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有情 天辽地宁~古代辽宁展·史前时期

东方红

<p class="ql-block">山海有情,天辽地宁,地处中国东北的辽宁省是一片写满传奇的土地。这里既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多民族文化的交汇地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在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p><p class="ql-block">距今28万年前,人类开始在辽宁大地繁衍生息,逐渐从蒙昧迈入文明。距今五千年前,红山先民创造的文化预示着辽河流域文明的曙光,青铜时代的方国文明,奠定了华夏民族统一的基础。秦汉以来,匈奴、鲜卑、高句丽、契丹、女真等族此消彼长,先后建国,在与汉文化的碰撞交汇中走向融合,创造出丰富的历史与多彩的文化。辽宁省博物馆古代辽宁展览以丰富的文物资料,为广大观众展示古代辽宁源远流长的历史与博大精深的地域文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开拓洪荒 洞穴岁月</p><p class="ql-block">考古学一般将人类起源至农业出现以前的这一漫长时期器时代",打制石器是这个时代的重要标志。辽宁是远古人的地区之一,考古发现有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较完整的其文化特征与华北地区的旧石器文化相近。其中金牛山人向进化程度和小孤山人创造的物质文化水平,均居于人类进成为辽河文明的先导。</p> <p class="ql-block">金牛山遗址位于营口大石桥市永安乡西田村,距今约28万年,是中国东北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人类洞穴遗址。金牛山人以洞穴为居所,已懂得通风取火,能用石英岩制造较小的工具。遗址发现属同一个体的大部分人类骨骼化石,其头骨和肢骨特征比同时期"北京人"进步,表明金牛山人已能直立行走,跨入直立人向早期智人进化的过渡阶段,是人类进化的罕见标本,被评为1984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之一。</p> <p class="ql-block">金牛山人骨骼、头骨复原展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庙后山遗址</p><p class="ql-block">庙后山遗址位于本溪县小市镇山城子村汤河东岸,是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分布最北的洞穴遗址之一,以打制大型石片为特色,具有华北地区河﹣﹣丁村系大石器文化传统,同朝鲜半岛的旧石器文化也有着密切关系。所发现的人类牙齿化石经测定距今约25万年。</p> <p class="ql-block">辽宁本溪县"庙后山遗址"出土文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鸽子洞遗址</p><p class="ql-block">喀左鸽子洞遗址位于喀左县甘昭乡的大凌河西岸,距今约7万年。鸽子洞人主要用石英岩制作石器,器型趋于小型化。通过洞内灰层中出土的动物烧骨可知,羚羊是当时人们的主要狩猎对象。洞内还发现了人工生火的遗迹,这是人类控制自然的一大进步。</p> <p class="ql-block">辽宁喀左县"鸽子洞遗址"出土文物</p> <p class="ql-block">缕孔塔式陶瓶(复制品)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东山嘴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仙人洞遗址</p><p class="ql-block">仙人洞遗址位于海城小孤山镇,距今约4万年,发现刮削器和用于狩猎的石球等石器多达万件,骨鱼镖、骨矛头、骨针及利用动物牙齿、贝壳做成的装饰品为国内同时期遗址所罕见,也显示出辽宁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进步。</p> <p class="ql-block">穿孔项链、骨矛头、骨鱼鳔、骨针·辽宁鞍山市海城"仙人洞遗址"出土,旧石器时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走出蒙味 文明曙光</p><p class="ql-block">距今一万年前后,以磨制石器的使用、原始农业的产生、陶器的发明为标志,古人类跨入了新石器时代。辽宁境内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450余处,人类的足迹已遍布辽宁大地。其中8000年前后查海遗址出现的礼玉和龙崇拜观念,使辽宁地区率先进入"文明起步"阶段;5000年前牛河梁规模宏大的"坛庙冢"祭祀遗址群,是中华大地较早升起的文明曙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氏族聚落</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人类走出蛮荒,来到河边坡地,营建房屋,规划环壕聚落,开始了定居的氏族社会生活。阜新查海发现的环壕聚落遗址距今约8000年,沈阳新乐、丹东后洼、大连小珠山等地也发现了原始氏族聚落遗址,展现了氏族社会繁荣的生活景象。</p> <p class="ql-block">筒形罐·辽宁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查海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查海氏族聚落生活场景</p><p class="ql-block">查海遗址聚落居住区面积1万多平方米,外围挖有环壕,居住区内房址排列密集有序,可分为大、中、小三种。其间建造有储藏物品的窖穴。遗址中心偏北处有一座最大的房址,面积达120平方米,面对开阔的中心广场,广场上有一石块堆砌的巨龙,当为氏族聚会和祭祀活动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龙纹陶片·辽宁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查海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p> <p class="ql-block">玉玦·辽宁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查海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p> <p class="ql-block">玉匕·辽宁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查海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p> <p class="ql-block">新乐遗址位于沈阳北郊的黄土台地上,距今约7000年,由40多座房屋组成。陶器有饰压印"之"字纹和弦纹的直筒罐、高足钵和斜口器,石器有磨制的斧、凿、磨盘、磨棒,以及数量较多的细石器,还有玉器、木雕艺术品和煤精制品,是辽河平原最具代表性的史前遗址。</p> <p class="ql-block">复原:"新乐遗址"新石器时代氏族聚落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新乐遗址"代表性文物:木雕鸟纹权杖(复制件,辽宁省沈阳市"新乐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p> <p class="ql-block">辽宁省沈阳市"新乐遗址"2号房址</p> <p class="ql-block">新乐遗址"代表性文物:斜口陶器(辽宁省沈阳市"新乐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p> <p class="ql-block">新乐遗址"代表性文物:石磨盘、磨棒(辽宁省沈阳市"新乐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p> <p class="ql-block">辽东沿海黄海沿岸至辽东半岛,以后洼遗址和小珠山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面貌,显示了这一地区浓郁的海洋文化特质,如舟形陶器、网坠以及贝丘遗址。特别是小珠山遗址的发掘,建立起辽东半岛新石器时代早、中、晚的文化系列,其文化面貌也显示了与山东半岛古代居民密切的交流。</p> <p class="ql-block">雕塑复原:辽宁省辽东沿海新石器时代遗址聚落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后洼遗址位于丹东市东沟县马家镇后洼村,南临黄海仅16公里。在近2万平方米的台地上发现房址33座,展现了6000年前沿海居民的定居生活情景。先民们制作的陶器掺有滑石粉,在深腹罐上压印席纹与"之"字纹。大量网坠的出土,说明渔猎经济的发达。一批滑石与陶质雕塑品则展现了先民对美的追求,也隐含原始宗教的意味。</p> <p class="ql-block">左上:陶碗、双系陶壶、小陶罐,左下:舟形器,①陶勺、②陶杯、③陶纺轮、⑤石斧(辽宁省丹东市"后洼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p> <p class="ql-block">绿松石鱼形坠饰·辽宁省阜新市"胡头沟遗址"积石家出土,新石器时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国文明</p><p class="ql-block">距今5000年前,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多元并进"格局,加快了发展进程。辽宁西部山区牛河梁遗址发现了红山文化规模宏大的"坛庙冢"祭祀礼仪性建筑,成组的女神像和以龙、凤、人等为题材的成套玉礼器,表明此地已形成一处史前宗教圣地和政治中心,红山文化在距今5000年前已产生稳定、独立的政治实体,率先跨入古国时代。</p> <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发源于内蒙古中南部至东北西部一带,分布于辽宁、内蒙古及河北部分地区,其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一起,被认为是继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之后我国最重要的一个文化节点,是新石器时代最鼎盛的华夏文明代表之一,其遗存最早发现于1921年,1935年对内蒙古赤峰市东郊红山后遗址进行了发掘,1956年提出了"红山文化"的命名。上世纪70年代起,辽宁省对境内与内蒙古接壤的朝阳市凌源、喀左县东山嘴、凌源市牛河梁等遗址群开展了大规模的发掘,使红山文化研究进入到了 个新的阶段。</p> <p class="ql-block">彩陶盖罐·辽宁省凌源市"牛河梁遗址 出土,新石器时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神庙庄严</p><p class="ql-block">女神庙平面呈"亚"字形,半地穴式、主体由主室、东西侧室,北室和南部三连室联为一体,另有南单室,南北长25米,东西宽2-9米,面积75平方米。女神庙中供奉者规格不一的女神群像,还有熊,鹰等动物神中和彩陶祭器。</p><p class="ql-block">女神庙位于牛河梁主梁顶部,坐北朝南,在女神庙北8米处还有一座大型山台,占地4万千方米,凸显出庄严伸秘的气氛、女神庙是更高层次的祭把场所,已具宗庙性质。</p> <p class="ql-block">1983年11月2日,红山女神像出土于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和凌源市交界处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当这张"美丽面庞"展露于公众眼前之时,亿万华夏子孙第一次看到用黄土塑造的5000年前的祖先形象。女神像提示世人,在距今5000年前,起源辽西的红山文化已率先跨入古国阶段,宣告早期城邦式的原始国家已然诞生。</p> <p class="ql-block">女神头像出土于女神庙主室西侧,用黄粘土掺草禾塑成。大小接近真人,面部磨光并涂朱,五官比例和谐,微笑欲语,头顶有发髻或饰物,具有蒙古人种特征。尤其是双眼用玉石镶嵌,下唇贴蚌片代齿,更显神秘。"她是红山人的女祖,也就是中华民族的共祖。"</p> <p class="ql-block">彩陶筒形器·辽宁省凌源市"牛河梁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礼玉之邦</p><p class="ql-block">红山人相信玉能通神。在牛河梁宏大的积石冢群中玉器随墓葬的规格而变化组合,又集中表现为"唯玉为葬"的习俗,并由此衍生出以玉礼神的观念,已是后世礼制的雏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山文化的典型玉器玉猪龙</p><p class="ql-block">它出土于牛河梁高等级的红山大墓中由辽宁省博物馆从朝阳市建平县征集而来。它通体呈鸡骨白色,局部有黄色的土沁。器身蜷曲,首尾相连,造型粗犷。是辽博镇馆之宝之一。</p><p class="ql-block">龙首形象刻画细腻,极具神韵,是已知红山文化玉猪龙中形体较大、形制最规整的一件。玉猪龙造型饱满、打磨圆润、面部表情安详,给人以和蔼可亲的感觉。当年,它掌握在与天地沟通的部族首领手中,以祈求神灵保佑,治病驱灾,赐予人间温暖与幸福。</p><p class="ql-block">有专家指出,玉猪龙背上的小孔,曾有丝线穿过,或悬于胸前,或挂于耳边,开口朝下,呈现出"人"字形态,与陶尊文、甲骨文、金文、秦篆中的"人"字书写,神韵暗合。</p> <p class="ql-block">辽博镇馆之宝,白玉猪龙·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征集,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距今6000-5000年前</p> <p class="ql-block">玉龟壳,凌源牛河梁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碧玉猪龙·辽宁省凌源市"牛河梁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p> <p class="ql-block">勾云形玉佩·辽宁省凌源市"牛河梁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p> <p class="ql-block">红山玉文化里,有四个大类是非常独特的:云勾形玉器,斜口筒形玉器,龙形玦,和 Y 形器。牛河梁考古的红山文化玉器组合显示了一种规律:在中心大墓里,都具有高等级的勾云形器。而且勾云形器是竖起来放在显示王权的位置。</p><p class="ql-block">有专家认为勾云形器就是甲骨文和金文"我"字的原始形象的原始码。甲骨文或金文的"我"字就是一件手握竖立起来的勾云形玉器。</p> <p class="ql-block">勾云形玉佩·辽宁省凌源市"牛河梁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p> <p class="ql-block">双鸮玉佩,凌源牛河梁遗址出土。玉质油润,新石器时代的琢玉工艺竟已达到这样的水平,</p> <p class="ql-block">左:双人首三孔玉梳背饰。</p><p class="ql-block">右:绿松石坠饰。凌源牛河梁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祭地敬天</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的祭坛与墓葬共处于山岗顶部,祭坛有圆有方,积石冢由单冢、双冢或多冢组成,冢砌石墙为界,一家多墓,家上封土积石。冢界内侧立置成排彩陶筒形器,有只葬玉器的习俗。每个山岗中心设一大墓,颇具王者身份,是"一人独尊"思想意识的体现。冢坛结合,形状或方或圆,或方圆结合,可能已出现天圆地方观念。</p> <p class="ql-block">陶塑孕妇像</p> <p class="ql-block">陶塑人像面部·辽宁省凌源市"牛河梁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