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涵盖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历法、易理术数等人与自然文化的内容,蕴含这深遂的文化内含,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不仅清晰的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一、春节(农历正月初一)</p><p class="ql-block"> 春节 即农历新年 俗称过年 春节历史悠久 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 的祭神祭祖活动 在春节期间 人们举行各类活动 比如放鞭炮 迎喜接福 祈求丰年</p> <p class="ql-block">二、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p><p class="ql-block">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p> <p class="ql-block">三、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p><p class="ql-block"> 二月二龙抬头,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或“春龙节”,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在中国民间传说里,农历二月二是龙欲升天的日子,龙会在这一天苏醒,然后兴风布雨降下甘霖,滋养世间良田,也护佑着一代代龙的传人。</p> <p class="ql-block">四、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p><p class="ql-block"> 上巳节就是农历的三月初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最早收录在汉初,三月三时节,青年男女踏青欢聚,到水滨洗濯灾晦之气,后来又演变出“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五、寒食节(冬至后的105或106天)</p><p class="ql-block"> 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的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p> <p class="ql-block">六、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p> <p class="ql-block">七、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p><p class="ql-block">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天中节等,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其中最广为流传的是纪念屈原一说。相传古时楚国人不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为避免屈原肉身葬身鱼腹,人们自发荡舟江河以驱散鱼群,或投米团入江中,以求得屈原肉身的保全。后来每年五月初五,这个风俗也随之流传下来,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和吃粽子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八、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p><p class="ql-block"> 七夕节,又称“牛郎织女节”,起源于中国汉朝。这个节日源于一个传说,天帝之女织女与牛郎相爱,但因天帝不允许,两人被分隔于银河两岸。每年的七月初七,一群善良的乌鹊会飞到天上,用翅膀连接两岸,让牛郎和织女相会。因此,七夕节也被视为中国传统的情人节。</p> <p class="ql-block">九、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p><p class="ql-block"> 中元节,也被称为鬼节或孟兰盆会,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先崇拜和农事丰收时的祭祀。在古时,人们常常寄希望于神灵的庇佑,以求农事的丰收。在初秋的秋尝中,人们会举行向祖先亡灵献祭的仪式,把时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后自己品尝这些劳动的果实,并祈祝来年的好收成。</p> <p class="ql-block">十、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p><p class="ql-block">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中秋节也就因此慢慢形成了。</p> <p class="ql-block">十一、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p><p class="ql-block"> 重阳节的来历主要有三个方面:</p><p class="ql-block">1. 重阳节源自人类对天象的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在上古时代,人类有在秋收时节,举行丰收祭天、丰收祭祖的活动。因此,古人通常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用于祭天帝、祭祖先,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p> <p class="ql-block">十二、下元节(农历十月初五)</p><p class="ql-block"> 下元节,也称为下元诞、下元水官节、完冬节,是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五。这个节日起源于道教,道教的“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被认为是主宰人间祸福的神灵。下元节对应的是水官,因此在这一天,人们会进行祭祀水神的活动,祈求消灾解厄、祈求丰收。</p> <p class="ql-block">十三、冬至节(公历12月21-23日)</p><p class="ql-block"> 冬至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也是冬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达到最南端,北半球的白天最短、夜晚最长。冬至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是一个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习俗。</p> <p class="ql-block">十四、除夕(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或三十)</p><p class="ql-block"> 除夕起源于中国先秦时代的一种“逐除”活动,即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等史籍。除夕守岁,始自南北朝,民间俗称“年三十”或“大年三十”或”三十夜”。相传在远古时候,人们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一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