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追风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素养和核心素养</p><p class="ql-block">什么是素养?</p><p class="ql-block">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素养(competency)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素养当然包括知识和技能因素,但绝不是其简单叠加。恰恰相反,唯有使知识和技能回到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世界的具体情境中去探究与实践,方有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素养的核心是反思性思考与行动。”崔永漷教授说:素养是通过人的后天修习形成的基本修养。是人的基本能力和基本品质的集中体现。华师大教授杨向东说:素养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下所孕育出来的(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首都师大王云峰教授认为:素养就是人通过后天的修习锻炼形成的修养,是人的基本能力和基本品质的综合体现。</p><p class="ql-block"> 综合以上观点可见:素养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综合的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品质,是一个人智慧的彰显。</p><p class="ql-block">素养具有以下几个特征:</p><p class="ql-block">第一,综合性,素养不仅是单纯的知识、技能、方法,也不仅是观念、思维模式,还包括人的精神品质,世界观、价值观,甚至元认知能力等,是人在复杂问题情境下表现出的一种综合的解决问题的能力。</p><p class="ql-block">第二,过程性。素养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是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逐渐累积形成的。</p><p class="ql-block">第三,实践性。素养源于实践,学科素养来源于学科实践,非学科素养来源于非学科实践,实践是素养形成的土壤,没有实践,素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践也是检验素养的重要途径。</p><p class="ql-block"> 什么是核心素养?</p><p class="ql-block"> 2014 年 3 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在国家课程改革的重要文件中提及“核心素养”概念。</p><p class="ql-block"> 世界教育创新峰会的研究报告将目前国际上提出的核心素养分为两类:学科核心素养和跨学科素养。两者既有内涵上的关联,同时又凝炼了内在的学科价值。</p><p class="ql-block"> 2017 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并把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并列,成为语文教育改革的一个坐标。</p><p class="ql-block"> 2022 版新课标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课程总目标,它指向的是以核心素养为纲,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核心素养是语文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语文课程最终要达成的目标。为此,2022 版课标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p><p class="ql-block"> 基于以上核心素养诞生的过程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现代社会对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具备核心素养即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人才能在现代社会过上相对幸福与自由的生活。其中,正确的价值观是基础,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保障。</p><p class="ql-block">正确的价值观主要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指向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必备品格指做人做事的方式,包括价值判断、自制力、公德心和责任感。关键能力主要指主要包括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p><p class="ql-block"> 具体到语文学科中,其核心素养表现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p><p class="ql-block"> 其中文化自信包含文化认同、文化积淀、文化理解和文化参与;语言运用包含语料积累、语感建构、语理习得、语言表现;思维能力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审美创造主要包括审美感受、审美理解、审美鉴赏、审美欲望、审美表现等几个环节。</p><p class="ql-block">二、《祖父的园子》案例解析</p><p class="ql-block"> 语文课堂教学承担的一个重要使命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即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这种培养的过程主要是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以具体的任务统领,在以学生为主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p><p class="ql-block"> 余映潮老师的《祖父的园子》是典型的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学案例。具体表现在:</p><p class="ql-block">第一,课堂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整个课堂学习的主体。余映潮老师的课堂设计是以学生完成三个任务为主的。整节课主要以学生学习的三个板块组成。从说到写到析,都是学生实实在在进行语文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p><p class="ql-block">第二,有具体的任务情境。课堂教学开始,余老师就提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美美地说,美美地写,美美地析。每一个任务又有具体的小任务:比如,“美美地说”;大家要美说一段话,按照课文内容来说;“美美地写:利用课文的句段写诗。“美美地析”:细读第 16 自然段,圈出本段中的一个关键词;揣摩这段文字中表达的一些美点;知道一种可以学用的段落形式。</p><p class="ql-block">第三,课堂学习是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涵盖了“识字与写字”“表达与交流”“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p><p class="ql-block"> 具体表现在:</p><p class="ql-block">1.“识字与写字”:在第一个任务“美美地说”的最后,余老师引导学生学习了一组含有“虫”字旁的字。</p><p class="ql-block">2.“表达与交流”。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任务之后,都是师生对话,是学生的表达交流与教师的点拨;3.“阅读与鉴赏”:三个任务都要求学生去阅读文本,鉴赏文本。比如“美美地说”要求根据课文内容来说;“美美地写”是对课文内容的整合,改变;“美美地析”要求对第 16 自然段进行分析;“梳理与探究”,这一实践贯穿课堂学习的整个过程。每一项任务都是对文本内容的梳理与探究。比如梳理内容的特点:“自由”“玩耍”“快乐”“童趣”等。</p><p class="ql-block">第四,课堂学习指向核心素养的形成。核心素养包含“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p><p class="ql-block"> 本文是萧红的名篇,是回忆性散文的经典,教学设计的三个任务“美美地说”“美美地写”“美美地析”就是对经典由浅入深的对话。“语言运用”,课堂学习中的三个任务都是教师给出语言运用的范例,让学生依据语言的表达的范例,进行练说。比如“美美地说”要求按照“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丽的画,画里有花,有草……是我童年的乐园等。“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整个案例呈现的就是学生在教师提供的任务情境中的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的学习活动。比如:“美美地析”要求揣摩语言表达的一些美点:美在用了什么句式,写了什么色彩,美在表达的顺序等。“审美创造”:这个素养渗透在学习的全部过程,从三个任务中的“美美”的要求就可以看出,而“创造”也是无处不在,贯穿每一个任务,从创造“词语”“诗歌”到“理解”,呈阶梯状存在。</p><p class="ql-block"> 总之,整节课都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语言实践活动。但是这种实践的任务情境,不是课后习题,不是简单的内容提炼,而是教师对整个作品充分理解之后的综合解读。余老师将一篇课文巧妙的整合出三个任务情境,并通过示范、引导,讲解,帮助学生开展充分的学习,实现学习的建构。教师作为课堂任务的提出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遭遇困难的帮助者和点拨者,起到了真正“导师”的价值,也充分保证了学生的“学为中心”。</p><p class="ql-block">三、我理解的核心素养下的语文课堂</p><p class="ql-block">《课标》教学建议部分指出:</p><p class="ql-block">核心素养下的语文课堂应具备四个特征:</p><p class="ql-block">第一,立足核心素养,彰显教学目标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要明确地体现教学目标的育人立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如,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设计中,我将单元的学习目标之一,设计为:“知道”春天的美就悄悄隐含在大自然中,需要仔细观察,细心感受、体会。让学生通过单元学习,进一步认识到大自然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p><p class="ql-block">第二,体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特点,整体规划学习内容。课标要求,教师要紧紧围绕任务群的特点,综合考虑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并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追求语言、只是、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的综合效应。</p><p class="ql-block">比如: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语文学习情境就可以设计为:”探秘春之园”“欣赏春之美”“打开春之门”“讲述春之事”“认识春之人”“畅游春之园”五个连贯的学习任务情境,让学生通过单元导读课了解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再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到自然中寻找春天,讲述春天的童话故事和认识与春天有关的人和事,多角度、多侧面的进一步认识春天。</p><p class="ql-block">第三,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课标要求,创设情境,应建立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应整合关键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体现运用语文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p><p class="ql-block">比如,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语文情境就可以进行如下设计:</p><p class="ql-block">【学习情境】</p><p class="ql-block">早春时节,冰消雪融,草长莺飞,杨柳依依,大江南北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迷人景象,古时候,人们往往会在这个时节结伴到郊外欣赏和领略春日景象,进行远足、游春、赏景等活动。《论语》中记载,孔子也曾在这个时节带着他的弟子去踏春赏景。在这个一切都欣欣然张开眼的时节,让我们也一起走进春天,去寻找、发现、感受、成长。</p><p class="ql-block">我是春天的观察员:尽情阅读,发现文学作品中的春天之美,分享自己阅读过的与春天有关的诗词、故事,并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古诗和名句。</p><p class="ql-block">我是春天的探索家:利用周末,与大人一起到田野里寻找春天,在一颗小草旁驻足,在一株柳树旁遐想,在一片田野间流连,欣赏绿色朦胧的神秘,倾听流水歌唱的旋律,轻嗅一缕早春空气的芬芳,用自己的整个身心去拥抱春天,并将自己神奇的发现写成一首诗歌,一个故事或一篇小小的文章。</p><p class="ql-block">我是春天的歌咏者:举办“迎春朗诵会”,分上下两场,第一场:春天经典诗词或童诗朗诵;在寻找春天中创作的作品朗诵,用独特的声音表达对春天的赞美和喜爱。</p><p class="ql-block"> 总之,核心素养时代需要语文教育借助语文课程,实现语文“立德树人”的课程取向,让学生经由母语学习成为一个有文化基础、能自主发展,愿意积极参与到社会生活实践中去的全面发展的人。</p><p class="ql-block"><br></p>