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篇第四 原文释义和解读 (分享)

林燕荣

<p class="ql-block">孔子简介</p><p class="ql-block">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p> <p class="ql-block">论语《里仁篇》翻译及原文</p><p class="ql-block">《论语》书中既有对社会、人生美好蓝图的描绘,又有人性与政治,道德、文化碰撞而出的智慧火花。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论语《里仁篇》全文和意思,希望大家喜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span></p><p class="ql-block">释义:孔子说:居住在崇尚仁爱、民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p><p class="ql-block">释义:孔子说:居住在崇尚仁爱、民风淳朴的地方为好。选择居住在缺少仁德风尚的地方,怎么能说是明智呢?</p><p class="ql-block">解读:人属于社会性的,心理发展受生存环境潜移默化影响,除了自然环境,文化环境起到关键的引领作用,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亦有“孟母三迁”典故。民风仁爱淳朴的地方,人性普遍宽厚友善,邻里间相互帮助、少有是非;民风不正的地方,人际关系薄情寡义,常因是非利益而相互争斗。居住在道德风尚好的地方,人性无形之中普遍会得到感化,生活心态和睦安详,反之则容易心狭气急而争强斗狠,孔子“里仁为美”与老子“居善地”的提法异曲同工。风淳朴的地方为好。选择居住在缺少仁德风尚的地方,怎么能说是明智呢?</p><p class="ql-block">解读:人属于社会性的,心理发展受生存环境潜移默化影响,除了自然环境,文化环境起到关键的引领作用,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亦有“孟母三迁”典故。民风仁爱淳朴的地方,人性普遍宽厚友善,邻里间相互帮助、少有是非;民风不正的地方,人际关系薄情寡义,常因是非利益而相互争斗。居住在道德风尚好的地方,人性无形之中普遍会得到感化,生活心态和睦安详,反之则容易心狭气急而争强斗狠,孔子“里仁为美”与老子“居善地”的提法异曲同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span></p><p class="ql-block">释义: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够长久地自我约束,不能够长久地安实快乐。有仁德的人安身立命于仁爱品德,有智慧的人利于培养自我的仁爱品德。</p><p class="ql-block">解读:这句话谈人的信仰和操守,也是谈人的心灵修为和行为自律。这里仁德泛指美好品德,拥有美好品德的人会认识到品德对于人生修养的重要,从内心去坚守而长期自我约束,美好品德给人生心理带来长久的安实快乐;反之缺乏道德信仰和美好品德的人,心理容易受事物影响产生变化,随欲或随性而容易放纵自我,因缺失心灵目标,心理状态上也不能长久保持安稳快乐,而是得失均忧、受宠若惊。因此说,拥有美好品德人能够恪守美好品德,智慧发展有利于人认知到这个道理去培养自我美好品德。也就是说,信仰力量可以提升人生境界,美好品德令人坚守而快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span></p><p class="ql-block">释义:孔子说:只有拥有仁德的人才能够公正无私地去喜爱人、去憎恶人。</p><p class="ql-block">解读:儒家思想的人生宗旨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仁爱精神就如同天地养育万物之德,仁者爱人。因此,真正有仁爱精神的人尊崇道德、恪守中正、教养民众、安邦治国。有这样心灵境界的人才能够不徇私情、不偏不倚、客观公正的去评价别人。也就是说,心灵境界决定人生格局,人生格局决定事物见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4 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span></p><p class="ql-block">释义:孔子说:坚持志向追求仁德,就不会去做坏事。</p><p class="ql-block">解读:仁者爱人,内心充满泛爱之情的人自然不会去做坏事伤害他人。我们说的人品好不好,就是指人的心灵品质,儒家的仁爱情感止于至善,善待他人、善行善为、奉献社会。也就是说,引导人的心灵向美好境界发展,人生的行为就会正善、高尚,这也是道德文化引领人性发展的核心价值,若缺少道德文化引领,人的心智处于昏昧状态,要么随性庸俗,要么纵欲邪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span></p><p class="ql-block">释义:孔子说:财富和地位,都是人心所渴望的,但不应以不正当的途径谋取它们;贫困和卑贱,都是人心所厌恶的,但不应以不正当的途径摆脱它们。君子失去仁德,怎么能够成就名声呢?品德高尚的人没有片刻时间离开仁德,即使紧迫仓促之际也遵守仁德,颠沛流离之时也遵守仁德。</p><p class="ql-block">解读:《中庸》中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儒家思想道德概念中,道是人生发展的方向目标,德是人生践行既定方向目标的美好品行,因此说,人生践行道德的美好品行不可以中断,若中断就离开道路了。也就是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因为追求财富和地位背离做人的原则,也不会因为摆脱贫困和卑贱丧失做人的原则,用孟子话说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句话在是强调:人生确立美好品德需要坚守,不因欲望而改变,不因困境而动摇,君子固本,本立道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见也。”</span></p><p class="ql-block">释义: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真正追求仁德的人,有厌恶缺少仁德的人。真正追求仁德的人,是至高无上的;厌恶缺少仁德的,他的行为就有了仁德,不想将不仁加在自己身上。有人能用一天来致力于仁德吗?我还没有见过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大概也是有的,但是我还没有见到过。</p><p class="ql-block">解读:孔子认为仁德不难以实现,只是缺乏真正去追求的人,人都有向善向美之心,厌恶不仁的人从行为上也就有了仁德,谁也不想让背负不仁之名。孔子劝大家践行仁德,哪怕是用一天的时间,他认为没有人做不到。仁德即泛爱众,也就是助人为乐,助人为乐人人可以做到,但有谁又用一天时间去做过呢?这就如社会文明倡导雷锋精神一般,若人人都拥有泛爱之心,那么社会人际关系将变得温情友爱,也是后来孟子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泛爱情怀,类同于西方人文的博爱精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7 子曰:“人之过也,各於其党。观过,斯知仁矣。”</span></p><p class="ql-block">释义:孔子说:人所犯的错误,都有形成的具体原因。分析所犯错误的性质,就可以知道他的为人了。</p><p class="ql-block">解读:党的繁体从黑、从尚,可以解读为隐藏的动机,人的心理动机决定其行为,正常行为难以显露出内在品性,而犯错误的时候心理动机就容易显现出来,因此,分析一个人错误行为的心理动机可以判定出他的内在品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8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span></p><p class="ql-block">释义: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晚上死去也没有遗憾。</p><p class="ql-block">解读: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真理是仁人志士崇高的追求,哪怕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就如布鲁诺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真理对于指导人们生存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有无比重要的价值,乱世之中,孔子忧国忧民、苦苦探寻治国安邦的道理,因此才发出这样的感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9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span></p><p class="ql-block">释义:孔子说: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但又以穿破衣、吃粗糙的饭食为耻,这种人就不值得与他谈论真理了。</p><p class="ql-block">解读:人生追求有不同的层次,追求道德信念的人淡泊物质,不求衣食满足之虚荣,贪图衣食满足虚荣的人思维上狭隘于物质生活追求,无法真正领悟和践行道德内涵,因此说并不值得与之讨论道德思想,志不同、不相为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span></p><p class="ql-block">释义: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通用的条规,没有禁止的法则,而是考虑行为是否符合道义。</p><p class="ql-block">解读:孔子认为,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做任何事情没有固定不变的指导条规,也没有绝对禁止的约束,遵从道义是品德高尚的人做任何事情行为的基本原则。道义是公正合宜的道理,我们做任何事情时,首先要考虑是否公正合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1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span></p><p class="ql-block">释义:孔子说:君子心怀仁德,民众牵挂土地;君子关心法制,民众渴望恩惠。</p><p class="ql-block">解读:孔子推崇等级制度,认为社会分工上:君子劳心治理社会,民众劳力从事农耕;君子关心社会管理制度建设,而民众渴望得到统治者给予恩惠。此言隐含等级歧视色彩。</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2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span></p><p class="ql-block">释义:孔子说:仅依据利益来行事,会招致很多怨恨。</p><p class="ql-block">解读:孔子认为做人讲品德、做事守道义,如果只贪图利益而不顾及品德和道义,那么容易得罪人招致很多怨恨。每个人生存都涉及到切身利益,不讲道义的损人利己行为,不但会招致怨恨还可能带来灾祸,故君子爱财取之有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3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span></p><p class="ql-block">释义:孔子说:能够用礼让的原则来治理国家吗?难道不行吗?不能够用礼让的原则来治理国家,又怎么能够实行礼制呢?</p><p class="ql-block">解读:社会人际关系构建,现代西方社会倡导平等博爱,儒家思想强调尊崇等级秩序基础上的礼制,礼是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让是彼此尊重的行为表达,以礼为敬、谦让生和,依礼而行就能处事合宜、友好相处。孔子认为礼让也是仁爱品德在日常行为上的体用形式,懂得礼让就会懂得尊重他人的意愿和权利,促进人际之间友好关系构建,治国也就没有困难了。现在社会人际关系上倡导平等、友爱、礼让,平等是人生权力、友爱是情感取向、礼让则是行为表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span></p><p class="ql-block">释义:孔子说:不要担忧没有社会地位,而要担忧没有足够的立身之本。不担心没人知道自己,应当追求能让别人知道的才能。</p><p class="ql-block">解读:人生发展应当立足于自我品德修养和才华增长,地位和名声只是人生付出努力获得的成果。孔子奉劝弟子们脚踏实地做人做事,道路是走出来的,成就是实干获得的,实现人生理想源于自我不懈奋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span></p><p class="ql-block">释义:孔子说:曾参呀!我的道德思想可以用一个原则贯通起来。曾参回答说:是的。孔子走出去以后,其他弟子问道:这是什么意思?曾参说:夫子的道德原则是忠恕罢了。</p><p class="ql-block">解读:感性文化思想源于心灵认知,孔子道德思想同样立足于心灵对人生和社会的认知。“忠”是真诚的心灵态度,真诚而客观的去对待自我和社会,“恕”是处世宽容的情怀,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儒家思想立足于真实人性和友善情感来构建心中的道德伦理和法制礼仪,这是孔子所有思想言论的根本立足点,也是长期成为社会主流文化的重要内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6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释义:孔子说:君子明白道义,小人只知道利益。</span></p><p class="ql-block">解读:人生不同生存境界的价值取向不同,品德高尚者明晓追求道义,庸俗低下之人只关注生存利益。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孔子虽然推行有教无类、仁德泛爱,但内心的宗族和等级观念却根深蒂固,文化思想内涵的缺点往往是构建者心灵上的缺点。</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span></p><p class="ql-block">释义:孔子说:见到别人的优点就应该想着向他学习;见到别人的缺点就要自我反省是否也有类似毛病需要改正。</p><p class="ql-block">解读: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人生成长过程中,以他人为镜比照自我是重要的修身方法,只有见贤思齐、自我反省、取长补短,人才能够不断进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8 子曰:“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span></p><p class="ql-block">释义:孔子说:侍奉父母,对他们的缺点应委婉劝止,如果意见没有被采纳,仍要恭敬不违抗,任劳而无怨。</p><p class="ql-block">解读:孔子推崇舜的孝行,孝顺就必需做到绝对顺从,家庭伦理中,父母为上、子女为下,下绝对不能犯上,以至后来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纲纶。这种思想根源于动物性生存竞争的权力和等级意识,是父权社会权力意志的表达,缺乏对生命权力起码的尊重,缺乏正确处理是非的基本理性,这也是儒学中最愚昧的思想主张,后来成为封建君权统治法理和政治管理形制糟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span></p><p class="ql-block">释义:孔子说:父母在世时,子女不远出游玩,即便要出远门也必须告知父母明确的地方。</p><p class="ql-block">解读: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古时候交通、通讯都不如现代社会如此方便快捷,子女出远门在外,父母总是牵肠挂肚并担惊受怕,为了让父母省却这份担忧,孔子故有此言,这也是份尽孝的行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0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span></p><p class="ql-block">释义:孔子说:三年内不改变父亲生前教导的做人原则,就可说做到了孝。</p><p class="ql-block">解读:孝的含义不仅表现在父母生前的侍奉和顺从,更重要的是父亲去世后仍然能够铭记他生前的教诲,不去改变做人做事需要坚持的原则,不背离父母生前对子女的期望,这样才能称之为孝。</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span></p><p class="ql-block">释义:孔子说:子女对父母的年龄不能不知道,一方面因父母健康而高兴,另一方面又因父母年龄增长有所担忧。</p><p class="ql-block">解读:孔子倡导的家庭伦理建立在特定的情感状态上,孝是子女对父母最为重要的人伦,需要关心,更需要关爱,记住父母年龄生日、关心父母身体健康是基本的孝行。传统习俗之中,父母给孩子过生日是盼望子女健康成长,子女给父母过生日是希望老人健康长寿,这些都是情感上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span></p><p class="ql-block">释义:孔子说:古代君子从不轻易把话说出口,以说了而做不到为可耻。</p><p class="ql-block">解读:君子强调谨言慎行,不轻易去许诺或表态,而是言必行、行必果,若做不到就会失信于人,内心会感到惭愧。做人稳重表现在言行举止上,不应当乱说、乱为,人们常说不要魔乱,随口乱说是心理状态肤浅和飘浮的表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3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span></p><p class="ql-block">释义:孔子说:能约束自己犯错误的情况就比较少了。</p><p class="ql-block">解读:人自然状态很容易随心、随性,学会自我约束就学会了用理性来管控自身行为,这样就会减少过失,这也是重要的修身方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4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span></p><p class="ql-block">释义:孔子说:君子说话应当谨慎,而行动要敏捷。</p><p class="ql-block">解读:少说多干、行胜于言,与其夸夸其谈、不如勤勤恳恳,因为人生的修养和成就都是实践而来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行动才可以改变一切。</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span></p><p class="ql-block">释义: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孤独无助,一定会有人与他为伍、为伴。</p><p class="ql-block">解读:高尚的品德让人庄严而美好,追求高尚品德亦是人心所向,所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品德高尚之人自然不会缺乏知己、朋友,也能够得到志同道合者的相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6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span></p><p class="ql-block">释义:子游说:劝谏君主过于多,就会遭受侮辱;劝告朋友过于多,就会被疏远。</p><p class="ql-block">解读:有的时候,人出于忠心或善意去劝谏或提醒别人的错误,但错误当事人常受欲望控制而迷乱心智,这种状态下是难以受别人提醒而主动改正的,多次劝谏或提醒就会适得其反,令对方反感生厌甚至恼怒报复而祸及自身,相传忠臣比干被纣王剖心而死。见到别人存在错误不提醒是不善的,但因事而异、也因人而异,把握好方式、方法很有必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