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兵出击静悄悄” ∽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最先跨过鸭绿江,入朝参战纪实。

青花瓷

<p class="ql-block"><b>  1950年10月19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纪念日。七十多年了,每当到了这段时间,我就心情膨湃,激动万分,仿佛又看到了我的父辈和他的战友们,跨过鸭绿江,出国作战的情景。</b></p><p class="ql-block"><b> 我曾多次查看军科院出版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资料,以及我的父辈根据他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做的工作笔记所写的回忆录,真实的记录了当年他们参战的经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i>  军事科学院于1988年出版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i>  中国人民解放军42军军史。</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i>  中国人民解放军42军124师师史。</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i>  原中国人民志愿军42军吳瑞林军长的回忆录“抗美援朝中的第42军〞。</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i>  原中国人民志愿军42军124师师长苏克之、付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政委汤从列的回忆录-“八千里路云和月~朝鲜战争中的42军〞一书,第一版。</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i>  原中国人民志愿军42军124师师长苏克之、付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政委汤从列的回忆录-“八千里路云和月~朝鲜战争中的42军〞一书,第二版。</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i>  原中国人民志愿军42军的部分领导和老战士写的短篇文章回忆录。</i></b></p> <p class="ql-block"><b>  当年,我的父辈所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笫42军124师,是于1950年10月16日奉志司命令,紧急从吉林省辑安市(今集安市)跨过鸭绿江,入朝参战的,(比中央对外公佈的志愿军入朝正式时间,提前了整整三天)。</b></p><p class="ql-block"><b> 根据军科院“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42军军史,124师师史。原中国人民志愿军42军124师师长苏克之、付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汤从列的回忆录-“八千里路云和月~朝鲜战争中的42军〞一书,以及多位志愿军42军124师目前还健在的老前辈亲身经历叙述,以及已不健在的老领导、老战士们的回忆文章,现将这段历史过程展现出来,以纪念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缅怀他们为国家和中华民族建立的丰功伟绩。</b></p> <p class="ql-block"><b>  42军前身是东北民主联军(即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五纵,虽然组建比较晚,但主要领导都来自于四野主力部队的老红军,老八路,都经历过严酷的战争考验。</b></p><p class="ql-block"><b> 自组建以来,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由于战绩优秀,多次受到中央军委总部及四野司令部的表扬。</b></p><p class="ql-block"><b> 1949年8月~12月,42军随四野大军南下,参加了衡宝战役,解放安阳战役,11月,42军分兵两路,主力124师、155师配合二野主力5兵团入川,尾追国民党胡宗南部,消灭蒋介石残余部队。解放了鄂西秭归,巴东,并过长江到建始,恩施一线,消灭了国民党王陵基、罗广文兵团,先后解放了万县、达县、广元、开县、通江、巴中等川东北20余个县。125师及126师则留在鄂西、湘西剿匪,掩护四野主力部队南进,保卫武汉四野总部侧翼安全。</b></p> <p class="ql-block"><b>  1950年3月初,中央军委和四野总部为巩固边海防,保卫后方安全,决定命令42军由战斗队转为生产队,全军回师东北屯垦戎边,155师师部改编为炮8师师部,部队则编入中南军区运输司令部。</b></p><p class="ql-block"><b> 4月初,全军经过一周火车运输,开赴北国边疆黑龙江。其中126师驻嫩江,军部驻齐齐哈尔~风城,125师驻北安,124师驻绥化、海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i>  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i></b></p> <p class="ql-block"><b>  车过沈阳时,军长吴瑞林下车到东北军区报到。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对吴军长讲:1948年11月四野大军解放东北入关后,东北做为解放全国的大后方,除还留有后方机关和部分独立师外,已无野战军主力。东北当时划分为9个省,4千万人口,1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数千公里的边防海疆,无主力部队是不行的,中央决定派42军来边防屯垦戎边,一边搞生产,一边守边防是完全正确的和非常有必要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i>  战士们用双手开荒,开辟出北大荒粮仓。</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i>  天冷缺少蔬菜,战士们到森林里采摘蘑菇,改善生活。</i></b></p> <p class="ql-block"><b>  1950年5月份,东北地区严冬已过,土地解冻,各部队不失时机的进行播种,并派372团两个营开赴鞍钢,参加鞍钢的恢复建设。</b></p> <p class="ql-block"><b>  1950年6月26日,朝鲜内战爆发的第二天,美国总统杜鲁门从称霸全球的角度出发,在入侵朝鲜的同时,入侵我国台湾省并立即要求美远东空军、海军参战。</b></p><p class="ql-block"><b> 在这种危急的国际形势下,1950年7月13日,中央军委命令成立东北边防军,为保卫我国边境采取了预防性准备措施。</b></p><p class="ql-block"><b> 在东北齐齐哈尔地区,执行生产任务的42军,立即被中央军委和东北军区改编为东北边防军,并派往通化、三源浦、柳河、梅河口等靠近中朝边境一线地区集结驻防。</b></p><p class="ql-block"><b> 同时,已在东北的炮兵炮一师和炮八师也被编入东北边防军并派往中朝边界驻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i>  1950年7月,齐齐哈尔地区的领导和人民群众欢送42军登车开赴边防。</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i>  本军到达通化后,受到了通化市的领导和群众的欢迎。</i></b></p> <p class="ql-block"><b>  1950年7月中旬,42军军长吳瑞林、政委周彪到沈阳东北军区司令部接受任务。</b></p><p class="ql-block"><b> 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高岗除对形势作了介绍和分析外,要求42军:一、立即停止生产任务转交当地政府,部队进行全面军事训练和整理作战装备,二、对指战员进行战前动员和宣传教育。</b></p> <p class="ql-block"><b>  接受任务后,军领导和军党委除向各级指战员进行任务传达外,还形成决议并要求做好以下十项工作:</b></p><p class="ql-block"><b>一、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树立必胜信心。</b></p><p class="ql-block"><b>二、加强战斗、战术组织训练,对各级指战员进行作战培训。</b></p><p class="ql-block"><b>三、加强后勤供应,主要是粮、弹、物资保证。</b></p><p class="ql-block"><b>四、加强对空作战,做好打与防的训练。</b></p><p class="ql-block"><b>五、加强反坦克和对付机械化部队的军事训练,使用现有武器装备,发挥最大威力。</b></p><p class="ql-block"><b>六、加强工兵建设,研究各种战法,工事的修建,桥梁的架设。</b></p><p class="ql-block"><b>七、发挥我军炮兵特长,做好步、炮协同配合的作战准备。</b></p><p class="ql-block"><b>八、保证通信联络畅通无阻,补充我军通讯器材落后和不足之处。</b></p><p class="ql-block"><b>九、解决语言不通困难,配备翻译人员,进行搞好中朝军民关系及团结的教育。</b></p><p class="ql-block"><b>十、加强宣传鼓动措施,对我部官兵、对敌方人员,开展不同的政治宣传工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i>  1950年,42军吴瑞林军长。</i></b></p> <p class="ql-block"><b>  在对部队进行宣传教育、备战期间, 1950年7~8月份,经东北军区领导批准,军长吳瑞林带领军作战处长侯显堂、侦察处长孙照普、军侦察大队政委蔡明林等侦察、保卫人员化装成火车列车员,穿铁路员工制服,在安东铁路局的安排下,由安东(今丹东)入朝鲜新义州到平壤,换车经熙川到江界,再返回平壤经熙川到满浦镇再到我国辑安,来回走了几遍,将沿途地形、地物、村庄、河流、山洞、树林看了个遍,同时画图成册,回到安东后利用两天时间整理出材料和地图,并到沈阳向军区首长进行了汇报。</b></p><p class="ql-block"><b> 军区领导将此材料交军区司令部情报部丁甘如部长,翻印后发给部队团以上单位,供部队入朝时使用。</b></p> <p class="ql-block"><b>  在中朝边境侦察期间,吳瑞林军长率侦察人员还重点查看了我方辑安市和朝方满浦镇情况。发现有个别江段,有行人涉水过江,通过亲自下水过江测试,遂产生为防止一旦开战,敌机若将辑安中朝鸭绿江大桥被攻击,被炸断的情况下,提前架设水下桥的想法。</b></p><p class="ql-block"><b> 吳军长立即组织工兵营,利用通化大理寺存放的伪满洲国为修建皇宫准备的石条,在水浅的地方铺架水下桥,在材料和人力不够的情况下,通化地委各级领导也组织当地石匠和木材、石材,为部队准备过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帮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i>  42军工兵营在辑安(今集安市)鸭绿江上抢修水下桥。</i></b></p> <p class="ql-block"><b>  同时,为了便于部队一旦接到命令,从铁路桥过江,不受铁路行车和人员步行从桥面过江互不影响,吳军长还命令工兵将铁轨之间铺上木板,在不同时间段,使火车行驶和人员步行快速通行都互不甘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i>  以“三八线〞为界限的南、北朝鲜划分成为两部分。</i></b></p> <p class="ql-block"><b>  朝鲜分裂成南、北两部分,原因由来于久。</b></p> <p class="ql-block"><b>  1945年年初,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已进入尾声,2月4日~11日,在苏联黑海北部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同盟国参战的三大盟国领导人,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邱吉尔、苏联主席斯大林就处置德国问题,波兰问题,远东问题,联合国问题达成初步一致意见。该决议对决定战后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i>  在稚尔塔会议上,同盟国参战的三大盟国领导人,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邱吉尔、苏联主席斯大林在会议中的合影。</i></b></p> <p class="ql-block"><b>  由于在远东战场上,美苏两国均必须要出兵,才有可能战胜日本法西斯军队,因此双方商定:在日本法西斯政权投降后,朝鲜半島由美、英、苏、中代表共同托管。</b></p><p class="ql-block"><b>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无条件投降后(由于美国罗斯福总统已去世),当时美国继任总统杜鲁门决定以朝鲜半岛中部的三八线为界,半島南部由美国监管,北部由苏联监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i>  美国政府国务卿杜勒斯在“三八线”附近视查。</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i>  大韩民国 (即南朝鲜)总统李承晚(左)与美军远东部队总司令麦克阿瑟(右)。</i></b></p> <p class="ql-block"><b>  美国在朝鲜南部,扶持了以李承晚为总统的“大韩民国〞政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i>  1949年3月,金日成率朝鲜党政代表团访问苏联。期间金日成提出武力统一朝鲜,望得到苏联支持。金日成在莫斯科火车站发表演讲。</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  苏联则在朝鲜北部,支持并建立了以金日成为首相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权。</b></p> <p class="ql-block"><b>  双方都想消灭对方,统一朝鲜半岛,因此边界线一带冲突不断。</b></p><p class="ql-block"><b> 1950年6月25日,终于朝鲜战争全面爆发。</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i>  1950年6月25日至10月24日,朝鲜战场详细态势图。</i></b></p> <p class="ql-block"><b>  1950年6月25日,朝鲜人民军7个师,约8万余人在大量飞机、坦克的掩护下,向南韩军队及驻韩美军发起突然的袭击。9月15日,已占领了朝鲜大部分国土,将南韩军队和驻韩美军包围压缩到大邱、釜山狭小地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i>  1950年9月15日至10月24日,朝鲜战场态势简图。</i></b></p> <p class="ql-block"><b>  美国纠集了16个国家的军队,组成了“联合国军”,公开干涉朝鲜内政,进行武装侵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i>  在朝鲜战争中,各国派兵参加““联合国军”情况统计。(一)</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i>  在朝鲜战争中,各国派兵参加““联合国军”情况统计。(二)</i></b></p> <p class="ql-block"><b>  9月15日,以美军第10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共5万余人,在美军驻远东部队总司令麦克阿瑟的指挥下,投入大量的战机和军舰,在朝鲜半島中间的蜂腰部“仁川”登陆,将朝鲜人民军进攻南部的军队,后勤运输线拦腰截断,致使前线朝鲜人民军弹药,粮草,药品、通讯联络、物资等无法供应。虽然朝鲜人民军驻守在仁川、汉城附近的部队进行了近10日的顽强激战,但终因裝备、人员众寡悬殊,致使朝鲜人民军被迫撤出汉城,战斗力大减,战场形势大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i>  美国驻远东部队总司令麦克阿瑟在军舰上指挥美军在仁川登陆。</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i>  美国驻远东部队总司令麦克阿瑟在仁川登陆。</i></b></p> <p class="ql-block"><b>  美军第10军及〝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成功后,立即分兵多路,一路向南,与在釜山、大邱一线的美第8集团军会合,夹击已进攻到南部的朝鲜人民军部队。一路向北占领汉城,并继续向北进攻北朝鲜临时首都平壤。第三路向东进占元山、咸兴一线,企图在朝鲜东部建立另一新的登陆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i>  北朝鲜立体地形图。</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i> 北朝鲜西海岸一侧多为平原,交通方便,四通八达,利于机械化部队行动。而东海岸一侧多为山区,冬季气候严寒且交通不便。</i></b></p> <p class="ql-block"><b>  由于朝鲜人民军主力被困于朝鲜南部,无法及时撤回,朝鲜北方只有少量部分新组建的人民军部队、政府领导机关。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凭借具有空中优势的美国空军和坦克、重炮为主的机械化装备,部队向北进展很快,如入无人之境。</b></p><p class="ql-block"><b> 尤其是以朝鲜西部平原一线的美、伪军主力,攻占汉城、平壤后,又沿朝鲜西部主要交通干线向介川、宁远、云山、熙川进攻,并朝中朝边境急进,少部分美、伪军已到中朝边境的楚山,与我国已隔鸭绿江相望。</b></p><p class="ql-block"><b> 为威慑我国政府,防止我军援朝。美军出动战机,沿鸭绿江侦察、轰炸、扫射中、朝边境城镇,村庄,炸弹已经落到了我国领土之上,造成我国人员伤亡。</b></p><p class="ql-block"><b> 朝鲜形势已到了万分危机时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i>  1950年10月,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进犯北朝鲜示意图。</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i>  防守在鸭绿江边上的我东北边防军,看到朝鲜燃烧的村镇。深感“战火已烧到了家门口”。</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i> 中央军委根据寒带的作战特点,紧急组建了以原“东北第四野战军”为主要部队的第十三兵团,有38军、39军、40军、42军、东北炮兵司令部所属炮一师、炮二师、炮八师等,编为东北边防军,驻防中朝边境一线,以防急需。</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i> 1950年9月,驻中朝边境一线的东北边防军第42军开展战前动员,吳瑞林军长在动员大会上发言。</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i>  42军广大指战员战前宣誓,表示一旦中央下令,坚决打败美国侵略者,抗美援朝,保家卫国。</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i>  1950年10月1日,朝鲜特使朴一禹携带朝鲜金日成首相给毛泽东主席的亲笔信(朝文原件),请求中国政府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给予援助。</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i>  1950年10月1日,朝鲜特使朴一禹携带朝鲜金日成首相给毛泽东主席的亲笔信(中文翻译原件),请求中国政府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给予援助。</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i>  1950年10月8日,毛泽东主席亲自起草的,给彭德怀、高岗、邓华等领导人的命令(原件)。将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边防军迅速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命彭德怀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命令。</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i>  10月8日,毛泽东主席还亲自起草了,给我国驻朝鲜大使倪志亮并转给朝鲜首相金日成的信件(原件),告之:中国政府已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出兵援助朝鲜。</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i>  1950年10月18日,毛泽东主席给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付司令员邓华、洪学智等人的命令(原件)。命令中国人民志愿军十三兵团各部队作好准备,于19日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出兵朝鲜。</i></b></p> <p class="ql-block"><b>  中国人民志愿军42军124师于1950年10月16日奉志司命令,整建制作战部队提前三天入朝,事出有因。(而我国对外宣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入朝参战时间是1950年10月19日。)</b></p><p class="ql-block"><b> 1950年9月30日以后,西线〝联合国军”主力,由于交通通畅,向朝鲜北方推进速度迅速,疯狂北犯。而东线由于是高原山区,交通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部队行动,推进速度比较慢。</b></p><p class="ql-block"><b> 根据敌方的进犯状况,毛主席、中央军委及志愿军总部决定集中志愿军主力,38、39、40军及炮兵第一师、炮兵第二师于西线,阻击北进“联合国军”。而以42军124、126两个师加炮八师一部,阻击东线北进的“联合国军”。42军125师则负责隔离东、西两线之敌间的近80公里的缺口,以保证西线38军侧翼安全和志愿军主力在西线歼敌。</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i>  中央电视台在CCTV~4频道“国家记忆〞播放了这一真实历史影象。</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i>  从1950年10月25日~11月5日,志愿军十三兵团所属作战部队布署、作战图。</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i>  “联合国军”自仁川登陆后,由于部队众多,仁川附近港口、滩涂不适合大规模登陆和后勤补给,所以美军准备在朝鲜东海岸元山、兴南、咸兴地区再次登陆,企图使用东、西两个方向的钳形攻势,夹击已北撤的朝鲜人民军及朝鲜政府机关临时所在地江界。</i></b></p> <p class="ql-block"><b>  东线“联合国军”部队共有105000多人,200多架飞机,大量的坦克、大炮和汽车。</b></p><p class="ql-block"><b> 而我42军加上朝鲜人民军部队2500人,共有45000多人,没有飞机,只有少量的炮兵和极少量的汽车。</b></p><p class="ql-block"><b> 在这种准备打以少胜多的阻击战时,对我军最重要的条件就是战斗的突然性和有利地形。而在东线,最适合打阻击的地点就是长津湖地区,狼林山脉的黄草岭一线。黄草岭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是敌、我兵家必爭之地。</b></p><p class="ql-block"><b> 但我军出发地辑安口岸距黄草岭400公里,由于我军是秘密参战,为防止被敌机白天侦察发现,我军只能根据自己现有装备条件,采取夜行昼宿,负重徒步行军方式,按每天行军速度60公里计算,需要6~7天方可到达黄草岭地区。</b></p><p class="ql-block"><b> 而美伪军从元山到咸兴再到黄草岭共120公里,并且有汽车,昼夜都能行军,机械化行车一至两天即可到达。</b></p><p class="ql-block"><b> 为达到出奇不意,乘敌不备,隐蔽出击,迅速占领黄草岭,阻击东线之敌目的,我42军奉志司命令,由124师为东线我军前卫师,于1950年10月15日夜在辑安口岸集结,从晚20:00时开始至16日晨先期秘密渡过鸭绿江,抢占黄草岭一线阻击阵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i>  我军124师从辑安口岸至黄草岭行军路线,(后来该作战方案史称为“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及东线42军各师布防图。</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i>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次战役敌、我双方态势图。</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i>  1950年辑安(今集安市)横跨鸭绿江上的中、朝边境铁路桥(当年的铁路桥照片)。我志愿军42军124师就是从这座挢上于10月16日先期入朝参战。</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i>  亲身经历、参与此次行动已93岁还健在的42军124师老前辈许万强回忆这段历史,教育后代,进行红色传承。</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i>  124师付师长兼参谋长肖剑飞率先头部队先行过江。</i></b></p> <p class="ql-block"><b>  1950年10月15日夜至16日晨,42军先头部队在124师付师长兼参谋长肖剑飞的指挥下,军侦察大队由宋宗汉大队长,蔡明林政委率领侦察大队先行过江,紧接着按124师370团及全师各团顺序分三路迅速过江。</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i>  抗美援朝中国人民志愿军42军124师师领导(左起)汤从列政委、苏克之师长、赵欣然参谋长。</i></b></p> <p class="ql-block"><b>  四十多年后,于1997年渡江亲历者及现场指挥员之一的124师汤从列付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在回忆录中写道:“当夜全师14000多人,与炮车、汽车、马匹组成滚滚洪流,多路大军分别从辑安铁路桥、浮桥、水下桥过江,进入朝鲜。 </b></p><p class="ql-block"><b> 师所有领导分工到鸭绿江两岸指挥部队过江,我站在江桥西岸边朝鲜一侧的小山坡上,望着静悄悄行军的部队,回眸屹立的长白山和刚刚解放的祖国山河,脚下是波涛滚滚的江水,前方传来夜航敌机的轰炸声,仿佛已置身于即将到达的战场,抑制不住出征前与祖国人民和亲人的情感,同时深感肩负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千斤重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i>  我的父辈汤从列,入朝时任42军124师付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四次战役后任124师政委。</i></b></p> <p class="ql-block"><b>  2020年10月和2023年7月,我与众多志愿军后代多次到丹东市和辑安市,参加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3周年和“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活动,凭吊牺牲在朝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们。</b></p><p class="ql-block"><b> 每次站在辑安口岸桥头,望着桥对岸,我的父辈当年跨过鸭绿江时,曾经站立过的朝鲜一侧桥头旁的小山坡,好象他还站在那边,深情的望着自己伟大的祖国和英雄的部队。</b></p><p class="ql-block"><b> 我的父辈是幸运的,在他的回忆录中,多次提到124师这支英雄部队,有多少他亲爱的战友没有能够回到自己的祖国和家乡。志愿军有十九万多英勇的将士,为了祖国的安危和人民的幸福,将他们的热血和生命洒在朝鲜的土地上。</b></p><p class="ql-block"><b> 每次想到这里,想到我们目前强大的祖国和翻天复地变化的中国人民的生活,我的心情都无比的沉痛。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前辈们为我们的国家和后代的幸福所做出的贡献,永世难忘。</b></p><p class="ql-block"><b> 放眼朝鲜三千里江山,站在鸭绿江边,我的脑海里不时浮现出父辈当年出征时的悲壮豪迈诗篇:</b></p><p class="ql-block"><b> 风潇潇兮易水寒,</b></p><p class="ql-block"><b> 壮士此去兮不复还。</b></p><p class="ql-block"><b> 疆场杀贼兮搏群寇,</b></p><p class="ql-block"><b> 赴汤蹈火兮挽狂澜。</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i>  2023年7月,吉林省集安市(原辑安市)政府邀请“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志愿军研究会”和众多志愿军后代到集安市,参加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暨“抗美援朝第一渡〞活动。同时在集安中、朝边境口岸合影留念。</i></b></p> <p class="ql-block"><b>  有42万多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从辑安(今集安市),跨过鸭绿江大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走向战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i>  站在辑安中∽朝边境铁路桥头,让我怀念、感慨、难忘。</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志愿军烈士们永垂不朽!</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