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硬分币中的“五大天王”

桃花岛主

<h3> 新中国硬币的铸造是从硬分币开始的,1953年,中国人民银行责成沈阳造币厂恢复金属铸币生产并参与新中国首套硬币的模具制造合金材质筛选和辅币系列规格的研究。<br> 硬分币属于第二套人民币,设计于1953年,1955年开始铸造,于1957年12月1日由中国人民银行面向社会公开发行,由此开始了它在流通领域中的漫长征途。1955年,沈阳造币厂铸造了第一批铝铜合金的1分和5分硬币,此后,硬分币的铸造和发行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1956年开始铸造的2分硬币,这些硬币主要是由铝镁合金制成,包括1分、2分、5分三种面值。当时,由于我国工业生产技术比较落后,在硬分币的建厂、制版铸造方面,曾得到了前苏联老大哥的帮助,1971年以前的硬分币,都是由沈阳造币厂生产的,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改进,硬分币铸造技术不断提高,1972年,上海造币厂开始制版铸造硬分币,其自主研发铸造的70、80年代的硬分币,不仅较同期沈阳造币厂的老版更具有精细、美观、耐用、易于保存的特点,而且,也是从这时开始,硬分币便有了平版、凸版和混合版之分。至此,我国的硬币铸造便进入了一个高质量、高水平的快速发展通道。<br> 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后期这20多年的时间内,硬分币几乎是每个消费者不可缺少的一个币种。当时的许多商品都是以分为单位定价的,而且找零也离不开它,2分钱一盒火柴,5分钱一个烧饼,在儿时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br> 我国的硬币是根据流通需要来生产的,如果某年某种面值硬币并不短缺,往往就不再生产这一年的硬币,“五大天王”的产生就是这种情况。这五种硬币在当时并不短缺,所以未大规模生产和发行,造币厂只生产了很少量,与同年度各种面额硬币装帧成为“年度中国硬币套装”,作为收藏品赠送或出售给外国客人(收外汇券6元),十分珍贵,称为硬币“五大天王”。<br>  硬币五大天王指的是:1979年5分、1980年2分、1980年5分、1981年1分、1981年5分。这5枚硬币在国内也没有公开发行,只是作为装帧币面向国外友人和港澳台地区发行,所以说在国内很少见到,一直到90年代之后,回流的比较多,才逐渐被大众了解到。这5枚硬币因为没有在国内公开发行,所以说不要想着能在家里存钱罐找到了,除非你家是华侨或者华人,要不然很难遇到。<br>  自1957年至1992年中国人民银行共发行1分币27种,2分币26种,5分币19种。后来,因为社会找零需求,又陆续发行了一些年份的1分、2分、5分硬分币,延续至今,共计发行了1分币41种,2分币34种,5分币27种,计102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