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洋湖志》编写第六次推进会

程制荣,浙江台州

<p class="ql-block">2024年3月9日(星期六)上午,春暖花开,《鉴洋湖志》编写第六次推进会在台州永宁书画博物馆召开。</p> <p class="ql-block">一、会议由张广星同志主持。</p><p class="ql-block">这次会议就是一个主题。请出席者携带截止当前的编写成果,如各自负责的部分的编写详纲,已经写(编)成的部分内容,或者已经搜集和整理好的资料目录等,拷贝到U盘,以便现场进行交流。</p> <p class="ql-block">二、向会议提交编写成果</p> <p class="ql-block">(一)张广星老师提供以下</p> <p class="ql-block">鉴洋湖志之物产篇(方案一)</p><p class="ql-block">1,概述鉴洋湖地区地处台州西南部,黄岩区院桥镇东部,属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夏少酷暑,冬无严寒,雨热基本同季,气候条件十分优越。全年平均气温17度,气温一月最冷,平均6.1度,七月为最热,平均27.8度。平均无霜期259天,年降水量1537毫米,总体来说适合水稻等农作物的种植,但是由于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加上地形、地理环境的限制及台风、暴雨、洪涝。干旱等各类灾害性气候影响,对鉴洋湖区域的农业生产会造成一定的制约。鉴洋湖地区自古以来便是鱼米之乡,该地区以水稻等粮食作物种植为主,2023年鉴洋湖地区共种植水稻面积7000多亩,占全区水稻种植面积的12%以上。同时鉴洋湖区块拥有多种特色农产品,山北尤荸荠、鉴湖果蔗、占堂罗幔杨梅等特色农作物远近闻名。二,物产1、草席草席有着一股自然的青草清香,里头的天然海绵体在吸汗的同时还不粘人。白天时,吸附在海绵体内的汗液便会自然蒸发,因此睡在上面既凉快又不容易感冒,而且还可以吸汗,保守群众喜欢。鉴洋湖地区草席编织已有百年历史,主要以桐村、洋岙等村为主。早在新中国成立前,由于编织的草席质量过硬,不仅附近村镇的村民争相抢购,甚至远销上海、福建、江苏等全国各地乃至海外。草席编织工艺复杂,首先是选草、浸泡再到后面的晒干封边,看似只有几个步骤,却都是一代代“制席人”智慧的结晶。选草是编织草席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每年7月份,便需要选取草色均匀,品质高的席草。选好的席草需要使用打草机、打草毂,将席草根部的“外衣”打下来,再经水浸泡后倒放4—5小时,就正式成为编织草席的原材料。席草经太阳晒后是干的,需要浸湿增加席草的韧性,这样在编织的过程中才不容易断掉。织席的工艺十分精细复杂。看似普通的一张草席需要经历劈麻、牵筋、上扣等20多个工艺流程,每道工序都十分考验织席人的手上功夫。一张1.8米的手工编制草席,起码需要有经验的两个人编织一整个早上才能够完成。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采用半机械化的方式生产草席。机械织席机后是一整面的由手工搓纺成细绳的麻线墙,几十卷卷好的麻线卷整齐地排列着,用于连接机械织席机内,作为编织草席的经线。先将准备好的席草放进铡刀里剪齐,再送入草席编制机械内进行制作,剪齐的席草不容易戳到麻线里,经线纬线便可以按部就班相互穿插。伴随机械的轰响声,一根根席草便在机械运转中穿过层层麻线,编织成型,只需人工剔除几根不合适的席草即可。晒干的草席则经重新编排,用黑胶块一遍一遍将编制好的草席往一个方向推,让席草之间更加紧实也让草席变得更厚实,之后便用绳子将编排好的草席其中一端边缘会有多出来的部分绕起来,把边缘封好,进行最后一次晾晒。晒好的草席用不同颜色的彩带进行包边后,便会按照销售订单给客户发出。编织的一张张散发着淡淡草香味的草席,一如往昔,被装在快递袋中发往全国各地。承载着许多人儿时的味道,以及对故乡的记忆,在盛夏时节给人们送去清凉,伴人入眠。2、荸荠荸荠是院桥镇的特色农产品之一,种植历史悠久,被誉为院桥三宝之一,素有“地下雪梨”之美誉,有温中益气、化痰止咳、明目清音、消食醒酒的功效。店头荸荠,以其高墩红艳、汁多味甜、清脆爽口而闻名,可与黄岩蜜-桔相媲美,素有“黄岩蜜桔红彤彤,店头荸荠三根葱”之说,被省内外多地引种。80年代起,山北尤、鸡笼山区域开始大范围种植店头荸荠。2010年台州农科院在店头荸荠组培苗秧田中发现2株外观农艺性状变异株,表现为芽苗长、叶状茎较挺直、颜色较深。而后经过5年的引种选育等试验,选育出变荸荠新品种TQ11-2-1。2015~2016年在院桥山北尤品种比较试验和生产示范,同年定名为台荠1号。并于2018年2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认定。台荠1号相比店头荸荠不仅平均增产20%以上,而且大果率和商品率更高,品质也更加优良,在口感甘甜爽口、肉质脆嫩的同时,水分、可溶性总糖、蛋白质、淀粉、磷、钙、铁等含量分别高于店头荸荠。2021年院桥镇进一步振兴荸荠产业,投资建成400多亩 的山北尤荸荠产业园区,进一步推广优质、高产、生态的荸荠标准化栽培管理模式,荸荠品质逐年提高,加强村企结对,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帮助村民实现增收,做大做强院桥荸荠特色产业。目前鉴洋湖区域有荸荠种植近千亩,亩产约5000斤,亩产效益近2万余元。3、甘蔗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院桥镇是黄岩区的甘蔗主产区,主要以鉴洋湖地区的上岙、中岙里、牛极村为主。鉴洋湖地区甘蔗以果蔗种植为主,糖蔗为辅。2006年以前鉴洋湖地区以红皮果蔗为主,2006年率先开始引种广东黄皮果蔗,有茎粗、节间长、蔗株端正、蔗皮光滑、色鲜,果肉松脆、味甜、果汁厚、蔗糖含量高、健牙耐贮运等特点。2007年,“鉴洋湖”果蔗被评为浙江省农博会“金奖",2009年又获得浙江名牌农产品认定,并获准使用”浙江名牌农产品“标志。2015年对中岙里红糖生产基地进行改造提升,成为全区唯二的红糖加工基地之一,红糖等农副产品也因此远近闻名。2016年以后鉴洋湖区块由于鉴洋湖湿地公园开发及土地流转相关政策影响,鉴洋湖区块甘蔗种植面积显著减少,目前种植面积仅存不足300亩,但当地人外出种植甘蔗仍有一定规模。4、杨梅院桥素有“杨梅之乡”的美称,而占堂村是黄岩最大的东魁杨梅基地。,是“罗幔杨梅”始祖地。杨梅成熟期会出现大量果蝇危害,导致果实腐烂,传统药物防治效果很差。该技术是通过在杨梅采收前50天挂上防虫网,利用网室有效阻隔杨梅果蝇及其</p><p class="ql-block">他害虫的为害,减少杀虫剂的使用,提高杨梅鲜果的安全质量,可以显著提高杨梅的商品果率和优质果率,经济效益提升50%以上。是杨梅安全优质高效生产的主要栽培技术。2011年,浙江省农科院和黄岩区果树技术推广总站专家与占堂村果农一起研究出杨梅挂蚊帐技术,也就是“罗幔杨梅栽培技术”。2012年浙江省杨梅质量安全技术现场会在占堂村举行。罗幔杨梅技术正式出现在来自省内各地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眼前,罗幔杨梅技术开始在省内各杨梅种植区内流行推广。目前鉴洋湖地区种植有杨梅6105亩,总产量4160吨。</p> <p class="ql-block">鉴洋湖志之物产篇(方案二)</p><p class="ql-block">1,概述鉴洋湖地区地处台州西南部,黄岩区院桥镇东部,属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夏少酷暑,冬无严寒,雨热基本同季,气候条件十分优越。全年平均气温17度,气温一月最冷,平均6.1度,七月为最热,平均27.8度。平均无霜期259天,年降水量1537毫米,总体来说适合水稻等农作物的种植,但是由于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加上地形、地理环境的限制及台风、暴雨、洪涝。干旱等各类灾害性气候影响,对鉴洋湖区域的农业生产会造成一定的制约。鉴洋湖地区自古以来便是鱼米之乡,该地区以水稻等粮食作物种植为主,2023年鉴洋湖地区共种植水稻面积7000多亩,占全区水稻种植面积的12%以上。同时鉴洋湖区块拥有多种特色农产品,山北尤荸荠、鉴湖果蔗、占堂罗幔杨梅等特色农作物远近闻名。二,物产1、草席草席有着一股自然的青草清香,里头的天然海绵体在吸汗的同时还不粘人。白天时,吸附在海绵体内的汗液便会自然蒸发,因此睡在上面既凉快又不容易感冒,而且还可以吸汗,保守群众喜欢。鉴洋湖地区草席编织已有百年历史,主要以桐村、洋岙等村为主。早在新中国成立前,由于编织的草席质量过硬,不仅附近村镇的村民争相抢购,甚至远销上海、福建、江苏等全国各地乃至海外。草席编织工艺复杂,首先是选草、浸泡再到后面的晒干封边,看似只有几个步骤,却都是一代代“制席人”智慧的结晶。选草是编织草席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每年7月份,便需要选取草色均匀,品质高的席草。选好的席草需要使用打草机、打草毂,将席草根部的“外衣”打下来,再经水浸泡后倒放4—5小时,就正式成为编织草席的原材料。席草经太阳晒后是干的,需要浸湿增加席草的韧性,这样在编织的过程中才不容易断掉。织席的工艺十分精细复杂。看似普通的一张草席需要经历劈麻、牵筋、上扣等20多个工艺流程,每道工序都十分考验织席人的手上功夫。一张1.8米的手工编制草席,起码需要有经验的两个人编织一整个早上才能够完成。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采用半机械化的方式生产草席。机械织席机后是一整面的由手工搓纺成细绳的麻线墙,几十卷卷好的麻线卷整齐地排列着,用于连接机械织席机内,作为编织草席的经线。先将准备好的席草放进铡刀里剪齐,再送入草席编制机械内进行制作,剪齐的席草不容易戳到麻线里,经线纬线便可以按部就班相互穿插。伴随机械的轰响声,一根根席草便在机械运转中穿过层层麻线,编织成型,只需人工剔除几根不合适的席草即可。晒干的草席则经重新编排,用黑胶块一遍一遍将编制好的草席往一个方向推,让席草之间更加紧实也让草席变得更厚实,之后便用绳子将编排好的草席其中一端边缘会有多出来的部分绕起来,把边缘封好,进行最后一次晾晒。晒好的草席用不同颜色的彩带进行包边后,便会按照销售订单给客户发出。编织的一张张散发着淡淡草香味的草席,一如往昔,被装在快递袋中发往全国各地。承载着许多人儿时的味道,以及对故乡的记忆,在盛夏时节给人们送去清凉,伴人入眠。附:我是草席世家子张广星一早,就在一个群中读到文友冯兄的一篇短文:《草蓆收购员》,说他年轻时,曾在当年属于黄岩的螺洋乡草蓆收购站工作,每逢螺洋集市日,他就和同事们出动了去集市。他具体描绘了草蓆收购的细节,说收购草蓆其实更是一场体力劳动。我读过之后,留言道:我家就是草蓆世家,我家打草蓆就源自螺洋。虽然我未经考证,但我知道,我的祖父母就打了一辈子草蓆,其中,我的祖母的老家,就在螺洋大岙村。大岙村基本上户户种蓆草,人人打草蓆。我不知道祖母的上一辈、更上一辈,是否也都是打草蓆人,但我相信,我的家族打草蓆的传统,是祖母从螺洋大岙带过来的。我的父亲有三兄弟,父亲为长。我的父母和我的二叔父一家,也都置了蓆床打草蓆,只有小叔子,因为当解放军去了,所以没有承继祖父母打草蓆的手艺。而我们这一代,除了我的小弟,包括我在内的三兄弟,都要打草蓆,或者做些与打草蓆相关的工作,比如,收割蓆草、太阳底下晒蓆草、收回蓆草后按蓆草长短整理;种络麻,收络麻,把络麻皮扎成丝。所以我家是名副其实的草蓆农家,不但加工草蓆,而且自家种蓆草,种络麻。都说那个时代以粮为纲,但从我家的情况来看,当地公社政府和大队干部,对农民副业并没有什么限制。除了要交足国家征购粮、留足自家口粮之外,田地里你要种什么,无需报告。我家不但种蓆草,还种荸荠。正是这些副业,使我家每市都有一些微薄的收入,可以供我们读书,把我们养大。也正是政府的宽容,使螺洋一带的草蓆加工成为了地方一品,在后来经济放开之后,成为村民致富的一条主要途径,同时也让院桥荸荠至今名头都还很响。记得我一直到上了大学,每年寒暑假回家,都还要打草蓆。直至工作以后,忙了,才放下了蓆床。但我周末(那时周末只有周日一天休息)回家,经常就坐在父母的蓆床前,看着他们打草蓆,我一边跟他们聊着乡里的家长里短。我曾经写过一篇《又到一年换蓆时》,写的正是现在这个初夏季节,人们纷纷换下褥子换上凉席的时候,母亲总是一大早骑车二十多里路进城,送新草蓆给我。而这个时节,小区里也总会响起“卖草蓆呵——,草蓆要么草蓆——”的吆喝声。父母不幸都在刚过花甲之年去世,草蓆之家终于戛然而止。有一年,正当暑热,我坐在家里空调房里读书,听着小区里又响起了卖草蓆的吆喝声,我不禁悲从中来,泪流不止,那篇《又到一年换蓆时》,就是一边流着泪一边随着心潮起伏笔头倾斜而出的。2020/6/132、荸荠荸荠是院桥镇的特色农产品之一,种植历史悠久,被誉为院桥三宝之一,素有“地下雪梨”之美誉,有温中益气、化痰止咳、明目清音、消食醒酒的功效。店头荸荠,以其高墩红艳、汁多味甜、清脆爽口而闻名,可与黄岩蜜-桔相媲美,素有“黄岩蜜桔红彤彤,店头荸荠三根葱”之说,被省内外多地引种。80年代起,山北尤、鸡笼山区域开始大范围种植店头荸荠。2010年台州农科院在店头荸荠组培苗秧田中发现2株外观农艺性状变异株,表现为芽苗长、叶状茎较挺直、颜色较深。而后经过5年的引种选育等试验,选育出变荸荠新品种TQ11-2-1。2015~2016年在院桥山北尤品种比较试验和生产示范,同年定名为台荠1号。并于2018年2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认定。台荠1号相比店头荸荠不仅平均增产20%以上,而且大果率和商品率更高,品质也更加优良,在口感甘甜爽口、肉质脆嫩的同时,水分、可溶性总糖、蛋白质、淀粉、磷、钙、铁等含量分别高于店头荸荠。2021年院桥镇进一步振兴荸荠产业,投资建成400多亩 的山北尤荸荠产业园区,进一步推广优质、高产、生态的荸荠标准化栽培管理模式,荸荠品质逐年提高,加强村企结对,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帮助村民实现增收,做大做强院桥荸荠特色产业。目前鉴洋湖区域有荸荠种植近千亩,亩产约5000斤,亩产效益近2万余元。附:挖 荸 荠张广星 昨天去菜市场买菜,就在我停车的边上,有两位中年妇女蹲着,她们的面前摆着几个竹篮。开始时我并未注意,因为象这样蹲在路边进城卖农产品的农民太多,有的卖自产的蔬菜,有的卖自家鸡婆生的蛋。但在我转身欲进菜市场大门的时候,妇女的吆喝声牵住了我的脚步:“荸荠要么荸荠――”我走了过去,因为人太多找不到蹲下来的缝隙,我只好站在人圈外面看这些城里的男人和女人在掂量女人篮中的荸荠。看来他们都想尝鲜,但他们不知如何辩识荸荠,就象夏日里买西瓜,尽管付了钱,但在带回家用刀切开之前,心里总是不踏实,担心买的是白瓜。卖荸荠的女人拼命在跟顾客们解释:“你们放心,我的荸荠肯定是好吃的,你们不是看到了吗,一个个荸荠都是这么深红深红的?” 但任是女人怎么扯着嗓子解释,买的人还在疑疑惑惑,他们放下这个又拿起那个,用五指转动着荸荠的个儿,努力想以内行的眼光评判这个荸荠的颜色、个型、糖度、品质,但又吃不准,便又放回去,然后用大手去抄篮子下面的荸荠,她的意思可能是想看看底下的荸荠,比较比较,但女人急了,忙伸出手来乱摇:“你不要乱翻,你不买就不要乱翻。’’ 我看女人有些手忙脚乱,她要照应那么多的顾客,又要尽力保持现场的秩序,忍不住就在人圈外发了言,我说:“你们放心,这个季节的荸荠味道都是不错的。荸荠要经霜打,有些农民为了卖个早,还没有入冬就挖了荸荠,这样的荸荠肯定不好吃,现在近年关了,今年冬天的日子又这么冷,荸荠有不好吃的吗?’’ 我说得头头是道,说得围着女人地摊的这么多人一时停了喧哗。我相信,在他们当中,不少人也是从农村里来的,对于农产品的知识他们可能懂得比我多,但在荸荠一项上,我自信他们不会比我懂得多,因为我小的时候,我家种过多年的荸荠。跟在父亲和哥哥的后面挖荸荠,也是我小时很有趣味的一项农活。刚才我跟围观人群们说的话,也是我父亲教给我的。荸荠差不多成熟了,但天气还不太冷,没有降过霜,农民们是不去挖的。如果那一天天阴下来,,朔风越刮越紧,晚上刮得农村的木窗门吱吱咯咯地响,凛冽的寒风从瓦棱、窗缝间直往屋子们钻,漫得房子里寒气凛凛,父亲就会说:“等霜下过一遍后,我们就可以去挖荸荠了。” 现在我们可以说,那个时代的农民太纯朴,为了保证荸荠的品质,不到一定的时候就不去采挖。当然也会有人说,那个时代的农民没有市场意识,因为那时根本就没有市场经济。为了卖个好价钱,现在的农民早早就开始采收了。不但荸荠,黄岩人卖桔子也是这样。按黄岩柑桔最早成熟的品种,其适宜开采的季节也在国庆前后,但桔农们掌握了消费者愿意出高价尝新鲜的心理,在桔子半青不黄的时候就开始采摘了,这时的桔子显然糖度不够,入口太酸。买的人鲜是尝到了,但酸得皱眉歪嘴,一个桔子只吃了几瓣就再也吃不下去了。这也是这位客人今年对桔子尝的第一口,留的第一个深刻印象。卖出去多了,吃的人多了,就形成了普遍的印象:“呀,黄岩的桔子现在品质怎么这么差了?”为了保护黄岩蜜桔的声誉,现在政府严禁果农采青,并努力开发极早熟的品种。但荸荠就没有柑桔这样的幸运。在以蜜桔名闻天下的黄岩,荸荠只是在一个狭小范围内种植的小宗农产品,所以很少有人关心它的生死。我家也已很久没有种过荸荠了,记得从父亲病重以后,我家就不种荸荠了。所以对于荸荠最后在黄岩的沦落我也没有深究过它的原因,但我想早采肯定它自取消亡的原因之一,因为我后来在不少的年头里都听到人间的议论,说现在的荸荠怎么不好吃了,味太淡。而我也每年都在街上看到尚在深秋的时候,黄岩就有人在摆卖荸荠了。这些荸荠怎么能吃呢?不但个儿小,而且表皮颜色浅红浅红的,看到这种荸荠,就会让人想到孩子甚至婴儿细嫩的皮肤。荸荠的声誉可能就是这样年复一年地毁掉的。当然,这都是后来的事情了。或许,从本质上说,荸荠之所沦落,更应该归咎于它自己的比较效益太低。无论是把它同柑桔相比,还是同种特色蔬菜相比,在收益上总要逊一些。所以荸荠产区的农民要么在原先种荸荠的地方垒起了桔墩,要么搭起了大棚种反季节的蔬菜。荸荠慢慢地要淡出于人们的记忆了。我现在想起了父亲当年的话,我是多么地感动。因为没有市场竞争,没有价格的波动,农民们没有必要为逐利而早采,在慢慢成熟的荸荠面前,他们静静地等待着,守候着,他们一点也不显急躁,他们有着足够的耐心,就象孕妇挺着大肚皮,尽管行路都艰难,但还是怀着幸福憧憬静候胎儿的瓜熟蒂落。而荸荠就在农民们宽慈的呵护下,在农民们满怀喜悦的等待中,以虔诚的感激酝酿糖份,改善风味,象吸足母体营养的健硕的小牛犊一样等待农民把它们接生到天日之下。这正是我深受感动的地方,农人们心无旁鹜,没有利益的风吹皱他们的心池,他们侍候庄稼就象侍候他们心的信仰。庄稼也迎着阳光,迎着风雨,自自在在地生长,没有人为的摧折,它们得以宁静地、圆满地完成他们生长的全部过程。现在我们完全可以批评那个时代农村生活的贫乏单调,但那种和谐和圆满不也正是今日躁动的人类所渴望追求的极致境界吗? 挖荸荠是很辛苦的。挖荸荠的辛苦不在于劳动强度大,而是太冷。田野上霜风劲厉,不种荸荠的人家谁也不愿意出门,故在这个时节往往也是农闲时候。如果天上出太阳,农人就三三两两猫到了向阳的墙角廊下,一边聊着天,一边在阳光下抖索着身子;如果没有太阳,好多人就宁愿懒在床上,大门也不开。所以这时节忙活在田间的人很少。我们这个小村算是种荸荠较多的村庄。</p> <p class="ql-block">大人们扛着锨去田间的路上一路吸着气,骂着天太冷,但孩子们却很兴奋,冷也不在乎了。在无遮无拦的旷野,身上的热气很快地就会被风搜刮走。哪怕穿着厚厚的棉袄,寒风也会从领口、袖口丝丝缕缕地往肉身上钻。而挖荸荠又不如在田间挑担、挖土、垒石不停地运动,干一会就会身上冒汗。挖荸荠并不需要出多大的力。父亲先用铁锨直插下去,划出一个小四方块,然后在一个边上用力掀起泥块。当泥块被掀开的时候,孩子的眼睛是很尖的,他马上就会惊叫起来:“爸爸,这一块泥里的荸荠 最多。”,这是孩子最兴奋的时刻,也是辛劳的父亲最快慰的一刻,但父亲没有说什么,甚至连淡淡的一笑也没有,就蹲下身子用手去挖嵌在泥里的荸荠。荸荠的颜色与泥土相差无几,经常被疏忽,还是孩子的眼亮,他不时地叫起来:“爸爸,那里还有一个。”孩子戴着线织的小手套,也在泥块里翻捡,当他挖出一个又一个大个子的荸荠的时候,他的心中只有欢喜,哪里还顾得上在身边呼呼吹刮着的寒风呢。在把掀开来的泥块翻捡完了以后,父亲还要在被挖的泥坑里再铲上几铲。因为荸荠在地上生得有深有浅,再铲上几下,还会挖出许多埋得深的荸荠的。但也有埋得太深的荸荠没有被农人铲出,要到来年春耕的时候,才被牛犁犁出来。父亲的身子单薄,从小就落下肺病,他是不适宜在这么冷的天到田里干活的。但那时我们都还没有成年,别人家的荸荠都挖得差不多了,父亲也只好冲风冒寒,带着我们去挖荸荠。父亲一边挖,一边咳嗽。当然那时他的年纪还不算很大,咳嗽还不甚激烈。但我们已经习惯了父亲的咳嗽,并不在意父亲的咳嗽。父亲的忍性是最好的,无论怎么冷的天出来干活,他都认为是农民的本份。荸荠成熟就在这个季节,你不出来采,难道能让荸荠烂在田里吗?所以在严霜如雪的时候出门,父亲也从不来不说什么冤气的话,就象一年中任何一个日子里到田里去一样自然。只是在招呼我们几个孩子出门的时候,他会说:“今天的霜象下雪,外面很冷,你们谁跟我去呀?穿得暖和一点。”在田里蹲下来在泥块里找荸荠的时候,无边无际的寒风从四面漫过来,会将整个人淹没。手上尽管套着手套,手背会暖和一些,但在湿土里翻检上一会儿以后,手套上也沾满了又黑又湿的泥巴,泥巴上的水湿象冰一样冷。冰冷的痛觉象针刺一样从十个指尖迅速传向大脑。但我们也只有忍着。我们现在还只掀开巴掌大的一小块,我们还要这么一小块一小块地把泥掀开来。农人们辛劳一季的成果,农人们丰收的希望都在地底下,只有把土掀开来,我们才会发现我们有多少的收成。 住在城里的人,当他们坐在洒满阳光的阳台上,闲闲的削着荸荠皮的时候,甚至在他们围着进城卖荸荠的农民的挑子翻翻拣拣的时候,他们是无法知道农民们采挖荸荠的辛苦的。 田里的荸荠都挖过以后,掀开来的曾经湿漉漉黑乎乎的土地在凄厉的北风一阵紧似一阵的扫荡下已渐渐失色、枯槁、冻僵。大人们早已不再去理睬它们。或许,要等到了明年燕子再来的时候,他们才会重新踏上这块田地。但孩子们没有忘记,到了有日出的时候,孩子们自己会挎上一个小竹篮子,手上握着一把小铲刀,到采挖过的荸荠田里去捡被遗漏的荸荠。孩子们多少都会有些收获。有些农民眼花,泥块中还镶着那么大个儿的荸荠他们当时都没有发现,孩子们一脚踩过上去就发现了,只是它们现在同泥土一起冻成了铁蛋似的。也有的农民因为当时怕冷,挖找荸荠马马虎虎,所以现在孩子用铲子在稍大一些的泥块中轻轻铲几下,就会发现里面还裹着几个荸荠。也有一些小孩子曾经跟着他们的父亲采挖过荸荠,知道泥格的深层最容易被遗忘,所以他们往往向更深处挖。当然,大人们的经验毕竟丰富,他们很了解这一丘田里的荸荠最深会生在那一格。但孩子们不管收获多少,只要时有发现,他们就会乐此不疲。我把一篮捡来的荸荠在水里洗过以后,找出那些完好的交给父亲,让他去卖给公家,留下那些残次的荸荠家里人吃。这里要稍稍交待一下残次的荸荠是怎么致残的。在地下的时候,它们一个个都是完整的,就在农人们采挖的时候,他一锨插下去,肯定要铲中一些荸荠,所以当一块土被掀开的时候,孩子们看到被劈成两半的荸荠白雪雪的肉暴露在黑土之中,往往也会惊呼:“多么可惜啊,这一铲伤了那么多的荸荠。”如果发现被伤的荸荠个头很大,孩子们会更加心痛。而父亲却淡淡地说:“要挖荸荠,总免不了要伤一些的。” 农民们自己就吃这些受了伤的荸荠</p> <p class="ql-block">3、甘蔗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院桥镇是黄岩区的甘蔗主产区,主要以鉴洋湖地区的上岙、中岙里、牛极村为主。鉴洋湖地区甘蔗以果蔗种植为主,糖蔗为辅。2006年以前鉴洋湖地区以红皮果蔗为主,2006年率先开始引种广东黄皮果蔗,有茎粗、节间长、蔗株端正、蔗皮光滑、色鲜,果肉松脆、味甜、果汁厚、蔗糖含量高、健牙耐贮运等特点。2007年,“鉴洋湖”果蔗被评为浙江省农博会“金奖",2009年又获得浙江名牌农产品认定,并获准使用”浙江名牌农产品“标志。2015年对中岙里红糖生产基地进行改造提升,成为全区唯二的红糖加工基地之一,红糖等农副产品也因此远近闻名。2016年以后鉴洋湖区块由于鉴洋湖湿地公园开发及土地流转相关政策影响,鉴洋湖区块甘蔗种植面积显著减少,目前种植面积仅存不足300亩,但当地人外出种植甘蔗仍有一定规模。4、杨梅院桥素有“杨梅之乡”的美称,而占堂村是黄岩最大的东魁杨梅基地。,是“罗幔杨梅”始祖地。杨梅成熟期会出现大量果蝇危害,导致果实腐烂,传统药物防治效果很差。该技术是通过在杨梅采收前50天挂上防虫网,利用网室有效阻隔杨梅果蝇及其他害虫的为害,减少杀虫剂的使用,提高杨梅鲜果的安全质量,可以显著提高杨梅的商品果率和优质果率,经济效益提升50%以上。是杨梅安全优质高效生产的主要栽培技术。2011年,浙江省农科院和黄岩区果树技术推广总站专家与占堂村果农一起研究出杨梅挂蚊帐技术,也就是“罗幔杨梅栽培技术”。2012年浙江省杨梅质量安全技术现场会在占堂村举行。罗幔杨梅技术正式出现在来自省内各地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眼前,罗幔杨梅技术开始在省内各杨梅种植区内流行推广。目前鉴洋湖地区种植有杨梅6105亩,总产量4160吨。附:院桥六月杨梅红张广星上午受跃斌之邀到院桥。正是六月杨梅满山红的时节,院桥将承办浙江省杨梅安全生产技术现场会,院桥镇想借此机会举办首届杨梅节。现场会和杨梅节的各项准备工作都已妥贴,镇里决定上午先举行一场新闻发布会。我既是跃斌的文友,又是媒体的代表,以此双重的身份与会。虽然我是院桥人,而且从小干农活,自认对老家的农产还是很熟悉的。但是当镇长林自国介绍院桥镇在荸荠之乡、甘蔗之乡、番茄之乡的响亮名头之外,还荣获了浙江省“东魁杨梅之乡”的称号,这是我所没有想到的。当然,杨梅这种果子,院桥人一直都在种的,但好像一直非常零星,没有形成规模,没有产业化,在我的印象里,无论是政府还是老百姓自己,可能对种橘子、种枇杷都曾经有过号召,而是否种杨梅,纯由村民自己的高兴。而且东魁杨梅,本来就不是院桥的原产地,它的原产地在黄岩城东江口乡的一个叫东岙的村庄,而所谓“东魁”,这是中国的一位有名的水果专家来东岙村实地考察之后,对这种大果型杨梅的命名,其含义有两层:一是指它的产地,来自东岙;二是指其果形,魁者,最大也。而两个字连接起来,也可以认为是东方之最大。其实,这种果型的杨梅,不仅是东方之最大,也是世界上个头最大的杨梅品种。现在它已经成为了台州杨梅的主栽品种,在江南很多省份也都有种的。东魁杨梅这些年的销价越来越高,它不仅成了初夏时最受百姓喜爱的一种水果,而且也成了这一时节台州人最为时兴的礼品。或许,正是因为东魁杨梅的身价在节节攀升,村民们才开始注意原先一直被忽视的杨梅树,通过扦插改造,将原先的炭梅、刺梅和水梅等传统的小果型杨梅都改造成了东魁杨梅,而且精心管理。防果蝇技术就是院桥杨梅技术人员和杨梅农的发明,也是他们重视东魁杨梅的表现。果蝇对于当年的杨梅产量影响极大,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往往会导致杨梅大面积的减产。以前采取喷药等化学防治的措施,但这又导致了农药残留,使消费者心存疑虑。院桥杨梅农想到的办法就是给每株杨梅树挂蚊帐,也就是在杨梅的成长过程中,当果形开始变大的时候,给它们挂上帐子。在新闻发布会之后,跃斌带我们到一星期后要举行开摘仪式的占堂村山上。在进村的路上,我们远远地看到一面面的山坡上,开着一朵朵像蒲公英这样的花,等驶近了看,才知这就是跃斌所说的杨梅帐子。当然,每一株杨梅树本来就很大,套上去的帐子自然也都是巨型的。不消说,给杨梅树套帐子,种杨梅的成本会增加不少,但村民们认为值。不仅能保证杨梅的产量,而且可以做到不用农药,是真正的无农残(农药残留)水果。这也就是浙江省农业厅和台州市人民政府要在占堂村开杨梅生产安全技术会议的原由,这个会议的召开,明白地显示了主办者想在台州全市和浙江全省推广的意思。今天的新闻发布会,跃斌不仅邀请了我们媒体,还邀请了摄影、书法和美术界的不少朋友。跃斌虽然是分管农业的副镇长,但他原是一位诗人和小说家,他读的是大学中文系。现在他还兼着黄岩作协的副主席和黄岩文联的副秘书长。他能够趁着浙江省农业厅在院桥召开技术会议期间,筹办杨梅节,一来显示了他强烈的市场营销意识和文化包装意识,二是显示了他在新闻和文艺界的广泛的人脉资源,而这些人脉资源对于他所分管的农业工作,都将是一种很重大的促进力量。我们都笑说,政府官员由作家艺术家来做也不错,因为他们都有很强的表现欲和很高的创新能力。镇长林自国也是一位文人。我跟他相识很早,但以前只知道他公文写得不错,知道他能写小说是最近的事。因为最新一期的《黄岩文学》刊用了他的一部写农村选举的小说,写得很有生活实感,显示了他在小说创作上的潜力。但今天听跃斌介绍,自国还写新体诗,写更多的古体诗词。在我的要求下,他发了一诗一词给我。诗曰:莫问前世曾白头莫约来生再相守如待生死作相思何不余生执我手2012.6</p> <p class="ql-block">(二)潘学源老师提供以下</p> <p class="ql-block">鉴洋湖水系潘学源鉴洋湖一带地方,原是一片汪洋大海,不知过了多少年,沧桑变化,海塗变成了陆地,洼地成了一片湖泊。 纵观鉴洋湖的社会发展,无一不与水系息息相关。 唐代,鉴洋湖还是地广人稀的落后地区、水系建设仅有小规模的池塘、堰坝等引水工程。到五代十国,中原战火连年,吴越王钱缪为安民保境,不遗余力地大兴水系,发展农业生产。 鉴洋湖水系其原头出自院橋太湖山脉,上游起自太湖闸,经横泾至沙门店,南中泾自店头南流出黄沙闸,折向南流至王家岙,转向东流入鉴洋湖上口,复东经洚洋桥入鉴洋湖。湖长约2公里,阔0.5公里,由上下两湖组成,原有水面2000余亩,因湖面清澈如镜而名,湖中有沙洲、芦荻及各种美丽的水鸟成群。下游经鉴洋橋出湖,折向东北流入路桥境内,经坝头林西、岭下东、后叶西、梅山,注入南官河,下石曲流向金清港出海。鉴洋湖河网可蓄水灌溉 、排水泄洪、水产养殖,鉴洋湖周边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黄岩一个重要的产粮区之一。也是院桥通往路桥等地的主要航运线。鉴洋湖盛产的银鱼、鲈鱼、湖虾、田蟹等又肥又大,远近闻名。 闸 农耕时代,水利是地方的命脉,为执政者所重视。黄岩建闸,始于宋代元祐年间,浙东提刑罗适兴修黄岩水利,建石湫、永丰、周洋、黄望等4闸,并作出浚河,改埭为闸的治水办法。南宋淳熙九年(1182),浙东常平使朱熹到台州赈灾,巡视黄岩上疏议建回浦、金清、长浦、鲍步、蛟龙、陡门等6闸。历代以来,黄岩境内相继建闸,初步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河网蓄泄体系。鉴洋湖水系为控制蓄泄水位也建了多座控制闸。如: 太湖闸:位于院桥镇下街,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因系太湖山水系、西江水系与金清水系分界控制闸之一而名。民国《台州府志》记,太湖闸是院桥西南俞家溪、秀岭溪、南中泾以南的河网蓄泄总关键,大片农田受益。太湖闸长8.2米,宽5米,分2孔,孔宽3米,过水流量每秒7立方米。闸两边为砖砌墙体及中间闸墩构成,闸墩东西向以菱形分水,闸墩上方纵向条石六块,条石东侧刻有“太湖闸”字。太湖闸西侧与南官河水系相连,东与鉴洋湖及路桥金清水系相接。2013年2月,公布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黄沙闸:位于院桥镇沙门店村南中泾口,以所在地沙门店简称得名。黄沙闸上游2里处,原有滚水石坝。清咸丰五年(1855),乡民捐资改坝为闸,民国《黄岩县志》称扬柳闸。1972年冬,疏浚东南中泾时,拆除扬柳闸,移址沙门店村,于1973年建成,系西江水系与金清水系分界控制闸之一。孔2个,孔宽3.5米,设计流量每秒10立方米。鉴洋闸又称中岙闸:该闸控制着鉴洋湖南片蓍山一带圆珠屿、罗家池、六亩桥等地的水位,东西向连接下村与中岙的田,南北向连接下村与罗家池的田,也连接上洋、上岙和下村与 罗家池的内河。罗川闸:位于螺洋蒋村,罗洋后洋桥侧,明代余端甫捐建,正统初,其孙廷美修复。清乾隆丁丑,余嵩卓又进行重修。 古 桥 桥自古至今连接河道两岸人行道、驿道、人力车路,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方便。鉴洋湖河网纵横交叉,民间各式桥梁星罗棋布遥相呼应。现今鉴洋湖上还留有建于明末清初的二座古桥,经过历代维修,整体构造还保持完整,周围影响较深,风貌不减当年。洚洋桥:位于院桥盈岙村与牛极村间.在鉴洋湖上游入湖处.桥南北走面横跨鉴洋湖水系。为三孔石桥,桥长60米,宽2.5米,高4.5米,占地面积46平方米。橋面由五组自然块石构成纵向横列并砌,中间2只桥墩两侧砌成分水尖状。橋基由七层条石组成,其中砌出跳斗拱,层层叠出以承托桥石面。桥面有18级石阶,以供上下,桥两侧有望柱、栏板,望柱上雕有石狮。镇锁桥:又称鉴洋橋、镇水桥。位于鸡笼山下的鉴洋村与山头陈村之间的鉴洋湖上,它横跨鉴洋湖水面,是鉴洋湖出湖处。呈东西走向,略偏南,呈“∪”线形如网兜拦截太湖山之水,防止直泻下游造成水灾,民间传说又能关住院桥一带风水,不使外泄。镇锁桥是坝式石橋,由一座主桥和两座子橋以及堤坎式引桥构成。主桥三孔,长135米,宽2.5米、主孔跨度4.7米,桥面由长条石呈东西向并列铺砌。主橋三孔墩采用浮柱形式砌筑,是用粗松木直插湖底做桩基,然后在桩基上砌条石纵横错缝相叠而成,采用平行置放法砌成,已历400余年。在主橋南横梁上镌有隶书“镇锁橋”三字及“乾隆五十六年重修吉旦”等纪年文字。主桥北侧横梁上镌“鎮锁桥”三字,字体略小,左下方镌有60字左右纪年文字:“......龙飞乾隆五十六年(1791)重修,岁次吉旦......法轮寺住持......助钱二千文......”橋南北侧望柱头分别雕有狮、猴、仰覆莲,狮猴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主橋向东西两端延伸出2座单孔引桥。引桥由不规则岩石相叠而成,桥面石铺筑,面宽、望柱、栏板,高度与主桥类同,全桥长135米,宽2.5米,在桥墩南侧有“清澄鉴水”四字石刻。 镇锁橋,构思新颖,把三座系列石梁桥与长堤有机结合在一起,极大地丰富了该桥的文化,无论其建筑工艺还是独特的营造方式都堪称一流,具有较高的科学艺术和历史文化研究价值2017年1日13日,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由政府拨款进行整修。 当人们谈起它为何呈“U”型时,有一段美丽而又奇特的传说。 很早时候,鉴洋湖居住着一位心地善良的小白龙,他年轻貌俊,品行端方,常常为农民降雨滋润庄稼,因此得到鉴洋湖一带父老的尊敬与赞许,也为同湖栖居的河蚌女所钟爱,由于她的至诚的追求,小白龙最后被征服,接受了她纯洁的爱情。天仙般的河蚌女隐居鉴洋湖修练己久,从不出头露面,但自从心中有了小白龙之后,才初露咨容。 1天,小白龙与河蚌女在湖边的柳暗花明中相会,骤然间一股黑气从西方直冲而来,原来凶残的黑蛟闻讯赶来争夺天仙。小白龙非黑蛟的对手,但为了保卫沿湖人民的安宁和河蚌女的爱情,冒死与黑蛟展开搏斗,在生死存亡之际,河蚌女披挂上阵来助小白龙一起与黑蛟搏斗,她用坚如铁夹的两壳,夹住黑蛟的尾巴死死不放。黑蚊拼死挣扎,但愈挣扎愈被钳紧,这边小白龙乘机架起神网,“呼”的一声套住黑蛟的头,使之蒙头转问。最后,黑蛟的眼睛被小白龙击瞎,打得黑蛟遍体伤痕血流不止,渐渐失去抵抗的能力,被小白龙镇锁在石化的拱桥下。尽管黑蛟已被镇锁在桥下,但黑心未死,时在挪动,妄想东山再起,天长日久,该桥的中心部位被后址丈许,石桥被拉成“U”字形。 水 库为改变农业灌溉条件,减轻旱灾受害的程度,提高抗捞能力,在当地政府的重视下,村民在鉴洋湖周边建造了多座小型水库,以蓄水灌溉为主,结合水产养殖。1957年8月在占堂村建成乌岩下水库一座,库容9万立方米,可灌溉40公顷农田。1960年4月在鉴湖建成一座库容18万立方米,可灌溉33公顷农田,因当时参加建设的共青团员而得名“共青号水库”1968年3月在下山头建成一座库容26.2万立方米,可灌溉53公顷农田,因水库所在地有三块较大的岩石而得名“三块岩水库”。 水 运鉴洋湖具有东瓯、佛教、渔耕等文化,民众往来频繁。过去鉴洋湖周边陆路仅有古道和小路通往各集镇,群众只能步行前往,挑着农付产品到集镇换回生活必需品。交通条件非常落后,客货运输主要靠水上运输来解决。根据群众需求,在民国18年(1929)温岭四通公司汽油轮经营温岭至院桥的内河客货运输经过鉴洋湖,民国26年(1937)又开通金清至院桥航船经过鉴洋湖。新中国成立后在当地政府的重视下,内河航运企业又陆续开通了路桥至院桥、金清至院桥、路桥至山北尤等客货航班,使当地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进一步提升。各航线自路桥山水泾口西行,经下水龟双庙至上倪殿折南至鉴洋桥折西入鉴洋湖,经洚洋桥至王家岙出湖经沙门店至院桥,路桥至院桥全线长15.5公里。每逢路桥和院桥集市日,均有定期航船及小民船互相往来。1984年下半年院桥到鉴湖公路建成,1988年鉴湖到螺洋马铺公路通车后,经过鉴湖的客货航船陆续停驶。特别路桥至院桥公路建成后,鉴湖周边道路四通八达,汽车都能驶到家门口,水上客货运航船基本完成了历史使命。鉴洋湖50年代初期,在上湖沙洲办过劳改农场,后因地势低洼,洪涝频繁,不宜农业生产,不久劳改队迁走。1959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改建为鱼种场,建成鱼种塘130余亩。1964年,以在下湖围提挖塘120余亩,繁殖各种淡水鱼苗。现湖中大半淤涨,而今湖水面还有1000余亩。</p> <p class="ql-block">(三)由陈新国同志、陈友宝同志、程仙高同志和梅建群同志集体采访,由郑晶先生转发如下:</p> <p class="ql-block">1、鉴湖公社大会堂记</p><p class="ql-block">郑朝来口述,郑晶整理</p><p class="ql-block">鉴湖公社大会堂是我在鉴湖工作期间建成的。它坐落在鸡笼山脚下,面朝鉴洋湖,是当时公社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没想到后来作为“台州建筑”被永久保留下来。说到建设公社大会堂的历史,还得从我到鉴湖工作说起。1962年6月,组织把我从小坑乡调到鉴湖乡(当时称鸡山乡)任管理书记。乡政府设在马脚踏村,后移至山前庙办公(1958年至1984年由乡改称人民公社)。全乡有20个村,是全县水稻主产区,但老百姓饭吃不饱。建大会堂连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我当时主要任务是解决全乡农民的吃饭问题。山脚田也叫冷水田,种水稻每年卖了公粮无余粮。经多年与农民打交道,终于摸索到提高农业产量的途经,冷水田施加磷肥。想办法通过外购到磷肥,连续三年施肥,水稻单产大幅度提高,把农民肚子填饱了。每个生产大队的种粮积极性很高,我在当地工作的威望也随之提高。但鉴湖人民勤劳善良、有经商头脑。到了七十年初期,在全公社带头兴办集体小企业。如胡家桥橡胶厂、鉴湖菜饭票厂、山前麻帽厂、山头陈机械厂、上洋缸窑厂等七个社办企业,小手工业越办越红火。为公家积累了第一笔资金。那个时候(1977年),公社有人提出想建办公楼,不能再在破庙里办公。也有人提出要建公社大会堂,呼声都很高。这是鉴湖划时代的大事。从一个吃不饱饭的全区落后公社到建设公社大会堂,当时在黄岩都有名气。建办公楼和大会堂的重任就落在我当一把手的头上。经过冷静分析思考:如果当时建办公楼,面对全公社老百姓,背后是要被社员骂的;如果先建公社大会堂,让社员先享受,财力有积余再建办公楼会比较顺,群众也不会议论。最后,我这个意见得到公社班子的同意,并向院桥区作了汇报,马上给县里打报告,得到黄岩县计委的批准。建大会堂,当初也只是设想。计划经济年代,所有建设物资很难搞到。特别是钢筋、水泥、木料。要动用半吨水泥都要有计委批条,那怕有钱也买不到。不过,想建大会堂的事是雷打不动。它是全公社上下盼望的大事,也是为民办的实事。当时,消息在社会上都己传开了。毛主席讲过,我们的工作要一切依靠群众。只有依靠群众才能办大事。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何落实建筑材料是首要问题。我们召开了全公社大队长书记会议,把建设大会堂的想法在会上通报,得到各村的积极响应。会上,有些大队提出愿意支援做椽用的木料。因我在几个乡工作过,县子里有熟头(大家叫我朝来叔),想办法托关系。当年,大部分木材还是从临海、宁溪山头购买后用拖拉机调运来。后来,我又通过人脉关系从杭州郊区水泥厂(现西湖区)买到计划外(比平价略高一些)水泥三十多吨。水泥用解放牌拖挂车拉到公社那天,围观的群众十分好奇,这么多的水泥是怎么搞来的?主要材料有着落后,在实施方案和选址上也动了不少脑筋。目标是要建全县一流的公社大会堂,集大型会议、放电影、演出于一体的多项功能,建设的标准定得比较高。我们委托当地建筑有名的金仲林老师(沙门店人,已故)带班负责施工,并一起去路桥大会堂学打样。叫朱溪荣工程师负责设计(高桥人,曾设计过店头公社大会堂,已故)。同时也吸取了店头大会堂的经验教训:在选址方面既不占用粮田,又不要设得太高,要方便群众进出,同时要防止十二级台风破坏。选址最终落在山前大队的山坡地上。因地质条件好、基础成本省;不涉及周边农户拆迁,建设用地采取就近调剂,矛盾纠纷少;地段和位置非常开阳,适宜建造。大方案都已敲定,建设条件基本成熟。我派尤堂法同志(公社党委副书记,已故)具体分管,财务由信用社人员负责。要求大家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安全生产。在建设过程中要精打细算。我自己以身作则,不占公家半点便宜。1977年下半年,大会堂开始动工。基础用毛石做,附近岩场就地取材。安排一些成份不好的人做义务工。1978年2月,因建造资金还有缺口,又以鉴湖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向县财政打报告,要求增拨资金二万八仟元。1978年10月份,山前大队山坡地的基础和坪整已完成,了解到桐村有个木匠老师叫顾宣杰,曾在浙建二处工地做过工有施工经验,开始请他带班进场摘料。泥水由金春球(金仲林儿子)老师带班。建设全靠人扛肩挑,屋顶的人字架用二台葫芦吊装。施工高峰时有八十多人参加做工。虽然,当时粗工的工价只有一元二角,但要求本地人来做工,肥水不流外人田。施工至1979年2月(春节前)结顶。鉴湖公社大会堂长46.5米(十三开间)、宽15米、高10.2米,占地约1200平方。采用砖木结构,人字架屋顶,设有钢筋混凝土的圈梁、舞台大梁和雨蓬等。外墙红砖钩缝,小青瓦盖顶。南侧山墙是整个大会堂的门面,设计施工考究。由十六级石板踏步上台进门,显示出整个大会堂高耸宏伟、有气派。正大门为朱红色四开木板门,两侧为双开门,宽厰明亮。山墙中部用水泥塑着“鉴湖公社大会堂”(请院桥中学俞汉妄老师书写),七个红色魏碑大字苍劲有力。山墙顶部为三角造型,中间塑的红五星十分耀眼。正门与侧门之间立柱通顶,柱顶端安放一对石麒麟,最外侧立柱顶上饰有寿桃,都象征着幸福和吉祥。鉴湖公社大会堂是在我国生产力落后、生活水平低下的八十年代后期建造。它是全公社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成为那个年代留存在人们心中最具标志性建筑。据说,在2012年,由台州鉴洋湖城市湿地公园保护中心对鉴湖公社大会堂进行了修缮和内部装修。修改稿,2024年3月7日 写于黄岩</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郑朝来(号称朝来叔),男,1933生,黄岩院桥前郑村人。高小文化,中共党员。</p><p class="ql-block">1950年参加工作,</p><p class="ql-block">1956年至1959年,任乌岩区团委书记,</p><p class="ql-block">1960年至1962年,任小坑乡管理书记,</p><p class="ql-block">1962年至1969年,任鸡山乡管理书记,</p><p class="ql-block">1970年至1980年,任鉴湖公社党委书记,</p><p class="ql-block">1981年至1985年,任院桥区党委副书记,</p><p class="ql-block">1986年至1993年,调往澄江区、城关镇工作,</p><p class="ql-block">1993年退休至今。</p> <p class="ql-block">2、我与鉴洋湖的故事 </p><p class="ql-block"> 我是1970年分配到地方国营黄岩县鉴湖鱼种场,在鱼种场工作了十年。工作地在上湖,全场工作人员有二十多个。我具体从事鱼苗、饲料的采购和销售工作。鉴洋湖是个潟湖,分上湖和下湖。上湖建得比较早,水面积约300亩。据说下湖是1964年建,水面积相当300亩。上湖四周环水,每次从上湖进出都要用过渡船到牛极大队上岸。鉴湖鱼种场是黄岩四大鱼种场之一。主要有青、草、鲢、鳙四大家鱼。每年的五月初从绍兴采苗,用直径一米二的竹编箩筐,筐内放油布袋再用活水装鱼苗,车运到院桥后驳运到上湖。培育至年底后出售。这样的工作流程每年循环一次。放养鱼苗也是个技术活,业务上受黄岩县水产局指导。首先,对养鱼塘有要求。上湖的鱼塘有大小之分,大的塘占地约四亩,小的塘只有一亩。鱼塘时间久了会淤积,每年要重新挑塘。挑塘、筑垻的生活就分配给鉴湖各生产大队有偿来做。先用稻草绳放样,挑塘的中心留土墩用于测量深度,与各生产大队结算挖泥的土方量。四周的塘坝梯形结构,用土填筑,高约一米五,上口宽一米五。整个上湖环鱼塘四周再筑挡御台风的大坝,外大坝要求高于内塘坝,环湖四面设有闸门用来调节鱼塘内外的水位。保证鱼塘的水量充足、水质新鲜。接着,每年对放养新苗的鱼塘须经过清塘,即用农药消毒。防止乌鱼等野杂鱼把鱼苗吃了。清毒过的鱼塘需要等一个星期后再放苗。其次,放养鱼苗工作,平时要做好配食喂养。投苗初期,因幼苗小,黄豆打浆后用小划船泼浆喂养。长大后,一般用豆饼、菜子饼粉碎后投放在饲料台,供鱼来抢食。最后,鱼苗培育至年底,根据鱼生长的长短分类出售。长度达3.6寸(约十公分多),售给长潭水库。因水库放水鱼种需有回流能力,要求鱼种要大一些。鱼苗在3.6寸以下的,售给院桥秀岭水库、黄坦水库等库容小的水库养殖。还有售给各地池塘养殖。培育好鱼种离不开好水质。放养鱼种最怕每年的夏天高温和台风季节。因夏天气温高,台风前气压低,对鱼种影响都很大。一旦水质缺氧,鱼种浮出水面,时间长了,有些鱼种就泛白。这个季节也是最难饲养,如果管理跟不上,损失就大了。在农业年代,鉴湖鱼种场为当地源源不断提供优质鱼种,也收获一定的经济效益。鱼苗的购销要依靠水运,因而,我也练就一身开船本领。鉴洋湖是由潟湖演变而成。丰水期河床水位高,湖面一片风平浪静,早晚田园风光旖旎。到了枯水期,水位退去时河床就显山露水。水下的暗滩出现,原来河床深浅没有规则。特别是从牛极的洚洋桥至鉴洋的镇锁桥这段水路是最难走的。许多运石板船老大经过此河段,都要请我去领航。因石板船份量重、吃水深,一旦触滩,动力船就无法退出来。这段水路,船象龙一样绕弯开,出鉴洋的镇锁桥水路就平顺了。工作期间,我了解到历史上有个叫杨晨的名人,在上湖建有老爷庙,建庙的木料都很粗大。鸡笼山寿日时,老百姓用全猪全羊送老爷庙来祭拜。</p><p class="ql-block">林达河口述,郑晶整理。2024年3月8日写于黄岩</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林达河,黄岩人,1944年生,高中文化。中共党员。</p><p class="ql-block">1965年11月至1969年,上山下乡至黄岩大寺基林场,</p><p class="ql-block">1970年至1980年,分配黄岩县鉴湖鱼种场,</p><p class="ql-block">1980年至1995年,上调黄岩县水产局,</p><p class="ql-block">1995年至2017年,借调黄岩永宁江治理工程指揮部。(其中:2004年退休后被返聘)</p><p class="ql-block">2018年至今,退休在家。</p> <p class="ql-block">(四)汤金龙同志提供以下</p> <p class="ql-block">,鉴洋湖山水名胜:1、太湖尖:鉴洋湖水的源头,入湖的主要水源。海拨733.9米。太湖尖是温岭、黄岩、乐清的界山,东南是温岭,北是黄岩,西是乐清。西南雁荡山奇峰耸立,云涛滚滚,盘山古道是古代台州、温州之间的门户。在太湖水库东北的大唐岭脚有战国古城遗址,面积约1平方公里。大塘岭附近有战国至宋的大型古窑遗址6处。2、秀岭水库:位于院桥镇水花村,距离黄岩城区12公里,建成于1958年3月。3、元宝山:位于沙埠下园的大礼岭和唐山王的茅畲岭之间,在鉴洋湖远望形似元宝的山脉。4、鸡笼山:位于鉴洋湖北岸,黄岩南乡远近闻名的,海拨164米,从四面远眺,顶部高耸,很像一只鸡笼,传说古时有凤凰(锦鸡)飞入山上岩洞后一直没有出来,因而取名为鸡笼山。山上建有两座新老杨府庙,供奉杨家将,一门壮烈忠义,传承忠义民族文化。5、马山:杨晨墓所在地。6、小人尖:位于路桥区石浜山,分布面积120平方米,1990年5月发现西周与战国出土器物,为考证西周时期社会发展状况提供了实物依据。7、圣水山:鉴洋湖源头支流之一。8、黄茅山:位于温岭泽国镇山坑村。9、蓍山:位于院桥镇上岙;10、乌岩水库:位于战塘,杜浒墓所在地。11、路桥三水泾:鉴洋湖出湖位置,余藻章在螺洋后叶修筑一堤坝,将浮排里与三水泾、鉴洋湖相通,保证了农业丰收,造福了一方百姓,泽被乡里,惠及后世。2,宗教文化:1、落海殿:位于原金山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根据史料考证,始建于史前时代,为台州第一古丛祠。是中国东部地区沧海桑田的见证者,西有台州第一古道唐岭东瓯古道,黄岩历史学会及台州文史界人士曾多次到此殿考研,认为它是台州远古文明的一个缩影,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落海殿是第三次卷转虫海侵和海退的见证者。出现海平面的升降与海岸线的变迁。始于1.5万年前,距今7000-6000年前海侵达到最高峰。海平面上升,东海海域伸到今黄岩潮济,北洋,院桥的金山,台温两地区在海侵高程7米以下都是一片汪洋大海,形成古海湾。院桥鉴洋湖是由古海湾受泥沙的封积演变而成的泻湖。这是东瓯族与自然界斗争的伟大创举。第三次海侵时,由于自然环境急剧恶化,出现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迁徙,沿海南下迁入瓯地,闽地,人们的宗教信仰日益发展,把祀天地鬼神当作头等大事,落海时必到此殿顶礼膜拜,祈求风调雨顺,保佑平安。故名“落海殿”与上海的“下海殿”创建的时间是同一时代的产物。落海殿位于第三次海侵的海岸线以上地理位置优越,西侧有十字金街,是当时渔盐集散地。南有东瓯古道,东瓯王陵,徐偃王城遗址,西北有秀岭水库,六朝(194-464)墓葬密集地,中国南方早期古陶瓷的重要产地,五代吴越国开拓海上贸易新罗国商人的聚居地—新罗坊。2、鸡笼山两座杨府庙:山中供奉杨府大神,山顶供奉杨家七个郎,还有杨八妹,一门忠烈,老百姓的民间信仰。3、鉴洋村的叶大侯王庙:主供叶适。叶适家与螺洋余氏以文结缘,开启温台两地文化传播与交流。叶适父亲叶光祖一生以教书为生,因乐清王十朋与螺洋余氏二世祖余谐、余星璧、余如晦三兄弟交情深厚,因此介绍老乡叶光祖到螺洋余氏宗族教育子弟,少年叶适随父母来到台州螺洋,叶光祖一家住在螺洋南边白云山下,离圣水寺不远的大岙里,从此大岙成为叶适的第一个家。成为“新台州人”的叶适,此后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以螺洋大岙为中心开展活动。宋孝宗淳熙五年,二十九岁的叶适考中进士第二名,从此开启他的仕宦生涯,至开禧三年,五十九岁被罢官,回到台州、温州授徒讲学,著书立说。4、圣水寺:旧属黄岩县螺洋乡,1994年黄岩、路桥分治,螺洋乡属路桥区管辖,圣水山系白云山以西南诸山峰之一,西边隔山坑与黄茅山相望,黄茅山上有古道,是旧时螺洋、鉴洋湖一带民众南下温岭大溪,温州乐清的必经之路。圣水寺,明万历七年(1579)黄岩县志记载:在县南四十里,唐大中年间(847-859)建,黄岩州令盛彭年,路桥盛氏始迁祖,于唐末重建圣水寺。据三溪(山坑)盛氏宗谱记载:圣水旧址记:盛彭年隐处于圣水山之西为盛氏始基祖也,历传七世至如云公,嫌地隘,难与发展,卜宅灵伏山之阳山坑(三溪)。南宋天台宗二十三祖佛光法照大师出家和住持之地,1950年建水库。5、庆云寺:位于温岭市泽国镇山坑村黄茅山头。清乾隆五十年(1785)通茂和尚曾立碑。明史碑尚存。6、广化寺:广化寺,位于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院桥东鉴村,距院(桥)路(桥)路主干线1公里。广化寺,始建于三国东吴赤乌年间(约243年),距今有1766年历史的广化寺。广化寺,是江浙两省最早三十六所寺院之一。北宋到和二年(1055年朝廷赐额灵龟寺。治平三年(1066年)改今属禅宗广 化寺十方丛林。1994年经黄岩区政府批准重新开放。广化寺距离院桥镇约四公里许,占地面积百余亩,环境幽静,风景秀丽。寺北靠大屏山,飞龙山环绕其周,一门出入,具有庄严佛国风格。寺前有狮山对峙,似若镇守山门景象,寺前又有钟鼓二山相对,中有清池照映,俗称前照后靠,山路蜿蜒平坦,两侧山峰起伏叠翠,如多瓣宝莲簇拥,寺后丘峰象征弥勒世尊跌坐,笑对古刹。广化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美的环境条件,绵长的历史沿革,为全国著名高僧——新昌大佛寺方丈悟道法师称道,并被载入中华佛教名胜大全。7、宝轮寺:吴赤乌中建。8、正等寺:唐乾符五年(878)建,宋治平三年赐额,民国末年废,遗址在镇塘寺里坤。</p> <p class="ql-block">以下同志依次发言</p> <p class="ql-block">黄晓慧同志。</p> <p class="ql-block">陈友宝同志</p> <p class="ql-block">陈新利同志</p> <p class="ql-block">金也同志</p> <p class="ql-block">陈新国同志</p> <p class="ql-block">缪新岳同志</p> <p class="ql-block">林飞峰同志</p> <p class="ql-block">(五)程制荣同志、陈友宝同志提交共同撰写的《凡例》(讨论稿)</p> <p class="ql-block">凡 例 </p><p class="ql-block">一、本志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志书编篡体例,体现地方特色,全面客观地记述鉴洋湖的前世今生。</p><p class="ql-block">二、本志取事下限止于2023年12月31日。如新建桥梁。</p><p class="ql-block">三、本志主体,采用现今规范简体字,原件、复印件、书画例外。如“紫金鎖澜”。</p><p class="ql-block">四、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全书共设×章,图文并茂,力求可读性。</p><p class="ql-block">五、纪年方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用公元纪年,1949年(民国38年)以前,沿用朝代、国号纪年,括号内加注公元年序。如“金锁桥重修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p><p class="ql-block">六、各个时期的行政区划、地名、村名,一般采用最新的现行名称,若需用历史名称时,则加注今名。如战塘、镇堂、占堂(今见瑭)。</p><p class="ql-block">七、各种计量单位的名称、数值,依照历史所记载的原称、原值,现今表述的均采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p><p class="ql-block">八、数字用法:统计数字、百分比、年月日用阿拉伯数字。此外,以合乎习惯、方便阅读,灵活采用汉字或阿拉伯字。</p><p class="ql-block">九、本志资料来源广泛,入志内容均经选择鉴别和考证,标注出处或撰稿人。</p> <p class="ql-block">2024年3月9日上午,程制荣在第六次推进会上的发言</p><p class="ql-block">一、借东风,期望把编写《鉴洋湖志》纳入党政工作。</p><p class="ql-block">编写《鉴洋湖志》已经写入镇党代表报告。“挖掘鉴湖文化,编写鉴洋湖志”,虽然只有十二个字,已经成为2024年1月29日院桥镇党代会的报告内容。</p><p class="ql-block">原文:“充分挖掘广化寺、宝轮寺等的充沛人文资源。整理镇史镇志,挖掘鉴湖文化,编写鉴洋湖志,推动山湖美景与文化底蕴的同频共振,有力推动宋文化复兴。”</p><p class="ql-block">我们没有退路了。</p><p class="ql-block">我深思:一方面,从推动《鉴洋湖志》的编写方面来看,我认为利用镇东片乡贤会议宣传是对的,纳入党委政府宏观把握,也是有意义的。另一方面,从个人修养上说,我觉得不妥。古人云: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应该先做事,后宣传。</p><p class="ql-block">二、迎难而上。“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p><p class="ql-block">目前,我们整个《鉴洋湖志》整体工作已经进入关键期,而编写工作也正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区。过去可能是我们内部的小阻力,现在我们来自外部的压力也相当大。一方面,事未成,而列入院桥镇政府工作报告。另一方面,质量问题带来的压力。写志的意义在于质量,因此,必须给以高度重视,我想以编写来巩固和检验收集资料的质量是我们的重要举措,请编写小组辛苦努力,把质量搞上去。三、前阶段采访考察工作一是采访郑朝来(老书记)。1月13日,陈新国、陈友宝、程仙高,采访了郑朝来(老书记),取得了鉴洋湖公社大会堂相关重要访谈资料,以及一些鉴洋湖方面的信息。期待有访谈文章,形成书面成果。二是采访林达河(鱼种场)。1月19日,陈新国、陈友宝、程仙高,采访了林达河,对鉴洋湖鱼种场进行考察调研,考证了一些信息资料,难能可贵。</p><p class="ql-block">四、受《天路》的影响,《鉴洋湖志》做一张光盘💿或一份U盘。迎合“短平快”的现代人。</p><p class="ql-block">五、全面核实镇东片乡贤</p><p class="ql-block">逐个联系,由其本人撰写,一般在200字范围内。在年内完成。</p><p class="ql-block">六、鉴湖与水利</p><p class="ql-block">七、《怎样认识院桥鉴洋湖的湖情》(从若干部县志中,万历七年、光绪三年、1946新志中领会;从古村名、落海殿中领会。从文献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