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两度韶山行,裹在洪流中……。</p> <p class="ql-block"> 岁月的年轮走到了“奔七……”的时刻,少时许多过往已然逝去,但有些片断虽然零星却还是那么清晰、难以忘记……。“四海翻腾”的年代、激情燃烧的岁月,两次徒步“长征”韶山的经历,就是我脑海中难以褪色不变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忆及首度“走韶山”,那是风起云涌的“文革”(1966)年。也是我们进入心仪已久的洪湖第一中学的第一年。那时的我们:年少无忧,胸有朝阳;满怀虔诚,似有志向。传递文化大革命信息的红卫兵大串联,由开始的坐车、坐船,进入到更能锻练意志的步行串联阶段。我们几个进入洪湖一中不久,在革命洪流的裹挟中,虽尚懵懂却也满是激情的少年(万学炎、简明森、李功平、本人),平素交往虽不多却因有共同的想法,欣然相约,组成了一支步行串联到韶山的小分队(心很大,走韶山后,还想雄心勃勃到井岗(山)、奔遵义……)。队伍一经组成,取上学校的一纸证明,怀揣发放的串联经费,沒作更多准备,就朝既定的目标进发。</p><p class="ql-block"> 那是一个已渐寒冷的冬季的早晨,应还晴朗。一行四人,轻装简从,踏上征程。除随身穿戴,似无多少换洗(当年圴穷的叮噹),左背一小黄书包(内装点洗漱用品,基本卫生还是讲究的),右挎一军用水壶。装备虽简,但因沿途圴设有串联红卫兵接待站,不必背上大背包受苦、受累,倒也省事、省心。装备不多,然而我们高擎的写着《洪湖赤卫队》五个金黄色大字的红旗却夺人眼球。旗在风中猎猎,血在周身奔涌。今天忆起这洪湖最早的“广告牌”,心潮仍有些许的起伏……。</p><p class="ql-block"> 高举红旗,徒步长征,迈步伊始,路人注目,让我等青涩少年,凭添自得豪情,极度满足虚荣。遙想当年,《洪湖赤卫队》的电影已在满世界播放,“……,浪打浪"的歌声也已满神州唱响(当得起最美最畅的流行曲)。</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红旗指路:沿江堤、走螺山、经白螺、渡长江,过城陵矶、到岳阳。记不清是否登岳阳名楼思(范)仲淹先贤忧及天下;眺洞庭君山,看连天湖水浩浩汤汤……。 </p><p class="ql-block"> 告别岳阳,再沿铁路线行走,亦步亦趋,艰难的数枕木,向长沙挺进。走过铁路的人都知道,那枕木的间距,跨度长不长,短不短,极不适应步行。而且,铁路上,不时有哐噹、哐噹的绿皮火车通过。无奈,我们只能先走一段枕木,列车至、笛声急,则再走一段铁路边的排水沟石砌小路。当列车呼啸而至,风驰电掣般驶过,我们高擎的红旗在风中翻飞,似欲连人带旗巻向车厢,煞是吓人,唯有紧握旗杆,心无旁骛一心向前。没见过火车的小县城人,感受了钢铁巨龙的威猛,也算开了不小的眼界。</p><p class="ql-block"> 间或,我们也在逶迤的丘陵间穿行,那满目裸露的红色土地,那漫山招展的火红旗帜,一小群一小群青春飞扬的队伍,让日行数十里,双膝酸痛,脚打血泡、疲累中的我们瞬间也会情绪高昂、满是兴奋。</p><p class="ql-block"> 行至长沙,这也是除却武汉,我们看到的又一“大城市"。长沙城的记忆是:到过伟人夫妇住过的“清水塘”故居,非常深刻的记忆是:这里参观的人流用“山、海”来形容绝不为过。看了什么已无多少印象,但在如山似海的人群中,我与到此参观的一红脸、高鼻、多毛的阿尔巴尼亚(昔日歐洲的一盏社会主义明灯)友人曾荣幸的单手一握。这片断的记忆倒是清晰无比,只因当时的我实在激动无比。那年月,正是与阿国“热恋”交好时期,小小少年何曾见过“老外”,更有此幸一握。国际友人手的余温似乎至今还留在手心……。当时,年青的红卫兵们热情到疯狂,排山倒海般蜂涌而上、争相伸手相握,狂热的场景至今历历……。</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有幸,而同行同学则无有,至今忆起仍窃窃自乐。</p><p class="ql-block"> 似乎只在长沙小住,我们即出发前往“红太阳升起的地方。用了不到两日的光景,我们异常激动然又极其疲备的到达了心中的“圣地"。清楚记得,途中遇雨,长裤双小腿乃至双鞋巳是不堪泥泞。“韶山小冲”,早已是人潮汹涌。满“冲”红旗、红袖章,军帽、绿军衣,到处晃悠着年轻的面孔。栖身之处难觅。接待站已不堪重负,接待人员也有心无力。最后,把我等一行四人,安排到一医院走廊住宿,四人共一条薄薄的棉被。此时,走廊地面巳横七竖八,睡满先到的人们,圴厚被裹身,酣然大睡。我们四人勉强找一空地暂栖,但因双脚均满是未干的泥浆,遭人嫌弃。四人圴“怒发冲冠”,凭借少年之气,我中一人,拉开地上一酣睡人被窝,双脚带鞋挟泥直插而入,不管不顾,躺下便睡。如此強悍的作派,实在是立杆见影。再听不见叽叽歪歪、恼人的嫌弃!记得就这样和衣带泥睡了一晚。</p><p class="ql-block"> 当年韶山,不及现在,人太多,下雨后泥泞不堪,山不带绿,一片秃岭。懵懂少年辛苦长征十多天,到韶山就完成了几件事:急不可耐的站队领取纪念章(似乎用时近一天,仿佛吃尽苦头走韶山,只为领取纪念品);匆匆参观了纪念馆、伟人故居;驻足在“红太阳”儿时游泳的水塘静思默想了“橘子洲头的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当年的韶山冲,到处充满的是飞扬的青春,热血的奔涌。我们一行只是微不足道的芸芸一众早已淹沒其中……。</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的韶山行,我们红色的旗帜,一直举到了“红色韶山冲”中!从家乡出发,历时十二天,行程几百里,也算是小经风雨,略见世面。只是叹年少,太想家,又听闻井岗山巳是大雪封山,人已出进不能,更有耸人的红卫兵“牺牲”在黄洋界上的传闻。那里还有再走井岗山的雄心,再至遵义城的壮志。</p><p class="ql-block"> 一行四人打道回府,只是在长沙火车站“疯涌”挤火车的红卫兵小将的冲击下握了十几天的竹旗竿被踩踏在汹涌如潮的人流中,幸运的是《洪湖赤卫队》的旗帜已妥善保存,只是归乡后不知所终……!同行的四同学,各自演绎人生,难得的共甘苦的友谊,五十年同学大聚会时才得以延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再走韶山冲,应是同年几月后的事。只是更近深冬,已隐隐听到不远的春天脚步声。如此短的间隔,二度走韶山,常人不解,只能说是我与韶山的不解的缘份。再次徒步走韶山,与前相同,仍是四人。我升格为向导,带着两位同住校园内的老师和一位发小同往。缘由应是韶山归来,拥有的难得的韶山纪念章,和小小的长征经历让人生羡。韶山是国人心中的“圣地",能有幸“朝圣”,是托串联之福,应是极其幸运之行,极其幸福之事。</p><p class="ql-block"> 我少时居住地:洪湖教师进修学校(既是新建街小学、也是原洪湖师范的校址)。年长的语文老师刘振亜、数学老师沈松保均与我们同起居校园,朝夕相处如家人,发小(胡晓虹)亦然,相处如手足兄弟。他们请我作为向导前往,我当然欣然应允。二度出行,识途的我,自信滿滿,一如既往,轻装简从。只是再沒有高举惹人羡慕的招展红旗,更不奢望路人的频频注目。仍是左一包、右一壶,些许“银两”,闲庭散步般,老少四人上了征程。</p><p class="ql-block"> 两位老师都是教师进修时的执鞭者(俗称教老师的老师),当年虽位于臭老九之列,但却是实实在在的高级知识份子水准。与我们两小字辈同行,确真的是无老无少,亲密无比,玩笑打趣中,师尊早已不存,恰如忘年、情同朋友。一路之上,谈古也说今,嬉笑也逗趣,让人快乐,让人受益。</p><p class="ql-block"> 沿着走过一遍的老路线,看着别人飘飞的红旗,过岳阳,进长沙,奔韶山,开心、顺畅,不是然胜似如今的出游。只是条件趋于艰苦。行中一日,接待站安排我们住在一小学,只有教室当房,课桌为床。此时寒冬,室外冰雪未消,睡在课桌拼接、仅铺一床草席的“床”上,棉被虽算厚实,然而上有暖意,下觉冰冷的感觉,此时实乃第一次。我和发小虽年少但拥有血气正旺之躯,现在都想不起是如何度过这一夜,更不曾关心到年长的老师们是如何巧度难关。</p><p class="ql-block"> 慢慢悠悠,老少爷们进了长沙城。在长沙的茶厂接待站就收获了少有的快乐。住是宽敞的昔日简陋的厂房,破损的窗户不时吹进小许呼啸的冷风,大通铺般睡觉的人们,不时传出咳嗽、吸涕声,在这般寒冷的冬天,可笑的是,还有一些年轻的红卫兵小将在嬉戏打闹,更可笑的是一些河南藉的少年被人揭开被褥,顿现赤条条,蹦来跳去,引来众人的不絕的大笑……。</p><p class="ql-block"> 这无聊中的自乐,也算送来的“冬天一把火"。我们的语文老师雅兴也起,顺口打油:“茶厂接待站,招待很怠慢,窗户灌北风,感冒一大串……”云云。</p><p class="ql-block"> 凭心而论,老师的打油有点偏颇,我们每日仅花一毛钱,伙食则三餐,比之家中强得太多。住宿条件差点也确属无奈,每天串联大军潮水般涌来,纵然湘江水深数尺,也被“搅得混沌、寒彻”。</p><p class="ql-block"> 语文刘老师与我们相处最是融洽,高兴之时,还不时讲点不雅略俗的故事,我与发小却玩点恶趣,借一故事中人物形象给老师取了不雅的绰号……,今天思之,实在是亵渎了师尊,大逆不道的“罪过”。不过,当时却不见老师见怪。至今思之仍惭愧之极。不知老师今安在?</p><p class="ql-block"> 此番长沙,似乎登上了岳麓山顶,看了爱晚小亭(伟人青年时最爱处),进了岳麓书院(老师们的必经处),其它就没甚记忆了。</p><p class="ql-block"> 辛苦且快乐着的徒步长征,我们老少均过了一段快乐、开心的日子!也算千辛万苦,终于到达韶山,还是那般程序,不记得他们三的感受,只记得发小的不一般的举动。</p><p class="ql-block"> 我俩在伟人故居的池塘边,发小晓虹十分虔诚的用军用水壶盛上满满的一壶刺骨的冰水,继而爬上故居后的小山,满山裸露的红土,不再是荒山秃岭,放眼望去,梯田般点缀了一丛丛不足半尺的小松树苗,在冬日的寒风中虽尚弱小但巳在努力的挺拔向上。我们那时实在没有太强烈的文明意识,共同小心翼翼的连根带土挖出一丛小松树苗,用心包扎好,捧拥在胸前。那常青的小松针似还在摇曵、仍嫩绿油亮……。</p><p class="ql-block"> 此行韶山,除却完成了首度走韶山内容,发小还带走了伟人塘中一壶水,捧走了韶山岭上一棵松……。发小晓虹此后虽经历了诸多人生坎坷,然而精彩也却始终伴随着他的一生。事业虽不敢称辉煌,但也算有成。</p><p class="ql-block"> 晓虹曾是洪湖一中校宣队的手风琴手,拉动手风琴的潇洒神情至今影响着我……。不知如今,他胸中是否还装有韶山的“水"与“松”……!</p><p class="ql-block"> 那与我们同行的忘年老师,久已失联,他们的笑脸,在我时常的思念中。享受不恭“绰号”的刘振亚老师,我心存你的宽厚与宽容;那永远笑容慈祥随时与我们呵呵的沈松保老师,你们如今身处何方?尚能饭否?小辈难忘师生曾经的共同……!</p><p class="ql-block"> 五十多年前的这段经历,这些零星的记忆,至今之所以让我回味,也让我珍惜:因为这是少时的青涩脚印,更是迈向青春的蹒跚足迹。</p><p class="ql-block"> 今天忆起,除了追寻更有反思:十余岁的少年,经历如此长征,之后的人生有底气面对任何艰难:“独立寒秋"的自信,“中流击水"的理想,“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从容,似乎从此奠基。只是本都应是读书郎,尚少却去“经风雨”、“远学堂”,怎不令人心生痛惜……;敬爱的老师们:博学多才而难有用武地,想起他们一定有过、然而似乎不曾圆过的“桃李满天”的梦……!我们不禁为之扼腕叹息。</p><p class="ql-block"> 耗尽国力的“红卫兵”大串联,当年排山倒海的气势,今天若论功绩,何处能觅?</p><p class="ql-block"> 往事已矣,故国日新。恰如"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p><p class="ql-block"> 而今“一壶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一吟名人诗句,我心顿觉豁然……。</p> <p class="ql-block"> 后记:2019年,秋爽十月,因赴亲喜晏,再到长沙。为了寻找当年的记忆,又远至韶山。此番不再步走,有高铁伴随一路。</p><p class="ql-block"> “前度儿郎今又来”,五十余载再回首;红土地不再裸露,韶山冲葱葱郁绿;当年满目是青春,今日放眼老游人(疑似当年红卫兵”);红旗仍然招展,面孔鲜见青春;新建起“伟人”广场,又开辟“滴水小洞”(当年运筹“文革”的西方山洞,龙脉所在,现成游览景点);故居不惧岁月稠,水塘依旧滿春风。</p><p class="ql-block"> 五十多年前,两度徒步走韶山,却不曾留下影,今日再入“冲”,留下遂愿的形……)。</p> <p class="ql-block"> 我将《两度韶山行……》忆文在洪湖老同学群发出后,共同的记忆瞬间勾起。</p><p class="ql-block"> 昔日学子纷纷下笔,热情且过奖的留言让我自愧,但也让我感受到共鸣和分享的快乐:</p><p class="ql-block"> 喜阅曙光:《……韶山行》,感慨良多。怀旧,是老年人躲不开,绕不过的话题。曙文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展现的是一代青少年真实而又无奈的内心独白,令人嘘唏,击掌而长叹。</p><p class="ql-block"> 同学中群星灿烂,可喜可贺。新立赞成明生,会长,宜法所提:在群中多发怀旧作品,增加团队凝聚力,看法可以不同,是非自有公论。</p><p class="ql-block"> 必须要看到我们这一代的历史价值……文革早有中央决议否定,淡化是为了和谐团结,但不是自我否定。西方国家大学里都设有中国文革课,国内外文物市场文革物品收藏盛行,但不是纪念,而是研究:中国文革是一件史无前例的历史大事,为什么五千年文明礼仪之邦出现了如此反常的极端主义思潮?</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一代人是参与者,所写所说对未来的历史研究都是第一手资料,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声音,相信有无数的文革经历者在回忆,在写作。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华文艺复兴运动的主题素材来自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拿起笔,作刀枪,为了对子孙,对历史负责,也为了不让历史重演(巴金语)。</p><p class="ql-block"> 为曙文点赞。 </p><p class="ql-block"> 一一春归</p> <p class="ql-block"> 一石激起千层浪。宜法、明生、吴敏、昌华等对曙光美文点评得何等之好!何等之高!何等之妙</p><p class="ql-block"> 情景交汇,水乳交融。无论从哪方面看,群中才人加文豪——曙光的《大串联的长征记忆》,都是屹今为止我所看到的文笔最优美、描写最细腻、语句最流畅、叙述最真实、情感最诚挚、回忆最经典,堪称一绝的难得少见的佳文。</p><p class="ql-block"> 最让我拍案惊叹,抚文叫绝的乃是,曙光借用经典的名人诗句抒发浪漫情感,那让作者本人和所有读者的心都顿觉豁然的结尾:往事已矣,故国日新。恰如"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正是,不管过去或现在我们做过什么,都会成为历史,而一切历史又都会成为后人茶前饭后的谈笑,所以我们一定要看开世事,不为金钱所束,不为名利所累。</p><p class="ql-block"> 一一刘永宁</p> <p class="ql-block"> 曙光,看过你的《徒步韶山行》,让我感慨颇深的一点是你对生活从容淡定的态定。《三国演义》的歌曲歌词内容可作证。“……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又有“少年本都读书郎”,为“经风雨”“远学堂……”带着一点淡淡的遗憾。我与你小学同班同学,我当然了解你的人品,你的聪明才智。凭你优秀的学习成绩,你的大有作为就不是在农村在工厂了(不是说农村、工厂不好)。你的作为应该在大学的课堂里,在更能开启你智力的环境里。从你的字里行间里也看得出你的自信,更能看出你的刚毅。在你秀美的文笔里,看不到一点自怨自艾晦气的痕迹,有的是如烟往事俱忘却,我行我笔自其乐的胸襟。</p><p class="ql-block"> 一一李德祥</p> <p class="ql-block"> 卢曙光 随手写下几笔红色的记忆,真可谓神来之笔,文豪之笔,看后惊叹唏嘘,好一篇特定年月,青葱少年的不朽回忆,好一段人生不凡经历的再度忆起。少年强则国家强,正是两度知难而不退的韶山徒步之行,强壮了你的筋骨,丰满了你经风雨见世面的年少羽翼,成就了你刚铁工人的坚强人格魅力,还有作笔如有神的叙事功底,为你点赞,为你曾经的人生经历喝彩!</p><p class="ql-block"> 一一敏</p> <p class="ql-block"> 曙光同学晚上好!欣赏你的美文是一种享受!美好的记忆找回青春,梦想,相识缘,找回年轻,纯真,同学情。如今我们已青丝飞雪,韶华无觅。因为我们还有今天,我们犹应珍惜!我们更有明天,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只要我们眼底的星辰,心中的太阳还在升起!我欲少年从头越,朝晖夕照两从容!</p><p class="ql-block"> 你的实记精彩美文受益啦!衷心的谢谢曙光老同学!</p><p class="ql-block"> 一一周和兰</p> <p class="ql-block"> 曙光:1966年12月,徒步韶山,我有同感!迎着漫天大雪,从长沙走小道去韶山,我感受最深的是湖南农村农民的善良,怜悯之心!小山村一户人家,帮我烤干衣服,在山上砍来一根竹子,让我柱着在泥泞的山路上独自一人前行……我没有什么报答,便将身上携带的一扎毛主席语录相赠……为了得到一枚方形韶山像章,顶着凛冽的寒风,随着广播传来的号令,数千人站在韶山广场上吃忆苦饭……</p><p class="ql-block"> 现在回想,仍很甜蜜!</p><p class="ql-block"> 一一成章</p> <p class="ql-block"> 卢曙光同学的一篇《徒步韶山》的佳作,是一篇少有的好文,用回忆的手笔,把我们带进五十多年前的一场大串连的运动中,这篇短文是曙光同学饱含深情之作,文笔之流畅,语言之轻松将当时所处的环境真实的呈现在读者面前,记得我也经过串连活动,也是扛着一面“洪湖赤卫队”的大旗到韶山的,当时是几位邻局的小姑娘们,由万勇的姨妈牵头,我们一直是坐火车前往,只是要在12月26日主席生日那天赶到韶山,车票是相当紧张,真可谓一票难求,于是我们决定徒步前往,卢曙光同学描写在铁轨之间行驶的状况,我到现在都难已忘怀,真是很艰难,一定要全神贯注,要不然一脚踏进了轨槽中,那时的我们正是青春年少,不知天高地厚,不过总算在主席生日那天赶到韶山,我们中途曾与北京大学的一众大哥哥、大姐姐同居一室,所谓的室就是一个大的教室,里面铺滿稻草,一人一床被子就算对付了一夜,那时的男女可能满脑子都是革命理想,没有一点的儿女情长,更没有大城市来骄小姐,大家或许太困了,因为弟二天还要赶路,于是乎一会儿就进入了梦香。最后我们見到了湖南省的部分领导干部,他们看到我们“洪湖赤卫队”的旗帜,对我们竖起拇指,称我们为小韩英。</p><p class="ql-block">往事如烟、岁月如歌,感谢这段不平凡的经历,感谢卢曙光带来的美篇,让我们回忆曾经流逝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一一汪仁艮</p> <p class="ql-block"> 卢曙光 为你所著"徒步韶山"记实精彩文章点赞!阅后叫人欣然生敬。你的文笔,你的意境,你的真实,你的坦荡,你的尖刻,你的遗憾,描构了你在大家眼中的温和偶像。文章如实回顾了历史,生动素描了震撼中外的文革片段__"大串连”;展示了青年人热情,探索,坚强,好学的径垠。年青的一段经历,刻骨铭心,有自豪,有伤感,有懵懂,有激情,有疑惑,有成功。一场胸怀世界,壮志凌云的革命,却包容着难以想象的五味杂陈。作者笔下,似小说粘人,环节有序,景物有形,人物有情,阅时不倦,阅后舒然。值此衷心感谢你,曙光同学!</p><p class="ql-block"> 一一自由人</p> <p class="ql-block"> 曙光同学大串连的文章已拜读i写的好!回想起文革大串连,我也走过,一样旳路线,一样的地名接待站我也经过。从新堤出发过`螺山白螺岳阳从铁路旁一路走到长沙.。在毛主席生日当天冒着大雪赶到|韶山!当晚時不知有多少汽车接我们回长沙。天亮時在长沙火车站上火车時上车的人成千上万,车门口齐满了上车的人根本济不上去,这時我在火车窗口来回看時有个火车服务员见我到那里去,问我是那里人我说是洪湖人?我说是电影洪湖赤卫队的洪湖人。看来洪湖赤卫队这电影在全国名气相当大.!当時火车快开动時她就耍我站在她肩旁上把我从窗口顶上去后我就拉了两位同学上来火车就开了。</p><p class="ql-block"> 一一赵儒军</p> <p class="ql-block">曙光同学(大串联)己拜读,</p><p class="ql-block">事隔半个多世纪,</p><p class="ql-block">小事都记的清楚,</p><p class="ql-block">可见曙光记忆,情感,超越凡人。</p><p class="ql-block">年龄越大越怀旧,</p><p class="ql-block">伟人如此,</p><p class="ql-block">百姓一样。</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和曙光,学炎,功平,步行串联的时候,我们还不到13岁,现在看到同年的少年背着书包上学,就想起串连的事情,</p><p class="ql-block">一辈子骄傲,自豪。</p><p class="ql-block">感谢曙光怀旧佳作,</p><p class="ql-block">文笔流畅,感情丰富,</p><p class="ql-block">可圈可点。</p><p class="ql-block">会长,宜发等同学,早就建议,</p><p class="ql-block">同学群要创新,改革,</p><p class="ql-block">希望曙光这样类式旧怀文章在群里多出现,</p><p class="ql-block">使群人气聚合,</p><p class="ql-block">越走越远!</p><p class="ql-block"> 一一老简</p> <p class="ql-block">曙光老同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宜法赋闲怠惰,不敲键盘久矣。然拜读了阁下的怀旧长文《“长征”记忆》,感慨良多。</p><p class="ql-block"> 我少年懵懂,也奔去过韶山,同你们一样,向往的是太阳,秉承的是虔诚,走过的是泥泞,收获的是激情,淹没的是历史,唯一没有忧虑的是国运。</p><p class="ql-block"> 蹉呼!大江东流去,往事已悠悠。感叹你我,廉颇老矣,饭量减半,所幸“居庙堂之高则忧君,处江湖之远则忧民”,依然是我们这代人不变的家国情怀。如斯,君且宽心,请看,我们的国家正走向富强,我们的子孙正走向富裕,太阳已经从南方升起……。</p><p class="ql-block"> 一一王宜法</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