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因一张照片、一段视频,重庆李子坝车站就成了著名网红打卡点。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轻轨穿楼。</p> 人们或许好奇,重庆轻轨穿楼是怎么建成呢?是先有轻轨还是先有楼呢?别急,待我慢慢叙说。<br>重庆轻轨穿楼的建成是一个集规划、设计、施工于一体的复杂过程,涉及多方面的技术和创新设计。<br>以下是好友推荐给我的有关重庆轻轨穿楼建成的过程:<br>李子坝轻轨站工程总负责人、结构设计师、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叶天义老师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揭秘“网红”李子坝轻轨站设计背后的故事。<br> “国内无先例,轨道穿楼过”<br> “当时是迫不得已才选择穿楼设计。” 叶天义说。1998年5月,叶天义及其团队接到了某开发商的委托,要在现处李子坝轻轨站的位置设计一座居民楼。设计团队接手项目后发现,轨道交通2号线的设计线路也要从此地经过,并要设立站点。如果不让轨道从楼中穿越而过,就只能轨道2号线改线或开发商易地建房,这都不太现实。于是,叶天义团队经过商讨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将两个项目合二为一。<br>这样的设计在国内外并无前车之鉴。经过半年的摸索研究,才敲定项目的实施方案。在之后的一年半时间里,叶天义团队经过6次大稿的反复修改和无数次细节的调整,最终完成了国内外首例“轻轨穿楼”的设计。<br>“看似一体,实则分离,无震动无干扰”<br> “设计时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轨道结构和房屋结构的关系处理。”经过反复的修改论证,团队将轨道的结构和整个楼的结构分离,而站房和楼房的结构则是一体的。<br>轨道2号线穿越而过的这栋楼,共设有2个出入口,其中6楼至8楼是轨道交通区域,包括设备层、站厅和站台层,而1到5层是分布的商铺,9层以上才是普通的居民楼。列车穿越长度有132米。<br>“虽然轻轨与楼房看似一体,事实上互不干扰。”轻轨经过李子坝站时,与其他站点不一样,托举轨道的6根柱子埋在下层的房子里。6根轻轨柱子与楼房建筑之间,有20厘米的安全距离,这样列车经过时不会有震动和噪声干扰。此外,轻轨采用低噪声和低振动设备,车轮为充气体橡胶轮胎,并由空气弹簧支持整个车体,运行时噪声远远低于城区交通干线的噪声平均声级75.8分贝。<br>除此之外,叶天义和其团队还针对轨道交通的消防与住宅消防要求的不同,做了两套系统,彻底分开,在发生突发情况时也不会相互影响。<br>靠近江边的李子坝轻轨观景台人满为患,大家都耐心等待轻轨列车的驶进驶出。<br> “车来啦,车来啦”在一片惊喜的呼叫声中,人们纷纷拿着手机拍下了轻轨穿楼的视频。 据地接小游说,自从李子坝车站成了重庆游网红打卡点后,轻轨旁边高楼里的居民,尤其是紧邻轻轨的住家,每年的家庭开支都多了不少,毕竟晾晒在阳台上的衣物不能太过寒酸,以免熟人看见说三道四,为此增加了购买新款服装的钱,不知真假,权当一乐。<br>有感兴趣的看官,可以通过下面这个链接,看到详细的资料。https://www.guancha.cn/Project/2018_05_28_458156_s.shtml<br>以下几个视频,是好友邵先生在李子坝站外、站台和车上往返拍摄的视频。在此特别感谢邵先生的大力支持。<br> 在李子坝车站底下,就是防空洞。 重庆李子坝在抗战时期是一个重要的防空洞区域。据有关记载,重庆李子坝至华龙桥片区有35座民用防空洞遗址,这些防空洞均依山而建,开凿于坚硬岩石中,建筑规格不统一。这些防空洞背靠鹅岭山脉,面临嘉陵江。据实地勘测,其中最大的防空洞洞口宽近2米、高近3米,最小的防空洞洞口宽高均不足1.5米。这些防空洞是为了在空袭时提供人们避难的地方。<br>现在,这些防空洞很多都被装修成了酒吧、饭店、酒窖、小商品市场和咖啡店等。<br> 随着时代变迁,重庆的防空洞功成身退,隐匿在山城的角落,融进人们日常的生活。它不仅是在传递重庆特色,更是在提醒人们不要忘却历史。<br>接着,我们走在了解放碑的步行道。步行道两侧树木画了不少有趣的图案,均为植物和动物造型,如果不仔细观察,估计就会错过这奇思妙想的创意,栩栩如生的画面了。<br> 还有一家点心店起的名气也颇有趣,叫“矮子馅饼”,看来很受当地人喜欢,甚至排队购买。 品尝了一下,味道确实不错,椒盐味,酥皮点心类。<br> 解放碑已被高楼大厦所包围,但在寸土寸金的黄金地段,还是给她留出了很大空间,四周鲜花簇拥,还有栅栏,自然也无法靠近。<div>抗战胜利纪功碑暨人民解放纪念碑,简称“解放碑”,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庆市渝中区解放碑商业步行街中心地带,于1946年10月31日动工,1947年8月落成,是抗战胜利的精神象征,是中国唯一一座纪念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碑。<br>抗战胜利纪功碑暨人民解放纪念碑正面向北偏东,为八面柱体盔顶钢筋混凝土结构,碑通高27.5米,边长2.55米,碑内连地下共八层,设有旋梯达于碑顶,碑顶向街口的四面装有自鸣钟,碑台周围为花圃,总占地面积62平方米,保护范围面积642平方米。该处是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象征,也是重庆解放及重庆市的象征。<br>2000年9月,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直辖后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br></div> 2013年5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5月18日,解放碑入选“重庆十大文化符号”。2016年9月,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2020年11月18日,当选“成渝十大文旅新地标”。<br>现解放碑一带原叫“督邮街”,因这里有一家官办邮局而得名。当时仅有几家药铺、绸缎庄和卖文房四宝的公司。在四条窄巷交汇处有一仅几十平方米的空地,称“大什字”,如今就是解放碑中心一带。<br> 这是一张在1947年10月10日拍摄的抗战胜利纪功碑落成典礼的照片,至今有70多年的历史。碑下人头攒动:有骑自行车的;有着长衫的;还有小轿车,热闹而繁华。大家的心情都很喜悦和激动,庆祝这历史一刻。 从这张照片中,我们看到70多年前落成时,“抗战胜利纪功碑”字体还未来得及镀金,碑顶部四个方位的大钟还没安装,碑周边的四个灯柱尚未完善,碑台上有一条没被拉直的横幅,“……落成典礼”仍依稀可辨。 颜笑竹,照片的捐赠者,由其父亲颜寿彭拍摄。<br>在此感谢彭先生,感谢他的后人——捐赠者颜笑竹。是他们让我们有幸得以一睹抗战胜利纪功碑落成典礼的庄严时刻。<br><div>1951年,中国发起一项全国范围的捐献活动,解放碑上悬挂着努力完成爱国捐献计划的标语。人民群众所捐赠的武器和实物以人民币计算,总值超过了三万九千一百七十七亿元。<br></div> 1977年8月,夜色中人们中聚集在解放碑下,庆祝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顺利召开。 上世纪80年代的解放碑,社会观念也在进步,谈恋爱的男女青年牵手走在街上。 上世纪90年代,位于解放碑的重庆百货大楼悬挂出多幅促销广告。 如今繁华的解放碑商业中心。 (以上九张与解放碑变迁史有关的照片,均来自网络) 旅行团里的“四零后”,年龄最长者,已经82岁,最小的也已77岁了。 同行亲戚大合影。<div>夜幕降临,我们一行来到洪崖洞。<br>洪崖洞位于中国重庆市渝中区解放碑沧白路,地处长江和嘉陵江两江交汇的滨江地带,是一座历史悠久且具有独特文化魅力的景点。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蜀汉时期,并在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经历了修建与拓展,如今已成为重庆著名的旅游胜地。<br></div> 洪崖洞与江景完美融合,在75米高的超常落差山崖,以巴渝传统建筑特色的“吊脚楼”风貌为主体,顺崖而上,高低错落、依山就势,沿江而建,人们沿着步行街游览,欣赏吊脚楼群、洪崖滴翠、山城老街、巴渝文化、烫山城火锅、两江汇流以及品尝天下美食。<div>这也是到重庆旅游的人们热衷打卡之地。<br></div> 车水马龙,人头攒动,能拍上一张理想照片,实属不易。 尤其是在夜幕降临时分,江上灯火及其倒影,与洪崖洞错落有致的彩灯相互映照,更为美丽的山城添上浓浓一笔绚丽的风采,让游客叹为观止。 此拼图中的照片来自同行旅友,在此表示感谢。<div>今天的旅游让我们对美丽的山城重庆更添了一份喜爱之情。<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