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东华理工大学修水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东创院)于2022年8月正式成立,在县编办登记注册为“非财政补助”的事业单位。</span></p><p class="ql-block"> 东创院依托东华理工大学科研、教育、人才优势,结合修水县域经济特色,按照地校合作“共建东华理工大学修水创新研究院协议书”预定目标,开展了一系列基础性工作,在高校社会服务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p><p class="ql-block"> 东创院筹建期间,学校多次派出专家团队到修水县上衫乡的金龙山景区实地勘察调研、挖掘历史文化与红色资源,帮助撰写景区介绍,公益设计制作了10套黄金洞地质科普宣传方案,协助金龙山打造国家4A级旅游景区。疫情管控放开后,该院又在服务地方才引进与培养、协助企业技术研发、招商引资、孵化企业、智库咨询等方面开展了探索,以“共享共建共赢”为理念,引进人才技术和资金参与研究院服务平台打造,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有如下几点:</p><p class="ql-block">一是人才引进与培养相关工作按照“研究院绩效目标”计划,第一年“达到2名博士在岗、完成技能培训50人次”目标,目前正在启动校地合作MBA研究生及工程硕士培养工作。</p><p class="ql-block">1)2023年争取到江西省科技厅科技特派员2名指标到修水,东华理工大学派出刘胜、王争辉两名博士在岗(江西省科技特派员)。</p><p class="ql-block">2)引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粉彩代表性传承人傅长敏,在修水企业设立九江市人才专家工作站,并由研究院撰文在人民论坛网等央媒进行了宣传。研究院派出专家在“修水县科技型企业培育暨研发投入推进会”上对全县近60家企业负责人进行了业务培训。3)缓解人才需求困境,共建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申请设立硕士培养工作站。东华理工大学文法与艺术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分别与江西伊启实业有限公司、江西祈福工艺品公司、修水县黄庭坚纪念馆签约共建实习(就业)基地及申报校级、省级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站。</p><p class="ql-block">二是技术开发与服务相关工作按照“研究院绩效目标”中“申报并公开3项技术专利,协助1-2家企业参与申报省、市重点技术项目攻关‘揭榜挂帅’”,“对接企业2家,疫情可控情况下引进省级或全国论坛会展1-2次”的目标,已经完成相关工作。</p><p class="ql-block">1)东创院建议县科技局发文对全县规上企业科研情况进行调研摸底,收集有关信息企业251家;聘请高校专家到企业实地技改诊断对接13家。东创院还在县科技局和县市场监督局的指导下,组织学校、企业专家联合成立了知识产权中心,截至2023年底,已经帮助修水县18家企业申请发明专利30项,实用新型专利87项,外观专利2项。</p><p class="ql-block">2)助力修水企业建链、延链、补链和强链,打造企业技术中心,形成产业联盟。研究院联合九江学院助力江西豪斯特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牵头申报,成功获批“江西省修水机械制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期间,邀请学校张达响高工和南昌大学张如华教授等多次率专家队伍共10人次到江西乔杨数控有限公司、江西豪斯特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等企业就如何申报省、市重点技术项目进行辅导,学校罗先喜、周权宝教授为江西伊启实业有限公司就跑步机包装线的智能化改造提供了建议,为修水大业牧业开展生态化智能养殖项目争取国家立项和申请改造资金指明了方向。</p><p class="ql-block">3)为了发挥“五老”优势,该院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服务修水活动。邀请了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南昌大学、南昌航空大学、广东白云学院等高校教授与中国锻压协会、江西省机械工程学会、江西省包装技术协会、江西省美术协会、湖南信用管理协会、湖南省农发行、华唐基金公司、江西省数字国土重点实验室等相关专家对修水的企业智能制造与模具数字产业化、矿产品加工废渣废水回收处理、蘑菇生产育种技术、自动化与生态型山羊养殖技术、机车刹车片材料研发、红色教育资源开发与干部教育培训融合促进修水旅游文创发展、企业管理与金融服务等提供了技术指导,还请原省军转厅万小根(正厅级)、省科技厅刘新勇(二级巡视员)、大学退休专家廖巨浪、王琨、老红军后代罗合毅(大校参谋)等专家为修水绿色食品产业、会展经济、红色教育干部培训等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和资源赋能,如东华理工大学原后勤处副处长廖巨浪多次带队来修水帮助促进慕村黑猪肉销售与江西省供销物流及深圳供应链的对接、开展乡村振兴产品进校园等工作。</p><p class="ql-block">4)以举办全国高层次专家会议为纽带,联络知名专家、企业家来修水服务产业发展,紧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赛道产业,推动投资意向逐步落地。在县委宣传部指导下,研究院联合中华孔子学会、江西省社科院、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单位在修水成功举办“黄庭坚与宋儒养生哲学思想学术研讨会”,结集黄庭坚有关学术论文,在光明日报、凤凰新闻网、江西日报等多家媒体进行大力宣传,彰显修水文化软实力。参加学术研讨会的华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裁唐广洲和中国家族经济研究院彭清富研究员等专家在会后专程调研考察了修水投资环境与百亿模具数字产业项目,会晤拜访了彭鹏副县长,达成了在修水设立1-2个亿的产业基金意向,希望引导社会资本来修水投资发展前景较好的龙头企业及文旅项目、设立修水创新创孵化基金,后期正进一步跟进。5)助力企业积极对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院与学校机电学院、修江电器等多方合作共同研制成功小型分子筛制氧机、电机变频器、全自动核酸提取纯化仪等样机,产品在2023年全省高校科技成果展上亮相汇报,获得好评。协助湘鄂赣苏区首府所在地的上衫乡打造金龙山旅游4A景点,为江西金龙山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申请了两项红色旅游相关的软件著作权。3、产业发展调研报告按照研究院绩效目标,原计划提供“产业发展调查报告1份”。研究院现已完成12项调研报告。目前已形成《关于中国残联孤独症“康、养、教、就”一体化产业项目情况介绍(修水调研报告)》提供给了县残联;将《修水模具产业资源整合及发展规划目录》、《修水模具产业专利导航项目方案》提供给县工信局,向修水县红色基因传承与文化发展中心提交了《全国诗歌名家走进江西修水采风活动方案》建议、向县委宣传部提供《修水干部培训红色资源开发的困境调查》、《修水投资建设智慧靶场的方案》、《关于筹建修水县红色文化培训教育基地(干部学院)的报告》、向县人社局提供《关于组织本县企业进高校循环招聘的建议》等几个有关修水在康养、红培、旅游、模具数字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调研报告和建议。</p><p class="ql-block"> 三是东创院按照研究院绩效目标,完成智慧文旅一个实验室,建设博士-硕士科研工作站3个。</p><p class="ql-block">1)研究院按照孵化器功能于2023年下旬自筹资金15万元对研究院内部进行装饰,筹集科研经费77.2万元(已到账38.13万元)用于技术研发和维持研究院日常运转。</p><p class="ql-block">2)正在加大力度完善智慧文旅实验室建设:研究院在与江西财经大学虚拟现实(VR)现代产业学院、江西省旅游集团、江西光宸科技公司、江西中科伟青云虚拟应用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建设智慧文旅实验室,由江西省政府研究室特约研究员、江西光宸科技公司邵中华总经理、财大VR学院汪翠芳副教授领衔的科技团队共同打造,计划在修水投资几千万参与修水一河两岸改造亮化提升项目,以黄庭坚文化为抓手发展修水“神游”经济为目标进行相关研究,合作将需要1-2年的建设周期。</p><p class="ql-block"> 3)已经启动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与红色教育干部培训项目。 研究院经请示学校主要领导后,在与东华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沟通,计划2024年依托研究院或职业中专在修水设立高等学历教育函授站(点)、启动高等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争取与修水企事业单位校地合作MBA研究生及工程硕士培养工作,为修水文旅产业和百亿模具数字产业培养文旅、机械制造、管理等方面人才。5、其他1)协助县里开展招商引资活动13次。2)协调与组织累计近400人次到修水开展研学与党建等实践活动。</p><p class="ql-block"> 今年东创院将在学校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和相关经费的支持下,逐步为修水申报一个全国地质文化村(镇)(地质+生态农业+康养+富硒等某类型)。为服务修水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为企业技改诊断、孵化、融资和智力支持提供咨询服务搭建智库,形成平台支撑。1)智库功能:借助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人力资源,为修水县委县政府和有需求的企事业单位、行业产业发展提供咨询服务和调研报告。2)平台功能:一是搭建教育服务平台。协助修水企事业单位申报设立人才工作站、高等学历教育函授站(点)、启动高等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与产业经济结合培养(培训)技能人才;探索红色基因传承与干部教育培训,争取把“井冈山干部学院修水教学实践基地”的牌子用好,希望得到省委组织部干部教育等部门的支持,将修水设立成为红色教育干部培训基地;与全国各级各类学会合作,开拓会展经济,争取以教养教、以会养会。二是搭建企业孵化平台。学习各地孵化器建设的成功经验,在县政府相关政策及经费的支持下,用好东华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修水基地的品牌,开展招商引资、企业孵化及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逐步建设成市、省和国家级孵化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