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西湖十景之六《柳浪闻莺》

閑雲清烟

<p class="ql-block">柳浪闻莺是西湖十景之六,位于西湖东南岸,这里地处市中心,却不显嘈杂,是清波门外一处隐匿之地,也是欣赏西湖三面云山、一湖秀水的绝佳去处。</p> <p class="ql-block">南宋时,这里是京城最大的御花园,称聚景园。当时园内有会芳殿和三堂、九亭,以及柳浪桥和学士桥。清代恢复柳浪闻莺旧景。有柳洲之名。其间黄莺飞舞,竞相啼鸣,故有“柳浪闻莺”之称。</p> <p class="ql-block">主要殿堂为会芳殿,亭榭有20余座,引西湖水入园,开凿人工河道,上设学士、柳浪二桥。《西湖清趣图》上清波门外的聚景园。弗利尔美术馆藏。</p> <p class="ql-block">孝、光、宁三朝皇帝经常来此园游赏。宋孝宗临幸此园最多,故殿堂亭榭的匾额多为孝宗所题。</p> <p class="ql-block">然而好景不长,随着蒙古人铁蹄踏入杭州,南宋灭亡。“柳浪闻莺” 景观随之败落,到了元朝几乎沦为坟茔。直到清雍正年间,李卫疏浚西湖,重修旧景。</p> <p class="ql-block">康熙和乾隆两代皇帝对 “柳浪闻莺” 情有独钟,南巡时不仅多次驻跸观赏、御题碑刻,还将 “柳浪闻莺” 搬入了北京圆明园、成为入驻两朝御花园的园林景观,实属罕见。</p> <p class="ql-block">柳浪闻莺石牌楼的汉白玉门楣,原位于圆明园汇芳书院,曾流散于北京大学校园内。此汉白玉坊楣两面分别刻有牡丹、荷花、菊花、梅花四季花卉,坊楣雀替处为缠枝花纹,雕花精细。楣之背面刻有乾隆癸未(二十八年)和月御笔“柳浪闻莺”诗。诗曰:</p><p class="ql-block">十景西湖名早传,御园柳浪亦称旃。</p><p class="ql-block">栗留叽啭无端听,讶似清波门那边。</p><p class="ql-block">该坊楣是1924年前后,被清室贝勒载涛运去朗润园的。1977年10月,由北京大学捐赠给圆明园管理处。</p> <p class="ql-block">据《西湖志》记载,“柳浪”原指柳浪桥,在清波门(杭州古城门)外的聚景园(南宋皇家园林)中,但到清代已经找不到柳浪桥的遗迹了。因此康熙三十八年,康熙皇帝题写“柳浪闻莺”匾额时,改在涌金门(杭州古城门,在清波门以北)之南,古称“柳洲”的亭子湾一带,于灵芝寺显应观故址建设亭榭,悬匾立碑。</p> <p class="ql-block">清末神州大地硝烟四起,战火所到之处,无一幸免。直至1959年,柳浪闻莺重建,昔日胜景才重现眼前。</p> <p class="ql-block">“不出城廓获山水之趣,身居闹市有林泉之致”。经岁月的洗礼,如今的柳浪闻莺已转变为大众亲近的生态公园。</p> <p class="ql-block">进门就两排高大的柳树,在春风的吹拂下,柳树换上了一身鹅黄色的外衣。一根根嫩黄的柳条,就像小姑娘的长辫子,随着风儿一飘一飘的,十分显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迎面一个水塘,有不少鸳鸯在里面戏水、秀着恩爱。呈现出生命的美好与灵动。在这和谐的画面里,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神秘力量,以及生命与爱情的美好。</p> <p class="ql-block">此景是游玩西湖时,欣赏三面云山和一湖秀水之地,更是赏柳胜地,别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柳浪闻莺整个景区分友谊、闻莺、聚景、南园四个景区。园林布局开朗、清新、雅丽、朴实。</p> <p class="ql-block">柳丛衬托着紫楠、雪松、广玉兰及碧桃、海棠、月季等异木名花。是欣赏西子浓妆淡抹的观景佳地,临水眺望,视野开阔,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其间黄莺飞舞,竞相啼鸣,故有“柳浪闻莺”之称。</p> <p class="ql-block">“一株杨柳一株桃”是西湖特色,更是柳浪闻莺桃红柳绿风景煞是漂亮。</p> <p class="ql-block">柳浪闻莺公园以青翠柳色和婉啭莺鸣作为公园景观基调,在沿湖长达千米的堤岸上和公园主干道路沿途栽种垂柳及狮柳、醉柳、浣沙柳等特色柳树。</p> <p class="ql-block">在长长的沿湖堤岸,堤岸上种着很多有特色的柳树,有的低垂如少女害羞;有的在风中摆动着细软的枝条如贵妃醉酒;有的低伏在湖上形如浣纱;其细柳丝绦间,有黄莺飞舞,婉转啼鸣,形成“百柳成行,千柳成烟”,真正的“柳浪闻莺”景象。</p> <p class="ql-block">透过岸边的绿丝绦,经常能看到游船在湖面上航行,</p> <p class="ql-block">深入其中,湖风轻拂,柳浪闻莺公园内草木葱茏,风光宜人,游人如织,络绎不绝,柳叶倒垂随风摇曳,令人心驰神往,湖水荡漾,画面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打眼看去,柳树最为突出,有柳丝飘动如贵妃醉酒;有枝叶繁茂像狮子头;有远望似少女浣纱,且行且听,柳丝拂面,莺鸟鸣啼,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虽然现在柳浪闻莺同比历史上的御花园“瘦身”了许多,但其内的景点也是不可小视的存在,柳浪闻莺主景区中部为闻莺馆,是杭州最早的茶馆之一。</p> <p class="ql-block">茶馆入口处有中国著名花鸟画大家陆抑非先生为其题写的经典茶楼联:“呼个朋友看处处,柳眠花笑;喝杯茶去听声声,燕语莺歌。”</p> <p class="ql-block">该茶楼面朝西湖,隐于绿荫环抱之中,亭桥相接,曲折有致,极具江南庭院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临水眺望,视野开阔,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可远眺雷峰塔。</p> <p class="ql-block">在柳丝飘舞、莺声清丽的柳浪闻莺公园东侧,有一处由密林和樱花草坪为主组成的区域,那就是柳浪闻莺的友谊园景区。</p> <p class="ql-block">每到樱花盛开时节,一团团、一簇簇的樱花挂满枝头,在阳光的照射下,犹如一朵朵美丽的星花,这里也成为了西湖赏樱的标志性景点之一。而园内矗立在日本樱花雪海之中的“日中不再战”纪念碑则显得尤为瞩目。</p> <p class="ql-block">这座近2米的纪念碑立于1962年12月,由时任日本岐阜市市长的松尾吾策提议立碑并题写碑文。同年,时任杭州市长的王子达书写的“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纪念碑也由日方在日本的岐阜公园竖立。</p> <p class="ql-block">铭记历史以碑为证,历史不容忘却。而说起这两块碑的历史还需要从那场惨绝人寰的日军侵华战争说起。</p><p class="ql-block">20世纪3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8年抗战时间里,浙江付出了405125人的伤亡代价,财产损失更是不可计数。</p><p class="ql-block">战争期间,驻杭日军中,日本岐阜人居多。他们杀害了许多中国人,但也有人战死在中国,其中包括战后岐阜市首任市长松尾国松的次子,也就是后任市长松尾吾策的弟弟。丧子之痛使松尾国松认清了战争本质,所以当他了解中日民间就中国遣返日本遗孤、日本送还中国劳工遗骸达成协议之后非常积极。他亲自担任了岐阜县遗骨送还委员会会长,并派人于1956年8月把搜寻到的72具遗骸送往中国。中方充分肯定这一举动,同年11月中国人民外交学会邀请岐阜县各界代表访华。次年春天,以松尾国松为团长,时任《岐阜新闻》社社长山田丈夫为副团长的“岐阜产业文化使节团”组成。但在临行前一天,81岁高龄的松尾国松却因政府和右翼势力的双重压力下被迫弃行,改由山田任团长前往中国。18名代表,访华近一个月,山田对新中国变化感慨万端,临别时他表示,5年之后要再来看中国更大的变化。1962年,中方再发邀请。访华团组成之后,山田与新任市长、松尾国松的长子松尾吾策商议带何礼物出访中国。这时,松尾吾策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文房四宝,当场挥毫写下“日中不再战”五个大字,他希望代表团把字带到中国后立碑存世。</p> <p class="ql-block">从兵戎相见,到友谊长存,两块石碑,是对中日两国惨痛历史的总结,更是表达了中日两国对互相建立友好关系的强烈愿望和热切期待。</p> <p class="ql-block">友谊园,让人们珍惜友谊,珍惜和平,也让人们莫忘国耻、莫忘教训。</p> <p class="ql-block">闻莺馆西侧,是柳浪闻莺重建时填平水荡沼泽而营造的大草坪。草色遥连西湖碧波青山……</p> <p class="ql-block">草坪北侧,是重建的柳浪闻莺御碑亭,这是一座清代风格的四柱歇山顶式木构亭,亭柱上有楹联: “拂地长条只藏莺鸟春声滑,翻空翠浪不起鱼龙夜气醒。”</p> <p class="ql-block">题刻“柳浪闻莺”景名的御碑是该景观的重要历史物证之一,原碑为康熙巡游西湖、品题“西湖十景”、御书“柳浪闻莺”景名而立。现碑为1980年按原尺度、原刻本、原字迹摹刻重立。</p> <p class="ql-block">草坪南侧是一片高大的乔木树林,与草坪、柳岸及湖光山色构成富有层次的生动图景,令人赏心悦目。</p> <p class="ql-block">2002年初,浙江省军区、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共同把西湖环湖南线景区建设工程确定为“军民共建工程”。在工程实施中,省军区积极配合拆迁工作,热心参与工程建设。柳岸草坪,永远记得人民子弟兵义务劳动的身影。亭台楼阁,到处凝聚军民并肩共建的深情。“军民鱼水一家亲”的优良传统,为“还湖于民,还景于民”谱写了崭新篇章,给西湖南线美景增添了特殊内涵。特建“鱼水亭”以作纪念。</p> <p class="ql-block">柳浪闻莺景区在沿西湖长达千米的堤岸上和园路主干道沿途栽植醉柳、狮柳、浣纱柳等特色柳树。</p> <p class="ql-block">附近的翠光亭是南宋高宗、孝宗、理宗皇帝们游览西湖时,在此上下龙船的船埠。直至清代,康熙皇帝和乾隆的母后等人游湖,也把翠光亭当作“御码头”。</p> <p class="ql-block">站在翠光亭这个位置,面对着秀美的西湖,能远眺保俶塔、雷峰塔,孤山、湖心三岛等西湖景致,近观游船、摇橹船在波光潋滟的西湖上披金戴银的旖旎风光。帝王们站立过的翠光亭,早已无存。现在的翠光亭,是西湖园林部门在2002年按照古书、古画的资料,如实复原当年御码头及亭子的模样而建。</p> <p class="ql-block">翠光亭实在太气派了,它的重檐庑殿顶是古代中国宫殿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 这种顶式是明清代所有殿顶中最高等级。等同于故宫太和殿、午门等皇家重要建筑。蓝绿色的琉璃瓦配赭红色的斗拱及亭柱,显得威严庄重,“翠光亭”匾额金光灿灿。据说,这三个字是宋高宗赵构的字,只是从宋高宗的《千字文》中集字而来。</p> <p class="ql-block">亭子正中央还雕刻了龙凤呈祥浮雕。亭柱上还有楹联:“翠柳翻晴空,莺穿树色千重翠;光风拂烟水,棹举鳞波万点光。”点出了翠光亭在湖光山色与翠柳依依间,为西湖增添了雍容华贵气韵,也为西湖南线增添了一处内涵丰富的人文景观。</p> <p class="ql-block">在翠光亭前方的湖水中,左右各有一对石制灯笼,这种古朴高雅的形制也是为亭子而配套的吧,这石灯笼也是落霞满天时,摄影人打卡的网红地,也就是在大光比场景下,采用相机里的HDR功能,自动包围曝光方式,拍摄合成出比较满意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翠光亭的斜对面,还有一座四柱四角单檐仿木结构攒尖亭,叫做芳华亭,也是匾额描金,楹联敷绿,亭联为:“湖镜映天湖有月;柳荫垂地柳藏莺”也是融合了西湖和柳浪闻莺的特色景致。</p> <p class="ql-block">在翠光亭的正对面有一座紫藤花廊,可供游人休息和赏花,也是拍摄翠光亭正面象的地方。在这翠光亭,多念几遍“翠柳翻晴空,莺穿树色千重翠;光风拂烟水,棹举鳞波万点光”,你会觉得这景致描绘得真实在。</p> <p class="ql-block">信步走去,处处是轻柔婀娜的柳树。轻风徐来,柳丝飘逸,它们若翠浪翻空,碧波漾涌。这些左右摇曳的垂柳,形态千姿百种,撩人情愫。</p> <p class="ql-block">烟花三月,在那望不到深处的密密柳枝中还会传来黄莺啼啭,时而悠扬、时而清脆、时而婉转,给人又添一种遐思。</p> <p class="ql-block">重建的钱王祠与柳浪闻莺公园融为一体,已成为集游览、观赏、文化展示、历史研究为一体的园林新景点。</p> <p class="ql-block">从南山路顺着柳浪闻莺旁的一条青石板甬道走,穿过五座牌坊。五座由西而东的石木混合结构牌坊,分别为忠懿坊、忠逊坊、忠献坊、文穆坊和武穆坊。坊额“德馨古今”、“功在东南”;“心怀乡土”、“识量豪宕”;“家循浴溥”、“志兴智孚”;“重文精武”、“用贤惠民”;“风云龙虎”、“王者襟度”高度概括了钱氏三代五王经营吴越70余年所建立的功勋。</p> <p class="ql-block">尽头就是身披盔甲一身正气的钱王塑像。眼前蓦然竖立着吴越国的创立者、第一任国王钱镠巨大威武的戎装塑像。他气宇轩昂,一身正气,身披盔甲,怒目前方,使人不得不敬畏三分。</p> <p class="ql-block">钱王祠始建于北宋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是后人为纪念吴越国钱王功绩而建造的。900多年来,历经沧桑,几经毁建,所存八字墙是原建筑仅存遗迹。</p> <p class="ql-block">山门两侧,南北八字墙拐角处,分别立有一座圣旨牌坊。额上题为“包络山川”。联曰:“保境安民归一统,遗庥造福祀千秋”</p> <p class="ql-block">另一座圣旨牌坊额上题为“澄明湖渌”。 联曰:“门前柳绿霏霏舞,陌上花开缓缓归。”</p> <p class="ql-block">进得大门,首先看到的是钱王铜献殿,它是全铜铸造,为中国最大的台基面积的铜殿。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著名熔铜艺术家朱炳仁设计重建。铜献殿为单层三重檐式,方殿为宋式风格,上设阿育王塔式宝顶,用铜达40余吨,结构造型颇具特色,色泽为古黄铜色,古朴,金属质感强,富贵又不失典雅。</p> <p class="ql-block">该铜献殿通高8.4米,殿长宽各为4米,但由于其铜制须弥台基长宽各为10米,计100平方米,是目前中国台基面积最大的铜殿,为世人所瞩目,尤其是台基上八海九山的铜雕使其成为新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在它的左右两边分别有两个碑亭,碑文有乾隆帝为该观题写的"忠顺贻庥"四个大字;有苏轼写的“表忠观”。献殿两侧还有功臣堂,左侧表武功,右侧表文治。</p> <p class="ql-block">右边碑亭中为乾隆帝御笔“忠顺贻庥”碑刻。“贻”是流传的意思,“庥”是庇护的意思,整个碑文的意思就是:钱王的功绩世代流传,庇护子孙后代。</p> <p class="ql-block">左边是杭州市西湖名胜风景区管委会、杭州市园林文物局重建钱王祠碑记。</p> <p class="ql-block">铜殿两侧、碑亭之东,建有两座功臣堂,左侧表武功。匾额:“气腾八荒”,楹联:“藩镇痛恣横,独能半壁坚持,百载金瓯固吴越;潮流趋险恶,安得先王复起,万弦铁弩障江山”。</p> <p class="ql-block">堂内有三块石碑,上面刻的诗文是苏东坡撰写的《表忠观碑记》。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为褒扬钱王功绩,特意撰写了这篇文章,并刻为四面八片石碑。但当年的石碑在战乱中被毁,现在仅存三块,是由郡守陈轲复刻。</p> <p class="ql-block">功臣堂内以壁画的形式,线描石刻的手法,展现了西陵大战、擒董昌、大战狼山江、疏浚西湖、筑捍海塘、纳土归宋、陌上花开、兴筑罗城这8个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钱氏三世五王的文治武功。</p> <p class="ql-block">右侧表文治。匾额:“天生淑美”,楹联:“十四州匕凶无惊,保境安民麟阁褒扬铭铁券;九百载威灵宛在,陈裳荐食螭碑鼎峙镇钱唐”。</p> <p class="ql-block">墙上同样有五幅图,展示钱镠的文治方面的功绩。“三筑杭城”。记载了他从唐昭宗大顺元年开始,到吴越国建立后,曾经三次修筑城垣,拓展城郭,终于筑起了一座坚固完整,内外兼美的完善城池,从而形成了今日杭州城市的基本格局,这是他的一大历史功绩。</p> <p class="ql-block">“射潮筑塘”。表彰他为阻止钱塘江潮水来犯,带领民众修建“捍海塘”,不畏艰险,奋勇搭弓怒射,击退潮水的英雄壮举。</p> <p class="ql-block">“疏通西湖”。钱鏐多次组织民众,兴修水利,确保西湖水域永不泛滥,使后世子孙享有安宁的故事。历史上治理西湖的功臣名将也大有人在,像唐代的白居易,宋代的苏东坡,明代的杨孟瑛,清代的阮元等,都是功勋卓著的。但是钱鏐与他们有不同之处,在于他建立了一支“撩湖兵”,负责清理了西湖所有的河道水网,从而保障水系畅通,在兴修水利上立下了卓越功蹟。</p> <p class="ql-block">“东南佛国”。表彰钱鏐在位期间,为保民安而大力倡导佛事,兴建塔刹,以至于感动天神,这里被授予“东南佛国”的美誉。在钱鏐时期,曾建起了“昭庆寺”、“净慈寺”、“六和塔”、“白塔”、“保俶塔”、“灵隐寺”等三十多处佛刹,灵塔,大多数保持至今,成为胜迹。</p> <p class="ql-block">“富甲东南”。说的是钱鏐一生,贯彻“保境安民”治国方略,确保此地百姓安康乐业。人称“钱塘富庶,胜于东南”,这也为今日杭州的经济富足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钱鏐的文治武功得到了朝廷的充分肯定,我们在“功臣堂”里,看到了唐昭宗御赐他的“金书铁券”(复制品,真品保存在北京博物馆),对他以示奖励。上边以325个字概括了给予他的褒奖内容,虽然已经锈迹斑斑,然而当时,有了这个“金属铁券”是可以享受世世代代豁免死罪的特赦呀!</p> <p class="ql-block">这些画幅,实物使我们大略地了解钱氏家族,在历史上为治理杭州所建立的功勋,再走进“揽远堂”和“怀慎堂”,也就理解后人为什么会如此厚待钱氏一家五王了。曾经看到后宫一处壁龛里塑造了12个生肖像,那是12个人偶,每个人手里抱着一个生肖兽。墙上绘着青龙白虎图案,只是为祈求钱王保佑这方土地,万年长兴吧!</p> <p class="ql-block">祠中最恢宏、最有气势的当数正殿一一五王殿。上面匾额:“五王殿”,下面匾额:“保境安民”,楹联:“金瓯固半壁,东南遗爱在湖山,祗今楹殿重新,玉座苔衣,旷代雄姿严咫尺;铁弩壮三军,决拾丰功昭简册,从此波澜底定,荷花桂子,千秋典祀荐馨香。”</p> <p class="ql-block">进入内部看看塑像,中间为高约5米钱镠像,系吴越国开国君主。可以看得出来钱王身穿正统的唐朝官服,神态看起来文质彬彬,与甬道尽头身披铠甲的形象截然不同,可见钱王文能安邦武能定国。</p> <p class="ql-block">左右两侧分别是他的儿子文穆王钱元瓘,孙子忠献王钱弘佐、忠逊王钱弘倧、忠懿王钱弘俶的巨大彩色塑像。</p> <p class="ql-block">像高都约5米,栩栩如生。置身其中,肃穆和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其中的钱弘俶就是西湖边雷峰塔的修建者。</p> <p class="ql-block">穿过大殿,揽远堂、怀镇堂左右相对。揽远堂。楹联:“功在生民,惜传闻异辞,信史尚留曲笔;垂德奕祀,怅播迁中叶,支流莫溯真源。”</p> <p class="ql-block">怀镇堂。楹联:“戎马生郊,风云万变,百灵通肸蚃,安得壮士挽天河;斗牛分野,吴越一星,两浙荷帡幪,犹有国人怀旧德。”</p> <p class="ql-block">依光堂运用声、光、电等高科技,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历史画面:修筑海塘、射潮等。画面形象生动,身临其境,令人遐想万千。</p> <p class="ql-block">庆系堂。匾额:“光泽百世”。内设钱氏族谱和全球钱氏后裔分布及成就展。</p> <p class="ql-block">一楼是三幅大型立体场景,展示的是钱弘俶纳土归宋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当年,钱弘俶上汴京献土,臣民修塔保佑钱弘俶平安。</p> <p class="ql-block">钱弘俶在金銮殿上向赵光义呈献吴越疆土图。</p> <p class="ql-block">钱弘俶上汴京献土,臣民出城相送。</p> <p class="ql-block">二楼是钱氏家谱和名人。右侧是全球钱氏后裔分布图和钱氏世系图。玻璃柜里是钱氏族谱。</p> <p class="ql-block">《钱氏家训》,传为忠懿王钱弘俶总结钱镠“起居录”所作,经后人不断完善,成为一部饱含修身处世智慧的治家宝典。《家训》分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个篇章,思想植根深厚,含义博大精深,是钱氏家族的珍贵历史遗产,也是钱氏家族人才辈出的传家宝。</p> <p class="ql-block">钱沣、钱玄同、钱学森、钱钟书、钱三强都是同宗。</p> <p class="ql-block">在祠内还有一座古戏台,每天有越剧、昆剧、评弹演出。</p> <p class="ql-block">堂外院子里有一口"婆留井"。相传,钱镠出生时面相怪异,十分不祥,他的父亲欲将他投入井中,位好心的婆婆相劝才挽留了这个小生命,故钱镠小名婆留,后来这口井也就保留到了今天。</p> <p class="ql-block">历经沧桑的钱王祠,古建筑早已不复存在,然而重建后的建筑规模和资料依然为我们展示了钱王的丰功伟绩。</p> <p class="ql-block">紧邻湖岸,立有一座石质四柱三门冲天式牌坊,这就是时任浙江总督李卫为钱氏立的功德崇坊。两侧的楹柱上,正面分别镌刻长短两联:“湖山露真态;功德说前王”。 “功勋合五百臣之多一代规桥册吴越;德化被十四州而建千秋坊表永湖山。” 背面也有七字联一副:“启匣尚序归国诏,解韬时拂射潮弓。”与百步之外的“钱王祠”遥相呼应,蓦然回首觉得钱鏐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啊!青史留名,当之无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