绿头野鸭在3月中、下旬就已经配成对,繁殖期4-6月。营巢于湖泊、河流、水库、池塘等水域岸边草丛中地上或倒木下的凹坑处,也在蒲草和芦苇滩上、河岸岩石上、大树的树权间和农民的苞米楼上营巢,营巢环境极为多样。巢用干草茎、蒲草和苔藓构成。每窝产卵7-11枚,卵白色或绿灰色,雌鸭孵卵,孵化期24-27天,6月中旬即有幼鸟出现。雏鸟出壳后不久即能跟随亲鸟活动和觅食。 绿头野鸭 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div> 绿头野鸭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3.1--低危。<br> 绿头野鸭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br></div> 绿头野鸭是中国饲养家鸭的祖先。早在公元前475-前221年的战国时期,中国就开始饲养和驯化绿头鸭,成了现今大量饲养的家鸭品种。鸭是中国最常见的家禽之一,性格温和,憨态可掬,常被诗人用来表现田园之美。<br> 杨万里“回身小却深檐里,野鸭双浮欲近栏。”<br> 陆游“鸭放竞浮新涨水,牛归正及瞑栖鸦。” 附:《绿头鸭▪咏月》.晁端礼(北宋)<br> 晚云收,淡天一片琉璃。<br> 烂银盘、来从海底,皓色千里澄辉。<br> 莹无尘、素娥淡伫,静可数、丹桂参差。<br> 玉露初零,金风未凛,一年无似此佳时。<br> 露坐久、疏萤时度,乌鹊正南飞。<br> 瑶台冷,阑干凭暖,欲下迟迟。<br><br> 念佳人、音尘别后,对此应解相思。<br> 最关情、漏声正永,暗断肠、花影偷移。<br> 料得来宵,清光未减,阴晴天气又争知。<br> 共凝恋、如今别后,还是隔年期。<br> 人强健,清樽素影,长愿相随。<br> 这首《绿头鸭》是北宋词人晁端礼的作品。《绿头鸭》原本是唐教坊曲名,晁端礼始用作词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