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耕读传家

雷增虎

<p class="ql-block"><b>一、耕读传家的感悟</b></p><p class="ql-block">在过去,经常可以观察到一些家境殷实的人家,其大门之上悬挂着写有“耕读之家”的门匾,或是直接在门楣上雕刻着“耕读”二字。对于这样的现象,我时常感到困惑,不明白为何人们会选择将“耕”与“读”这两个在现代社会看来代表两种截然不同生活方式的字眼结合在一起,并作为门第的象征。</p><p class="ql-block">是一种农耕的生活吗?我遭受了如此的辛苦,难道还应该继续忍受这样的生活吗?不应该是通过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以期望能够有更好的未来,或者实现更大的进步吗?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的秋天总是伴随着勤工俭学的日子。那时,每逢农历八月十五左右,学校会放假一周,让我们回家帮助家里收庄稼。掰玉米、刨土豆、割谷穗、挽黑豆等农活成了我们那时的日常。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们总是不忘教导我们要珍惜学习的机会,他们深知农耕的艰辛,不希望我们重蹈覆辙,过上一辈子辛苦的生活。因此,孩子们在体验了农耕的艰辛之后,都会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用勤奋的学习态度去迎接未来的挑战。</p><p class="ql-block">有有限教育背景的爷爷会拿出我们的历史和地理书来翻阅。</p> <p class="ql-block">爷爷经常提及他的爷爷是秀才,并引用一句名言“寸光阴寸光阴,寸金难买寸光阴”来教育我们,无论是学习还是做农活,都要珍惜时间,勤奋努力。虽然后来我们了解到这句话并非出自我们的祖先,但爷爷的用心和期望我们都深感体会。在爷爷和父亲的共同努力下,家里的生活条件逐渐改善,但爷爷始终强调每一粒粮食、每一分钱的来之不易,希望我们能够学会独立和节俭。</p><p class="ql-block">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家庭琐事,却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们让我深刻理解了爷爷的教育方式——育读于耕、育读于农。同时,我也从这些经历中发现了爷爷身上所具备的传统美德:勤俭节约、吃苦耐劳、不断进取、知难而进、常怀敬畏之心。这些品质和精神,将伴随我一生,成为我人生道路上宝贵的财富。</p> <p class="ql-block"><b>二、耕读传家的渊源</b></p><p class="ql-block">中国古语有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在我们老家的某小巷,名为“耕读巷”,其中一户人家门前悬挂一副对联,上联为“一等人忠臣孝子”,下联为“二件事读书种田”,横批为“耕读传家”,此即为该家族坚守的信仰。明末清初,知名学者、教育家及农学家张履祥不仅致力于教书育人,亦亲身参与农耕,其《训子语》中明确提到“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仪遂亡”。此外,石成金所著《传家宝全集》亦强调:“人生在世,惟读书、耕田二事是极要紧者。盖书能读得透彻,则理明于心,做事自不冒昧矣。用力田亩,则养赡有赖,俯仰无虑,若不读书,何以立身、行道、显亲、扬名?若不耕田,何以仰事父母?何以俯畜妻子?”此类关于“耕读”的言论不胜枚举,共同构筑了中国独特的耕读文化,它倡导通过耕作创造财富,通过读书培养品性。</p> <p class="ql-block"><b>三、耕读传家的精神内涵</b></p><p class="ql-block">“耕读传家”这一古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普世价值不言而喻。这一理念历经世代传承,对中华民族的精神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曾星刚,曾国藩的祖父,对耕读文化怀有深深的敬意,他在家庙的神位旁悬挂的对联中明确表达了对耕读传统的尊崇:“敬祖宗一柱清香,毕恭毕敬;教子孙两条正路,宜读宜耕。”曾国藩亦在书信中多次强调耕读家庭的重要性,他期望曾氏家族能坚守耕读孝友的传统,不断丰富“耕”与“读”的内涵。耕读传家的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道德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刻的价值。其中,“耕”代表着勤劳俭朴、勇毅刚强的品质,而“读”则象征着知书达理、和衷共济的精神。这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核心理念。正如梁所言:“在中国,读书与耕田,士人与农民,这两者之间的精神脉络紧密相连,相互贯通,毫无隔阂。”这一观点深刻揭示了耕读传家思想的内在逻辑和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1、勤劳俭朴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以勤劳著称,这种勤劳俭朴的精神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民族文化之中。在长期的农耕生活和社会治理实践中,人们深刻理解到勤俭的重要性。《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中的“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一句,明确将节俭视为一种崇高的德行。诸葛亮的《诫子书》则进一步强调了俭朴对于君子品德的培养至关重要,指出“俭以养德”的理念:“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而《朱子大全——劝农文》中的“只可过于勤劳,不可失之怠惰”则告诫人们要勤奋努力,不可懈怠。这些经典文献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勤俭精神的重视和推崇。传统的家庭观念中,勤俭被视为居家之本,只有通过勤劳才能保障生活充裕,通过节俭才能确保家庭收支平衡。耕读文化更是将勤劳俭朴作为传承的重要内容,强调了这种品质在家族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因此,勤俭不仅是一种个人美德,更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必备素质。这种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代代相传,成为我们民族不断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支撑。</p><p class="ql-block">2、勇毅刚强勇,作为一种核心的传统道德规范,历来受到诸多儒家学者的重视。在耕读传家的道德观念中,勇毅刚强的品质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耕读文化所蕴含的勇毅刚强,其实质是一种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体现在勇于承担责任、敢于直面困境以及为了正义不惜牺牲生命的决心。</p><p class="ql-block">人生道路充满曲折,面对逆境时,许多人可能会选择逃避,丧失进取之心。然而,深受耕读文化熏陶的人,却能够以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将困难视为自我磨练的机会。正如古人所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p><p class="ql-block">通过耕读文化的熏陶,人们逐渐培养出勇毅刚强的品质,使他们能够承受超越常人的苦难,完成非凡的任务。这种品质赋予人们无畏艰难险阻、一心追求真理和道义的大勇精神。在社会生活中,具备勇毅刚强性格的人,往往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义使命感。</p><p class="ql-block">3、知书达理耕读传家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读”,旨在培育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公民,塑造深谙礼仪之人才。曾国藩曾言:“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忠,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也。”故‘读’需人明理达义,深知学海无涯,方能虚怀若谷,勤奋苦读,终成博学之士。明理达义,必须以学为基,学以明理,方能明辨是非,为人处世,以善待人,谦逊宽容,心存敬畏,不狂妄,自能奋发向前,不断进步。</p><p class="ql-block">4、和衷共济耕读传家理念中,和衷共济占据重要地位。它强调家庭内部的和谐团结对于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正如《颜氏家训》所云:“兄弟不睦,则子侄不爱;子侄不爱则群从疏薄;群从疏薄,则僮仆为仇敌矣。”和谐,实乃家庭盛衰的关键所在。因此,耕读传家提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的家庭伦理,以维系家庭和睦,实现和衷共济。具体而言,这要求家庭成员上下一心,共同为家庭利益着想,无论面对何种困境,都能同心协力,共度时艰。</p> <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耕读传家的伦理思想及其教化实践,不仅奠定了个人道德完善的基石,更成为协调家庭关系与社会关系的指南针。这一思想不仅彰显了中国家庭美德的精髓,而且为维护社会家庭的和谐稳定、推动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